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群英譜|市新冠肺炎防治專家組組長張平:戰“非典”阻“新冠”挑大樑

戰疫群英譜|市新冠肺炎防治專家組組長張平:戰“非典”阻“新冠”挑大樑

■市新冠肺炎防治專家組組長張平在工作 記者 鄭家雄 攝

自疫情阻擊戰打響以來,無數醫務人員奔赴抗疫前線,用行動書寫大愛篇章。

17年前,SARS病毒肆虐,她作為臨床專家組專家,衝在抗擊非典的最前線;17年後,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這位老將再一次衝向抗疫戰場。

她就是市新冠肺炎防控工作領導小組防治專家組組長、市第九人民醫院新冠肺炎醫療救護專家組組長、市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帶頭人張平。

再次“掛帥”抗擊疫情

張平是內蒙古人,1985年畢業於內蒙古醫學院臨床醫學系,畢業後在內蒙古包頭醫學院附屬醫院教學、從醫16年;2001年調入東莞市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一直從事臨床工作至今。

作為全市呼吸專業“挑大樑”的專家,無論是非典、甲流、禽流感,還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她都出現在每一個危急時刻。

當我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的衝鋒號吹響時,張平已經做好了準備。她原本訂好了1月21日的機票,準備和先生、孩子一起回老家看望家裡80多歲的父母。“沒想到突發疫情,按市、局的安排,讓我擔任市新冠肺炎防治專家組組長。我是黨員,國家利益高於一切,我沒有任何可以推脫的理由。”張平回憶說,於是她退掉了機票,一個人留在東莞。

大年三十,我市正式宣告全面打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張平與從全市抽調的189名精幹醫務人員組建的醫療救治隊伍一起入駐市第九人民醫院(以下簡稱“市九院”),站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從那一刻開始,張平就保持“在線”狀態,多頭兼顧,不停奔波。

多頭兼顧全力戰“疫”

從1月21日到現在50多天的時間,張平作為專家組組長,每天都處於非常緊張的工作狀態。醫院的同事說,經常看到她不停地打電話溝通。她還給自己準備了一個超大電量的充電寶,但完全不夠用。

作為專家組組長,她要給全市參加救治的醫務人員培訓、會診重症患者。

“要不斷地接收國家、省的臨床救治指南,同時要反覆給醫務人員解讀最新的救治方案,強調治療中需要注意的事項。”張平說,“緊張,來源於疫情的嚴重和各項應對工作的及時落實,這是一種責任和使命。”

同時,她要時刻關注新冠肺炎臨床患者的救治工作,確定給病人最好的診治方案。每天早上10點,張平都會參加市人民醫院危重症病人的救治討論,進行遠程專家會診,同救治一線醫生一起落實。同時會診把控全市的疑似病例及確診病例的轉院救治。

在這場戰鬥中,我市根據醫療資源和防控重點的分佈,將全市分為數個片區,每個片區由三甲醫院牽頭進行救治,張平和專家組則隨時要對片區內出現的病例進行診斷。“無論白天黑夜,只要病人情況有所變化,我就需要通過電話、微信聯繫各片區進行醫療救治。”她說。

病人從診斷到確診,如何住院,如何接送轉診,都有非常明確的分工,東莞在這方面做了很紮實的工作,因此市防控整體工作都正常進行,這也讓張平感覺自己的工作分外有意義,“沒有醫務人員感染,疫情得到了防控,病人都得到了有效救治,一切都很有序”。

哪裡需要就在哪裡

從事臨床救治已長達35年的她,早在2003年,就曾在抗擊“非典”的戰場上衝鋒陷陣。當時,作為專家組成員,張平每天都要到各個鎮街醫院對發熱、肺炎的患者會診,排查疑似病例,為當時我市戰勝SARS疫情做出了突出貢獻。

同事們還記得當年非典時的那次搶救經歷。一名前來就診的小學生出現了大咯血、呼吸衰竭的情況,為了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暢,在沒有吸痰機的情況下,張平不顧一切在經口插管中不斷對著患者口咽部吸血,全然忘記了自己可能會被傳染。談及當時的危急情況,張平說,這名小患者是高燒前來就診的,如果不馬上搶救,“人可能就沒有了”。事後回想起來,同事們還為她捏了一把汗。

战疫群英谱|市新冠肺炎防治专家组组长张平:战“非典”阻“新冠”挑大梁

作為專家,她經常義無反顧地奔赴各地搶救病人。2009年,張平與多名專家奔赴橋頭搶救遭老鼠藥投毒而食物中毒的30多名病人;2011年,她作為當時市衛生局指派的呼吸內科專家,半夜趕去樟木頭搶救因特大火災事故而重度燒傷的病人。

同時,她對科室業務抓得非常緊,培養了眾多的業務骨幹。平時,她疼愛他們像孩子一樣。這次疫情,她主動把多名親手培養的醫務骨幹輸送到湖北以及市九院救治一線,比如陳為民、周柳如、李勝利、方錦龍、徐汝洪、郭映婷等醫務骨幹都曾受她言傳身教,個個都是業務能手。“就像英雄的母親,為了保家衛國毅然把親生孩子送上戰場一樣!”

“在任何醫生面前,我們只看到生命需要救治,哪裡需要我們,我們就會出現在哪裡,這是我們的職責。”張平說。

記者 鍾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