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衝擊,韌性漸顯

今天嘗試發一次簡版。


美盤那邊,影響最大的還是新冠,剛看新聞數據發佈,中國以外已確認超7萬例,10個國家確診人數過千。還有英國的“群體免疫”策略,引起軒然大波。在這種情況之下,外圍短期內控制的可能性不大,即便美國繼續投放流動性,外圍也很難V型反轉,持續磨底的可能性較大。

而內地、中國香港市場,還是好消息比較多。

央行定向降準,釋放長期資金5500億元。除了降準之外,現在市場開始預期降息了。按照去年11月以來央行在每月中旬MLF的慣例,16日會是觀察降息預期的重要窗口。新華網也發時評《不畏雙重衝擊,資本市場韌性漸顯》。

不過,雖然好消息多,但畢竟全球避險情緒都在升溫,上週北上資金合計淨賣出,並且創下歷史單週淨賣出紀錄。

研報方面,這週末仔細讀了招商證券分析師張夏的《A股投資啟示錄(十三)》,值得一看。

最近市場波動比較大,市場各種聲音越來越繁雜,一直在反思幾個問題:


1、好公司還多嗎?

這個問題看似比較白痴,但其實是一個關鍵命題。命題的核心,是把自己的思路引向一件事:什麼是好公司。

對這個問題,仁者見仁,就像選美,每個人的解釋都會不同。我們給好公司的解釋是,擁有高投入資本回報率,同時具備高增長,並且能夠長期維持高回報、高增長的公司。

從這個角度來看,雖然近期有波動,但內地、中國香港、美國市場的好公司,還是非常多。


2、低估的好公司多嗎?

有,但是其實不多了。尤其科技領域,即便是以比較樂觀的PEG估值,也不多了。舉幾個科技領域的例子,恆生電子67倍市盈率,立訊精密48倍,深信服96倍,科大訊飛106倍,兆易創新205倍。

在這種情況下,大盤還在漲,怎麼回事呢?主要是概念炒作,和很多根本不能算是好生意的小市值標的。來看個圖,這些是近期漲幅比較高的案例,其中好公司其實鳳毛麟角。


不畏衝擊,韌性漸顯


3、未來,長期牛市的概率有多大?

這個前兩天已經思考過,並且用幾張宏觀數據對比圖說明了一件事:中國、美國兩大市場,仍然是全球範圍內,產生長期牛市最好的土壤。

其中核心的邏輯就是:在增長穩、通脹穩的大環境下,如果長期國債收益率持續下行,較容易產生長期牛市。


不畏衝擊,韌性漸顯


4、如果未來有牛市,將會是什麼樣的牛市?

前面已經說了,從長期視角,內地和香港市場大概率是向好的。但還有個問題需要弄明白,它會是和美國前面十年長牛一樣的情況,還是另外的風格?

美股的十年大牛市,內生力量是企業的高回報,是典型的“回報牛”。而內地目前的狀況,如果接下來繼續向上,那就是典型的“泡沫牛”、“增長牛”。


5、如果未來是泡沫牛市,我們該怎麼應對?

增長牛市+泡沫牛市,跟,還是不跟,這是個問題。在這樣的市場中,對基金來說,很容易發生風格漂移。當價值投資策略收益,顯著跑不贏小市值、高估值的時候,很多基金經理會面對巨大的壓力。

最近,我們反思的很重要一條,就是這個。因為一段時間以來,逐步發現在這樣的市場裡,研究思路很容易跑偏,被周圍的氛圍帶向追熱點、追概念的怪圈裡。

接下來,我們會適度選擇增長稍高的案例,但對於純粹高增長,但回報較差的生意,還是要管住手,不去碰。


6、有風險嗎?風險在哪裡?

近期市場一片歡呼,因為外圍市場狂跌,而內地不跌,顯示出比較強烈的看多動能。

其實,之所以有這麼強烈的看漲慾望,核心還是在於兩大風險都不存在:一是金融緊縮,這個核心風險條件不具備;二是經濟下行和通縮,這個問題眼下來看也不大;三是毛.衣問題,也已經得到解決,並且隨著新冠全球發發展,估計沒人敢和我們這個物資製造基地再挑起事端。

三大風險都不具備,所以整體來看,風險只剩下兩個:一是,由於外圍波動被傳導的風險,雖然前期外圍暴跌我們沒有跟跌,但不排除後續受到外圍連鎖反應影響。如果全球經濟下滑,我們也很難獨善其身;二是,高估值行業回調的風險,這一條是結構化的,比較難影響整個大盤。


7、如何應對眼下的市場環境?

近期我們在做一些調倉。之所以調整,不是因為不看好大盤,而是要糾正之前犯下的一些錯誤,包括被市場熱點影響、不夠聚焦、價值取向偏離等。有幾條需要特別警惕和反思:

堅守能力圈不動搖。這個真的需要捫心自問,我們的能力圈到底在哪裡?優塾團隊的能力圈核心,就是價值投資,或者說價值成長投資,而不是成長投資,更不是趨勢投資、熱點投資。在回報分析的基礎上,要增加增長分析,但卻不能被高增長所左右、所迷惑。

堅守好生意的底線不動搖。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被高增長、小市值迷失了雙眼。接下來,如果不是好生意,那麼即便漲到天上去,也應該管住手,不去碰。

堅守核心資產的研究範圍不動搖。其實那些非核心資產並不是基本面有多好,而是因為核心資產已經漲上去,形成了強烈的行業向上預期,而新進來的資金不敢追高,只能湧向那些非核心資產。這個邏輯,就像是龍頭股已經漲上去了,大家於是開始炒作非龍頭,一致炒作到沒有可炒標的、形成踩踏為止。

接下來,我們還是要回到核心資產,回到投入資本回報率至少在10%以上的資產上,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在我們的篩選邏輯上,投入資本回報率大於10%,應該是最最最最核心的一條,只有在這一條之上去看待增長、估值,才有價值。但凡脫離了這一條,便是在能力圈之外的投資,就像跳進了自己不擅長的泳池。

一旦這一條放寬,會發現整個市場頓時會變成汪洋大海,每天要沉溺於各種資金流向、新聞、風口、概念中無所適從。這,不是我們想要的投資。

堅守大概率事件,不在小概率事件裡折騰。所謂大概率事件,就是投入資本回報率高,同時增長高的核心資產,從長期來看將跑出超越大盤的阿爾法。儘管短期核心資產未必能跑得過非核心資產(泡沫牛市的典型特徵,就是價值策略的短期失效),但如果長期來看,核心資產的高阿爾法才是確定性的大趨勢。

很多時候,低迴報、低增長的公司,也能漲的很猛,但是卻未必值得去研究。關鍵取決於我們想要個案漲跌,還是想要概率優勢。


所以,這幾周思考的邏輯,濃縮成幾句話:

價值投資的框架並不難,核心就是尋找投入資本回報率高+增長高+合理估值或低估值的資產。

但是,上面這個框架最難的不在邏輯,而是在於實操中的堅持。因為,在具體操作中,你經常會遇到一個難題,就是把上面三大要素誰放在首位的問題。同樣是三個要素,組合的順序不同,會導致完全不同的結果。

如果把增長放在前面,那麼組合裡可能會出現很多高增長的小市值股票,也就是前面說的“非核心資產”,同時持倉必須極度分散,以避免單一個股爆雷風險(純成長基金,持倉分散在幾十只、100支以上都很常見)。

如果把低估值放在前面,那就會成為逆向投資,組合裡可能會持有很多之前爆過雷,但業績出現反轉的標的。比較典型的是某某光電、某某光,等等。

而我們,經過這次調倉,仍然會比較固執的將回報放在三大要素的首位。儘管這樣可能會導致短期跑輸大盤,但只有這樣,對我們來說才能是安心的投資、晚上能睡著覺的投資。

投資中最難的事,不是買和賣,而是不買和不賣。看到新聞裡充斥的風口、概念,看到公眾號、微信群裡各種繁雜的消息,追隨,是容易的,而穩坐不動,其實最難。對這一點,我們自己也需要反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