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浙江日報》要聞版刊發《我省醫務工作者一線戰“疫”紀事》一文,全文如下:
生命之託,重於泰山。
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仍在繼續,全省60餘萬名醫務工作者牢記“三個地”的政治使命和擔當,以戰時狀態奮戰在救治防護工作第一線;在50多個刻骨銘心的日日夜夜裡,我省治癒出院患者數不斷上升、新增確診病例數不斷下降,一升一降兩條曲線的背後,是全省醫務工作者的全情投入,以及全力救治、精準施策的信念。
“我們得下去,
一刻不能耽擱”
戰“疫”剛一開始,提高收治率的目標就已明確,“集中患者、集中專家、集中資源、集中救治”的號角隨之響起,全省100個定點醫療機構,開闢出一個個爭分奪秒的戰場,目前共救治確診患者1231人。
這個春天,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之江院區,醫護人員日夜奮戰。作為浙江省最早的新冠肺炎診治省級定點醫院,他們破解了插管時機把握、激素使用到抗病毒治療、抗感染治療等一道道臨床難題。
1月19日至今,浙大一院累計收治確診病例104例,危重型與重型患者比例佔80%以上。同時,也實現了醫護人員的零感染。
這同樣也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是一次與死神的角力。在救治過程中,我省落實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原則,絕不放棄一人一地。
由於返鄉人口較多,溫州市成為重災區。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肩負起省級醫療團隊的責任,迅速集結呼吸、感染、重症、護理等專家,8個專項工作組隨之成立。1月20日晚,得知醫院收治第一位疑似病例,感染內科主任陳永平就毫不猶豫地邁入隔離病房。醫院專家組專家、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李玉蘋則帶隊在各縣(市、區)馬不停蹄地奔波、會診,主動將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基層。她說:“我們得下去,一刻不能耽擱。”
目前,溫醫大附一醫院治癒出院人數已逾9成。疫情圖上,溫州全市已是一片希望的綠。
在這個特殊的戰場上,一個個暖心故事為我們帶來希望。
2月8日,浙江首例孕35周新冠肺炎患者產下的寶寶小湯圓被送往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隔離,醫院抽調精兵強將呵護著這個幼小的生命。隔離病房護士長黃國蘭牽掛著這個陌生的孩子,卻忘了已經多日沒能見到自己的孩子……2月24日,出生17天的小湯圓排除新冠肺炎感染可能。
“困難來的時候,
總要有人去承擔”
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醫務工作者無懼危險,用生命佑護生命。
哪裡有艱險,哪裡就有挺身而出的共產黨員。
疫情發生之初,杭州市西溪醫院黨委向全院醫務人員發出倡議,全院400餘名黨員醫務工作者紛紛寫下請戰書,短短一天時間就完成了整個醫院的騰空並迅速開始收治患者。
戰“疫”期間,在溫嶺市第一人民醫院隔離區內,一個臨時黨支部成立了,4位醫護人員遞交了入黨申請書。黨支部的57名黨員莊嚴宣誓:扛起治病救人的重任,讓黨旗在戰“疫”一線高高飄揚。
使命的召喚,從來沒有時間表;出發的抉擇,向來果敢而堅定。2月10日,一聲令下,短短數小時內,我省增援溫州醫療隊迅速集結成立。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組成的3人小分隊,挺進救治任務十分艱鉅的溫醫大附一醫院,用專業知識和敬業精神,與當地戰友一起,全力以赴守護患者的生命健康。
哪裡是一線,哪裡就少不了堅守與擔當。
2月9日,浙大邵逸夫醫院感染科副主任醫師杜小幸緊急前往位於義烏的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四醫院支援。作為“大管家”,科室乃至醫院的整體防控部署,他都親力親為;作為專家組成員,他進隔離病房把關、指導疑似患者的判斷。有人說杜小幸有三頭六臂。他卻說:“困難來的時候,總要有人去承擔。”
在疫情面前,我省醫務工作者凝聚起團結協作的磅礴之力,向更險峻的高峰攀登,向更艱難的地方出發。
“越是特殊時期,
醫生的責任就越重”
在浙江的城市和鄉村,無論是經驗豐富的老中醫,還是初出茅廬的醫學後起之秀,抑或是縱橫交錯的“互聯網+”,都在為浙版救治方案添磚加瓦。
抗擊疫情,要打好中西醫結合救治“組合拳”。
嘉興市第一醫院收治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後,浙江省名中醫陳峰始終堅守在戰“疫”一線。每天上午8時至10時參加醫院專家組例會,10時30分召開市級專家組研討會,下午進入隔離病區開展診療,工作日程安排得滿滿當當。
我省中醫醫務工作者摸索出了一套中醫藥浙江方案。目前,全省中醫藥系統醫務人員在戰“疫”一線,參與救治確診病例的比例逾95%,參與救治疑似病例的比例逾92%。
人類同疾病較量的武器就是科學技術。科技的力量,成為浙江新冠肺炎救治的又一亮點。
1月27日,面向公眾的新型肺炎防控公共服務管理平臺在浙裡辦APP等上線,公眾可以在平臺上在線問診一線醫生。我省各市也開通了類似的網上諮詢平臺。31歲的顧先生在臺州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治專線”平臺留言後,引起了在線醫生的重視,經初步排查後,當天顧先生就趕往定點醫院,及時確診並治療。截至15日,僅台州市該平臺累計服務83693人次,遠程會診157例。
在山區、在海島,我省1.2萬名鄉村醫生毅然堅守,他們履行基層健康守門人的職責,心繫萬千百姓的生命安全。
在雲和,已經退休的赤石衛生院返聘醫生邱孔文每天揹著藥箱,徒步走上10多公里的崎嶇山路,挨家挨戶幫助村民測量體溫。他說:“我是一名醫生,越是特殊時期,醫生的責任就越重。”
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一個個振奮人心的故事,正在之江大地上接連發生;一曲曲催人奮進的樂章,在這最美的春天裡,匯成生命的旋律,給人無限的希望!
閱讀更多 浙江新聞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