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在校大学生有70%都是家里的第一代大学生”这一说法?

埃夫隆


我认为不止70%,如果大学指的是大专以上,因为上一代应该是80-90年代大学生,那个年代大学生比例应该不到30%


老罗10


  • 题主的问题有一定的道理。据笔者所知,以前上大学指标少。就以乡村为例,三十多年前,我们村有三位学子考上大学。全村都轰动了,那是打破建国以来村子里没有出过大学生的记录。当时就涌现了一股学习的热潮。家长都教育子女好好学习,将来像谁谁谁一样有“出息”。

慢慢的大学生多了起来,也没有当年的“轰动”了。

“中国在校的大学生有70%是家里第一代大学生。”想想真是这样。原因是:

01、

四、五十岁的家长,念过大学的不多。当时受经济条件限制,能读完初中的就不错了,好多乡村的家长只是小学毕业。他们的子女考上大学就是家里第一代大学生。

02、

上大学有指标的。多年前,上大学指标太少,说“万里挑一”也不过分。有的村子多少年都没有一个考上大学的。后来大学扩招,家长很荣幸成为大学生的“父母”。

03、

大学生多了,含金量低了。现在大学生好像遍地都是。但是人们对大学生的看法也变了。常听人说,现在的大专花钱就能念,好像原来的初中生水平。人们依然看重985,211大学毕业的学生。

很多家长因历史原因(成分高)不能读大学;还有因为家庭经济原因不能读大学,那是学习好的学生都上中专(中专毕业工作包分配)。但是他们都重视子女的教育,他们的子女考上大学,就成为家里第一代大学生。


星辰灿烂


我还是比较同意这个观点,70%这个数字是否精确还有待考究,具体如下:

第一,之前不论是子女有多少,都很难有条件或有机会读大学。一般情况下,农村家长为了减轻压力,读完小学或初中,就让打工去了。年龄稍大一点的子女通过打工挣钱,在帮扶年龄捎小的弟弟妹妹上学。

第二,大学的扩招计划,也是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命水平提高逐渐发展的。现在,随着家庭条件的改善,再加上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扶持,即使贫困家庭学生基本上也都有一个孩子能有机会读大学。

第三,进入21世纪,大学的进一步扩招计划,能够让更多的学生通过高考进入理想的大学;另外,职业技术学校,也推出了3+2等模式,让中专生有读大学的机会。

综上,随着我们生活条件的改善,能够有机会让品学兼优的学生有读大学的机会;大学的扩招计划以及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也让贫困学生有了上大学的机会。从而,中国在校大学生有70%是家里的第一代大学生。


博知苑


首先就是从思想方面来讲,在我们父母的年代或许他们身边并没有很多的知识分子,所以相对比于现在来说,并没有意识到知识改变命运的重要性。也没有去上学的意识。所以就会一直处在一个很平衡的状态下生活,毕竟当时的社会还是有一技之长就可以养活一家老小的。

再者从经济方面来讲,零零后在自己的父母的那个年代,可能一个家庭要养活好多个孩子,所以没有充足的经济来源来让父母那个年龄段的孩子上学。

不管是出自于那种原因,可能对于零零后或者家长来说没有经历教育都是一个很遗憾的事情,所以珍惜当下,珍惜我们处于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


oxygen真


放在以前,一个村能出个大学生都状元一样,村门口都挂红彩,放鞭炮迎接。以前是农村有些家里条件不允许,成分关系,能考上不一定能给读,打工都靠拿工分的,能念完小学就不错,识几个大字就很好了。现社会吗,家里条件经济好,只要读书好,想念大学,基本不难培养,家里都支持念大学。就怕自己孩子没出息,书不想读,出社会混混,中途弃学,要么自己不想念书了。现在家庭大学生都是普遍的,只有想念大学,和不想念大学的考虑了,以前想念都没那个条件经济读,所以,当今大学生很多家庭观念都变了,百分70的说法也不是完全指那些想上大学,一个家庭出一个大学生。而是想读和不想读


楠溪洋洋


遵师重教,严加管教,名师出高徒,古时候科考进士,现代叫大学生,每家培养出一名大学生,真是都不容易啊!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我们都有能力培养成下一代优秀的大学生,愿他们都能为国家出一份力吧!



老马和您同游玩


对于广大基层民众来说,应该是的。那自己身边的同事、朋友、亲戚来说,家里有大学生的,都是家里第一个。有的孩子不喜欢学习的,甚至还没有。一部分家长是中专、大专学历。尤其在县城,四十多岁的人,大学本科学历还是比较少见。


天冷好个夏


80后之前的学霸,特别是农村的,基本上中专完就分配工作端铁饭碗,成绩不太好的就算读高中也考不上大学,所以作为这代人的儿女,考上大学还真是第一代大学生。


緣水禪心


啊?怎么可能?我们身边都是二代大学生啦!


精灵双鱼


尽可能多的培养一些本科生,职业院校可以大量招收外国留学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