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渠”為何偉大

前言

2018年,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境內的靈渠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靈渠,這一有著兩千多年曆史的人工渠道,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有著“世界古代水利建築明珠”的美譽。這一條長度僅30餘公里的運河究竟有何偉大之處,直到兩千年後的今天仍為人頌揚呢?

“靈渠”為何偉大

靈渠

靈渠修建的背景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前空前龐大的秦帝國。“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史記》)但如此遼闊的疆域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過了無數次艱難的統一戰爭。

古代,今天的兩廣及福建地區,因北面與長江流域相隔五座重要的山嶺,故被稱為嶺南地區。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不久,便著手發動對嶺南地區的戰爭。“乃使尉屠睢發卒五十萬為五軍:一軍塞鐔城之嶺,一軍守九嶷之塞,一軍處番禺之都,一軍守南野之界,一軍結餘幹之水,三年不解甲弛弩。”(《淮南子》)五路大軍齊發,直逼嶺南。但嶺南地區遠離中原,且山高路險,行軍運糧十分不便,加之當地百越民族的激烈反抗和拒不配合,戰爭進行了幾年都未取得實質性進展。

“靈渠”為何偉大

嶺南位置示意圖

為確保軍糧的充足供應,秦始皇令監御史祿修建了一條人工運河——靈渠。“使監祿無以轉餉,又以卒鑿渠而通糧道,以與越人戰。”(《淮南子》)靈渠東連湘水上游,西連灕江上游。開通之後,藉助船運,軍糧由長江轉入湘江,再經靈渠轉入灕江、珠江可直達嶺南。有了充足的糧餉供應,軍朝軍隊很快攻克了嶺南地區。

“靈渠”為何偉大

靈渠與湘江、灕江關係圖

靈渠的構成

靈渠修建後,自漢代至民國時期的兩千多年間,先後經歷過數十次重修和改建,最終呈現出今天的樣子。靈渠由南渠、北渠、鏵嘴和大小天平組成。

“靈渠”為何偉大

靈渠鏵嘴

鏵嘴前銳後鈍,朝向湘江上游,將湘江水一分為二。一分為二的湘江水緊接著被大小天平導入南北兩渠。北渠向北延伸,全長約3.2公里,最終又匯入湘江河道。南渠向西延伸,全長約33公里,最終匯入灕江河道。

“靈渠”為何偉大

靈渠結構圖

靈渠修建的意義

一、推進了國家的統一。秦始皇修建靈渠首先是出於軍事目的。靈渠建成的當年,秦軍便揮師南下,一舉攻克嶺南地區,設立了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嶺南地區被正式納入國家行政版圖。在之後的兩千多年裡,靈渠在國家統一戰爭中,多次扮演重要角色。

西漢元鼎五年(前112年),漢武帝下令四路並近,征討南越。其中一路命“故歸、粵侯二人為戈船、下瀨將軍,出零陵,或下離水,或抵下蒼梧。”(《史記》)這支隊伍便是經由靈渠南下。東漢初年,漢光武帝劉秀命伏波將軍馬援平定交趾地區時,亦曾取道靈渠。

二、密切了嶺南和嶺北經濟文化交流。嶺南地區南臨大海,北阻五嶺,陸上交通阻滯,與中原地區的聯繫十分有限。先秦時期,嶺南為百越民族的聚居地,與中原地區相比,文化和經濟上都存在較大差異。而靈渠的開通促進了嶺南與中原地方的文化經濟交流,兩地間隔閡漸消。

秦始皇統一嶺南地區後,下令遷徙50萬中原人至嶺南。他們在與百越民族雜居通婚的同時,也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極大地促進了嶺南地區的經濟發展。

古代交通不便,陸路出行不免翻山越嶺,大雨時節更是泥濘難行。因此商人外出貿易,首選水路。水路無需僱傭車馬託運,藉助水力便可瞬息而至,運輸成本十分低廉。而靈渠溝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江南地區的陶瓷、絲織品等各類貨物可由湘江、灕江運至嶺南,嶺南的香料、珠寶等亦可北上至江南、乃至中原地區。這極大地促進了南北方的經貿往來。

“靈渠”為何偉大

靈渠

三、促進了當地農業開發。靈渠在溝通湘江、灕江水系的同時,也為沿線地區提供了灌溉之利。靈渠修建後,當地百姓以此為主幹又修建了眾多支線,形成嚴密的水渠網,遍佈田間地頭。這有效促進了靈渠周邊地區的農業開發,極大提高了農產量。


參考文獻:《史記》,《淮南子》,《歷史時期靈渠水利工程功能變遷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