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問道於老子的事實被質疑2000多年,終於找到確切答案了!

​孔子問道於老子的事實被質疑2000多年,終於找到確切答案了!“孔子問道於老子”一直是學界爭論的焦點,形成“各說各話”的局面,因為主要相關文獻《禮記》《莊子》和《史記》等關於孔子問禮的年齡不一致,加之老子的身世撲朔迷離,各方觀點一直不能達成一致。

孔子問道於老子的事實被質疑2000多年,終於找到確切答案了!

這種分歧從漢代開始,尤其是晚近一些疑古派的學者,更是引經據典,表示懷疑和否定,被學界稱為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的“一代宗師”錢穆先生以及當代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等就論證說,老子當在莊子之後,老、孔之間相差二三百年,孔子問禮於老子豈不荒唐?因此有人認為這是道家人物的假託之言。

當然,隨著1973年與1993年長沙帛書《老子》和荊門戰國楚國竹簡《老子》的出土,關於老子在莊子之後的質疑已經不復存在。馮友蘭先生也就此發表過“正本清源”的聲明。可是,關於“孔子問禮於老子”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息。


孔子問道於老子的事實被質疑2000多年,終於找到確切答案了!

儒學“斷流”是造成爭論的主因

秦始皇實行的“焚書坑儒”曾一度造成包括儒學在內的諸子學說的“斷流”,相關流傳找不到公認的史實依據,片言隻語有不為諸家所公認,因此造成眾說紛紜。

漢武帝末年,魯恭王在毀壞曲阜孔宅,擴建自家宮殿時,發現了牆壁內暗藏著大量的儒家經典,其中最有價值的就是《孔子家語》等書,孔子的十二世孫孔安國將上古文字譯為漢代通行的隸書後,人們發現,通行的《論語》只是《孔子家語》中一小部分,《孔子家語》的體量要大得多,研究價值也比《論語》更大。

孔子問道於老子的事實被質疑2000多年,終於找到確切答案了!

即便如此,依然爭議頗多,晚近以來,學界疑古之風盛行,《家語》乃魏國的王肅偽作的觀點幾成定論。1973年和1977年,河北定縣八角廊和安徽阜陽雙古堆兩處,相繼發現漢竹簡《儒家者言》及相應的簡牘,內容與流傳本十分接近。考古發現證明,今本《孔子家語》傳承有序,至少在西漢即有原型存在和流傳,並非偽書,更不是漢代以後的王肅所撰著。

《孔子家語》 有詳細的老、孔關係的記載

《孔子家語·觀周》有記述孔子西行問禮於老子的專篇:

孔子謂南宮敬叔曰:“吾聞老聃博古知今,通禮樂之原,明道德之歸,則吾師也。今將往矣。”對曰:“謹受命。”


——註解:孔子這次西行前,正擔任著魯國大夫孟懿子(也是王室成員)的司職吏,就是管理戶口的小官。這時候,孔子大約23歲,在魯國已經小有名氣。但他自己認為從政經驗不足。於是跟孟懿子的弟弟、亦師亦友的南宮敬說了上述那番話。大意是說:我不想再做官了!聽說京城裡的老子博古通今,貫通禮樂之奧秘,深研道德之精義。那就是我的老師啊!我想去拜訪他他,你願意同去嗎?南宮敬回答:我遵從您的意願。

孔子問道於老子的事實被質疑2000多年,終於找到確切答案了!


於是南宮敬上朝稟報魯昭公,請求雖孔子一同西行問禮:

遂言於魯君曰:“臣受先臣之命雲:孔子、聖人之後也,滅於宋……聖人之後,若不當世,則必有明德而達者焉。孔子少而好禮,其將在矣,屬臣:‘汝必師之。’今孔子將適周,觀先王之遺制,考禮樂之所極,斯大業也。君盍以乘資之?臣請與往。”

公曰:“諾。”與孔子車一乘、馬二匹,豎子侍御,敬叔與俱至周。


——註解:南宮敬叔和他哥哥孟懿子均是魯國權臣“三桓”之一孟僖子的兒子。敬叔跟魯昭公說:“臣的先父說,孔子是聖王成湯的後裔,其祖輩離開宋國來到魯國。聖人之後,必有明德達才之人。孔子天生聰慧,精通六藝,應該拜孔子為師。現在孔子想辭職,到京城考察禮樂源流,這是國之大業。人臣之必須。請賜以車馬,臣願和他一起去。”

昭公對孔子才學見識早有所聞,且有賢臣敬叔求情 ,所以賜給他們一輛車,兩匹馬和一個車伕。

孔子問道於老子的事實被質疑2000多年,終於找到確切答案了!

《孔子家語》記述了問禮的場景,很精彩:

——孔子遞名帖拜見,並表明來意:“久仰先生博通今古,精明禮道。今日和敬叔特來求教,誠望教誨。”老子說:“禮和德,我尚略知一二;至於樂,從堯、舜、禹、湯、文、武、成、康至於今,浩如淵海。可我不是樂宮,研究不多,不敢妄言。但我的好友萇弘是王朝樂官長,出身門裡,精通樂理,改日帶你們拜訪。”

孔子拱手謝道:“今日之禮為何不如古禮呢?”

老子嘆道:“此乃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各自僭禮稱雄所致!古禮是周公輔佐武王、成王時制定的。西周鼎盛時,禮制完備,上下恪守不逆,沒人敢僭越。東周以來,古禮泯滅。你們要知古禮,還是隨我到郊社、明堂、宗廟各處現場觀摩吧。”

文字記載很詳細,多是孔子的感慨之言,溢美之詞,在此從略。

孔子請教道:“這麼多禮制,沒有高人指導,我怕不能貫通,請先生多多指教。”

老子道:“禮制關乎國家之治亂興衰。古聖先王順承天道而治人情,奉先祖之意而立教化,因此制定出各種禮制。”

孔子問道於老子的事實被質疑2000多年,終於找到確切答案了!

孔子問:“魯國為何不行天子祭天地之郊禮?”
老子答:“郊社之禮是周公修訂的,專屬天子祭禮。而魯國是周公後裔,照例冬至不舉行郊祭禮。”

孔子問:“古代郊社何意?”
老子道:“郊祭天,社祭地。古郊祭是祀祖的。萬物本於天,眾人源於祖。郊祭即報本反始,故祭上帝,須在冬至一陽生日舉行,旨在迎長日。郊祭始自周,當於冬至月,上辛日。社祭行於驚蟄日,旨在祈禱農事,是為大郊祭。百姓在南郊建壇,名曰園丘,亦稱天壇、泰壇。而牲器之用亦有別,郊祭用牛,預先養三個月;社祭用牛,臨時即可,分別用來祀天神與先祖,顏色均須紅色。祭祀前要人與物俱皆潔淨。祭器用陶匏,郊禮用象天數,社禮用象地數。此乃天子之祭禮,諸侯不得僭用。”

孔子問道於老子的事實被質疑2000多年,終於找到確切答案了!

總之,此次問禮涉及很多,除了上述之問,還問到了天子郊天禮儀、居家之禮、閨門之禮、朝廷之禮、田獵之禮、軍旅之禮等等。

《孔子家語》對此次問禮的過程做了具體描述,並對臨別前老子的囑咐做了具體記載;

及去周,老子送之,曰:“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者送人以言。吾雖不能富貴,而竊仁者之號,請送子以言乎!凡當今之士,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譏議人者也;博辯閎達而危其身,好發人之惡者也。無以有己為人子者,無以惡己為人臣者。”孔子曰:“敬奉教。”自周反魯,道彌尊矣。遠方弟子之進,蓋三千焉。

——註釋:孔子在京城“觀周”幾天後,準備行裝打算回去了。他去向老子辭行,這是臨別前在送別宴會上的一番囑咐老子說:“有錢人用財物來送行,仁人君子只會送以言辭。我既不富裕,又徒有君子盛名。就允許我借君子之言送你幾句話吧:大凡當今之士者,因聰明深察而危及生命的,都是喜歡說人長短的人;依仗學識廣博好辯爭強而危及生命的,都是喜好揭人隱私的人。做人須有法度,在家應該修養身心,孝敬雙親;在朝就要聽取別人的良言,忘掉自我,一心念著君王。”作為人子不要只想著自己,作為人臣要盡職全身。”孔子說:“我一定遵從您的教誨。”

孔子問道於老子的事實被質疑2000多年,終於找到確切答案了!

孔子問禮後,他的的道業大進,更加受人尊崇,美名遠播,從四方前拜師學習的,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猛增到三千人左右。

司馬遷作為負責人的歷史學家,他所記錄的歷史會被人懷疑,也屬正常。但是孤證可以不信,但儒家的經典應該可以佐證了吧?若懷疑《孔子家語》是後人假託偽作,出土文物應該不是偽造了吧?

即便沒有莊子、司馬遷等記載,這部《孔子家語》足以證明“孔子問道於老子”絕非空穴來風。況且老孔時期,並沒有漢代以來的所謂道家、儒家之分,孔子好學,就連七齡童項橐,因智慧超群,孔子都幹拜為師,何況當時最具學問的史官呢?所以孔子由衷稱讚老子“其猶龍耶”。


孔子問道於老子的事實被質疑2000多年,終於找到確切答案了!

之所以有爭議,就因為有了“道”“儒”名稱之後,因為有了“名”,故而道不同,道不同則不相與謀。正如司馬遷所說: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家;儒家亦絀老子。爭來爭去的結果,無端地給後人留下諸多謎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