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布物种大交换,为爱尔兰人带来的幸与不幸

马铃薯,作为“哥伦布物种大交换”,全球互动交流的产物,让爱尔兰在15-18世纪迎来了人口大爆炸,人口从200万一下飙升到800万。随之而来的大悲剧,却让全世界为之震惊。1845-1849年,因为马铃薯霜霉病菌,马铃薯减产导致上百万的爱尔兰人饿死。


哥伦布物种大交换,为爱尔兰人带来的幸与不幸


“哥伦布物种大交换”的贡献

马铃薯改变了世界,这不是危言耸听,尽管直到近现代人们才开始注意到马铃薯已经成为很多国家的主要食物,但是它对人类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时候,同时让人类在新大陆发现了玉米、马铃薯、花生、豆类、番茄、辣椒、番石榴、甘薯、树薯、美国南瓜、菠萝、可可等植物。

现在人类学家认为产自美洲的玉米、马铃薯、木薯、甘薯、向日葵、花生、菜豆、烟草、可可豆和棉花等10种农作物,被列入影响世界的30大物种。


哥伦布物种大交换,为爱尔兰人带来的幸与不幸


美洲不愧为是人类世界的一个巨大宝藏,仅玉米、马铃薯和甘薯的热量就足以养活全人类。“物种大交换”意义在于,在西方殖民扩张的大背景下,全球生态环境实现了新的布局与重组。

新的物种的引入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宗教、文化、饮食习惯等因素,马铃薯在世界各地起初并不受欢迎。但是当战争、饥荒发生的时候,为了活着,马铃薯成为小麦、水稻、玉米之后,第四大粮食作物。


哥伦布物种大交换,为爱尔兰人带来的幸与不幸


马铃薯促使欧洲人口极大增长。自从哥伦布发现美洲开始,欧洲人认为美洲文化是落后的,尤其是宗教心理的隔阂,让马铃薯一开始就遭到歧视,仅仅是在菜园等小区域内种植。

18世纪,马铃薯突破菜地,逐渐走向田间,人们开始食用这种农作物,逐渐对欧洲人口增长造成进一步的影响。欧洲在1700年在遭遇黑死病打击之后,在1800年迎了爆发式增长,相比较于1400年的6000万人,增长到1800年的1亿8千万人。如果没有马铃薯,欧洲不可能诞生工业革命(详见 )。


哥伦布物种大交换,为爱尔兰人带来的幸与不幸


1565年,西班牙远征军向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进献了一箱包括马铃薯在内的美洲农产品,西班牙王室随后将马铃薯种植在近郊的花园里,从此开启了马铃薯在欧洲的跌宕旅程。

其实西班牙大部分地区并不适合种植马铃薯,仅在西北部的山区长得比较好。马铃薯作为沿海巴斯克渔民外出捕鱼时候的供给品,由于这些巴斯克渔民经常到爱尔兰晾晒他们的海产品,随之将马铃薯带到爱尔兰。


哥伦布物种大交换,为爱尔兰人带来的幸与不幸


虽然马铃薯传入爱尔兰的具体时间无法考证,至少在克伦威尔战争期间,也就是1649年,已经有好几代人在种植马铃薯了。

当时欧洲人普遍怀疑那个没有教化的美洲,所产出的马铃薯,是否能够食用,以及食用之后,是否有营养,甚至很多欧洲人固执地认为,吃了马铃薯,会像它的根茎一样,长出淋巴结核,脖子肿大。而且当时认为斑疹伤寒以及麻风等都有可能是马铃薯引起的。


哥伦布物种大交换,为爱尔兰人带来的幸与不幸


其实马铃薯作为食物,它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粗纤维,还有丰富的维生素B,维生素C等,搭配牛奶,完全可以维持一个人的健康生活。相比较于水稻和玉米,马铃薯的热量相当于水稻和玉米的3-4倍。

马铃薯可以是很好的猪饲料,猪对爱尔兰人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仅可以支付地租,而且还能够给农田提供肥料,所以不论欧洲人如何歧视,马铃薯实际上已经成为爱尔兰人的命根子。


哥伦布物种大交换,为爱尔兰人带来的幸与不幸


1700年爱尔兰人口只有200万人,到了1800年人口暴涨至520万人,到了1811年达到600万人,1821年680万人,1841年达到820万人。短短几十年的时间,爱尔兰人人口几乎翻了一番,这些主要归功于高产的马铃薯。

爱尔兰的贫穷以及对马铃薯的依赖,与英国数百年来的征服与掠夺分不开的。不列颠群岛独特环境也非常适于马铃薯的生长,在墨西哥暖流的影响下,爱尔兰温暖湿润,同时爱尔兰山川众多,并不适合小麦、谷物的生长,因此马铃薯成为他们唯一的依靠。


哥伦布物种大交换,为爱尔兰人带来的幸与不幸

马铃薯对爱尔兰的贡献

自诺曼征服以来,爱尔兰长期遭受天主教徒的掠夺,因此土地面积不断减少,绝大多数爱尔兰人因为失去土地不得不替英国地主种地。在克伦威尔征服爱尔兰之前,爱尔兰人所拥有的耕地超过59%,到了1714年,所占耕地面积不及7%,到了1775年,爱尔兰天主教徒只拥有不到5%的土地,经过长期的掠夺,爱尔兰人已经一贫如洗。

对土地的大肆掠夺,导致大批的爱尔兰人进入山区种植马铃薯。到了1845年,爱尔兰人几乎只种植一种农作物马铃薯,然而这一年的马铃薯霜霉病,让爱尔兰大范围马铃薯绝产。


哥伦布物种大交换,为爱尔兰人带来的幸与不幸


这种真菌在温暖潮湿的环境当中发育,依靠风力携带孢子繁殖。马铃薯疫情爆发之后,整个爱尔兰由于人们主要依靠马铃薯为食物,导致大范围饥荒的发生。

可惜在19世纪,宗教依然主导着人们的思想,人们不是用科学的方法找到灾害的原因,而是从宗教的角度去思考和判断。当时英国认为,这是上帝对爱尔兰人安逸生活的惩罚,当时《泰晤士报》认为,马铃薯是最不靠谱的食物。


哥伦布物种大交换,为爱尔兰人带来的幸与不幸


1846年,马铃薯疫情几乎蔓延到爱尔兰所有的郡,罗伯特·皮尔政府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从美国采购大量的玉米运送到爱尔兰。同时成立救助委员会,以兴建公共工程的方式提供就业机会,同时取消所有输入英国粮食保护性关税,以降低食物的价格。

颗粒无收的爱尔兰人,此时已经丧失了任何商品的购买能力,即使再低的价格也买不起玉米和面包。罗伯特·皮尔政府所制定的政策,对爱尔兰大饥荒作用有限,只有各地兴起的公共工程对缓解饥荒起到积极的作用。然而300多万的饥民,而只有10万人的就业机会显然是不够的。


哥伦布物种大交换,为爱尔兰人带来的幸与不幸


迫于死亡人口的不断攀升,1847年,罗素政府通过了《粥棚法》,取消了粗劣的公共工程,并且免费发放食物。到了1847年7月份,超过300万人领到救济口粮。

反思爱尔兰大饥荒,英国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与其说是马铃薯带来的大饥荒,不如说是英国政府的人祸。从皮尔到罗素政府,都奉行自由市场资本主义,奉行政府的“不作为”。同时这也是英国政府长期以来对爱尔兰暴政的结果,英国女王就抱怨过,“我们把大量的钱花费在对爱尔兰的战争上,我们不能再让那些邪恶的叛乱者,再次起势。”直至1799年,英国首相威廉·皮特仍然充斥着对爱尔兰的宗教歧视,认为爱尔兰是邪恶的附体。


哥伦布物种大交换,为爱尔兰人带来的幸与不幸


爱尔兰大饥荒所造成的影响

1845-1849年大饥荒,给各类疾病的传播与蔓延创造了条件,大批的饥民逃往城市,而城市公共设施的缺乏导致产生了“饥荒热”,主要是疹伤寒和黄热病,受感染人群达到150多万,有超过25万人死于“饥荒热”。

根据英国官方统计在1841年,爱尔兰人口是817万,到了1851年,人口为615万,减少200万人口。除了大量流亡到美洲以外,至少有100万人在这场大饥荒中死亡。


哥伦布物种大交换,为爱尔兰人带来的幸与不幸


这些爱尔兰人除了流亡到美国,还有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间接促使了英国的人口的对外流动,在1846-1851年,至少超过120万英国人流亡到美国,之后有超过200多万英国人迁移到世界各地,到了1911年,爱尔兰外迁人口超过350万人。

1911年人口普查,整个爱尔兰人口不超过440万,远低于1841年的817万,截止到今天爱尔兰人口也没有超过500万。2010年,美国在人口普查中发现,3亿美国人中,爱尔兰裔的超过5500万,人口数量仅次于德裔美国人,我们熟悉的肯尼迪、尼克松、里根以及克林顿等都是爱尔兰裔。


哥伦布物种大交换,为爱尔兰人带来的幸与不幸


同时大饥荒让英国和爱尔兰走向决裂,近百年来,彼此之间还因为此事无法介怀。今天北爱的问题,是英国最为头疼的政治问题。

爱尔兰饥荒把全世界政府都吓坏了,当时日本有近30%的粮食需要进口,粮食无法自给自足。因此日本报纸舆论充斥着,如果没有满洲,日本可能要沉没。


哥伦布物种大交换,为爱尔兰人带来的幸与不幸


同时期的德国人口也增长了3倍以上,他们也害怕悲剧再一次在他们身上重演。欧洲问题比日本更复杂,英、法、德、俄旗鼓相当,只要一个国家人口增加,其他国家都心惊胆战,担心会发生爱尔兰饥荒。当时人们对于“马尔萨斯陷阱”学说深信不疑,认为土地对人口的承载力是有限的,原有土地养不活这些人口,只能向外扩张。

之前法国已经做了很好的示范,法国人口迎来爆发增长之后,拿破仑就领着这些法国人民,到欧洲各地找吃的。1870年普法战争之后,德国人口从2500万猛增到4000万,这次德国人开始重复法国人的老路。又过了100年,苏联军队规模超过3400万,几乎超过整个欧洲的军队规模总和。 历史悲剧在不断重复上演。


哥伦布物种大交换,为爱尔兰人带来的幸与不幸


结束语

马铃薯作为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过去和现在数次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地理大发现带来“哥伦布物种大交换”,生物物种的扩散与交流对人类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美洲新大陆农作物马铃薯在旧大陆的引入与传播,带来整个农业种植的革命,同时对欧亚大陆社会发展和人口增长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爱尔兰是马铃薯改变世界历史的一个缩影,马铃薯病害所引发的饥荒灾难,对爱尔兰民族历史和国家命运产生深远的影响。无论是从生态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层面还是基于现代粮食安全对国家的重要意义方面,都使得我们不得不去重新思考传统上被我们所忽视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生命与安全的重大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