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雍正王朝》里邬思道在雍正继位后要跑?

龙建源


换做是我,也一定要跑路。

邬思道其实完全不必要跑路,但是如果不跑路,那么他的后半生就将失去自由,这是肯定的。很多人一定要认为,雍正即位之后,要杀了邬思道,这完全是阴谋论的结果,雍正也没有必要杀了邬思道。的确,邬思道在胤禛夺嫡的道路上出谋划策,掌握了很多所谓“阴谋为体”的把柄,但是只要他守口如瓶,善终是没有问题的。

那么既然这样,邬思道为什么一定要跑路呢?

1.他无法面对过去。有哪些过去的事情他难以面对呢?第一件便是皇帝的狠毒。刑部冤狱案可能是邬思道对此有所体验的第一件事,当时胤禛在朝堂上已经接下了康熙的任务,但是经过邬思道的一番分析,胤禛显然听进耳了,夜晚却突然自残伤风,以此推却了这项艰巨的任务,让老八胤禩得到了一个“其心可诛”的评价。对自己如此狠毒的人,是干大事之人,但也是阴狠决绝之人。

第二件事便是坎儿高福之死,这件事让邬思道明白,只要有胤禛在,邬思道就仅仅只是一个俯首称臣的谋士,作不了任何主张,包括邬思道自己。他本想保下坎儿,但是最终却不能,要是硬要呆在皇宫,又如何能够规划自己的生活?

第三件事便是年秋月。想想邬思道一个瘸子,都好几十岁的人了,难得碰上一个对自己知心有爱的女人。虽然后来十三爷给她送了一个如月,但是谁又能舍弃那个日久生情的女子呢?可是,为了帮助胤禛荣登大宝,邬思道也只有忍痛割爱,还亲自做媒将年秋月许配给了胤禛为侧福晋。邬思道的内心难道就没有一点点感觉吗?他还能呆在皇宫或者雍王府?是个男人只怕也想一走了之吧。

之前邬思道面对的是王爷胤禛,将来可是皇帝胤禛,身份的变化便伴随着人生的变化。“与平常人交,共患难难,共享乐易;与天子交,共患难易,共享乐难”,邬思道早就看破了人情世故,他希望得到的是一片“世外桃源”,换做是我,也是这样。

2.邬思道只可以直,不可以曲。这是邬思道作为读书人的骨气和清高决定的,在原著中,邬思道是如何犯罪收监的写得很清楚,他在官场之上可能就注定是一个愤青而难以融入官场生态。还是刑部冤狱案,当时胤禛听了邬思道的建议后,没有立刻表态,邬思道便以为胤禛不听,打了铺盖卷儿就准备离开,还说:言不听计不从,留下何用?态度倔强蛮横,依着他的这种脾气,胤禛当王爷的时候尚且可以融通,当了皇帝只怕就难以融通了。邬思道对此看得真切,所以在雍正回府邸的当晚,表达出自己的“三不可用”。按理说,只需要雍正一个大赦,邬思道便可入朝为官,可是,邬思道明白自的德行,知道入朝为官可能下场凄惨,原本只断了一条腿,说不定两条腿都得断,所以还是跑路的好。

3.邬思道掐准了雍正的穴位。兔死狗烹可能是很多皇帝继位之后的普遍动作,但是雍正皇帝却不行,因为他的大业或者说宝座和其他皇帝不同,是在九子夺嫡的情况下,“出乎预料”得到的。在朝还有天下第一党八爷党,西北罗布赞旦增还在叛乱之中,满朝的旧臣没有雍正的班底,人才匮乏,国库空虚,内忧外患。在这样的情况下杀谋臣是很危险的,不仅得不到支持,反而还会激起民愤,这也是我反对说雍正要杀邬思道阴谋论的基本事实。邬思道知道雍正还需要自己,但是又心存疑虑,所以搞出一个“半隐”,其目的就是还要躲在暗处,帮助雍正解决一些棘手的朝政大事,然后再“全隐”。后来的诺敏案,灯下黑都有邬思道的影子,这说明邬思道和雍正其实心里是相通的。直到雍正的大位坐稳,连黄河常年泛滥之灾也都解决了,邬思道于是远遁而安。

带着一个美女,不愁吃不愁穿不愁住,自由自在的在世外桃源安度余生,比之于软禁在深宫之中要好上千百倍,你说他逃是不逃?


青灯问史


这个理由电视剧里面没说清楚,但是在二月河的原著中说得很清楚。

邬思道自己想得很清楚,他学的是帝王之术,乃是屠龙之术,雍正能成功上位,背后乃是数不清的鲜血和算计。在原著中也提到了,当初和李卫(狗儿)一起当奴才的坎儿,因为一开始替雍正干的都是些阴人的勾当,而李卫干的都是些明面上的事情,因此坎儿就被雍正背地里解决了,还骗李卫说坎儿是生病死的,搞得李卫为此还伤心了好久。

邬思道自然也很明白这些,因此雍正登上大位之时,就是他身退之日。一方面他替雍正筹划了很多见不得人的事情,又是个瘸子,肯定上不了台面出来做官的,二来他也不能完全一走了之,让雍正找不到这样的话,谁知道他掌握的雍正的那些秘密会藏在哪里。

那么剩下的只有两种可能,一是雍正像处理坎儿一样,找个机会把邬思道灭口,这是邬思道最不愿意的看到的,因此他就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那就是半隐。一方面他退居幕后,不问世事,另一方面,他又让雍正感觉到随时能找到他,他邬思道的命被雍正时刻捏在手里。那最好的办法就是在雍正信得过的人下面当一个幕僚了。

这才是能人筹划的事情。


老秦来煮历史百味


不跑行吗?“康熙帝”眼看西去,雍亲王“胤禛”登大位已成定局,作为阴谋家、师爷的“邬思道”反思前夜之“九王夺嫡”那些血雨腥风及自身的残疾又登不了大雅之堂,加之目睹了“雍亲王胤禛”的残忍,邬思道清醒了,伴君如伴虎,何况是一个冷面王爷登上了天下之主!



当隆科多宣读了“胤禛”即位的“诏书”那一刻起的当日晚上,“雍正帝”回到了府邸雍和宫,回去干嘛呢?看官你是不会想到的,九王夺嫡的一切计划与执行“秘密谋划”都是在这个“雍亲王府”处理的,在这里的散乱杂人及跑腿学舌的,一定知道并掌握着极大的“胤禛夺嫡”的天大秘密,“天子家里没有私事”的天道,史书都无法记录实诚,谁敢保家里的“奴才下人”不嚼舌根子?

当晚;邬思道已经打好了行李卷,他的使命自己知道,已经完成,接下来就是如何退出这个阴森森“雍亲王府”,因为邬思道知道就在前天的晚上,“雍亲王府”的管家“高福”已经由雍亲王“胤禛”派人秘密的处理了,(高福知道的太多且被皇八子廉亲王胤禩收买),当时邬思道就惊出一身冷汗,他知道雍亲王府上下几百口人不知有几口可以活着走出这个大门?邬思道沉思着。。。

单说江夏镇屠城一案,几百口人一夜之间被“年羹尧与岳钟琪”杀个溜干净,虽然这是“夺嫡”的不可不办的无奈之举,可幕后的策划是他邬思道出的主意,如果将来对景就是麻烦。正胡思乱想的时候,“雍正帝”(登基就得称皇帝)进来了,说:这一天很累呀!邬思道想能不累吗?两天两夜没合眼,不就是为了“这一天”吗?见雍正帝笑着说:乌先生不要急,等我宫里安排完了咱们再说,邬思道赶忙说:皇上:我一个残疾瘸子,登不了大雅之堂,(邬思道不愧为高级阴谋家)皇上给我官职吧,有损皇帝的形象,不给过意不去,我不如浪迹江湖,为我“皇帝”宣传我朝新气象!紧接着又说:小隐隐于朝,大隐隐于市。这就是邬思道直接表明了,自己不但不当官,以后也不会乱说乱动的。


“雍正帝”假装不悦说到:可惜你的一肚子学问了!邬思道又说:皇帝呀,我乃一名落魄布衣,有点学问也是“阴谋”,皇帝以后施政都是“阳谋”!(看看这老鬼说的)(毕竟几年的幕僚)雍正帝不禁说:好吧!你去哪里?邬思道说:我先到山西李卫哪里看看,邬思道明白,无论他走到哪里都是跑不掉这位新“皇帝”的手掌心的!邬思道明白,这雍亲王府不出明天一早不知有多少知道秘密的人不知去向。听“雍正”答应了,赶忙连夜坐小马车出城吧!


日尧居


汉朝时,张良辅佐刘邦夺得天下后,也跑了。邬思道在辅佐雍正继位后立即离开,与张良类似。

有些道理已经是老生常谈了,比如兔死狗烹,比如功高震主,比如共患难容易、共富贵难。

深通帝王心术的邬思道,对于这些浅显的道理不可能不明白。

当然,除了大道理之外,还有一些独特的原因,让邬思道萌生去意。

第一,邬思道是个活在阴影里的人,见不得光。与其说他像张良,不如说他更像陈平。他使的那些计谋中,有很多属于阴谋诡计。这种人只适合干脏活儿,不适合在人前行走。

第二,邬思道知道雍正夺嫡过程中的所有细节,这对于他是致命的。一旦雍正对他失去信任,必将被杀人灭口。所以,不如趁着雍正还感激他的时候,一走了之。

第三,邬思道是个瘸子,而且,他没有考中进士,同时还有一些人生污点(大闹科场)。这样一个人,雍正怎么安排他呢?高了,有以上制约;低了,对不住他夺嫡功臣的地位。所以,邬思道一走了之,替雍正解决了这个难题。

第四,他对于雍正的了解,应该超过所有人。雍正心性比较残酷,性格比较刻薄,这种个性的人,不好相处,很难与人善始善终。后来的年羹尧、隆科多都是例证。邬思道既然看清了这一点,自然不会等到与雍正闹翻的那一天。

邬思道聪明的地方在于,他既离开了雍正,又在雍正的视野之内——他到雍正的宠臣田文镜那里当师爷去了。

只有这样,他才能让雍正放心。


趣谈国史


这个问题还是我杨角风回答一下吧:

前面悟空问答我们谈了雍正帝即位当天发生的一系列稀奇古怪之事,从而得出一个鲜为人知地结论,那就是雍正帝回府邸绝不是简单的看看邬思道,而是有意处理秘密私事,而十七阿哥也是负责清理的人之一。

但是通过邬思道提前妥善安排五路人马,终于化险为夷,得以以“半隐”身份离京。

那么他为什么一定要跑呢?

一、快速离京:

雍正帝刚刚即位的第二天,作为他府邸的顶级军师邬思道就迫不及待地离京,天刚蒙蒙亮他就起程了。

其实也很好理解,头天晚上虽然表面上是老十三胤祥指挥五路人马护驾,其实老十三胤祥刚刚放出来,真正拿主意的还是邬思道。也就是说,当天晚上老十三胤祥也是听从邬思道指挥的,不然的话,他都无法从宗人府出来。

而邬思道巧妙地利用了雍正帝多疑的心态,从而不敢轻举妄动,最终念及旧情,两个人泪眼汪汪地告别。当十七阿哥突然求见时,邬思道迫不及待地替雍正帝拒绝了求见,很多人以为他没有摆正心态,竟然敢替雍正帝发号施令。

其实他也是迫不得已,一旦十七阿哥进来,万一识破了他的心思怎么办?万一真的执行“清君侧”命令怎么办?万一自己控制不住自己怎么办?

而且十七阿哥如果真的强行进来,对雍正帝来讲绝对是一个考验,邬思道完全可以命令那五路兵马护驾,到时候乱军之中十七阿哥都难以自保,搞不好雍正帝都得搭进去,所以雍正帝最终也选择了放过邬思道。

只是从那晚之后,他们两个曾经共谋大事的人再也没有见过面……

而邬思道也已经完成自己的抱负,第二天一到,自己也失去了军队控制权。担心雍正帝会反悔,所以天刚蒙蒙亮,就赶紧离京,甚至都来不及参加康熙帝的葬礼。

倒是那个高毋庸也是当天晚上在雍亲王府露了一次面,还告诉雍正帝,邬先生在房间里呢,没有出来接驾。可惜从那之后,就再也没有露过面了……

二、一身冷汗:

就在邬思道急忙赶路的时候,突然就听到后面有马蹄的声音,伴随着一声喊,老十三胤祥赶到了。

此时在邬思道的心中是起疑的,尤其是老十三胤祥一下马,二话不说先掏出了一摊子酒,这是啥意思?

邬思道内心几乎崩溃了,难道雍正帝让老十三胤祥拿“毒酒”送自己“上路”?

“我替四哥敬您老人家……为您践行。”

老十三胤祥不是说的皇帝,而是说的四哥,而且说到践行的时候稍微停顿了一下,由此可知,在老十三胤祥的心中,他也是不太满意雍正帝的做法。而且这句话明显是假话,假如真是奉了雍正帝的命令前来送行,他应该说皇上让我……

而邬思道此时从充满疑惑的,他不知道老十三胤祥葫芦里装的什么酒。所以邬思道一直没有喝,而是静静地看着老十三胤祥,因为他心中清楚,这位阿哥可是号称“侠王”,是侠肝义胆的老十三胤祥,他真的会送自己走?

很多人觉得老十三胤祥没有什么心机,其实他也是有心机的,比如跟太子胤礽打交道,比如救了郑春华,比如接管丰台大营,再比如后来他跟雍正帝下棋再也没赢过。所以,他当然明白头一晚在雍亲王府到底发生了什么,不然的话,以他的脾气,他会留下邬思道!

也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他知道邬思道是怕酒有毒,于是自己一仰脖,先干了。

邬思道这才松下一口气,但是酒仍然没有喝,而是问了一句话:

“听说皇上元旦日要晋封十三爷铁帽子亲王?”

三、道破玄机:

老十三胤祥见邬思道这样问他,他故作高姿态地回答:

“王不王的,我已经不在乎了,不过,这个铁帽子却难得啊!”

大家还记得《雍正王朝》刚开始的时候,江南赈灾,老四胤禛被封郡王,而老十三胤祥却一点赏赐都没有。当时老四胤禛还替他抱不平,而老十三胤祥说的是:

“我打小就习惯了,我呀,只要干得顺心,别的也无所谓了。”

这也说明,经过了这么多事情,尤其是被圈禁了整整十年,他也明白了,有些事情并不是干得顺心,就无所谓的,当然有所谓,好歹那是铁帽子啊!

如果单凭干的顺心的话,他当然会留下邬思道,好歹这么多年交情了。后来雍正帝对待清流一筹莫展地时候,老十三胤祥还说要是邬先生在就好了,这也证明在老十三胤祥心目中,邬思道是有资格留在京城的。

但是邬思道听老十三胤祥这么一说,马上一仰脖喝光了酒,扭头就走……

因为老十三胤祥变了,所以邬思道觉得多说无益,还是自己逃命要紧,结果没想到老十三胤祥什么都懂:

“我们对不起您呐!”

这一句话,胜过千言万语,两个人都明白为什么这么说,也正是因此,邬思道决定给老十三胤祥一些忠告。

四、鸟尽弓藏:

面对邬思道给予的推掉铁帽子王的忠告,老十三胤祥不信雍正帝会做出这种鸟尽弓藏之事,邬思道默默地说了一句:

“明日我的话就能验证啊,府里专一替四爷办秘密差使的人,恐怕就要……”

两个人沉默不语,随后老十三胤祥把自己此行的真实目的暴露出来了,他领下来一个女子,而这个女子竟然让邬思道目不转睛,还误以为是秋月而喊出声来:

“邬先生,这是我和四嫂商量,让她来照顾你的。”

这句话信息量之大,大到让人细思极恐的地步!

这是老十三胤祥刚刚从宗人府放出来的第二天,显然他不可能一晚上时间就能找一个相貌类似年秋月的女子来。而且雍正帝即位当晚,整个北京城都戒严了,人们根本无法走动。

而这个女子又不是雍亲王府的侍女,不然的话,邬思道在府邸待了十多年,不可能不认识她。

那么这个女子是否来自老十三胤祥的府上呢?

可能性也不大,这个女子看起来二十岁不到,如果是老十三胤祥府上的,他不可能在她十来岁的时候就定下来给邬思道吧?

也就是说,这个女子既不是老十三胤祥找来的,也不是四福晋找来的,那么只有一种可能性了,那就是雍正帝找来的。

老四胤禛早在纳年秋月为侧福晋的时候,就已经知道对不住邬思道了,那时候起就开始留意身边的女子了……

对于卧底和眼线这种事情,邬思道和老四胤禛一个比一个用的熟练,别忘了当年监视年羹尧就是邬思道出的主意。老四胤禛自己都说,自己府上篱笆牢,老十三胤祥府上都是眼线。

当邬思道坐上马车的时候笑着说了一句:

“看来,我这后半辈子,又得让人管着了。”

这句话可谓一语双关,表面上他是在说,之前是被年秋月管着,当然中间有点断档期,之后是被如月管着。

其实他更是在说,前面被老四胤禛管着,后面的话已经是雍正帝在管着了……

这也是为什么他半隐状态下仍然不遗余力地替雍正帝办事,又是查诺敏案,又是送粮草,又是指出叛军位置的,说到底,他还是不放心雍正帝能放过他啊!

而老十三胤祥听完邬思道的话后,一琢磨确实如此,以后连下棋都不敢赢雍正帝了……

倒是邬思道,那次从田文镜处跑了之后,如月也就没有办法送信出来,算是彻底脱离了政治漩涡……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杨角风发作


邬思道,字玉露,清朝绍兴人士。多次入京赶考,皆不中,只得在府衙中以游幕为生,后来到河南开封,是清代绍兴师爷的典型代表。但若只是如此,我们今天也没有必要特地来讨论邬思道的问题了。邬思道之所以青史留名,根本在于他是雍正登基前响当当的头号军师,其人深谋远虑,足智多谋,最是擅长揣摩人的心思,在雍正的夺位之争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谋士,却在雍正登基后立马选择半隐退。那么,为什么《雍正王朝》里邬思道在雍正继位后要跑呢?

首先,我们必须得对雍正的性格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作为经历过清朝最残酷的夺嫡之争,并取得最终胜利的雍正,其拥有冷酷无情的性格几乎是必然的,或者换句话说,雍正并不是一个好人,毕竟在政治斗争中,好人基本等同于废人。而我们也说过邬思道善谋人心,特别是善谋帝王心术。历史上“飞鸟尽,良弓藏”的例子实在是太多太多了,邬思道不可能不提高警惕。

在《雍正王朝》邬思道使的是阴谋,而并非阳谋。虽然他对雍正登基贡献了许多,但这同样意味着,邬思道掌握了许多胤禛登基前的秘密,包括许多见不得光的阴私之事。作为一个帝王,特别是作为一个多疑的,历经千难万苦才登上帝位的帝王来说,又怎么能容忍一个手握自己众多把柄的人在朝堂上与自己共商国是呢?邬思道是清醒且理智的,伴君如伴虎的担忧,促使他在雍正成功登基后,立马申请隐退。

另一方面就得从邬思道自己本身说起了。我们都知道,邬思道身患残疾,是一个瘸子。古往今来,庙堂之上都不曾出现过瘸子,换句大白话来说,就是邬思道本身的身体条件是难登大雅之堂的。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我们在开头也说过,邬思道屡试不中,并没有考取进士的功名。如果大家对明清时候的科考有一定了解的话,那么一定知晓当时的官场中对功名和资历看的是有多么的重要。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中曾提到过,在当时的官场,人们初识知识谈论的一定是自己入仕是科考的名次,如果你仅仅考中了举人,就算你的官比有些进士来的还大,在资历上也还是有所不及。邬思道面临的就是这种情况。更糟糕的是,邬思道还有黑历史啊,曾经大闹科场的事情可没有那么容易揭过。一旦他选择留下做官,以上种种都很容易成为政敌攻击他的话柄。所以,邬思道这样尴尬的处境,雍正究竟怎么处理才算合适呢?委以高位,又有上述限制;视若无睹,雍正又恐其生怨怼之心。最终,邬思道一走了之,这个问题也就自然迎刃而解了。

“功成身不退,自古多愆尤”。邬思道陪雍正一路走来,经历了许多。不知道读者朋友们有没有注意到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在电视剧版的《雍正王朝》中,雍正与邬思道的密谋都是在夜晚的烛火下,这隐隐暗示着邬思道如影子一般的身份。影子,终究是活在黑暗中的。所以邬思道很清醒,在雍正负手踏青云之日,就是他以孤襟出雁门之时。


邓海春


首先,在雍正正式成为皇帝之前,邬思道作为一号军师,一直筹划有关雍正能否继承皇位的各项工作,从明面上的布局,还有暗地里的阴招(例如血洗江夏镇),他都是重要的参与者和知情人,在雍正没有继承皇位之前,用证上需要有求于他,因此,他的地位是巩固的,他与雍正只是合作者之间的关系,但随着雍正继承皇位,他们两人的关系已经不对等了,在邬思道知道雍正各种黑底的情况下,邬思道本身的处境,就开始危险了!

最开始邬思道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宏图和能力,选择辅佐雍正,在辅佐过程中,他也意识到了,雍正虽然能力强悍,并有君王之治和能力,但他也有君王惯有的残忍,江夏镇血案,数百无辜兵民被杀,雍正虽然一时震怒,但是以后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还是尽可能的选择隐瞒,自己的亲信奴才高福因情生变,把自己知道的一些内幕告诉八爷之后,本来有悔过之意,雍正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依然选择杀人灭口,而且是在没有向邬思道打招呼的情况下,这也让邬思道意识到了雍正的很多行动未必会经过他,他虽然是雍正的死党和亲信,但雍正对他仍然有很多的隐瞒,在这样的情况下,当自己大功告成之后,最好的选择方式就是离开。


辽宁资深球迷


难道是我看错了版本吗?还是说我看的只是表象?总而言之,雍正继承皇位后回到家跟邬先生的那一翻对话,我是看着很感动的。

明明是邬先生为了还雍正一个“干净”的环境,觉得自己身残而善于诡道且是和戴罪之人,不适合留在皇帝身边,也不希望将自己摆到明面上影响雍正的名声才选择离开的。他们之间的对话让我感动的很。我甚至想到了《琅琊榜》中梅长苏说过要离开萧景琰的理由。只有真心替对方考虑才会不顾自己的后路成全对方。



在我看来,邬先生并不是打算逃,而是觉得自己已经功成于是想着身退了,而且退还退到雍正随时可以够得着的地方。

还有就是雍正,确定自己已经得到了皇位的那个晚上,他之所以回到自己的府上,很多人都说他在那一刻想着对知道他秘密的人大开杀戒,我怎么不觉得他对邬先生有杀心呢?相反的是两个人的一席长谈无论是作为看客的我还是作为听众的雍正都是满眼泪花啊!他知道他能走到今天顺利继承皇位,邬先生功不可没啊!此刻本想回到家中与他交流后续,却不料对方选择隐退,再不对他的路多说半个字。



两人惺惺相惜到最后,最终邬先生离开了雍王府,雍正坐上了来之不易的皇位。在我看来,《雍正王朝》里的雍正和老十三,邬先生和李卫,这就是雍正爷铁打的营盘,不动的班底,不论是雍亲王时还是雍正时皆是如此,封顶的路上缺一不可。因此在我看来于雍正这儿邬先生大可不必逃。


梦归秦淮


邬思道是个奇人,神机妙算用来形容他是最合适不过的,所以有些人就戏称,邬思道是《雍正王朝》的编剧,感觉能预知未来,后面发生的事情都被他所言中,简直是清朝时期的诸葛亮。

邬思道这样的人才,对想要夺嫡的雍正帮助极大,雍正确实做到了言听计从,《雍正王朝》里面有一个细节,那就是雍正,福晋,十三爷几个人都在等邬思道吃饭,邬思道非得让弘时和弘历他们把书给背了才让他们去吃饭。

十三爷的面子,邬思道也不给,最后还是请出了秋月,才把邬思道搞定,难道是雍正尊师重道,当然不是,而邬思道对他的帮助实在太大,所以雍正才会如此礼遇邬思道,这时候的邬思道与雍正,是对等的合作关系。

而雍正继位之后,虽然还有八爷和十四爷等几个麻烦的人和事情,但是此时做为皇帝的雍正,对付他们还是没有问题的,这个时候邬思道对于雍正,就是可有可无了。

而且,雍正还想杀掉邬思道,在康熙驾崩的那天,雍正奉诏继承了皇位,就回到了雍王府,他要杀掉两个人,一个就是邬思道,而另外一个就是高勿庸。

我们先来说高勿庸,为什么我们会说雍正杀掉了高勿庸,这边有两个证据,第一高勿庸是雍王府的管家,按道理说,雍正继位之后,应该由高勿庸来当大太监,但是确是康熙时期的李德全,这个就太反常了,而且高勿庸后来就没有出现了。

另外,十三爷送邬思道走的时候,邬思道说了一句话,明天就会见分晓了,这个应该是指高勿庸被杀的事情。

我们再来说邬思道,电视剧并没有明说雍正要杀邬思道,但从雍正的那个表情,再加上两人的对话,还有邬思道最后的表情,完全可以确认雍正就是来杀邬思道的,那么雍正为什么要杀邬思道呢?

原因也很简单,雍正之前的一些事情,也不那么光明,而这些事情邬思道一清二楚的,所以,雍正想杀邬思道灭口,不过邬思道想好了应对的办法,那就是用半隐的方式,这种能让雍正接受的方式。

另外,邬思道认为雍正会杀自己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高福之死,高福表面看是因为背叛雍正而死,其实更重要的是在敲打邬思道,因为那封信的事情,是邬思道瞒着雍正吩咐高福做的。


历史简单说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这是我国商圣、春秋时代著名谋士范蠡名句。范蠡以布衣身份助勾践伐吴,功成名就之日,却选择激流勇退泛舟五湖。而其好友文种,最终却因居功自傲,被越王勾践赐死。

范蠡此言日后成为历朝历代君臣魔咒。自刘邦以后,“飞鸟尽,良弓藏”,在中华帝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周而复始地上演着这出闹剧。整个历史陷入一个怪圈,无论你如何挣扎,终究不能走出循环,就如齐天大圣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一般。由于每朝每代都发生了此类事情,因此从逻辑上、直觉上来说这都不应该是某个皇帝个人素质问题,而是一个结构性问题。

以雍正和邬思道的关系来讲,

整个九龙夺嫡过程中,邬思道是雍正的头号军师,也可以说是唯一智囊,邬思道给雍正定下:争是不争、夫唯不争而得天下的方针。雍正按照这个思路一直隐忍不发,从不对外流露夺嫡野心,对外形象似乎人畜无害。

但是其中各种谋略、阴险手段暗中进行而无人知,只有邬思道对这些“秘密”一清二楚。譬如雍正假意保太子复位而实则下套,暗中除掉郑春华,派年羹尧屠杀江夏镇等事情知道的一清二楚。掌握皇帝黑历史,这种人必然不可留,此其一。

邬思道人中鬼才,与帝王中的老妖康熙从未照过面,深居雍亲王府就对时局看的一清二楚,对康熙所思所想无一不分析透彻。争夺皇位时,这种鬼才堪称利器,坐稳江山时,这种人只会是威胁,人多智而近妖,皇帝不会有安全感,这是雍正可能会杀邬思道的第二个原因。

第三点,邬思道自评偏门左道,所谓才学都是一些勾心斗角、阴谋诡计,这点并非自谦。斗争哲学,与治国安民是两件完全不同范畴的智慧,邬思道并不具备雍正、年羹尧、田文镜那样的社会治理水平,雍正集团变身统治者后,邬思道的角色不易转变。论功劳,邬思道堪称雍正拥立第一功,但却给不了一个合适的名分,这种“阴谋家”似乎一辈子也只能不见天日,若居庙堂之上必然是对皇权的减分项。

因此邬思道在雍正大位既定的情况下,选择立即出走,这是功成身退、明哲保身的睿智,也是不给雍正制造难题的必然。而且邬思道说了一句,老头子要讨生活,希望雍正把他放到李卫那去,雍正真需要他的时候,也可以找到他。言外之意就是,我邬思道始终是皇帝你能掌控的,不会飞太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