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圆桌|如何阅读(三):博览群书,重在博

对谈名师

王崧舟

“诗意语文”流派创始人,中国小语界领军人物。教授,特级教师。杭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浙江省小语会副会长,杭州市小语会会长。现任教于杭州师范大学。

陶继新

山东教育社编审,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中心副主任。

对谈话题六

读书第三法:博览

陶继新:再一个方法是博览。

比如说看余秋雨、周国平的书,我基本上用博览的方法。像周国平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各自的朝圣路》,像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这些我都读了。

除了这些当代文学、哲学类的书,我也会将我所关心的各领域的大家之作拿来通读一下。博览,重在博。天下大道,一通百通。而学习的过程就是个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过程,虽然需博览之书不像第一类诵读之书那样直通大道,也不像第二类精读之书能时时带给人生命的棒喝和震颤,但却可以给人以情感的丰润和审美的快感。

当然,里面偶然也会闪现出大道的丝缕光辉,令人在一瞥间产生智慧上瞬间的连接感,拓展对于世界的认知度。

王崧舟:您说得太对了!博览,重在博。我读书,不敢奢谈博览,但一直是朝着这个方向在读。

我的藏书量,我没精确统计过,大概有将近一万册吧。我也有一间书房,顶天立地的都是书,书房里,我自己拟了一幅对联,上联是:明月一帘无心照。因为我书房的窗外是开阔的地带,有小河,有廊桥,流水淙淙,杨柳依依,风景这边独好。晚上能看到月亮从东边升起来。下联是:诗书半斋随意读。

到书店,我拿到书,只要对这本书有感觉,我看一下目录,或看一下章节,就买下来,一定读。我读书没有计划,很随意,很随便,比如——

流行的书,我读。于丹的《论语心得》,读!易中天的《品三国》,读!刘心武的《揭秘红楼梦》,已经出了第三部了,读!全部都读过!

很多人骂于丹,说人家是化腐朽为神奇,于丹是化神奇为腐朽。不瞒各位说,我是喜欢于丹的,我觉得于丹讲得不错。她很聪明,她讲的是“于丹论语心得”——我讲的是我自己读《论语》的心得呀!

这有什么不可以呢?解构主义的哈罗德•布鲁姆不是这样讲过吗,一切阅读皆“误读”。我就是这样理解论语的,为什么就不能把我的心得跟大家交流呢?

流行的书读,不流行的书也读。汪荣祖的《史学九章》卖不动呀,滞销的书,也读;钱穆的《晚学盲言》,是钱穆先生晚年,在眼睛失明的情况下,由他自己口述,他的夫人、他的弟子帮他整理的一本书,写得好!

核心内容谈中西文化传统的异同,你想把握国学的精要,可能这是一本最好的入门书。杨成寅的《太极哲学》很难懂,说老实话,我到现在还读不懂,但我爱读,这没办法,越是读不懂就越是想读下去,一种好奇的欲望吧。

入世的书,帮助我更好地活在俗世的书,我读。比如说:台湾傅佩荣的《哲学人生》,这书写得好,它是写给大学生的,因为哲学与人生课在台湾大学是最受欢迎的一门课,他是根据他的讲课内容写下来的,讲得深入浅出。

早几年卡耐基的《积极的人生》,帮助我克服了自己的焦虑,帮助我看到了自己人性上的弱点。彼得•圣洁的《第五项修炼》,什么系统思考啊、共同愿景啊、自我超越啊、心智模式啊、团队学习啊,很难读,没办法,就是爱读。

出世的书我也读。六祖慧能的《坛经》,这个好读,读起来有味道。南怀瑾先生的《如何修证佛法》,这本书真好,那是过来人的切身之谈啊。你要坐禅,你要修行佛法,你要求开悟、求解脱,最好的入门书就是南先生的《如何修证佛法》。

索甲仁波切的《西藏生死书》,好!临终关怀,全都实实在在地写在里面了,告诉你怎么走得坦然、走得从容。人生最大的两门学问,一门是出生的学问,一门是死亡的学问,这本书专讲死亡的学问。

教育类的书,我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写得真好!我推荐给我们学校的老师。我到杭州市拱宸桥小学当校长,给老师的见面礼就是送给大家人手一本书,书名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我们读了一个学期。

田正平先生的《中国教育经典解读》,一册在手,中国教育的经典思想、经典理论全部都在里面了。石中英写的《教育学的文化性格》,视野宏阔,学养深厚,是迄今为止我读到过的最有文化底蕴的教育类专著。

非教育类的书我也读。比如范曾的《吟赏风雅》,写得洒脱、写得雅致!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一边读一边偷着乐,黑色幽默,写得真好!刘小枫的《沉重的肉身》,试图回答困扰所有当代人的一个重大问题——性伦理的问题,尽管读得艰涩、读得云里雾里的,但还是读着,因为我依然困惑。

语文课程类的书我读。王尚文先生的《语感论》,写得好!我的语文教育思想一多半受他老人家的影响。潘新和先生的《语文:表现与存在》,上下两册,洋洋一百多万字。

这是我所看到的迄今为止中国当代语文课程理论方面最有建树、最有见地的一本书。王荣生先生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那叫真做学问,那种理论的涵养,那个思辨的功底,真叫过硬,确确实实是科班出身。

非语文专业的书也读。比如兰色姆的《新批评》,我建议我们的语文老师都能够学会文本细读,这“文本细读”的理论和技术就是新批评学派提出来的。

韦勒克的《文学理论》,美国人写的,搞文学理论的人都知道,在全球范围内,这是一本最为经典的文学理论教材。汪曾祺先生的《人间草木》,真好!文字的功夫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在中国作家中,他的文字风格我最喜欢。史铁生的《务虚笔记》,半自传体的小说,史铁生小说的核心思想深受刘小枫先生神学思想的影响,你要读懂史铁生,你就要读懂刘小枫。

学术类的书我也读。比如朱光潜先生的《诗论》,太好了!我教《长相思》,在这个课里面,最核心的教学思想就是受了朱光潜先生《诗论》的启示,朱光潜先生认为诗是不可解的。诗最重要的是一个“见”字,你只有“见”到它,你才能深得诗之三昧。

你可以把《红楼梦》和《诗论》对照起来读,形成一种互文式的“参读”,能更好地体会朱光潜的观点。

王元化先生的《文心雕龙讲疏》,这本书厉害,是极品。朱良志的《中国美学十五讲》,看得我三日不知肉味啊,好书!

国学经典类的书我也读。王阳明的《传习录》,相当于一本《论语》,是王阳明传心法给弟子们的各种言说,由弟子记录下来的。阳明的学问是致良知的学问。

他认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用。心念一动,就有善有恶。知善知恶、为善去恶,这就叫致良知了。他认定每一个人都有良知,这个良知让人做善的事情。

西方经典的书我也读,比如:尼采的《人性的,太人性的》,尼采的哲学有很多可取的地方,他强调人是一种唯一需要超越自己的动物。天地万物当中,只有人会不断地超越自己。不断地超越自己,就是不断地超越人性,不断地向神性皈依的过程。

再比如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说老实话这本书我读不懂,读得我头都大了,还是读不懂,但我有种瘾,想读下去的瘾,这种瘾,可能比读得懂更过瘾。

在比如说汉默顿的《思想的盛宴》,把西方两千多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宗教家、科学家、文学家的代表思想都汇编在这本书里,值得一读。

儿童的书我也读,比如《小王子》,比如《爱的教育》,再比如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里面粗话、脏话多得很,但很有味道,我一边读就一边笑。

读书第四法:浏览

陶继新:最后一个是浏览,就是看报纸、刊物和一些畅销书籍时,我是浏览。

《学习的革命》这本书我看得比较早,是专门讲阅读和学习方法的,里面有教会你一个小时可以看几十万、上百万的文字的浏览法。一张大报,一个版面是一万字,四个版面就是四万字,用浏览法一分钟就看完啦。

在欧美一些国家,小学生就会学习这种读书法,以便于他们在学习之路上大量读书、搜索素材、积累资料。

有一些出国考察过的老师常会提到惊讶于他们小学四五年级的作业就是一篇题目很大的论文,而这篇作业想要完成至少需要到图书馆读近百本书,完成期限通常是两个星期。如果孩子们不掌握浏览读书法是万难做到的。

我认为很多的报纸、刊物包括一般的图书,都是可以如此浏览的。因为,这些书,通常只是一家之言、一种信念的诠释和描写,代表了作者的某个认识。而这种认识在一定的范围内是有道理的,很难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闲暇时刻,浏览一下,可以借此稍微了解一些当下人们的思想潮流和心灵状态。您知道吗?将近三十年,我只订一份刊物——《文学评论》,因为它是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办的刊物,还是很有品味和深度的。平常的一些大报,我也只是从网上浏览。

因为这些一般的刊物、报纸,大约看看就行,起到了解信息的作用就行。在读书的品类中基本上属于下位状态,所以不必用太多时间精力。

王崧舟:陶老师讲到了四种读书方法,我们回顾一下,第一是诵读,第二是精读,第三是博览,第四是浏览。

我的体会,这绝对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所理解的读书方法,我们最容易误入歧途的是就方法论方法。但是,刚才陶老师介绍四种方法的时候,我觉得实际上他有一个很大的前提在,这个前提是什么呢?

就是价值思考和选择在前,本体论的思考在前,确定自己的价值取向以后,后面才会有更多的方法论,所以本体论如果没有思考,方法论是细枝末节。

第一等的书,你选择诵读;第二等的书,你选择精读。很显然这里有个价值判断和选择,而识别书的价值是方法的方法。您刚才介绍的方法,我觉得是本体论和方法论的一个整合,是道和术的整合,这个非常重要。

它引发我们一个思考,一个老师如果没有哲学的素养、没有价值观的追思,只是在方法、策略的层面上搞花样,他永远成不了大家。

- END -

来源 | 授权转自“王崧舟”(wangsongzhou2018)

封面图摄 | 悠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