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煉丨​“生活與歲月雜談”系列十四:節為誰過

張繼煉丨​“生活與歲月雜談”系列十四:節為誰過

現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標誌之一就是節日多了。


除了傳統的春節、元宵節、二月二、清明、端午、中秋、重陽、冬至、小年、元旦外,情人節、愚人節、母親節、父親節、聖誕節、感恩節等洋節也紛至沓來,多得讓你應接不暇。


小時候一年就一個節日,三百六十五天一次,把個年盼的,眼睛盼出了血。過年的概念特單純:清潔衛生、貼對子、穿新衣、吃肉飯、不用幹活可心的玩。


過年第一次穿新棉衣是13歲那年。母親用賀蘭山青羊皮給我和弟弟每人做了一件無布里布面的“白茬子”皮衣。雖無襯衣可穿,一件小小的破背心又難以抵擋羊毛的刺癢,我倆還是樂開了懷,東家進西家出,好不自豪。


那是我第一個最開心的春節,因為母親第一次沒有為過年給我們做衣服而去借錢、借布票、討要舊衣服。


那時過年,其實是過母親。過年是一關啊!


除了生活水平之外,如今節日多的重要原因之一,怕是與商家的運作有關。

張繼煉丨​“生活與歲月雜談”系列十四:節為誰過

你還沒鬧明白今天是幾月幾號,報紙、電視、手機上商家已經打出了“某某節日大酬賓”的廣告,把一個節日來臨的信息硬是塞給了你。


每個節日商家忙,商家在忙每個節日。關鍵是商家在忙效益。他們掌握了人們的消費心理和節日經濟的規律。就說那玫瑰花吧,還沒鬧機迷情人節的含義,還不知道玫瑰花咋送,送給誰,就跟潮流買了一把。節日過完了一打聽,哇,原來這便宜!哇,原來送得不對!才知“心甘情願”地上了一回美麗當。


無意中,你給商家過了節。


其實,商家恨不得把三百六十五天天天變成節日。

節日,也是親情、友情、同事情、上下級感情表達的最好時機,我們暫且稱之為“節日關係學”。親人相聚、朋友相會、同事相交、上下級相走。請父母、兄弟姐妹吃頓飯,請朋友、同事吃頓飯,請領導吃頓飯,這一現象太普遍了,無可厚非。難怪人們感慨節日飯局多,過節就是過“飯”了。自然,酒店飯館火了一把。春節的團圓飯一項,僅上海就是四五個億,且下一年的團圓飯在上一年春節期間就預定了,初一至初七七天的年飯,三個月前就預定不上了。你說這是為了啥,為啥過年,為誰過年。


手機普及了,一人有兩三個號的也不希奇。奇怪的是,一到節日就有好短信。不看吧,心癢癢呢!看了呢,就想發。發了一個不過癮,乾脆給朋友都發了。群發還省事,要是單發,下不了班不說,有時連晚間朋友請吃飯也誤了,節前的一個下午就剩下搗鼓手機了。這叫節日綜合症。你說為了啥?說你給移動、聯通做了貢獻,節日送了大禮,一點也不過分。每年僅年三十下午到子時這一時間段擁有手機的人做出的貢獻就是幾十個幾百個億呀!有了微信後感覺好點了,那也是費用捆綁提前預付了,或被“套餐”了。


雙11時,突然就多出了個“光棍”節,後來又改名叫“剁手黨”節,突然就成了最大的“節日”。“剁手”費從十幾億到幾十億,從幾十億到幾百億,從幾百億到幾千億……單日消費額世界之最。“衝動”是不是“魔鬼”,連自己也不知道。

張繼煉丨​“生活與歲月雜談”系列十四:節為誰過

這個“剁手黨”節,其實就是一個商業節、購物節、打折節、優惠節、回扣節、誘惑節、搶購節、心理節、“敗家娘們”節。這個節,不是傳統節日,不是政府約定的新節日,不是舶來品的洋節日,不是民間的民俗節。


這個節,足以表明是商業造就節日、操作節日的範例。


如今的節日就是這樣,媒體掙了廣告費,餐飲業火暴暴利,商家挖空心思,不是打折就是送,把個移動聯通等這樣的信息產業火過了頭;旅遊興旺,飯店酣戰,酒氣滿城……整個節日處在一種不健康或亞健康的狀態之中。


傳統節日,過得是文化:節日起源、經過、傳說、民俗、飲食、詩詞、名人軼事、節日風情等,那是很有品位的。對於普通民眾來說,弘揚國學,首先應該弄明白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然後搞清楚二十四節氣和十二屬相的文化內涵,也就很不錯了,很有“文化”了。如果再懂得一些古建築常識,就更好了,不至於別人實地講“門當戶對”時,你不但不懂還冒傻氣。


至於“洋節”,不能只看它的名稱。首先不能盲從,盲目跟風。在瞭解了它的含義、原因、風俗、宗教等文化背景後,認真做出選擇。洋節的有些背景文化同我們的文化不一樣,有一些屬於“三觀”不同,有些相悖。所以,盲目跟風,受害的是自己。

張繼煉丨​“生活與歲月雜談”系列十四:節為誰過

“節日”與時俱進的標誌是新節日的產生,如“教師節”“公祭日”“烈士紀念日”“豐收節”等。民間層面的“父親節”“母親節”“家庭節”等也要有規劃和頒佈,這就涉及到了“節日”的引導、規範、規劃、頒佈、建設的另一個較高層面。


也就是說,“節日經濟”該走向文明與成熟了。


當然,聽音樂、看書、運動等休閒放鬆的人也不在少數。


這不,有人還貓在家裡寫“節為誰過”嘛!

張繼煉丨​“生活與歲月雜談”系列十四:節為誰過

張繼煉丨​“生活與歲月雜談”系列十四:節為誰過

【作者簡介】:張繼煉,男,蒙古族,生於1957年冬。內蒙古作家協會第七屆副主席、《華文月刊》主編、《中國散文家》副主編。瀚海園讀書會會長、瀚海園寫作會會長、神舟文學藝術院院長、阿拉善文化研究會會長。國家一級作家、預防醫學副主任醫師。

出版文學作品七部,編輯、主編文學類圖書40餘種;作品100餘篇收入全國多種版本作品集、年選集和排行榜;獲得內蒙古“五個一工程”獎、“索龍嘎”文學獎;《小說選刊》全國二等獎;中國小說學會“中國當代小說獎”;中國散文學會“中國當代散文獎”;第七屆“冰心散文獎”等。

參加了全國各地作家的81部作品研討會;參加全國各地文學評獎、頒獎、採風、筆會等活動116次;到全國各地進行文學文化講座96次。(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