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打了一生中唯一的敗仗後,為何用"游擊戰"的方式來複仇?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國古代難得一見的英主,不僅有"天可汗"之稱,貞觀之治的政績。他的武功方面,也是可以傲視群雄的,自李淵起兵開始,大唐的江山版圖,有絕大部分是李世民打下的,還親自參加了穩定大唐建國時期版圖的四大戰役。可是,就是這樣一個軍事天才,竟然被一個小國高句麗打敗,也讓李世民遭遇了人生中的第一次軍事滑鐵盧。那兵敗後,他是如何復仇的?

李世民打了一生中唯一的敗仗後,為何用

李世民討伐高句麗

李世民登基後,攻滅東突厥汗國、吐谷渾汗國、西域諸國,打敗薛延陀汗國,因為威服四方,所以被稱為天可汗,可這也意味著大唐要承擔大國的責任。所以,在貞觀643年,新羅使者到大唐求助,說自己的國家遭遇了高句麗的攻打,還被切斷了新羅通往大唐的道路。公元644年,李世民開始派遣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帶著原本的軍隊四萬人,以及在洛陽長安等地招募的一些軍士,向平壤進軍。以李世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軍六萬,以及蘭、河二州歸降的胡人,向遼東進軍。

李世民打了一生中唯一的敗仗後,為何用

645年,唐太宗接受了新羅使者的請求,而且是御駕親征,從洛陽以北出發,率兵攻打高句麗。在公元645年,李世勣率軍到達幽州後沒多久,同年的三月,唐太宗的車駕也到達了定州。這場戰爭的開始,雖然唐軍屢屢獲勝,先是李世勣攻佔了高句麗的蓋牟城,俘獲兩萬多人,贏得糧食十餘萬石。再是張亮率軍進攻卑沙城時,俘獲俘虜八千多人,已經兵至鴨綠江畔。

李世民打了一生中唯一的敗仗後,為何用

可是,勝利的果實他們還沒有品嚐多久,唐軍就遇到了困難。因為,高句麗的地理位置,在今天中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是高緯度地區,氣候非常的寒冷,所以第一次對高句麗的征討,遇到了挫折:高緯度地區,使得當地變冷的時間和中原地區相比早得多、草枯水凍、士馬難以久留、而且糧食將盡,所以班師還朝。對高句麗的第一次討伐,以失敗告終。

李世民打了一生中唯一的敗仗後,為何用

唐太宗二徵高句麗

唐太宗回朝後,卻並不覺得此戰自己失敗,只是認識到了從戰爭的勝果來說,大唐獲得的戰果,比為了戰爭付出的東西要多得多。因為唐太宗攻打高句麗時,是遠程奔襲,途徑:遼、蓋、巖三州,而且為了到達真正的戰場,還攻佔了玄菟、橫山、蓋牟、磨米、遼東、白巖、卑沙、麥谷、銀山、後黃十座城。

李世民打了一生中唯一的敗仗後,為何用

並且,唐軍共七萬人,七萬人的糧草、軍資是太大的數目,儘管此戰唐軍損失軍士兩千人,戰馬八千匹。唐軍在戰爭中,獲得過繳獲馬五萬匹,牛五萬頭,鐵甲萬領這樣的勝利。可是遠程戰爭本來就是不利的,嚴寒的天氣也讓很多士兵不習慣,凍傷很多人。但是,唐太宗決定不放棄對高句麗的用兵計劃,還讓群臣建議。

李世民打了一生中唯一的敗仗後,為何用

大唐的君臣關係,大臣還是可以暢所欲言的,所以,群臣直接說數萬大軍重新攻打高句麗,對我朝來說,弊大於利。但是,既然已經答應新羅,就要負責,只是戰術上需要進行改變。可以:對高句麗派偏師進襲騷擾,頻繁的侵擾會使得高句麗國家的軍隊,人心惶惶,農業活動也會因此而受到影響,唐太宗採用了這一建議。

李世民打了一生中唯一的敗仗後,為何用

之後,唐軍時不時的就對高句麗進行騷擾性作戰,類似於現在的游擊戰。如,647年,唐太宗命令牛進達、李勣、李海岸兵分三路,從水陸兩路,騷擾高句麗,此起彼伏。戰爭次數多達一百多次,次次得勝。十二月,高句麗王讓他的兒子莫離支任武入朝謝罪。 公元648年,古神感多次大敗高句麗;薛萬徹也到達了泊灼城,擊破3萬高句麗援軍。可是,百濟也加入了此戰,攻打了新羅的城池達十三座之多。

李世民打了一生中唯一的敗仗後,為何用

綜述

唐太宗對高句麗的後續用兵,很大的打擊高句麗的軍事,讓高句麗無暇侵擾其他周邊國家。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在唐太宗時期,高句麗事件一直存續,只不過戰略方式的改變,不僅使得大唐不需要過度的財力、物力,來支持數萬大軍對高句麗作戰,而是採用類似於游擊戰的方式,以攻心為上。使其疲於應戰,但是,這樣的戰爭卻並非是必須的,尤其是高句麗已經派人求和,再一味爭鬥,對於大唐來說,並非是最好的利益最大化。

李世民打了一生中唯一的敗仗後,為何用

並且因為唐太宗的對高句麗的持續用兵,唐朝對高句麗的作戰,一直到唐武宗時期,都一直存在,時間持續了數十年。一直到了公元668年,各路唐軍會師,兵至鴨綠柵,高句麗抵抗,唐軍全軍出擊,攻破了辱夷城,高句麗的軍隊潰散,跑的跑,降的降,唐軍兵至平壤,圍困一個多月後,高句麗的國王才開始派人出城投降。一直到了668年的九月十二日,高句麗才被完全打敗,也意味著高句麗被全部平定。可,這對於國家的財力不得不說是一種浪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