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日本演歌,你都知道多少?

演歌,也稱“豔歌”、“怨歌”、“援歌”。它是日本特有的音樂形式,也是最能反映其文化特徵的元素之一。演歌以其悠揚婉轉的曲調,寓意深刻的歌詞,以及歌者細膩動人的唱腔受到廣大歌迷的喜愛。日本人將演歌稱為“日本之心”、“日本之魂”,足以見證其在日本國民中的地位。


關於日本演歌,你都知道多少?

演歌的內容多取自民風民俗,其題材之廣泛,風格之多元,加之近二、三十年來,日本藝能界習慣於將上世紀的音樂統統拋入演歌的籮筐,致使關於演歌的分類,至今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但是,驕陽認為,依據演歌所描寫的內容,大致可將其分為六類,依次是“愛情類”、“思鄉類”、“風景類”、“勵志類”、“民俗類”以及“頌歌類”。“愛情類”描寫夫妻之情或情婦之愛,如《浪花戀しぐれ》《愛人》;“思鄉類”描寫遠方遊子的思鄉之情,如《ふるさと》《望郷酒場》;“風景類”描寫日本或別國的風景名勝,如《津軽海峽·冬景色》《無錫旅情》;“勵志類”教導人生應當直面挫折、迎難而上,如《川の流れのように》《人生一路》;“民俗類”描寫日本各地的風俗習慣,如《望郷じょんがら節》《ソーラン節》;“頌歌類”歌頌日本歷代或小說虛擬出的英雄人物,以及值得表彰的優秀體育、文藝活動,如《無法松の一生》《王將》。


關於日本演歌,你都知道多少?

演歌雖起源於明治維新時期鬥士們的政治活動,但自從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後,其悽婉哀怨、百轉千回的曲調便代替了鬥士們鬥志昂揚的雄姿,一躍成為了演歌的主旋律。從那時起,日語字典裡的“涙”、“雨”、“酒”、“夢”、“心”、“別れ”、“泣く”、“悲しい”等詞語,便成了諸多演歌作品的座上賓、回頭客,深得作詞家的“賞識”。這些詞語將演歌所渲染的悲傷之情抒發得淋漓盡致,尤其是“涙”、“雨”、“酒”所營造的哀婉憂傷的意境,使得演歌的字裡行間,都被籠罩著一層濃郁的物哀情緒。


關於日本演歌,你都知道多少?

物哀,是日本江戶時代的國學大師本居宣長提出的文學理念,它是本體與外在所產生的共振與同情,是人心對世間一切事物的真情流露。物哀飽含的同情、悽楚、愛憐、沉鬱、讚頌、悲嘆等諸多內涵,值得大家放在具體語境中細心揣摩。這一文學理念,使得日本人始終懷揣著一種悲劇情節,耐心品味演歌,無論是悠揚旋律中流淌出的淡淡幽情,抑或詩樣詞章間湧現出的悽楚之美,都深深體現著日本民族由來已久的物哀文化。


關於日本演歌,你都知道多少?

日本是一個災害頻發、資源匱乏的島國,一方面,造成了日本國民普遍的悲觀意識,另一方面,培養了日本國民忍耐、順從的民族性格。艱苦的環境及狹小的地域,使他們從小就養成了迴避矛盾、明哲保身的圓滑處世之道,然而,曖昧的交往方式所累積的愁緒該如何化解?我想,日本人之所以鍾情於演歌,一定是因為演歌中的點點哀愁,貼合了他們內心深處的悲劇——此刻,或許只能聽著演歌,再斟杯酒,暗自傷感、流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