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談兵”趙括真無能嗎,要是糧食不斷,仗打下來秦軍損失多大?

大馬哈魚12


糧食不斷,有必要用趙括嗎

秦趙在長平,實力相當,誰也無法短時間內奈何誰,這一點從當初廉頗和秦軍的長時間相持已經看出來了。也就是說,誰也沒有消滅對方的實力。

如果趙國糧食充足,那麼根本就不需要換廉頗啊,接著和秦國耗就是了,秦國盡發15歲以上男子參軍,國內同樣勞動力大量缺乏,並不輕鬆,趙國要是糧食充足,秦國就只剩下兩個選擇。

選擇一:在糧食耗盡之前,對趙軍發動全軍突擊,力圖短時間內擊潰趙軍。(這其實就是長平之戰,雙方對調了角色)其結果可想而知,秦國要是有那個能力,早擊潰趙軍不就得了,秦軍必然會損失慘重,獲勝希望渺茫。

選擇二:糧盡之前退兵,避免軍隊的大量損失,但這樣耗費糧草,秦國多年都緩不過氣,而且趙國也就徹底佔據了上黨之地。

可見,長平之戰,從前期交戰來說,誰都奈何不了誰,所以雙方就其實就是在拼後勤,拼消耗。而如果趙軍糧食不斷,也就是說,趙軍沒有糧草之憂,那麼結果只能是秦軍戰敗。

至於趙國,在沒有糧草之憂的情況下,有必要換趙括嗎,要知道趙括之所以上,就是因為他是速戰派代表。


葉飄刀


世人皆以成敗論英雄,只道:趙括無能,紙上談兵黃口小兒,實則大謬也!

只因他接手的是一個必敗之局,如若換成廉頗依然必敗,這其中只是一刀斷頭和千刀萬剮的區別而已。

趙括,嬴姓,趙氏,名括。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天資聰慧過目不忘,又喜讀兵書,其父趙奢給予厚望,對他從小培養兵法武技。

趙括也不負重望,自幼刻苦專研,對兵法理解尤其突出。為了讓加深趙括對戰陣理解,趙奢經常與其軍旗推演。起初趙奢尚能輕鬆獲勝,隨著趙括讀的兵書越來越多,理解越來越透徹,名將趙奢也不是其對手,由此可見趙括的軍事理論之強理解之深。

即便現代也不是隨便找個研究生就可以從學術角度上碾壓博士導師的。由此可見趙括的潛力遠勝已經是當時名將的趙奢,加以打磨必為當世翹楚。

只可惜趙國已經沒有時間給趙括成長,主要是因為趙國重武輕農,加上燕國長期背後捅刀子,著就讓趙國根本沒又時間發展生產。長平之戰的時候趙國其實已經是在破產的邊緣了,僅半年時間就已經無糧可調,所以趙王才迫切的希望可以速戰速決恢復生產。哪怕軍糧還可支撐一年以上也斷然不會換下廉頗,實則國力不許而已。


至於為啥選擇趙括代替廉頗,並不傳言中那般是反間計,其實趙王也是無奈之下才將毫無實戰經驗的趙氏雛鳳推上前臺。因為當時名將趙奢、樂毅已死,名相藺相如重病不起,趙國已無人可用……

長年的窮兵黷武,趙國人才流失嚴重,趙國當時青黃不接以無人可派,這才揠苗助長。

拋開勝負結果我們看看廉頗與趙括的表現如何:

公元前260年農曆六月,秦破趙,都尉、故谷二城被佔,俘趙尉官四人。

公元前260年農曆七月,趙軍築牆,堅守不戰。秦強攻,破之,俘尉官兩人。

主將廉頗依託有利地形,命士兵固守營壘,以逸待勞,疲憊秦軍。

此時白起還沒動手,僅王齕就讓廉頗動彈不得。當然打不過我不出來,你遠道而來,等你累了也自然就回去了,中規中矩的疲軍之計。

若以往此計可行,可這會趙國的國力已拖不起了。所以我認為廉頗充其量也只是給將才,侷限於戰陣變幻遠沒有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的本事;從這個角度來看,廉頗的當世四大名將的名頭有些水分。


那我們再看看趙括的表現如何?

一、毫無經驗可敢於對抗天下名將王齕,其膽量氣魄少有人及;

二、初次掌軍統御四十五萬,斷糧四十六日尚未譁變,其統軍能力啟是一句紙上談兵可蓋棺定論?

三、以四十五萬大軍對陣六十萬,讓秦軍損失過半,趙軍僅戰損五萬,1:6的戰損,敢問廉頗,行否?

四、秦國暗中換白起為主將,戰法風格大變,導致經驗不足的趙括中計被困,其後不急不躁逐步圖為,已隱隱有大將之風。

五、身先士卒,中箭而亡,仍不失膽氣豪邁,試問天下幾人做到?


所以那些罵趙括紙上談兵的人,你們是否能做的比趙括更好?


巴蜀漂泊客


紙上談兵寓意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亦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此典故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習兵法,談起兵法來,連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趙括紙上談兵,不知變通,結果為秦軍大敗。

公元前260年,趙括率領40萬大軍於長平中,改變了廉頗之前制定的作戰方針,採取激進的方式,最終導致40萬趙軍被秦軍坑殺,也讓人們把“舉國男子皆戰死長平”的過錯歸咎於趙括身上,同時也成就了秦軍武將武安君–白起的輝煌。但事實是否如此嗎?

其實早有歷史學家分析認為,長平之戰,趙國是輸在了綜合國力上,而非趙括紙上談兵之過。

至公元前261年,長平之戰爆發時,已歷經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四世的努力,此時的秦國已經是擁有巴蜀和漢中兩大糧倉,擁兵近百萬的超級大國,歷代都有一統天下的目標。而趙國經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亦建立了一支強大的軍隊,但是政治和經濟都還未變法成功,因而趙國相對於秦國,實力還是有差異,但此時雙方都沒有吞下對方的可能,長平之戰後期,秦昭襄王下令全國將滿15歲的男子係數送往長平,再加後方的兩大糧倉和全國物資不斷支持,而趙國卻沒有如此優勢,所以趙國也已經耗不起了,再加上趙括又是速戰派代表,因而走上了歷史舞臺,單從趙括死後被剖腹,肚子裡無糧食可知,趙括亦是一條英雄好漢……如若趙國後方糧食不斷,那麼秦軍和趙軍會僵持不下,長平之戰,兩軍也損失差不多,在繼續下去,秦軍的補給也會慢慢耗空,出現內需不濟,人心惶惶,需要較長時間才可恢復元氣,也阻礙了秦軍東出的步伐,推遲了秦國一統天下的時間。整個長平之戰,秦趙雙方都是舉國之力想打贏這場戰爭,最終秦國也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贏下了這場仗,從此趙國亦無力抗衡秦國……


驍騎龍尊


“紙上談兵”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兵講究勇,將講究謀,謀事在人,

兩國交戰,拼的是國力,秦國必勝,已使必然。趙國實戰能力不如廉頗,只是加速了趙國的滅亡。一個老將廉頗,是頂不起大廈的。糧食不斷秦國不會去打,打仗打得就是經濟。你把經濟問題解決了先前的一切戰略都不成立。所以經濟學原理其實是一門心思的“紙上談兵”經濟學知識改變命運。


安工才


中國歷史上有句話,天下未定蜀先定!秦國統一之前就是先平定蜀國,之後李冰父子治水進而把蜀地變成秦國的糧倉,而趙國處於四戰之地,缺乏基本的戰略後方


萬歲1148858845


歷史不會重來,就比如諸葛亮,牛逼了吧,能掐會算,上方谷一站怎麼沒有算到當天會下雨,歷史皆以成敗論英雄


用戶63382151674


兩國交戰,拼的是國力,秦國必勝,已使必然。趙括實戰能力不如廉頗,只是加速了趙國的滅亡。一個老將廉頗,是頂不起大廈的。


一帆風順永遠開心


戰爭沒有要是。兵者詭道也!廉頗深知秦之實力,高壘堅守,秦自不支,用離間計換了主帥。所以,不知天高地厚的趙括,用了陣地戰而自毀。其父趙奢聞其掌軍,只有哀嘆悲傷。


小女天天好


尊重歷史、尊重事實、尊重人才,尊重問題!這個問題不自尊、不自重!


王承貞科學


歷史沒有如果。如果趙括有糧,戰神白起只能乾瞪眼?沒有辦法?倒是趙括最多苟延饞喘一段時間。趙國滅得更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