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疫情讓人明白,家長的情緒是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這個超長待機的寒假,特長班停了,開學延遲,作息規律全都打亂,足不出戶的孩子們通通變成居家神獸,每天精力旺盛到讓媽媽們懷疑人生:

一場疫情讓人明白,家長的情緒是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每天都有老母親在朋友圈裡吐苦水——「居家辦公+24小時帶娃已經夠累,娃為什麼就不能省心一點?」

疫情之下,似乎成年人承擔著更多的焦慮、擔憂甚至恐懼,可很多父母忽略了一點,被突發的疫情打亂了生活的,不止是成年人,也有孩子。

一場疫情讓人明白,家長的情緒是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不只是你,孩子的生活也被打亂了


喆:媽媽,下雪啦!

我:是呢,而且下得很大!

喆:大片大片的雪花好漂亮!

我:真的呢,你看地上厚厚一層了。

喆:媽媽,我能去玩雪嗎?

我:不能,下雪病毒都下沉了,更危險。

喆:我不碰它,就用腳踩踩。

我:那也危險呢。

喆:那我就看看行嗎?帶著口罩和手套。

我:媽媽給你打來窗戶和防盜紗窗吧。

喆:好玩呢!

這是前幾天北京下雪時我和喆喆的一段對話。

儘管給他講了很多新冠肺炎病毒的事,但看到下雪的那一瞬,小孩子的天性還是顯露無疑,只想往外跑。

一場疫情讓人明白,家長的情緒是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成年人懂得道理和利害,但讓似懂非懂的孩子一以貫之地執行某項禁令,還是很難的。

更何況,他們只是被大人通知一聲,好多好玩的東西就通通被取消了。

出行計劃取消,不能上學,不能出去玩,不能找小夥伴,到哪裡都要戴口罩、洗手,聽爸爸媽媽每天反覆講著傳染、生病、病毒這樣的詞語,年齡尚小的他們也會不適應,甚至煩躁、焦慮。

疫情的陰影之下,受到影響的不止是大人,還有孩子,他們的生活也同樣被打亂了。

一場疫情讓人明白,家長的情緒是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要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


今天早飯時跟孩子爸聊天,聊到新聞裡提到的病例怎樣怎樣。

一旁吃飯的喆喆突然問我:「媽媽,是不是病毒又嚴重了?」

聽得我和喆爸都一愣。

這些天,家裡的話題大都在談論肺炎的事情,完全沒意識到孩子每天耳濡目染,也在關注著這些話題。

而且因為從家長這裡獲得的信息有限,自己的理解能力也有限,孩子們心裡的害怕、擔心往往比家長更直接。

他們會擔心被傳染、擔心自己得病,甚至擔心死亡。

一場疫情讓人明白,家長的情緒是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特殊時期,父母可能很容易忽略家裡的“小傢伙”,他們也在受著外面環境的影響。

父母要多注意孩子的情緒變化,孩子的害怕、焦慮、擔心、恐懼,要鼓勵他們說出來,跟父母分享。

當孩子告訴你“媽媽我害怕”、“媽媽怎麼了”的時候,一定不要不耐煩、不解釋、不理睬。

要用孩子理解的方式把眼下正在發生什麼告訴孩子,讓孩子掌握防疫知識,更要允許孩子表達自己心裡的想法和情緒。

當然最重要的,是要做好自己的情緒調整。

很多時候,父母很少會把小朋友當成分享對象,而是獨自消化情緒和壓力。

一場疫情讓人明白,家長的情緒是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我的經驗是,父母不要一個人消化自己的情緒,咱們可以把情緒告訴孩子,用孩子理解的方式跟進行分享,孩子會覺得被尊重。

在一個家庭裡,父母的情緒穩定,是孩子情緒穩定的前提;孩子的成長,也是在一點一滴的生活小事裡實現的。

一場疫情讓人明白,家長的情緒是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你給孩子的防疫教育,可能是錯的

昨天下樓取東西,坐電梯上樓時,一同上來的是一對母子,小男孩三四歲的樣子,嚴嚴實實地捂著口罩。

電梯門關上,小傢伙伸手去按樓層按鈕,手剛伸出去就被媽媽啪一下打掉:

「別碰!不是告訴你了嗎,電梯按鈕上都是病毒!碰上了就要發高燒,醫生就要把你帶走!」

小男孩嚇得立刻縮回手,一動不敢動,那個媽媽和我交換了個無奈的眼神,我點點頭,表示理解。

也難怪媽媽們個個變成了神經質。

讓孩子明白現在到底發生了什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能很多爸媽都是這樣做的。

既擔心言過其實嚇著孩子,又擔心輕描淡寫引不起他們的重視,只能“時不時地嚇唬一下”。

一場疫情讓人明白,家長的情緒是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嚇唬到底有沒有用呢?

當然不是一點用都沒有,起碼能簡單直接地解決孩子當下的“調皮”,但也會帶來壞處。

靠嚇唬來教育孩子,尤其是涉及安全衛生知識的科普,很可能讓孩子陷入擔心、害怕、甚至恐懼,嚴重的還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任何年齡段的孩子,嚇唬都不是一種最好的教育方式。

那麼到底該怎樣跟孩子進行防疫教育呢?

教育專家提出了一個原則:跟孩子溝通要重視方法,而不是結果。

傳染、生病是結果,如何避免傳染、預防生病是方法。

總是拿結果嚇唬孩子,告訴孩子一旦怎樣怎樣你就會傳染、發病,只能引發孩子的擔心和恐懼。

反過來,如果教給他學會怎麼預防、怎樣保證衛生,怎樣杜絕傳染,孩子得到的是知識,是正確預防的方法,就會緩解他的擔心和焦慮。

一場疫情讓人明白,家長的情緒是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舉例來說——

我們不要總是對孩子說:“別碰XXX,你會傳染病毒”;

而是要告訴孩子:“這個地方可能有病毒,試試用酒精給XX消毒,我們就把病毒消滅掉了”。


要學會把負面的嚇唬變成正面的培養。

孩子的生活習慣都是日常養成的,在疫情發生的這個特殊時期,正好可以幫助孩子養成好的、文明的生活習慣。

總之,給孩子傳遞的知識和情緒都應該是正面積極的。

教給孩子保持衛生、對抗病毒的方法,讓他們把這變成一種學習,孩子學到了對抗病毒、疾病的方法,養成了好的生活習慣,會更有成就感。

讓孩子學到知識,更有安全感,這才是防疫教育的初衷。

一場疫情讓人明白,家長的情緒是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今年情況特殊,春節時我就已經開始雲辦公,一邊寫稿子,一邊給大家蒐羅各方面的防疫物資。

這陣子看朋友圈,發現宅在家裡的孩子大多還是假期的狀態,睡得晚起得晚,飯不好好吃,作業不好好做,父母疲勞應戰,往往已經管不了放飛的娃。

對於怎麼樣給孩子更高效地宅在家裡,我的建議是做到“三有”:有規矩、有自由、有互動。


有規矩,幫孩子制定一個計劃

給孩子制定一個作息計劃,吃飯、睡覺、學習、休息,都要有既定的安排,而不是24小時放任自由去撒歡,這樣既讓家長頭疼,孩子的身心也會很疲憊。


有自由,給孩子一定的時間和空間

眼下是非常時期,家裡畢竟不是學校,前面提到,孩子隔離在家,也會覺得無聊、鬱悶甚至焦慮,像學校一樣管理孩子不現實,孩子也會反感甚至逆反。

建議家長在制定計劃的時候,不要自己說了算,要跟孩子商量,給孩子一定的選擇權。

每天要給孩子留出一定的時間,讓他自己安排做些什麼:看看喜歡的書、看看電視、玩玩遊戲、做做室內運動,等等。


有互動,要跟孩子有良好的親子共處時間

前幾天,有朋友發朋友圈感慨:「孩子長這麼大,還是頭一次跟她待在一起這麼長時間沒人打擾。」

這個特殊的假期,呆在家裡,不要把孩子扔給作業本和電視機,建議父母每天拿出一點時間跟孩子一起做點什麼。

親子共讀、互動遊戲、做做運動都可以,這一段難得的親子共處時光,以後想起來,也是一段特別的回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