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航海家鄭和,複雜的身世背景成就了他七下西洋的偉業

“吾鄭氏自宋以上,吾不得而知。宋神宗熙寧三年,由西域天方國普化力國王,因被鄰國侵略之,不忍以土地這故而害人,舍國適宋……馬哈木長子賽典赤·贍思丁,帝特命駐鎮咸陽,為都招討大元帥,授上柱國左丞相,封咸陽王,仍管平章政事……”——出自《鄭和家譜》

大航海家鄭和,複雜的身世背景成就了他七下西洋的偉業

咸陽家乘即鄭和家譜

鄭和,是明代偉大的航海家,也是世界上第一個進行遠洋航行的人,比西方航海家麥哲倫、哥倫布等人的遠航活動,要早半個多世紀。他奉明成祖朱棣的命令,先後七次下“西洋”, 抵達過印度,斯里蘭卡,印尼,中東,非洲等很多地區,加強了明朝對外的聯繫,也促進了相關地區科學,文化,信息的交流。

不過,鄭和雖然生活在明朝,卻並不是土生土長的漢人,而是阿拉伯聖王默罕默德的直系後裔。

據《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的始祖名叫所非爾,是西域天方國普化力國王,生活在今天中亞的馬茲別克一帶。後來, 普化力國被鄰國侵略,所非爾在宋熙宗三年也就是1070年,跟弟弟艾爾沙等5000餘人一起歸順了宋朝,先後被封為寧彝侯、慶國公,在咸陽(今屬陝西)一代定居,後代由此開始在這裡生息繁衍。

大航海家鄭和,複雜的身世背景成就了他七下西洋的偉業

所非爾的玄孫馬哈木,承襲了昭慶王爵。宋朝滅亡以後,在元代初期擔任過平章政事,後來又被委以總督天下軍務的重任。

馬哈木的兒子賽典赤·贍思丁,在忽必烈西征時,率領部族加入蒙古大軍,深得忽必烈信任。於至元十一年(1274年)奉元世祖之命出鎮雲南,任雲南行省平章政事,去世後安葬在雲南, 因此後來就被尊為這一支的入滇始祖。

在他死後,元朝追贈他為“咸陽王”,所以他的後代也被稱為“咸陽世家”,這也就是為什麼鄭和家譜之前的名稱是《咸陽家乘》的原因所在。

大航海家鄭和,複雜的身世背景成就了他七下西洋的偉業

咸陽王的墓,現存雲南境內

賽典赤有五個兒子,其中長子納速刺丁,第三個兒子忽辛、最小的兒子馬速忽,都曾在雲南任職。後來馬速忽所生的兒子拜顏,被封為淮安王,擔任雲南行省柱國左丞相。

拜顏的兒子察兒米的納,被封為滇陽侯,官至榮祿大夫、上柱國。 此後察兒米的納的兒子馬哈只,又繼續沿襲了滇陽侯的爵位。

這個馬哈只,就是鄭和的父親。馬哈只的長子在明初改了漢名叫馬文銘,次子名叫馬三寶,即後來的鄭和。

大航海家鄭和,複雜的身世背景成就了他七下西洋的偉業

對鄭和一生影響巨大的明成祖(圖片來自百度)

在鄭和還很小的時候,明朝派大將軍藍玉等人遠征雲南,很快就佔領了雲南全境。鄭和也被藍玉大軍俘虜了,並帶到了當時的都城南京,分配在燕王朱棣府中服勞役,後來因故被處以宮刑,成為了一名宦官。

朱棣出鎮藩國時,馬三寶也隨同前往,因在鄭村壩立功而被朱棣賜姓鄭,以紀念戰功,就這樣,馬三寶成了“鄭和”。

後來,鄭和奉明成祖的命令七下“西洋”, 併為此組建了一支強大的海上艦隊。

他先是在當時聚集了很多阿拉伯人的港口城市泉州招募了大量的外籍領航員和水手,然後挑選了一部分懂得造船的阿拉伯人提供建造技術,再由明朝提供經濟和材料方面的支持,造出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遠洋船隻。

大航海家鄭和,複雜的身世背景成就了他七下西洋的偉業

那麼,明成祖為什麼不派遣其他人,而偏偏會選中鄭和呢?

其實就是考慮到鄭和的身世和背景都比較複雜。一方面,他是穆罕默德的後裔,另一方面,他還是蒙元王朝滇陽侯的嫡出子孫,同時,他也是一個佛教徒。

作為默罕默德的直系子孫,對中亞、西亞的穆斯林來說,無疑從骨子裡就有一種天然的親和力;而他蒙元貴族後裔的身份,會讓他在蒙古殘存的勢力範圍內,比較容易得到對方的認同;最後一個佛教徒的身份,則可以讓他在諸如印度等重視佛教的國家交流中,獲得對方尊敬。

雖然也有傳聞說,鄭和下西洋其實有個隱秘的目的,是為了幫助明成祖尋找失蹤的建文帝,不過,作為一個很有戰略眼光的政治家,也許永樂大帝的目標,是在完成了陸地上的統一大業後,想要繼續向海外擴張,藉以提升明朝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吧。

大航海家鄭和,複雜的身世背景成就了他七下西洋的偉業

鄭和在晚年時,將兄長馬文銘的兒子馬賜作為嗣子,並改名為鄭賜,此後一直髮展繁衍至今,現在主要分佈在江蘇南京和雲南昆明等地,也就是說,鄭和雖然是有個宦官,但其實他還是有後代在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