“小而美”是产业园区未来的趋势

中国产业新区研究院发布《2014产业园区转型升级路径前瞻》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总结了中国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四大问题,分析了三个典型园区(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园、韩国大德科技园、深圳蛇口工业区)的不同发展特点。报告最后得出,产业园向“小而美”转型是未来趋势,社会化开发模式将占主导,园区间的竞争将从“拼政策”转型向“拼服务”,园区招商目标由大公司向科技型小公司转变。此外,在资金方面,企业与财团的合作开发方式将更加重要。

105个国家高新区贡献GDP5.22万亿元

《报告》称,产业园区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助推器。2012年,全国105个国家高新区实现GDP5.22万亿元,约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0%; 2013年1-9月,全国200个国家级经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77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2.6%。产业园区对区域和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越来越高。

数据显示,2009年,工业增加值占所在城市比重达到30%以上的高新区有23家,园区生产总值(GDP)占当地城市GDP达到20%以上的高新区有16家。2011年,国家级开发区就业人数达到1299万人,同比增长17.9%,新增就业人数197万人,较2010年有所上升。

而各地政府都在放大产业园区的区域辖控面积,使一些原来经济体量较小的园区也开始逐步成为当地主要的经济产出空间,发挥了产业经济前端引领作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报告》指出,产业园区特别是高新区因其独特的技术创新优势和产业孵化基础,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认同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源地。国家也逐渐从政府采购拉动、重大专项倾斜和重点产业项目布局等方面给予高新区支持。

产业园区发展面临四大问题

产业园区发展面临四大问题:转型迫切,配套薄弱,恶性竞争,透支环境。

中西部地区产业园区多以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加工为主,东部沿海地区虽然已建立起新兴产业的集聚群,但依然处于微笑曲线低附加值的中间环节,结构层次低,科技含量不足。人力资本、工业地价等生产要素成本的不断上涨都将推动产业由加工型向研发型升级。

此外,大多数产业园区发展产业集群,只注重发展核心产业本身,金融、研发、营销、广告等外围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为整个集群发展服务的基础设施不完善。

园区间的恶性无序竞争也是不能忽视的问题。地方产业园区主导产业类同现象突出,特色不够鲜明,低水平重复建设层出不穷,因此园区之间为争取招商项目,竞相压价,更是不计成本。

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向来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在以GDP作为政绩考核指标的压力下,地方政府在产业园区的建设进程中不顾及资源环境成本,追求短期经济利益。

《报告》分析了国内三个成功园区的发展特点:为园内企业“补房租、搭平台、建基金还共享技术;为园内企业建立了风险基金,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过程中给予资金支持,同时积极引导企业上市融资,同时设立创业基金、对上市公司予以税收优惠等政策;建立企业淘汰机制,只保留具有发展前途的企业,谋求由产业链底端向高端转移。

借鉴以上三个园区的实践经验,为产业园区的转型升级提出了八大发展路径:产区园将由“大而全”向“小而美”转变;园区建设将注重产城融合,实现人的城镇化;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园区由加工型向研发型升级;社会化开发模式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成为招商的主要目标;园区间竞争着力点从优惠政策向投融资服务内容转换;园区服务作用日益凸显,“拼服务”成为构建园区软环境的主要手段。

《报告》还提到,产业园区未来发展在于比拼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转化效率。因此以研发中心、研发型产业、科技服务业为主体的研发型产业园区更具有竞争力。在园区开发模式的选择方面,企业与融资平台合作开发、财团商业化单元开发等社会化开发模式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产业园区逐渐向研发型升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将会成为未来园区招商的主要目标,对于增强地区创新能力和创业活力将发挥重要作用。产业园区间竞争的日益激烈,优质完善的服务成为园区运营者间竞争的共识。由于招商目标由大型公司向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转变,而资金是制约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园区间竞争着力点将会从优惠政策向投融资服务等综合服务转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