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特寫|劉愛明:現金是企業的“抵抗力”線上化趨勢不可逆

觀點地產網早春的深圳,華僑城創意園裡的中城新產業園區裡綠意滿滿。中城新產業園董事長劉愛明在這個特殊的春天裡進行觀點2020年度演講,一同分享他對於產業升級與生態優化的思考。

劉愛明曾在觀點地產新媒體的採訪中說過,創業以後他的精神越來越好。事實的確如此,他臉上掛著奮鬥者的笑容,充滿著奮鬥的活力。作為一個馬拉松長跑愛好者,劉愛明曾把創業形容成是一次長跑。在這場創業長跑中,“疫情”成了漫漫長路中值得思考與探討的一環。

針對此次疫情所帶來的影響,劉愛明分享了他對於從“現金利潤”、“輕重資產”兩方面分析的企業現金流的重要性,以及“線上化”所催生的一系列企業在組織形式、運營成本等方面的變革趨勢,同時思考企業應急系統搭建的思考,最後分享了對園區企業未來發展機遇的看法。

疫情下的思考:現金流、輕重資產、線上化趨勢與應急管理系統

首先,劉愛明提到是企業意識層面的問題,他認為企業應該改變對“疫情”的認識,不能把疫情看作是一個例外。他提出,企業需要構築一套體系應對,要思考如果經常發生這樣的事情要如何應對,這樣的思考才會更加深入和有效。

在企業的現金流方面,劉愛明認為,對現金流是否充足的問題,不能只滿足於“夠發兩個月工資”,而是探討“是現金重要還是利潤重要”。他把擁有“現金”比作企業的“抵抗力”,如果抵抗力不夠就無法抵擋疫情所帶來的影響。

與“現金流”相關的是企業“利潤”,有較高利潤率的企業才能更好地積累現金,擁有好的抵抗能力。

第二點,他談到了“輕重資產”的問題。

近年來,企業紛紛提出了“把資產做輕”這樣的論調,劉愛明認為,在這次疫情的衝擊下,重資產企業所擁有優勢非常明顯。他以房地產公司為例,“對於房企而言發工資根本不是問題,因為房企有幾億甚至數十億的現金,與工資相比完全不是同一個數量級。而對於園區經營的企業,房租、人工在利潤的佔比都需要思考和計算”。

劉愛明續稱,“我覺得未來是要輕重並舉,往往這時候有一些好的資產在手上,可能是度過難關的一個方法。所以未來完全資產做輕是不對的。”

此外,他還從資本市場角度,對最近比較風靡的大眾創業模式提出自己的看法。

“靠著一個PPT搞一點天使融資,三年都不盈利,這種模式是值得探討的”,劉愛明提出創業企業“盈利能力”非常重要。

他坦言,“如果我是投資人,這樣的企業我根本不投。最好你上來就能自己掙錢養活自己,這是底線,自己掙的錢要夠發工資,不能說三年都不盈利”。

對於疫情帶來影響的第二方面,劉愛明提到“線上化”的問題,他認為“線上化是不可逆的一種趨勢,企業應該從戰略主主動擁抱這種變化。”

據劉愛明分析,“線上化”作為一種催化劑會帶來企業運營成本、僱傭關係、企業辦公場景等方面的變化。“原來我們對線上的東西有些抗拒,最近一個月我也試了,我們也在線上辦公、開會,我覺得效果不錯,這在未來可能是一個趨勢。”

劉愛明提到,“線上化”首先可以降低成本,有一些崗位可以不需要到辦公室辦公,進而形成新的僱傭關係。此外,因為到辦公室的人變少,辦公室可以設置流動的工位,同時減少工位的數量,進而降低成本。他認為,還可以通過實現業務的線上化、服務線上化和客戶數據線上話等等提高效率。

“線上化”還帶來了“線上管理”的問題,劉愛明提出,“我們的組織形式未來可能是大公司、小團隊,我們要形成小團隊的協同作戰模式,不需要一個部門弄幾十個人、幾百個人,寧願用三五個人一個團隊這樣的模式去作戰”。他認為,在疫情突發的情況下小團隊應對會比較自如,他提倡“在組織上我們強調小團隊,強調團隊之間的協同和配合”。

針對疫情,劉愛明提出的第三個方面的思考是關於“應急管理系統的搭建”。

“好的企業是波瀾不驚的,它看起來永遠沒事”,劉愛明坦言,“只有不好的企業才出來一個大事,需要去應對,大家眾志成城把這個事拿下,這不是好事”。

他以曾經就職的萬科為例,“原來我在萬科的時候,也經常會有一些客戶的群訴,馬上企業內部的應急體系要啟動。經常在半夜就要跟鬱亮開會,這個事就是直接捅到老大那裡”。他認為,應該是企業建立應急管理體系,更好地解決突發情況。他同時強調處理的及時性,否則會讓事情變得更為嚴峻。

除了建立應急體系,劉愛明提到,企業在突發情發生後,應對媒體和公眾時發言應該非常的謹慎。當中他還提到全員意識的問題,“我們每個人都要戴口罩,這實際上是全員意識的問題,每個公司都要有這樣的全員意識。”

劉愛明用巴菲特的一句話來形容企業如何應對疫情,那就是——“要把公司做小,把產品做好,把員工做精,把服務做好,把市場做大”。

健康、智能製造領域是產業地產的機遇所在

劉愛明還分享了他對產業地產的一些思考。

他認為產業跟房地產公司不一樣。對於產業地產行業,產業生態是非常重要。因為產業鏈的分工非常細,也非常長,幾乎沒有一個企業能從頭做到尾。

劉愛明把產業生態鏈比作是“森林”,認為不能只要大樹。 他認為,從產業鏈的角度來說,企業沒有重要不重要之分,只有分工協作之說。

劉愛明預計產業生態的趨勢會在未來得到不斷地強化,他稱“中國作為全球唯一一個擁有聯合國工業門類都有的國家,是中國的優勢所在”。

在產業園區的經營方面,劉愛明認為最重要的是給客戶解決一些痛點的需求,他以中城新產業園的天集社為例,“我們中城的天集社在這次疫情中也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把非常多的企業訴求立刻在平臺上發佈,立即通過產業鏈整合,滿足企業的復工、生產、銷售等等方面的需要。這是產業生態優化方面,我們現在做園區實際上是要做某個細分產業的生態系統。”

在演講的最後,劉愛明談及產業地產發展的機遇,當中提到健康產業和智能製造領域。

在健康產業方面,他認為國內醫療人員嚴重不足,健康產業方面的缺口非常大,預計有5000億到1萬億的市場,另外在軟件方面也有大量的缺口。“我們需要做得更專業,去彌補這樣一個市場缺口,也更好地為人民的健康服務”。

在智能製造領域,他提到遠程醫療、5G還有無人機,他認為在這次疫情當中遠程醫療和5G的使用效果很好。他預計未來會加速往智能製造的領域發展,“我們整個智能製造的大領域需求量會非常大,所以我們要調整方向,要往這邊深化”。

劉愛明曾在觀點地產新媒體之前的採訪中坦言,“一家小民營企業提出服務中國製造業轉型,這簡直是不知天高地厚”,在這場漫長的馬拉松賽上,劉愛明的信念依舊堅定而紮實地走向他心中的“窄門”。

本文源自觀點地產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