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開始,註定是收拾心情重新出發的時間節點。
回望過去一年,資本市場波瀾壯闊:有中信證券併購的強強聯合,拉開了券商整合的大幕;有外資券商的陸續入場,“鯰魚效應”激起一池春水;有前赴後繼的改名潮,“財富管理”已然成為券商新標籤。
證券業“求變時代”已然來臨,無人可以置身事外。
在艱難推進與積極探索並存的狀態中,券商頻頻踩雷的消息也不絕於耳,實際上,券商股權質押業務在經歷了前期快速發展、規模猛進之後,迎來了政策密集出臺、監管趨嚴的新階段。
“股權質押存量業務前期開展粗放,疊加減持新規限制和券商處置手段有限,風險較多淤積於券商內部,化解尚需週期。”有研報如此分析。
一面求變,一面風控求穩,今年的券業可謂摸索前行。
134億大利好下的券商整合之路
2019年的券業大事首位,自然要給中信證券併購案。
對於證券行業來說,這是繼2016年中金公司(港股03908)收購中投證券後的又一起併購大案;對於中信證券來說,在成功併購萬通證券、華夏證券、金通證券、里昂證券之後,又新增一隻“臂膀”。
中信證券收購廣州證券,意在增強其在華南地區甚至“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競爭力。據中信證券最近披露的修訂版收購預案,剝離了廣州期貨和金鷹基金股權的廣州證券將作價134.6億元,中信證券擬發行8.098億股股份,發行股份價格擬定16.62元/股,交易完成後,越秀金控及其一致行動人金控有限合計持有中信證券6.14%的股份。
據中信證券披露的三季報,至2019年9月30日,公司第一大股東為中信有限,直接持有本公司16.5%的股份。此外,公司不存在其他持股10%以上的股東。中國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2.99%,位列第二大股東。收購事項順利過會同時也意味著,越秀金控及其金控有限將取代證金公司成為中信證券第二大股東。
實際上,2019年券商併購消息不斷。12月初,東方證券發佈公告稱,上海證監局對東方證券受讓花旗亞洲所持東方花旗33.3%股權原則上無異議。而在11月底,天風證券宣佈收購恆泰證券29.99%股權事件有了新進展。另外,華創證券收購太平洋證券也是中小券商“報團取暖”的案例。
“中國證券行業已經進入較佳的併購整合期。”天風證券認為,在經濟動能轉換的時代大背景下,資本市場的定位已經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需要有“中國的高盛、摩根士丹利”去承載中國資本市場的核心功能,打造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2019年以來,科創板及註冊制推出、再融資政策鬆綁等紅利政策給券商帶來增量市場,同時也倒逼證券行業提升專業能力,大浪淘沙下勝者為王。
我國證券行業分化嚴重。中國證券業協會對2018年度98家證券公司經營業績統計,從淨利潤單項指標來看,第一名中信證券為85.27億元,國泰君安和海通證券分別以69.28億元和55.90億元排名第二、第三,與第一名相差較大。值得注意的是,有超過40家券商淨利潤不足1億元,其中有20家淨利潤為負數。
外資券商強勢入駐
謀求股權變動的不只是中資券商,隨著外資控股券商政策的放開,越來越多的外資謀求設立控股或獨資券商,中資券商將面臨更大競爭壓力。
目前中國已經有了3家外資控股證券。2019年12月5日,在證券業務許可證獲批後,野村東方國際證券已率先被深交所納入會員體系,開業的腳步越來越近。
另外,到2020年12月1日,證券公司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將取消。而金融開放的腳步加快,中資券商必須儘快做大做強,未來才能迎接外資券商的挑戰。
安信證券銷售交易部總經理劉俊文認為,對本土券商及金融機構來說,外資持股比例徹底放開後挑戰大過優勢。首先將促進打造航母級券商,大中型券商壓力巨大;其次,外資投行更多以業務屬性劃分業務結構,而國內以牌照和監管口徑設立業務條線、部門、板塊。外資持股比例的徹底放開將促進券商投行業務從牌照和紅利轉向真正的新動能新產業的價值發現;促進券商自研產品,由經紀業務財富管理;促進衍生品業務更好的發展;促進傳統自營業務慢慢向對客交易、交易對手方帶客交易和銷售轉變。使得本土券商真正的轉向投資銀行。
實際上,外資參股比例權限十幾年間呈不斷放寬趨勢。
從2003年算起,合資券商在中國證券市場已走過了16年的風風雨雨。而外資參股券商權限,在最近十幾年間呈不斷放寬的趨勢。
2003年,外資在合資券商中的持股比例上限為1/3,國內首批十幾家合資券商相繼設立。到了2012年10月份,其持股比例上限提高到49%,但由於國內券商的崛起和外資股東的經營侷限性,該規定出臺4年內,都沒有任何一家合資券商的外方股東選擇提高股權至49%。
最終在2018年,外資迎來了“由參轉控”的根本性轉變。這是隨著貿易全球化和經濟一體化,我國對外開放進程進一步推進的體現,對於中國金融市場來說,是挑戰,也是機遇。
日前,越來越多的外資機構向證監會申請設立外資控股或獨資券商。目前來看,實現控股的合資券商有摩根大通、瑞銀證券、野村證券。另外,高盛、摩根士丹利、花旗集團、新加坡金融機構星展銀行、日本大和證券、法國興業銀行等也蓄勢待發。
迎財富管理新趨勢
相比較外資券商的圍剿,國內券商也在主動謀變,去年,券商爭先恐後拋棄“經紀”二字,選擇“財富管理”作為新標籤。
券商經紀業務收入與市場行情高度相關,但交易量和佣金率雙殺也會導致經紀業務收入大幅下降。券商渴望尋找新的業務模式,既可以降低對市場交易量的依賴,又可以提高佣金率。轉型財富管理儼然成為必經之路。
從2019年下半年以來,券商轉型財富管理似乎變得更加急切。前有中信證券將公司經紀業務發展與管理委員會更名為財富管理委員會,在業內引發軒然大波,後有銀河、興業等宣佈將經紀業務總部變更為財富管理總部。
事實上,多數公司的財富管理總部是將零售經紀業務並在一起的。有業內人士指出,財富管理轉型與傳統零售經紀業務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傳統零售經紀業務是基礎,只有把基礎打牢,財富管理業務才能持續發展。
光大證券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趙湘懷就曾指出,券商財富管理轉型三大要素分別為渠道、產品和客戶。所謂渠道,要做到線下輕型化,線上標準化;產品則要拓展產品廣度,提升服務深度,客戶方面則要填補中高端客戶投融資需求空白。
不過,在廣發證券看來,國內券商財富管理業務起步較晚,還處於初級階段,除中金(2007年開始)外,其他券商財富管理業務暫時沒有形成成熟的財富管理體系,從客均資產到產品配置結構都與海外優秀的財富管理機構有一定差距。
其指出,國內券商財富管理部門目前還是以傳統的投資產品出售為主,缺乏對客戶的個性化定製,財富管理產品深度挖掘空間大。
實際上,券商探索財富管理轉型之路已經走過了快二十年,但是,由於整個行業的日子過得不錯,牌照護城河保護得妥妥的,外資進入喊了多年“狼來了”卻沒見狼群真的衝到前面,所以,一直還是想得太多做的太少,自我否定甚至於自我革命大多數時候都是由於飯碗被外力打破了。
現在的情況是券商行業開放呈現加速度,越來越多的新設券商和外資券商獲得進入證。格局突變,無人可以阻攔,“變則通,通則久”,要想跟上行業的腳步,只有順勢而為。
更名而明志,“財富管理”的信仰是客戶利益至上,創造價值分享價值,追求與客戶雙贏。
但願改名潮之後,券商的經營理念、組織架構、贏利模式都能告別過去,進入新時代。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閱讀更多 同花順財經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