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括真的只會紙上談兵嗎?

西北大地


"紙上談兵"這個成語耐人尋味。根據考古發現,紙張雖然在戰國時期便已經出現,但並未被廣泛的接受和應用。直到東漢蔡倫改進技術,發明用纖維廢料經特殊工序製成的"蔡侯紙",人們才慢慢用起紙來。

直到魏晉時期,紙才終於被廣泛使用,"洛陽紙貴"的典故也是在這一時期出現的。這樣看來,"紙上談兵"的典故應當不會早於魏晉。畢竟在這之前,這一成語可能就要改稱"簡上談兵"、"竹上談兵"或"帛上談兵"了。

有人認為,紙上談兵可能來源於宋朝愛國詩人陸游在《冬夜讀書示子聿》中的名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而最貼近紙上談兵四字的則是明初文人劉三吾在《湘南雜詠》中寫就的"鄂垣僅有湘南地,朝野猶誇紙上兵"一句,由此看來,紙上談兵雖寫的是戰國人物和故事,但這一成語的誕生年代或許與戰國相隔很遠。這也說明,成語的誕生多有強加附會的意思。

"紙上談兵"意為空談理論,難以解決實際問題,其衍生緣於戰國時期一場著名的戰役——長平之戰。

秦趙兩國交鋒,趙國將領名將廉頗來取守城戰略招至趙王不滿,臨陣換帥。將名將廉頗改為熟讀兵書的趙括,趙括為名將趙奢之子,但其名聲卻正好相反。趙奢以軍事能力卓越而聞名,趙括卻因打輸長平之戰,致使趙國國力一落千丈而被加上"紙上談兵"的嘲諷。

然而,這場事關兩國長期發展綜合國力的戰役,之所以敗真的只怪趙括嗎?趙括為什麼會輸?他真的是一個庸才嗎?

首先,一起了解一下"紙上談兵""長平之戰"的背景。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秦國為了爭奪上黨地區而與趙國爆發衝突,秦國的左庶長王齕攻打趙國,而趙軍主將廉頗則固守不出。

其實,面對氣勢洶洶的秦軍,廉頗築起高牆,消耗對手的戰術是十分成功的。然而這樣的一種戰術,對本國的國力同樣是一種考驗。戰爭後期,趙國向他國借糧,說明缺糧,難以久持。趙向秦求和但未果說明趙王急於結束戰爭,趙王對廉頗作戰方式不滿。秦國丞相范雎在趙國散步謠言說:"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為將耳。"

趙孝成王果然相信,便改派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為主將,統率趙國軍隊。

這時,趙國丞相藺相如勸諫道:"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就是說,趙括能夠通曉父親趙奢的兵書戰法,卻不能夠對之進行理解和變通。

不過,急於求勝的趙孝成王可不管這一點,他執意以趙括為將,並讓其主動出擊。

藺相如認為趙括雖然自幼學習兵法,對行軍作戰之事信手拈來。但他驕傲自矜,認為全天下沒有人能夠在打仗這方面勝過他。他曾經和父親趙奢談論軍事,趙奢雖然沒有問題能難倒他,但卻並不認為兒子是真正的領兵有方。

趙括的母親詢問趙奢原因,他回答:"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趙括確實很有天分,但他自我感覺太過於良好,把戰爭想得過於簡單。趙奢敏銳地預見到如果有一天他真的領兵打仗,會導致趙軍的失利。

趙孝成王是一位非常有意思的君王,毛遂說他不能領兵,趙孝成王非要他領兵,導致兵敗毛遂羞愧自盡。趙括爹媽都說趙括不行,趙孝成王非要趙括領兵,識人確實特別。

趙國換將,秦國呢?秦國也換了將。秦國開始的將是王齕,這大約是趙王敢換將的原因之一,可能認為秦國並沒有把主力放入戰爭。然而秦國卻悄悄把主將換成了白起,白起一生無敗績,軍事能力了得,就是廉頗和趙奢也未必能贏他。趙括作為軍事小白,碰上這麼一個對手也是無奈。秦國當時將十五歲的男孩都納入戰爭,是舉全國之力對付戰役。反觀趙國,趙王和秦王對峙三年,卻未積極爭取支援。

不過,趙還是投入了約四十五萬兵馬,也下了本錢。秦投入了多少眾說紛紜,有說五十萬,六十萬,一百萬。但無論是哪個,都比趙國多。

趙括到達戰場,一改原本的指令,率領兵士主動出擊。而秦軍剛剛到來的上將軍白起早已做好準備,他先是佯敗,將趙括吸引得全力追擊,然後又派出一支部隊迂迴到趙軍後方,對其形成包圍態勢。隨後,白起以騎兵將其分割開來,使其相互孤立,陷入慌亂。

最後,白起又將趙軍的糧道切斷。這一連串的計策讓根本沒有領兵經驗的趙括無暇應對,只好先全力防守。

四十多天後,趙軍因為飢餓而戰力大減,士卒離心。於是趙括孤注一擲,率領精銳衝殺,最終被射殺。史載:"括軍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坑之。趙前後所亡凡四十五萬。"

趙輸了,但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趙敗了,但秦的損失也很大,趙括打不過白起,但也沒讓白起好過。

趙括軍事能力如何,史書無更多記錄。但就結果來說,他在趙不具備優勢的情況下打到白起都恨得牙癢,大約不是個只知道理論不懂得實踐的人。白起說的"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大約也是對長平之戰感觸太深。


煮酒君


趙括真的只會紙上談兵?錯!紙上談兵的背鍋俠趙括有點冤。

人們一談起或一看到“紙上談兵”,就能立刻聯想到趙括。也正因此,趙括被冠以紙上談兵、空談誤國的標籤,成為長平之戰趙軍大敗的罪魁禍首而加以貶斥。由此,“紙上談兵”成為趙括不可磨滅的墓誌銘。然而,歷史上的趙括真的只會紙上談兵?真的只是一個無才無能的將二代?戰國時還沒有紙,最原始的紙誕生於西漢。由此可知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和司馬遷沒有半毛錢關係,也絕不是趙括的專利,這個鍋背的有點黑。今天,我將試圖還原一個真實的趙括,來和大家作以分享。

趙括初露鋒芒的麥丘之戰

麥丘之戰的發生是因為當時燕國聯合韓、趙、魏、燕、秦等五國共同幹齊國。齊國那裡是他們的對手,被打的落花流水。看到如此情景,本著落水狗必須痛打、落井必須下石的原則,各國都使出渾身解數,想收割戰爭紅利,從齊國撈點好處。於是,趙惠文王就準備拿下垂涎已久的麥丘城。此時的齊國早已被五國聯軍打的招架之功都幾乎沒有了。按理說,拿下麥丘城是探囊取物,易如反掌。可是趙國派了好幾個大將卻遲遲拿不下來。眼看齊國都要被滅了,一個麥丘卻拿不下來。於是就派出了大將趙奢。估計趙奢是想讓趙括子承父業,想讓自己兒子見見世面,也為日後撈點政治資本。於是就讓這位已經熟讀兵書,卻缺少實戰經驗的兒子趙括一同前往。面對久攻不下的麥丘,趙奢準備強攻,這時趙括卻說:不能強攻啊,之前的將軍們肯定是攻了很多次,要是能打下來,也輪不到咱爺倆,得智取啊。原來,趙括來到麥丘城後,圍著麥丘城轉了幾圈發現:麥丘城被趙國圍了好幾個月,守城的將士、城裡的老百姓吃的肯定早斷線了。正式這驚人的發現和判斷,趙括通過向城內投送糧食,最終使得城裡士兵和百姓殺了守城的將領,大開城門投降了。可以說,趙括兵不血刃而贏得麥丘之戰的勝利,絕得撐得上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上上策。

趙括折戟沙場的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的起因我在此略去。長平之戰時,趙孝成王派出老將廉頗應該十分正確的,以廉頗之威名、廉頗之能力,對於秦軍來講絕對是戰爭的噩夢。可是委任廉頗後,趙孝成王卻不能完全信任,更沒有因為戰爭形勢變化的需要給與必要的支持。估計是趙孝成王腦子進水短路,聽信謠言,而且不顧藺相如和趙括媽媽的勸阻,真的就派出了趙括接替廉頗。缺乏實戰經驗的趙括遵照趙孝成王的旨意,急於求成,主動進攻,玩起了閃電戰。(估計希特勒要是讀過中國歷史的話,或許就不會口出狂言:三個月拿下蘇聯了。沒有文化很是可怕的)。秦國大將白起則借勢採取佯裝敗退、誘敵深入的戰略,最終趙軍大敗。也正因此,趙括成為幾千年來只會誇誇空談,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的代表。但事實上,趙括在軍中糧草缺失,外無救兵援助的情況下,他與秦軍對抗了49個日夜,身先士卒,衝擊秦軍,最後身中數箭,戰死沙場,是可歌可泣地。這一點是不能湮滅在歷史長河,而應該為人們所記憶的。

麥丘之戰趙括隨父出征,出謀劃策,最終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可謂是初露鋒芒;長平之戰趙括臨危受命,勇氣可嘉,最終兵敗白起力戰而死,可謂是折戟沙場。然而,長平之戰趙國由盛轉衰,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所締造的強國一去不復返,最終為秦國幹掉。趙括作為長平之戰最後階段的焦點人物和帶頭大哥,是要對失敗負責的。但所有的一切由趙括一人來背鍋頂雷是不對的,下面就讓我們扒一扒、捋一捋長平之戰趙國失敗的原因一二……

長平之戰趙國失敗原因之一——戰爭儲備不足,難以維繫持久作戰

長平之戰初期,秦趙雙方是殺人一千,自損八百的狀態,趙軍只是略處於下風,廉頗審時度勢,屯兵長平以北,修築工事,避而不戰,玩起防守。雙方進入相持階段,然而趙國的管理層深知,秦國的綜合國力十分強大,戰爭儲備雄厚,而趙國難於匹敵。於是趙孝成王多次命令廉頗出戰,速戰速決。然而,廉頗卻根據戰爭形勢,根本沒給趙王面子,就是避而不戰。由此,趙國的管理層認為廉頗真的老了,膽子小了,對其極度不滿,也給下一步臨陣換將埋下了伏筆。

長平之戰趙國失敗原因之二——聽信離間讒言,臨陣換將犯大忌

趙國重兵在廉頗的指揮下,退縮一團,只守不出。雖然秦國國力強大,但也經不起這樣乾耗。於是,宰相范雎同志派出間諜攜帶重金潛入趙國散佈言論:廉頗太好對付了,秦國最害怕趙括了。在現在看來,這一拙劣的、沒有一點技術含量的反間計,趙孝成王居然信了,真的就派出沒有實戰經驗的趙括接替了老將廉頗,犯臨陣換將的兵家大忌。

長平之戰趙國失敗原因之三——趙括勇氣可嘉,指揮不當有失誤

趙括戰死沙場,可歌可泣。但趙括缺乏實戰經驗,年前氣盛,行事草率,指揮不當等等成為長平之戰趙國失敗的重要原因,因此也給趙國帶來了滅頂之災。接替廉頗的趙括,為了表示忠於趙王,竟然將廉頗的作戰計劃全盤推翻,準備與秦軍對決,實戰經驗缺乏的趙括中計陷入秦軍包圍。趙軍在被圍之初,如果趙括趁軍中士氣尚在,組織全軍全力突圍,或許會改寫歷史。然而,歷史沒有如果,趙括在被圍49個日夜之後,戰死沙場,成就了大將白起,也進一步坐實“紙上談兵”的標籤。

通過對趙括所參與的麥丘之戰和長平之戰的分析來看,真實的趙括缺乏實戰歷練不假,熟讀兵法也確有其事,然而趙括絕不是隻會“紙上談兵”的蠢材,他臨危受命,忠心耿耿,身先士卒,與數倍與己的秦軍殊死相搏,戰死沙場是值得稱道的。趙括應該對長平之戰的趙國失敗負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責任,但把趙國失敗、最終滅亡都由趙括一人來扛是萬萬不對的!!!

歡迎大家點評,更歡迎大家關注!


仰望星空的小蝸牛


其實,趙括絕非紙上談兵之輩,而他的失敗實際上是替老將廉頗背了黑鍋的。因為,等到趙括接掌趙軍時,趙國已經被廉頗的固守戰術給拖垮了。

在長平之戰中,趙軍最有機會擊敗秦軍的,應該是在戰爭的初期,趁秦軍的優勢兵力沒有完全施展開來的情況下,集中全力與秦軍拼死一戰,或許還能擊退對方。

而事實上廉頗一開始也是這麼做的,只不過他不是秦軍的對手。當獲知秦將王齕率領的部隊向長平的趙軍發動進攻後,廉頗也率軍主動向這支秦軍發起了反攻。然而,其結果卻是趙軍在野戰中一敗再敗,接連丟失都尉城和故谷城兩座重要的前線據點,並且還折損了四名尉官。

之後,廉頗就再也不敢與秦軍對攻了,而是選擇修築堅固的營壘,固守不出,希望以死守來疲憊秦軍,進而等待和尋求反擊的機會。

但廉頗的這個戰略並不高明,對趙國而言更是一步死棋。因為,秦趙兩國之間的國力差距是十分巨大的,如果堅持廉頗的固守之策,那麼秦軍雖然在短時間內確實無法突破趙軍的防線。但戰爭卻會因此從秦趙兩軍硬碰硬的軍事對抗,轉變為兩國之間的國力消耗戰,而趙國顯然是耗不起的。所以,趙國很快就因為廉頗這種固守戰略,導致國中糧食耗盡。而這也是趙王為何起用趙括的原因所在!

可是,經過長時間的對峙下來,缺糧的趙軍不論士氣還是補給,都不如秦軍,實際上比秦軍更疲憊。因此,等到趙括接掌之時,趙軍已經錯失了從軍事上擊敗秦軍的機會了。所以,小編才說,趙括其實就是替廉頗背黑鍋的!

不過,如果我們拋開結果,從歷史的一些細節上來重新審視趙括在長平之戰中的指揮,我們就會發現,他其實已經表現得相當不錯了。

1、趙括在迎擊秦軍之前,對戰場各處的地形條件都做了詳細的勘察,應該說不是魯莽出擊的;

2、趙括在戰爭的指揮過程中,能夠做到下令果斷,並且令出必行,在當時的趙軍諸將中無人可及,而這對於一個初出茅廬的青年將領來說,已經是相當出色了;

3、最後,趙括即便深陷秦軍的重圍,他依舊能統兵固守40多天而不亂,並且自己也多次身先士卒帶兵突圍,不論是指揮素養,還是勇氣,都是值得肯定的;

4、長平之戰,趙括最終可是力戰而死,並且也讓強大的秦軍付出了近二十萬人的損失。

要知道,趙括所面對的對手可是號稱“人屠”的秦國戰神白起,還有他統領的六十萬虎狼之師。這樣的對手,連廉頗都打不過。所以,趙括在長平之戰中,其實算是雖敗猶榮了。


這些歷史要讀


三家分晉, 戰國開啟了戰國七雄時代,從實力排名,分別是楚國、齊國、魏國、趙國、秦國、燕國、韓國。秦國經過兩代先王的經營,到了《大秦帝國崛起》這一步電視劇裡面。齊王貪宋,導致五國伐齊,齊國一蹶不振。白起攻破楚都,楚國龜縮不出。秦國已經真正崛起,實力為七國之首。關東六國能與強秦抗衡著只剩下“胡服騎射”後的趙國。韓國勢弱,割上黨與秦。禍水東引,上黨軍民自願歸趙,戰國時期驚天地、涕鬼神的“長平大戰”終於爆發。

長平大戰,可謂是秦趙兩國一戰定乾坤的生死之戰。所以開戰之初,兩國都是舉國之兵。雙方投入的兵力都在50萬左右,可謂旗鼓相當。《史記》的記載,秦昭王親自赴河內部署作戰,並下令全國15歲以上男丁均赴長平參戰。“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

秦王和趙王猜中了大戰的開端,但是都沒有猜中大戰的過程,那就是相持三年。仗打到了這裡已經不是將謀卒勇的事情,而是綜合國力的對峙。說白了就是吃飯問題。秦國有巴蜀做後盾顯然要強於趙國。趙王無奈換下老將廉頗,派趙括決戰。武安君白起出馬,大破趙軍,趙括戰死,秦軍斬殺趙軍25萬,秦軍死傷20萬。依結果看來,旗鼓相當。長平大戰,打廢了趙國,也打殘了秦國。面對戰神白起和秦國虎狼之師,能打成這樣,看來這趙括也並非紙上談兵之輩。


豐鎬遺子-張新武/書文


睜眼看西安


人們往往用“紙上談兵”這個典故來形容那些誇誇其談而又理論不聯繫實際的人,那麼,這個典故是從哪裡來的呢?

戰國時期,趙國有一個軍事家,名叫趙括。他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奢機智善戰,曾於公元前270年,大破秦軍於閼與,使秦國遭受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挫折,為趙國立了大功,趙惠文王封他為馬服君。趙括少年時代起,就熟讀兵書,善談兵法,連他的父親也駁不倒,自認為天下無敵。然而他的父親卻不認為他具有真正的指揮才能。

趙括的母親問趙奢這是什麼緣故,他說:“戰爭繫著國家命運的大事了必須以極為嚴肅和謹慎的態度去對待,而括卻把它看得輕而易舉,這就一定要壞事!”

當時正處在列國兼併劇烈的時期,秦國的勢力最大。秦國在打敗了南方的勁敵楚國之後,將戰爭的重點點轉向北方。公元前262年,秦國攻取了韓國的野王地區,把韓國的上黨郡與本土徹底隔絕,韓國大為驚慌,最後決定請求趙國發兵取上黨十七縣,以抵制秦國。趙國派遣大將廉頗,帶大軍駐守長平,秦國也派大軍向長平進攻。

面對強大的秦軍,廉頗築壁壘堅守,採取防禦政策。秦軍屢次挑戰,趙軍都按兵不動。兩軍在長平相持三年,不分勝負。於是秦國採用反間計,派間諜攜帶千金賄賂趙國的權臣,並散佈流言說:“秦國最怕由馬服君的兒子趙括領兵,廉頗倒是容易對付的,而且他快要投降了。”這時趙惠文王已死,他的兒子趙孝成王立。昏憒的孝成王對廉頗的堅守政策早已不滿,又聽信了流言,於是馬上撤換廉頗,以缺乏實戰經驗的趙括代替他的職位。

當時,趙奢早已死去。趙括的母親聽到這個消息,急忙去對趙王說,“請大王不要用趙括作將軍,趙括和他的父親完全不同。他的父親作將軍時,很得軍心,大家都擁護他,大王所賞賜的物品,他都分給部下同享,一旦接受命令,就一心為公,不再過問家事。而今,趙括做了將軍,馬上變得趾髙氣揚,盛氣凌人,自以為了不起,兩隻眼睛盡往上瞧,對部下毫不關心,沒有人敢接近他。大王所賞賜的金帛,他全都搬到家裡,並乘有利可圖的時機,購買田宅,一心謀求個人的私利。這種作風和他的父親相比,哪裡有半點相似之處!希望不要用他,以免耽誤國家大事。”趙王回答說,我的主意已定,不再改變了。趙括的母親又說然如此,將來趙括若有了不稱職的地方,請不要連我一同問罪。”趙王允許了。

於是趙括走馬上任,一到長平,就把廉頗原來的決定全部改變,將官全部調換,大舉出兵進玫秦軍。

這時,秦王見趙王中計,暗自高興,秘密派遣善戰的白起為上將軍。白起先在正面佯敗後退,另外又佈置了兩支奇兵,迂迴抄襲趙軍後路。趙括不知是計,乘勝追擊,直攻到秦軍的壁壘之下。秦軍堅守陣地,趙軍不能攻入,這時秦軍的一支奇兵二萬五千人已經斷了趙軍的後路,把趙軍切為兩段,使其前後不能呼應。另一支奇兵五千人直搗趙軍的壁壘,使趙軍失去了根據地。秦軍又出輕兵進攻趙軍,趙軍屢戰屢敗,只得臨時築壁固守,以待援軍。

秦昭王說趙軍糧道已斷,親自往河北征發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全部送往長平,阻絕趙國的救兵和糧餉。趙軍被困,斷糧四十六日,飢餓的士兵殺人相食,趙括分兵四隊,輪番反攻不能突圍。最後,他親自率精兵搏戰,被秦軍射死。趙軍失去主將,軍心大亂,四十多萬趙軍投降秦國。白起怕投降的趙兵尋機造反,僅把戰俘中年幼的二百四十人放回趙國,其餘的全部活埋。

趙括只知道背誦兵書上的教條,空談軍事理論,而亳無實踐經驗,不懂隨機應變,結果長平一役就斷送了趙國四十五萬大軍,使趙國元氣大傷。


苦茶庵


趙括熟讀兵法確實是有記錄的,他的父親也就是趙國的名將趙奢。趙奢每每和趙括談起兵法來,都是被兒子趙括說的啞口無言。很多時候,他都是把書一摔就出門了,因為說不過趙括,所以生氣嗎?

通過這件事,可以看出,趙括確實是懂兵法的,至少說明他的口才非常好。若是趙國派他去演講,冠軍肯定非他莫屬。

可是,正是因為趙括對兵法說的是頭頭是道,這讓趙奢看出了危機,趙奢在生前叮囑自己的妻子。

她說若是以後,趙王想用我們的兒子趙括帶兵打仗,你一定要阻止,否則我們趙家就會離滅族不遠了。

趙奢的妻子很不解,他說道,我們的兒子是懂兵法的呀,你為什麼說他不堪重任呢?

趙奢說道,就是一因為他把打仗的事情說的太簡單了,如同兒戲一般。所以,他若是擔任主將打仗的話,國家肯定會遭殃的。

打仗那可是一件很莊重的事情,每一步都不能草率,否則必敗無疑。我們的兒子只是對書上的典故如數家珍,但是,戰場上的戰事是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變化的。讀死書對於一個人來說,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必須要學會活學活用。我們兒子這一點就很差,因為他沒有徵戰沙場的經歷。

這些話趙奢的妻子是牢牢的記在了心裡。

當趙國和秦國打長平之戰的時候,因為秦國攻破不了趙國名將廉頗的防守。所以,他們打算不強攻了。換成用離間計似乎更好,畢竟廉頗是一塊硬骨頭,想要把這塊硬骨頭給啃下來,沒個幾年的功夫是不可能的。

所以,秦國花重金買通了趙國大臣,並且開始散佈謠言,說秦國最怕的是趙奢的兒子趙括,若是趙括將軍上戰場來和秦國打仗,秦國肯定是支持不了幾天就會被打敗的。

廉頗這個將軍秦軍是最看不起的,因為廉頗就像一個縮頭烏龜,他根本不敢和秦軍交手,只知道一味地防守。

這個謠言傳到了趙王耳朵裡,趙王對廉頗的不作為很生氣。他有了換掉廉頗用趙括的想法。

當趙王來和趙括的母親商議此事的時候,趙括的母親是死活不同意。

趙王說你不同意也要同意,我非用他不可。

趙括的母親一看,實在沒有辦法了,他告訴趙王,你用我的兒子沒有關係,但是,我們事先必須說好了,若是我的兒子打了敗仗,你不能株連九族,更不能殺我。

趙王答應了。

趙括去前線上任,廉頗被換了下來。

趙括剛上前線,秦國的反間計奏效了。

秦軍把名將白起也偷偷的換上了,並且讓秦軍為此事保密。

趙括立功心切,剛上前線,就選擇了主動和秦軍交戰。剛開始兩軍交戰還是難分勝負的。

可是這個仗打著打著就不受趙括的控制了,最後,趙國竟然被白起給截斷了糧草,而且秦軍還把四十萬趙軍給截成了兩段,讓他們首尾不能相呼應。

就是在這種斷糧,軍隊又不能發揮最大的戰鬥力的情況下,趙國敗給了秦國。

沒有糧食供應,若是不突圍出去,趙軍也是死路一條,所以,趙括不得不選擇冒險,帶著士兵看看是否能突圍,結果趙括戰死,趙軍投降。

白起把投降過來的四十萬大軍全部坑殺了。

說實話這一戰趙括太不走運了,若是他能打個平手或者打敗秦軍,歷史就將改寫了。


史學達人


這一典故來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所以後人都認為趙括只會紙上談兵,因為長平之戰大敗,四十多萬趙軍被坑殺,但這並不能說趙括就是個只會理論不會上場打戰,更不是紙上談兵,大家都知道,雖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但是如果一個人連“真理”都不懂,怎麼去實踐?

就我個人認為,趙括之所以會被後世套上“紙上談兵,有名無實”的形象,完全是因為長平之戰的慘敗,就和馬謖失街亭一樣,但這並不能說他們就只會理論不會實際,箇中緣由只有自己去了解才知道。

趙括並不是紙上談兵的理由

第一:領導人水平不成正比,白起一代戰神,久經沙場,實踐經驗豐富,反觀趙括,他只是初出茅廬,新手和老玩家一比就知道了,但這是決戰,並沒有給趙括學習的機會,連教學費都不管用了!

第二:秦趙之間的經濟實力不成正比,秦國商鞅變法後經濟發展快,糧食多,補給不斷,而且傾全國之力想一舉拿下趙國,而趙國並不是糧食產量高的地區,糧草供應不上是根本原因。所以說,趙國必須決戰了,但是廉頗以防守著名,因此派趙括上陣,秦國顯然更能打持久戰,但更想一戰分勝負。

第三:君臣意見不一,秦國而言不用多說,可謂是萬眾一心,目的很明確,就是幹!然而趙國,廉頗一心想長久戰來拖垮秦國,但是趙王很清楚自己國家的實力,特別是糧草,從戰爭開始,糧草供應量驚人,趙國又處於四戰地區,畢竟還有其他五國虎視眈眈,而且趙國已經不堪重負,必須決戰了。

第四:到了這個地步,不論是派誰上場結果都不會有任何改變,誰輸了都會被掛上無能的稱號,畢竟四十多萬趙軍,加上之前廉頗有趙國的基礎堅持了幾年不敗,反差太大,還有一個致命原因,秦國用間諜戰,而後又換上戰神白起,趙括根本不知道,要是知道又可能會是另一種打法,不至於全軍覆沒。


以上觀點都是個人見解,所以說只憑長平之戰不能斷定趙括只會紙上談兵。趙括英勇殺敵,被秦軍射殺,這樣的人不至於只會誇誇其談,只是他比較倒黴而已,就算換上韓信也不會好太多。


貓眼觀史


趙趙括,馬服君趙奢世子。趙奢在闞與之戰中聽取趙括建議擊敗秦軍,被趙王封為馬服君,受封后隨立趙括為世子。趙括在軍中素有威望,所以軍中皆尊稱其馬服子。長平之戰,趙王接受平原君趙勝建議接收上黨,朝中重臣皆不同意,當時藺相如病重,無力阻止。廉頗受命駐守長平以拒秦軍,起初幾仗均敗,不得已堅守壁壘,避戰不出。秦軍遠來必不能久戰,一個字“拖”。秦軍也確實拖不起才施反間記,後趙王換將,白起秘密到達長平,秦王令:有敢言武安君到軍中者斬。趙括至長平,對廉頗用將,部署多有裁撤,(廉頗多用勇武敢戰之人為將)白起觀趙軍步陣知趙括巳至軍中,隨提出與趙軍決戰。趙括亦知白起為秦軍主帥遂同意決戰。當時秦趙軍力相等均為40萬。決戰地點長平。趙軍渡過當時淺而寬的樂水與敵接戰屢勝,秦軍退至丹水結背水陣,趙括令絳縣,長子趙軍迂迴至秦軍後方但遭到秦王齡部阻擊。趙軍幾次擊穿背水陣,但秦軍背後是深而寬的丹水,趙軍無法形成戰略縱深從而擊潰秦軍,此時秦王盡起秦國十五歲以上男丁支援長平,趙軍擊穿背水陣面對的是樂水以及河中的秦軍戰船,後退又無法擺脫秦軍,遂今長子,絳縣趙軍拼命向長平靠攏,秦軍也拼死阻擊,如任何一支趙軍抵達長平,長平之戰的結果將改寫。十日後,趙軍糧盡,撤退。但退至樂水時,樂水水位上漲,變得又寬又深。趙軍被秦軍圍困,此時秦趙對比:秦70萬,趙40萬。被圍46日,趙括令以軍中老弱互食,趙軍仍有戰意,遂決定詐降,待秦軍鬆懈以突圍。白起也接受趙軍投降,但觀趙軍無驚亂之象,懷疑是詐降,決定在受降之曰一舉攻殺趙軍。受降之時秦趙大戰,趙軍全軍戰死,趙括屍首無存,僅餘劍,盾及衣物碎片。白起為其立衣冠冢。事畢,白起回覆秦王:長平巨戰,秦失30萬,趙失40萬,秦趙力量對比並無改變。馬服子以軍中老弱互食,但仍軍心不墜,吾不如也。不過白起生,趙括死,秦勝。


三鋼59433


長平之戰作為中國古代罕見的慘烈之戰,它的著名之處不僅在於其中秦趙兩國此戰對之後歷史走向的影響,也因為這場大戰中有頗多名將參與其中,比如說廉頗。然而,留下罵名的卻是因“紙上談兵而戰敗”的趙國猛將趙奢之子趙括。然而,長平之戰作為一場規模大,投入多且影響深遠的戰役,趙括真的要為整個戰敗負責麼?

為什麼會派趙括頂替廉頗?首先,作為趙氏宗室的趙括,頭頂名將趙奢之子的光環,又有“精通兵法”的名聲,在“將二代”之中自然屬於佼佼者之列,偏偏秦國派出的間諜也釋放出了“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子趙括將耳”的謠言,遂讓趙孝成王下定決心,以沒有實戰經驗的趙括代替廉頗出任前線主將。其次,趙國軍制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任用宗室為將統兵作戰的傳統。根據《史記•趙世家》的記載,自趙烈侯起共有31位將領,其中有12位是趙氏族人,幾乎佔去40%,比例相當驚人。因此派遣趙括可以說是趙國國君希冀改變戰爭局面之舉。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當時的趙軍已經陷入了絕境,廉頗採用保守的防禦策略也是不得已為之,因為當時不僅僅是後勤已經跟不上,而且在戰略部署上由於早先上地的丟失導致失去了先機,因此防禦並不是個良策。

然而,進攻也是一個自投羅網,玉石俱焚的打法。但是頂替了廉頗的人也只能做出進攻的決定。因此,公元前260年,趙括抵達長平走馬上任,立即全面改變了廉頗的防禦戰略;修改了軍法,更換了一批將領。最後輕敵冒進中計被殲,45萬趙軍全軍覆沒,引發一場幾乎招致亡國的災難,令趙括身死之後徒留一個“紙上談兵”的誤國罵名。

趙括自身也的確有貪功冒進的失誤,然而,趙軍之敗遠在他接替廉頗上任之前就已經決定了。


國家人文歷史


趙括那麼大的坑,真有人不理智到去給他平反?讓我們摒除一切猜想和揣測,看看那幾年發生了些什麼事兒。 秦攻韓上黨,目標為攫取東出之交通樞紐和大縱深。秦憤取上黨進而攻趙,雙方對峙於長平。廉頗鑄壘防守三年,秦不能進,而雙方糧草匱乏,難以為繼,秦王舉國力助之。趙國力將盡,妄一戰解局,白起斬趙括,埋趙軍40萬。後秦軍繼續攻趙。 這些大事兒能看出幾個事實,僅次於秦的趙相比於秦,差距不是一星半點兒,而消滅了趙這近50萬大軍後,六國就全是草芥了,秦國同等損失卻毫不在乎的繼續攻趙。 按說攻難於守,廉頗為何屯同等兵力於長平,而不開闢新的戰場呢?一方面受制於外交,另一面受制於國力,而趙王屯軍一處說明原本就有攻的打算,但猶豫不決直接與秦決戰,耗盡國力,那麼到底攻還是守? 以已知史料為依據,趙對臨陣將帥的依賴嚴重,戰略被動,戰術不統一,最後則孤注一擲,而秦則純粹以國力壓制,歷代積累豐富國力讓秦軍作戰遊刃有餘。 換個結果,趙勝,擄秦40萬降軍,敢殺嗎?趙括從開始就主攻,對戰術的運用,特別是集幾十萬大軍於狹長地域,到最後身死,可以看出其莽夫一面,沒有戰略頭腦,求功心切,喪國於一役,根本無法為其開脫,何來的平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