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十五)韩非子

本文由《胡适的北大哲学课》读书笔记整理而来。


中国哲学简史(十五)韩非子


韩非,韩国公子,战国晚期人。曾于李斯同学于荀子。生卒年约公元前280~233年。《韩非子》是韩非死后,后人辑集而成的,典故大都出自韩非。韩非子在传统的介绍中,是集法、术、势之大成。

先秦的政治哲学大多受到了老子“无为”思想的影响,或许不同学派对“无为”的理解不同,但总体上很多热衷政治的学者都在讲无为。孔子的“无为”是建立在“正名”思想上的“无为”,“君君臣臣”先做到名正言顺了,然后就能像舜那样无为而治了。管子也认为,名正法备后,可以实现“事无事”的无为政治。尸子认为“正名去伪,事成若化”。正名、无为等思想,为后来的法家思想形成奠定了哲学基础。


中国哲学简史(十五)韩非子


韩非子的政治哲学总结起来就八个字:“论事之事,因为之备”。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寓言可以解释韩非子的主张,宋国有个农夫,地里有个桩子,兔子在跑的时候撞到上面死了,因此这个农夫就守着这个桩子,等着后来的兔子。天下那些讲先王之道的人,不正是这个守株待兔的农夫吗?韩非子认为社会是变迁的,先王之道或许之前有用,但是后世的问题还是需要后世的办法来解决。

韩非子是跟荀子学习的,但是荀子在这个问题上,跟韩非子有着完全相反的认知。荀子认为那些说古今情况不一样,要求用不一样的方法来治理的人,都是“妄人”。由此看来,第一个该挨骂的应该就是他的学生韩非子。荀子虽然主张“法后王”,但是根据不是“世事变迁”,而是因为“先王之法”太久远了不可考证了,不如用后王之法详备。韩非子是个讲究实际效果的人,一个没有“参验”的学说,口号喊得震天响,但是不解决实际问题,宣传这些东西的人,不是愚蠢就是坏。


中国哲学简史(十五)韩非子


韩非子不仅讲究学问是要可以“参验”的,而且要讲究学问的“功用”。郑国有两个人争论,一个人说我跟尧是同一年生的,另一个人说我跟黄帝的哥哥是同一年生的,两个人争来争去,毫无意义。而且这两个人的争论是没有“功用”目的是,无论谁大谁小都不能解决战国时期面临的社会问题。这就是韩非子说的“虚旧之学”。

韩非子在功用上面,有些偏激,甚至认为“商鞅管仲之法”、“孙膑吴起之书”都是“无用”的虚学,研究这些纯粹是浪费时间。这跟韩国的垂亡危机是息息相关的,韩国的状况已经不容这些学者“试错”了,必须拿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来,一举扶大厦于将倾。任何一点的错误,对韩国来说都有亡国的危机。可惜的是韩王放着大才不敢用,被秦始皇要走了。秦始皇费劲弄回来的韩非,又因为他口吃,听他说话费劲而冷落。即便如此,李斯感觉到了韩非对他相国位置是有威胁的,把韩非子囚禁起来害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