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非典到新冠肺炎,港媒:中國在兩次疫情中學到了什麼

香港《南華早報》3月14日文章,原題:中國的公共醫療系統從SARS和新冠肺炎的兩次冠狀病毒暴發中學到了什麼

2003年初,當最初有發熱、咳嗽和胸痛症狀的患者出現在和睦家醫院急診室時,這家北京當時最大的民營醫院的醫生們對如何應對這種神秘疾病一無所知。他們向中國政府以及美國疾病控制中心和世界衛生組織求助。官方最終將這種疾病命名為“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徵”(SARS)。17年後的2020年,中國再次成為一場全球流行的新冠肺炎疫情重災區。

從非典到新冠肺炎,港媒:中國在兩次疫情中學到了什麼

2003年,衛生防疫人員在居民院消毒。吳鏑 攝

和睦家醫院首席執行官李碧菁(Roberta Lipson)說:“就建立預防系統和提高公共衛生意識方面而言,SARS是對政府和公眾的一次警醒。”這促進了中國公立醫院的巨大進步,公共衛生數據透明度也大幅提高。“新冠肺炎來襲時,政府一開始就為我們提供了出色的指導。”

應對新冠肺炎的暴發是中國從SARS中吸取教訓的典型例子。儘管出現了最初的否認,但政府迅速採取行動建立隔離區,控制病毒的傳播。當局不計成本地建造護理設施。眾所周知,在10天內建成了一座有1000張床位的醫院。

中國在醫療領域變化巨大。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經濟出現爆炸性增長,稅收增加使國庫充盈,從SARS暴發的2003年至2018年,中國公共部門的醫療保健支出增長了近14倍。政府還能為國民提供全民醫療保險。2009年開始的一項持續6年、耗資8500億元的計劃,最終為中國公民提供將近100%的醫療保險。世衛組織與世界銀行2019年3月聯合發佈的報告《健康中國:深化中國的醫療改革》稱讚了這一成就。

效益逐漸擴大,衛生服務的使用增加了,而造成“低收入人群貧困的主要原因”——醫療自付費用下降了。截至2018年,中國人平均預期壽命為77歲,從1960年以來增長了34歲。根據上述報告,富裕國家花了中國兩倍的時間才實現公共衛生保健方面里程碑式的成就。

不過,該報告也發現,中國醫療保健體系過於“以醫院為中心,分散且追求數量”。患者不愛去普通醫生的診所就診,即使是常見的感冒、胃痛或頭痛,也要去大醫院尋求專科治療。各醫院的負擔不成比例,8%的醫療系統要應付全國超過一半的患者。

中國沒有足夠的醫生,平均每1000人有1.8名“全科醫生和專科醫生”。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這一數字低於美國的2.4名、英國的2.8名、日本的2.4名和新加坡的2.3名。艾意凱諮詢(L.E.K.)合夥人海倫·陳說:“中國缺乏基於社區的初級醫療服務。現在,中國政府正設法改變這種狀況,比如要求大型醫院的醫生輪換到較小的醫院和診所,幫助農村醫生提高水平,使醫療資源分佈更均勻。”

延伸閱讀

世衛組織再次肯定中國:應對疫情方法都是對的

世界衛生組織18日對中國採取措施控制疫情的努力表示肯定。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負責人邁克爾·瑞安指出,中國目前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所採取的戰略和戰術方法都是正確的。

邁克爾·瑞安表示,中國衛生系統付出了極大努力救治患者,降低了新冠肺炎死亡率。

世衛組織還表示,根據世衛組織的分析,中國採取措施有效阻止了疫情傳播。

世衛組織指出,中國的防疫措施為世界提供了寶貴的防疫窗口期。世衛組織呼籲各國加快對新冠肺炎的研究,向世衛組織分享更多病例信息。

此前,世衛組織多次肯定中國疫情防控表現。

2月15日在德國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發表題為“新冠肺炎和埃博拉疫情背景下的全球衛生安全”的講話指出,雖然目前尚不可能預測新冠肺炎疫情走向,但中國為從源頭控制疫情所採取的強有力防控措施令人鼓舞,併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中國為世界防控疫情贏得了時間。

2月6日,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日內瓦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感謝中國武漢民眾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所做的一切。他表示,有武漢人民的這種團結精神,病毒終會被戰勝。

17日,世衛組織在日內瓦召開發佈會,介紹新冠肺炎疫情的最新情況。會上,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表示,根據中國公佈的新冠肺炎病例的數據,新冠肺炎新增病例呈下降趨勢。據此世衛組織維持此前的評估,即新冠肺炎並非全球性流行病,也不會提高疫情的全球範圍風險級別。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綜合 環球時報、央視新聞、中國新聞網、國際在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