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鬆,真相的捍衛者!

白巖松,真相的捍衛者!

- 01 -

白巖松,真相的捍衛者


這段時間,在鋪天蓋地的疫情報道中,一位新聞人讓先生印象深刻。


他就是白巖松。

在對話武漢市委書記時,他毫不避諱地拋出一連串問號:


儲備物資都去哪了?


您作為市委書記,能不能給個保證。建議相關機構,定期舉行新聞發佈會。回應群眾關切、接受人民監督,同時倒逼自己能力?


武漢接受了全國眾多捐贈,武漢會採用什麼分配方式,保證效率、公平和需求?


在疫情開始時,我們到底有沒有警覺?


您作為決策者,有沒有想過最壞的結果,有沒有政策儲備?


這些問號擲地有聲,每個都叩響了疫情警鐘。


他像老百姓的代言人,在採訪現場力求聽到最真切的答案。

白巖松,真相的捍衛者!

要知道,這可是電視直播。


被提問者根本來不及醞釀和思考,必須直面白巖松的“刁鑽”問題。


敷衍不得,也迴避不得,幾億雙眼睛隔著屏幕盯著呢!


記得他在2月22日的採訪中說過一句話:在沒有特效藥的情況下,信息公開就是最好的疫苗。

白巖松,真相的捍衛者!

短短20來字,字字鏗鏘有力,說到老百姓心坎裡。


沒錯,只有瞭解真相,我們才不會惴惴不安,踏踏實實配合防控。只要信息公開,無論疫情多嚴重,我們總有信心挺過去。


眼下,回頭再看一月份的疫情報告,我們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


作為新聞從業者,白巖松不僅敢於提出質疑,也勇於打破偏見。


在疫情治療中,一直為不少人“詬病”的中醫發揮了積極作用。它與西醫相輔相成,在有限的醫療資源下,讓患者重獲新生。

白巖松,真相的捍衛者!

是白巖松替中醫發聲:“為何中醫不受待見,因為它不會給醫院帶來很多錢”。


這樣大膽無畏的話,興許只有他敢脫口而出。


白巖松曾說:被質疑是進步必有的一部分。


疫情從天而降,群眾的愛如潮水般湧來。自然,我們的愛也揉不得半粒沙子,定當好好保護。


而新聞工作者,無疑是一線與老百姓的傳聲筒。唯有傳遞真相,老百姓才不會慌恐。


疫情,不僅是醫護人員的戰場,也是新聞人的戰場。


質疑,亦不是軟肋,而是尋找真相的鎧甲。


作為新聞人,白巖松的疫情采訪秉持著這點。


- 02 -

新聞人的信仰,他堅持了


鐘擺倒回至30年前,白巖松不過是個愣頭青。


在加入央視前,他已在《中國廣播報》施展才華。


1995年,作為初創人和主持人,《東方時空》正式成立。那時,“濃縮人生精華,盡顯英雄本色”的口號一響,便有億萬觀眾在電視機前等著收看。


他的批評性新聞節目《焦點訪談》,曝光一件件令人痛心疾首的惡事,將惡貫滿盈的嫌疑人繩之於法,替冤案昭雪。


白巖松才20多歲,就成為家喻戶曉的新聞人。


他的節目輕鬆、有趣、接地氣。加上親民的形象,白巖松深受老百姓喜愛。

白巖松,真相的捍衛者!

既是央視主播,又是新聞界的扛把子。有了名氣和地位的白巖松,商務洽談等邀約自然不斷。


但他不願做好好先生,始終與商業活動保持距離。


放著名利不收,這樣的人,你說傻不傻?


同時,他還擠出時間,對高校學子敞開大門。所以,大家都喊他白老師。


有觀眾因為白巖松,才看時政新聞;有學生將他看作“精神教父”,才報考新聞專業。


他不僅給大家留下許多回憶,也影響一代新聞繼承者。

白巖松,真相的捍衛者!

白巖松是位大智大勇的新聞人。


早些年,英國BBC前來北京訪問。白巖松代表央視與英國記者展開一場別出心裁的對話。


“您覺得BBC應該向CCTV學什麼?”


白巖松俏皮地答:“當然要學中文了”。


觀眾樂得前俯後仰,之後,他嚴肅地說:


“我覺得BBC應該保持對世界的好奇。CCTV已在全球設立27個記者站,而BBC已將英國當成整個世界,你們不再好奇了。”


瞬間,臺下掌聲轟鳴!


歲月流逝,初出茅廬的“小白”已成同事口中的“老白”。縱使青春不再,他對新聞卻從不含糊。


直到今天,白巖松仍能保證《新聞1+1》的三期直播和《新聞週刊》的一期錄播。


探索真相,保持好奇,追求真理,拒絕錢權。


新聞人該有的信仰,他堅持了。


- 03 -

是央視主播,也是耿直段子手


白巖松,一張正氣的國字臉。總是戴著黑色半框眼鏡,渾身散發著“科長”氣質。


其實,早在撒貝寧、朱廣權和康輝之前。他就開啟了“段子主播”的生涯,可謂央視元老級段子手。


例如,2012年倫敦奧運會時,倫敦市長為慶祝英國奪金。特地吊了威亞,卻不幸卡在半空中。


白巖松直播時調侃道:


“奧運精神就是更高、更快、更強。像倫敦市長被吊起來,就體現了‘更高’。”


他也曾戲說:“塞舌爾對中國免籤,但它對所有國家都免籤。”

白巖松,真相的捍衛者!

這些段子不是單純的搞笑,仔細推敲,言語詼諧卻不刻薄。讓觀眾忍俊不禁的同時,又針砭時弊。


又如,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中國球迷和贊助商在俄羅斯狂歡,白巖松悻悻地說:


“中國除了足球隊沒去,其他都去俄羅斯了。”


聽他報道新聞,不管是口吐芬芳還是插科打諢。語言總是字字珠璣,段子總是信手拈來。


如今,即便已過50歲大關,他也筆耕不輟。著有《幸福了嗎?》、《痛並快樂著》、《白說》等作品。


書中,他由個人及群體,總是憂國憂民。

白巖松,真相的捍衛者!

不管他的文字是雞湯還是雞血,哪怕對社會進步有一點點助益,都值得。


可是,拿著話筒尋找真相的白巖松,也有不少人在暗地裡審視著他。


這些年來,他活在許多人的舌尖上。於是,他自殺了無數次,也被停職禁言了無數次。


面對流言蜚語,他只說 :“我從沒想過像大熊貓那樣讓全中國人都喜歡我”。


不解釋、不反駁,只是問心無愧地做自己。


先生很敬佩白巖松這股“與我無關”的傻勁與灑脫。


古人說:水利萬物而不爭。隨和寬厚又可穿石,百折不回,剛中柔外。


白巖松,可以說是新聞界的一汪清水!


- 04 -

從事新聞工作近30年來,白巖松也老了。他變得容貌慈祥,皺眉蹙額。


然而不管怎樣,他依舊是許多人心中的“正確”先生,是捍衛真相的守望者。當初那個橫眉冷對不平事的青年,依舊活在許多人心中。


白巖松曾說:


“記得為年輕人說話,甚至替他們遮遮風、擋擋雨,並樂於為他們的夢想敲敲鼓。”


不管是主持採訪還是著書寫作,他總是不忘給青年人帶去鼓舞和力量。


這也是先生寫白巖松的原因。


電影《熔爐》中有這樣一段話:


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不讓世界改變我們。


作為普通人,我們的力量也許微弱,甚至不值一提。


先生惟願,我們在追求夢想、尋找真相的青石上,哪怕撞得一頭包。


也依舊不忘做一個熱忱、真實而又溫暖的人。


*注:本文部分圖片來自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