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大宋“高考”被掉包的牛人

從古代的科舉到現在的高考、考研、公務員考試,以及各種資格、職稱考試,幾乎有考試的地方,就難免有作弊的可能。夾個小抄、帶個耳麥等考場作弊算是小兒科的初級水平,比考場作弊更黑的是考試後的掉包、頂替等舞弊行為。我們來看看文化鼎盛時期的大宋王朝,當年“高考”那些被掉過包的牛人。

科舉制度是現行高考制度的前身。我國的科舉制度淵源於漢朝,創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朝,完備於宋朝,興盛於明、清兩朝,廢除於清朝末年,歷經隋、唐、宋、元、明、清。根據記載,從隋朝大業元年(605年)的進士科算起,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正式廢除,科舉整整綿延了1300週年。科舉制度完備於宋朝。宋朝繼承並改良了唐朝的科舉制度,確立了一套相當完備的體制,並建立了一套防止徇私舞弊的新制度。前朝唐代的科舉考試,是實名制,在試卷前寫有舉人的姓名等。這樣,想要做到公平取仕,就不那麼容易了。而且唐朝盛行“投卷”,考試前先去拜碼頭、亮身份,混個臉熟。白居易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是投卷詩。北宋時的科舉沿襲了唐朝這種實名制,同時考生投卷也很盛行。宋太宗淳化三年,有人上疏建議在科舉考試實行匿名制,即使用糊名辦法,把考生的姓名蓋住進行閱卷,得到宋太宗的採納。在實行彌封制不久,又發現有人在試卷上暗作記號,有時考官還可以辨認字跡。後來,為了防止在考卷上作記號和辨認筆跡,又規定將考生的試卷另行謄錄。此外,考官親屬要另行考試,稱為“別頭試”,以防止考官偏袒其親屬。

這樣,宋朝的科舉就形成了完善的三級考試製:第一是州試,由地方政府主持,州試第一名稱為解元;第二是省試,由中央政府的禮部主持,省試第一名稱為會元;第三是最高級別的考試,即殿試,由皇上親自閱卷欽點,第一名叫狀元。

再好的制度,也在於人的執行。就在大宋一朝,在科舉中被“掉包”的牛人也不止一兩位——

第一冤的當數大政治家王安石。

王安石出生於江西撫州一個小官家庭。他自幼聰明好學,讀書誦經過目不忘。但在他十八歲時,王安石做小官的父親去世了,生活就更加窘迫(後來他當了地方官後,朝廷多次召他進京任職,他都以“家庭困難”為藉口謝絕了)。守孝三年後,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王安石進京參加了科舉考試。王安石的文章了得,當年的主考官也非常了得——宰相詩人晏殊和歐陽修。晏殊和歐陽修兩位考官都力推王安石第一,其序列依次為王安石第一,王珪第二,韓絳第三,楊寘第四。王安石的江西老鄉,歐陽修的學生曾鞏也在這一科,卻是科場失利,名落孫山。

說起這個第四名楊寘,也是一位牛人。楊寘來自安徽合肥,青年才俊,他在州試得了個解元,在省試中又得了一個會員,也就是得了兩個第一,一旦再中了狀元,他就是連中三元。他不但有才,還很自信,下了考場就直奔開封最大的酒樓開慶功宴去了。當然,他的自信是有資本的。楊寘不僅自己有才,更重要的是自己上面有人:自己哥哥楊察在朝廷當官,而且是當朝宰相、主考官晏殊的乘龍快婿。楊寘的母親大人,主考官晏殊的親家母,考前也給這位宰相親家公發了狠話:我兒子當不了狀元,我就毀容!要說晏殊和歐陽修還真經得起考驗,兩人硬是沒給自己的親戚和學生開後門!楊寘只得了第四名,曾鞏更是榜上無名。所以消息傳到楊寘的慶功宴上,楊寘大罵:哪個驢頭搶了我的狀元!

成績出來了,還得報皇帝欽定,晏殊就把王安石的試卷遞了上去。宋仁宗接過卷子一看,果然是好文章。字跡清秀端正,邏輯層次分明,論證引經據典,遣詞造句文采飛揚。好文章啊,好文章!仁宗皇帝特別高興,拿起硃筆就要點狀元。可是,就在動筆之際,仁宗忽然看到一個敏感詞: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出自《尚書》,它的原文是:“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這是當年周公輔佐周成王時對成王所言,意思是說:”孩子呀孩子,你對大臣們要像朋友一樣交往。” 這要放在二十年前,那時仁宗還是一個十三歲的小兒皇帝,那沒問題。可現在仁宗已是三十三歲,已經當了二十年的皇上了,王安石當時才二十一歲,皇帝還看到這樣的字眼,能不反感麼?王安石這個狀元是沒戲了!換第二名也不行,第二名是王珪,已經有官職在身,按當時規定在職考生不能當狀元。那就換第三名吧?第三名也不行,第三名是韓絳,他也是在職考生。那就只能定第四名了。可憐的王安石就這樣被第四名。而真正的第四名正是那個現在還在酒店裡拍著桌子罵孃的楊寘。他做夢也沒想到,自己又撿了一個狀元。這真好像10公里競走,他前面的三名都被裁判紅牌罰下,他撿了個冠軍噹噹。 仁宗一看第四名是楊寘,更加覺得自己的英明和正確,州試和會試都是第一,這下讓他連中三元,本朝本科的一段佳話啊。 可憐的王安石就這麼被仁宗皇帝給掉包了!

第二個被黑的當數蘇東坡,而且是為了”不舞弊“被掉包的。

宋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和父親蘇洵、弟弟蘇轍(老蘇、大蘇和小蘇)父子三人一起從四川眉山來到京城開封參加科舉考試。父子兄弟同場考試在當時並不奇怪,還有爺孫同考的,畢竟科舉很不容易啊。少年英才蘇軾蘇轍兄弟和父親蘇洵來到京城,立即就吸引了無數鐵桿粉絲。沒辦法,這父子三人太有才了。老宰相張方平在蘇軾少年時就斷言這是國家棟梁,而後來皇帝在見到蘇軾蘇轍兄弟後,激動得向太后報喜:我給兒孫選了兩個好宰相!這一年的科舉考試群英薈萃,不但有蘇家三父子,還有同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請注意,又有曾鞏同學),而主考官則是大名鼎鼎的歐陽修!

考試完畢,主考官歐陽修對一份卷子非常欣賞,有意把他定為第一。但是,歐陽修看到這份試卷,高興之餘不禁得意起來:這麼好的文章,只有自己的學生曾鞏寫得出來呀!得意之餘又在尋思:自己是考官,給自己的學生點第一,這是不是有點……?左尋思,右尋思,還是名聲要緊,避嫌要緊,於是一咬牙一跺腳:曾鞏呀曾鞏,老夫對不不起你了,誰讓你是老夫的學生呢,你就委曲當個第二吧!

於是乎,少年天才蘇軾同學,就這麼莫明其妙地被掉包了!那份讓歐陽修讚歎不已的文章,正是出自蘇軾之手,而不是曾鞏所作!不少人都說這是蘇東坡考狀元時候的事,其實是在省試。考試完不久,蘇軾的母親大人去世,蘇洵帶著兩個兒子回眉山奔喪去了,再回來已經是三年後的事了。

實際上,這一科,好比天下英雄華山論劍,可是一場超男大會!除了蘇軾和曾鞏這兩位大家,還有不少後來的文壇大腕,比如蘇軾的爸爸蘇洵、蘇軾的弟弟蘇轍,曾鞏的弟弟曾布。加上主考官是歐陽修,一次考試就拉來了唐宋八大家的五位,除了那個前面被黑的王安石,大宋朝最會寫文章的都到齊了。

除了這幾位大文學家,這科還出了兩位名氣不在他們之下的大思想家,一位叫程顥,另一位叫張載。另外,在政壇上也是人才濟濟,共有九個人官至宰相,可謂黃浦系中的黃浦系,比如大名鼎鼎的呂惠卿、章惇、林希等等。

當然,比起前面兩位,被坑得最慘、得最徹底的,還是要數陸游。

“紅酥手,黃藤酒”,大家更多知道的是陸游愛情上的不幸。“早歲哪知世事艱”“家祭勿忘告乃翁”,對他仕途的不順、報國無門,也能從他的詩裡行間常常感受到。但是,如果“高考”不被黑,陸游的人生可能就得重新書寫了。

陸游從小受家庭薰陶,熱愛學習,酷愛詩詞歌賦。十二歲時,即能作文賦詩,並被“蔭補”為正九品官員(蘇軾辛苦奔波一輩子,最後的級別也只是正九品,真是學得好不如生得好啊)。在當年,陸游可是網紅中的網紅,他的才華世人皆知,是當時公認的狀元奪冠最大熱門。可惜的是,他科舉時遇上了一個人最不該遇上的人——秦檜的孫子秦壎,出生比他還牛啊。

宋高宗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陸游進京(南宋的臨安,今杭州)參加鎖廳考試(現任官員及恩蔭子弟的進士考試,也就是專門給官二代設的科目)。儘管考前宰相秦檜多方打招呼,主考官陳子茂閱卷後,還是將陸游取為第一。因秦檜的孫子秦壎位位居陸游名下,秦檜大怒,降罪主考官(鎖廳薦送第一,秦檜孫壎適居其次,檜怒,至罪主司)。

在秦檜看來,有了這次的教訓,相關部門和官員應該識相了。而對於自己孫子強有力的高考對手陸游,秦檜當時還特別給予了關照——不允許再給這小子好的名次。然而,在第二年由禮部主持的科舉考試中,禮部官員並沒有聽從秦檜的命令,結果才高八斗玉樹臨風的陸游又名列前矛(明年,試禮部,主司復置遊前列)

這下秦檜就不幹了,還有沒有王法?眼裡還有沒有我宰相秦大人?他再也顧不得什麼斯文、什麼顏面,直接把陸游給廢黜了!紅牌罰下,永遠取消參賽資格,直接把自己的孫子排第一名。宋高宗聽說狀元人選是秦檜的孫子,就大筆一揮,把他挪到了第三名,而把原來第二名點了狀元。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趙昚即位,任命陸游為樞密院編修官。孝宗皇帝想起當年科舉被掉包的事,就賜陸游進士出身。於是乎,陸游又被“名譽進士”了。要知道,陸游的母親逼他休掉唐婉的第一罪名,就是說他們倆囿於閨情、不思功名!

這位宋高宗點的狀元也不是普通人,他名叫張孝祥,南宋初期最著名的豪放派大詞人,上承蘇東坡,下啟辛棄疾,楊萬里評價他:“當其得意,詩酒淋漓,醉墨縱橫,思飄月外。”張孝祥不光寫的詞跟辛棄疾很相似,在膽略上與辛棄疾也有得一拼。辛棄疾當年單槍匹馬闖入數萬人的敵營,將叛徒張安國生擒出來,被世人驚為天人。而張孝祥同樣有此壯舉。紹興三十年(1160年),江西臨川的士兵發生暴動,時任知府的張孝祥聞訊,單槍匹馬獨闖大營,將暴動頭子斬首示眾,全營士兵如睹天神,無人敢動。

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初秋,張孝祥為抗金名將虞允文在蕪湖一艘小船上設宴送行。席間,兩人談起金兵進犯與朝中主和派的所作所為,無不切齒痛恨。張孝祥本來身體就有病,再加上鬱悶,酒氣攻心,當天就去世了,年僅37歲。看來不當狀元,也不定是壞事。

除了陸游和張孝祥,這科還有兩位大詩人:楊萬里、范成大。還有一位軍事家,名叫虞允文。虞允文雖然文才不足以傳世,卻是一位中國歷史上頂級的民族英雄,曾在採石磯率兩萬殘兵,大破60萬金兵,一戰滅掉了金國的南下雄心,連毛澤東都盛讚道:“偉哉虞公,千古一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