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產業興旺
先給答案,不怎麼樣。
首先,東吳不會借。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東吳反覆討要,如果不是魯肅念在孫劉聯盟的關係上竭力維護,東吳在呂蒙等人的主張下,早就武力奪取荊州了。後來魯肅死了,呂蒙接手,好不容易密謀成功奪取荊州,斬殺關羽,引來劉備的復仇,打響夷陵之戰。
所以東吳首先從心理上不會借荊州,其次為了江東安全,東吳也不會同意借荊州,假途滅虢之計,誰不擔心呢?
再者,假使蜀漢不行假途滅虢之計,孫劉達成協議,允許諸葛亮借道荊州,也很難從曹魏那裡討到什麼戰爭的好處。當初,關羽失荊州之前,就是從荊州出兵北伐,以關羽的英勇,也只能圍一城還不能成功,曹魏軍中謀士武將如雲,司馬懿略施小計引來東吳圍魏救趙,解了曹魏的一城之圍。
換做諸葛亮,手中已無強將,冒險借道荊州出兵北伐,非但很難在曹魏土地上佔到便宜,還可能面臨兩線作戰的風險,即使不會有這樣的風險,諸葛亮也會分兵防禦,更無法集中優勢力量北伐了。
個人一點粗淺的見解,請大家批評指正。
小白讀資治通鑑
可以這麼說,荊州所處的地理位置非常不適合諸葛亮北伐。對於諸葛亮北伐的路徑,可以做以下幾點分析:
一、荊州地形的不利因素
我們都知道荊州的地形,位於長江中游地區,是江漢平原的腹地,可以說相對平坦的地形,對諸葛亮率領的屬軍非常不利,因為從總體的國力軍力來看,蜀國對比魏國,是處於絕對的劣勢,如果選擇荊州這樣的江漢平原進行北伐,大規模的正面會戰,不利於諸葛亮“計謀”的發揮,“硬碰硬”是冷兵器時代戰爭之大忌,而祁山路線,隱蔽性好,更適合小規模伏擊,對於諸葛亮的軍隊來說,進可攻,退可守。此乃地形因素。
二、荊州勢力的不利因素
我們從史料和文獻中都可以看到,“劉備借荊州”,既然是借的,那麼東吳對此地也是虎視眈眈,如果諸葛亮從荊州出發北伐,一旦成功,勢必後方會有東吳的軍隊“竊取”蜀國的北伐戰果。此乃勢力因素。
三、荊州民心的不利因素
從前面的分析也可以引申出荊州的民心因素,荊州是劉表的舊地,而劉表與劉備關係並不好,何況劉表的舊部大多投降了南進的曹操和東面的孫權。而蜀國祁山南北,則在劉備自封“漢中王”時奠定了堅實的“民心”基礎,由此可見。荊州的民心也是一大不利因素。
所以通過前面的分析,諸葛亮出祁山北伐是明智之舉,如果選擇了荊州北伐,則凶多吉少。
草竹道人
可能不會有什麼好結果。以諸葛亮的才智斷然不會選擇這條路,為什麼呢?下面來一一分析。
首先第一點當時荊州已經是東吳的了,諸葛亮率領幾十萬大軍向東吳借道,東吳未必肯借,萬一來個假途滅虢怎麼辦,當時雖然說孫劉聯盟,其實雙方是互不信任的。
第二點就是中原地區無險可收,攻佔了一個城池得留下大量的兵馬去守城,這樣對於蜀軍是機器不利的。如果從漢中出兵則沒有這個擔憂。
第三點就是怕曹魏會對孫權許以重利,萬一孫權答應了,蜀軍就會腹背受敵,搞不好還能全軍覆沒,況且蜀中兵馬也沒法支援。
第四點就是從漢中出發曹魏沿途的兵馬較少,當時曹魏的都城在洛陽,兵馬都在那附近,如果從荊州出兵,沿途攻打要吃力的多。
曉宇暢談古今
一樣是失敗,更不可取!因為這樣蜀國會面臨兩線苦戰,最後失敗滅亡。不管如何,蜀國滅亡,大趨勢是由社會發展的綜合實力決定的。
一、諸葛亮開始北伐蜀國的狀況
1、劉備東征吳國
公元222年,劉備在稱帝之後的第二年,為給關羽報仇和奪回荊州舉兵東征東吳,結果在夷陵大敗。
其實按照劉備的想法也只是想對東吳的來一次兵臨城下的威懾,他開始就沒有大動干戈,也沒有攻擊東吳。軍事兵力配備也不是可以滅掉東吳的軍事優勢配備,只是想產生以壓待變的效果,一是希望魏國有異動對東吳形成壓力,二是東吳對壓力有所反應,屈服讓利。本來劉備起兵時東吳就請求和平解決問題,估計是沒有誠意或者條件沒有談攏,劉備沒有同意。終於兩國在夷陵大戰,劉備大敗。
蜀國東征只帶了4萬多兵力,如果要滅亡東吳,這點兵力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懲戒的可能性大。劉備再出兵前和魏國又一次外交嘗試,希望聯合,魏國樂見吳蜀兩國相爭而漁利,沒有接這個橄欖枝。因此蜀國出兵東吳,蜀國有自己的後顧之憂,肯定要在漢中做重點防禦魏國的安排,肯定要重兵重點布放的。但夷陵戰事卻發生了逆轉,東吳採取火攻,火燒劉備大營,劉備大敗,4萬精銳損失殆盡。最後劉備撤退進駐白帝城,病危託孤諸葛亮。
2、劉備東征吳國的後果
劉備東征吳國大敗,軍師班底兩死兩降,武將損失六位大將,軍事上4萬精銳盡失,血本無歸;外交上蜀國成為魏國、吳國共同的敵人,處於兩頭受攻的態勢;蜀國軍事失敗給蜀國帶來了很大的危機。劉備在白帝城,痛心於夷陵慘敗,一病不起,亡故於白帝城。
3、諸葛亮支撐危局的努力
1、精心輔佐幼主
(1)劉備兵敗身死,打亂了諸葛亮的分兵兩路進攻中原的隆中戰略思想。諸葛亮只有輔佐劉禪繼位,自己以丞相兼益州牧,全面負責治理蜀國。
《三國志·諸葛亮傳》說:“建興元年,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益州牧。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
劉禪年幼,諸葛亮實際上蜀漢的最高執政者,面對內憂外患,千瘡百孔的局面,著手穩定蜀漢政權,理順內部矛盾,解決少數民族問題,發展生產,積聚力量。
(2)對少數民族“西和諸戎,南扶夷越”,自己親自率軍平南中,以攻心為上,兵戰為下的策略,用嚴明的紀律和良好的作風來感動這些少數民族,收復孟獲,平定南中。
(3)派人修復孫劉聯盟。為應對不測,諸葛亮堅持既定國策,在吳國議和的情況下,迅速恢復聯盟。
《三國志·鄧芝傳》記載:“丞相諸葛亮深慮權聞先主殂隕,恐有異計,未知所如……乃遣芝修好於權。”
諸葛亮精心輔佐幼主,事必躬親,從不懈怠,兢兢業業,大力發展農業,發展經濟,發展軍事,注重教育,賞罰分明,內平南中,外恢復孫劉聯盟,使蜀漢國力日益壯大。
二、諸葛亮北伐時三國的形勢
1、吳蜀修復聯盟關係
三國鼎立實際上是一個勢力變動的動態平衡,劉備東征失敗,經過此次決戰,吳國和蜀國都受到巨大損失,只是蜀國更加嚴重。兩家即使聯盟對待魏國已經處於嚴重的劣勢,更何況吳蜀還大打出手。三國鼎立狀態實際上就是三國競爭狀態,吳蜀決戰後實際兩國就處於高度的生死存亡的危局風險中,蜀國風險更高。如果魏國攻擊任何一方,那他的前途就是滅亡或投降。所以我們看到,吳、蜀最先辦理的一件大事就是修復聯盟關係,而且是在劉備死前。這都是實力形勢所決定。
《三國志·鄧芝傳》記載:“丞相諸葛亮深慮權聞先主殂隕,恐有異計,未知所如……乃遣芝修好於權。”
2、治理蜀國,恢復國力
公元223年諸葛亮輔佐劉禪繼位,開始獨立支撐危局,大力治理蜀國,227年還用兵南中,公元228年諸葛亮開始北伐,這中間也就五年。
益州多山而且險要,土地貧瘠,生產力落後,教育水平低,綜合國力的積累是非常有限的。在同等條件下魏國的綜合國力增長是最強的,自古得中原者的天下,魏國土地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經濟軍事實力增長都是最強的;吳國曆經三世積累,據長江之利,地域廣,而且取得了荊州,綜合實力增長雖然比不過魏國,但超過蜀國很多那是肯定的。在這種競爭態勢下,說實在的蜀國自保都很艱難,但諸葛亮卻進行北伐。
3、諸葛亮北伐。
諸葛亮堅持從漢中開始北伐,一是他的戰略決策是經過深思熟慮和論證的,再還有諸葛亮一生唯謹慎,不喜歡冒險,這可能是他基於兵力佈局會出現機會才堅持這樣的決策的。因為和吳國聯盟,就可以不需要佔用太多資源投入到防備吳國方面,自己就可以調動更多資源對付魏國;而魏國戰略力量佈防一定是南面荊州方向,而且是重點佈防,佔據大量資源,並且一般情況動都不敢動;西面方向是漢中方向,由於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蜀國想出來也不很容易,後勤供給很難保障,所以魏國投入的戰略資源力量也很少,這就是為什麼司馬懿往往採取守勢對敵,而不主動進攻的原因,因為力量不夠,隨時要冒兩線作戰的風險。
所以諸葛亮採取北伐就是想取得四兩撥千斤的效果,易於速戰速決,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按照魏國的實力和蜀國的體量對比,魏國只要拉開進行消耗戰,蜀國就會很快滅亡的。實踐上,諸葛亮一次次北伐,也都以失敗告終。
三、諸葛亮借道荊州北伐的結果分析
如果諸葛亮借道從荊州北伐,那他首先就對撞的是魏國的荊州重兵防線,諸葛亮既要防漢中防線,又要對敵魏國荊州防線,以諸葛亮的實力,從軍事上分析,如果走這條路北伐,蜀國幾乎是馬上遭到魏國南面和西面兩線攻擊,很快就會滅亡。
劉備東征出荊州帶的是4萬多精銳,與吳國決戰就大敗而歸,就更別說對陣魏國了。
從荊州出擊魏國都不會給東吳任何出手相幫的機會,這裡佈防的戰略資源是對付東吳的,足夠對付兩國聯盟。
東吳也不敢同意蜀國借道荊州北伐,一是自己會遭到魏國的打擊,另外孫權也記憶很深,周瑜給他出的借道荊州取益州,回頭收拾荊州的謀略,也怕諸葛亮也來這手。所以孫權絕對不會同意借道給諸葛亮。
綜上所述:借道荊州北伐從戰略資源投放上是以絕對的弱勢出擊絕對的強勢,而且絕對會在漢中方向受到攻擊,諸葛亮會處於兩線苦戰,這是兵家的大忌。失敗滅亡的結果是顯而易見的。諸葛亮從漢中開始北伐本身就是借力東吳牽制魏國,想取得投機成效的做法,當然最差也可以通過消耗魏國,以攻為守,強化自保。
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發:戰略資源積聚非常不容易,輕易不要啟動戰略資源的投放,處於弱勢時一定要有戰略定力,堅持持續積聚,自保生存首先是戰略力量始終要考慮的。說來也怪,三國鼎立時,只要誰輕易啟動戰爭,都是自己先失敗的,幾次大的戰事都是如此,比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關羽北伐、劉備東征、諸葛亮北伐。
晴空遠望史
荊州,地處長江中下游地區,接壤洞庭湖,沿荊州向北推進沿江陵、襄陽,過洞庭,可直達新野,退而求其次,可以依託得天獨厚的江水優勢,拒敵於江外,向西又可以輕易進發益州,所以荊州的戰略位置的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那麼諸葛亮借道荊州北伐中原,有沒有成功的可能性。下面我們就考慮各種因素,具體分析一下。
公元221年,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名為關羽報仇,實為重新奪取荊州,不料於次年在夷陵被東吳少年軍師陸遜打敗,劉備不僅沒有奪回荊州,反倒大傷元氣,這之後,諸葛亮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國力終於恢復大半,於公元228年,開始第一次北伐,設疑兵於斜谷,親率大軍猛攻祁山。戰事結局自不必說,那為何諸葛亮不借道荊州,進攻中原,非要走那崎嶇山道,自梓潼,劍閣,漢中發兵呢?
首先,自關羽失荊州、劉備夷陵大敗之後,荊州實際已被孫權納入自己疆土。諸葛亮做事小心謹慎,西蜀雖與東吳重修於好,但已有隔閡,諸葛亮如果率大軍借道荊州,會引起不必要的麻煩,東吳權衡西蜀與曹魏的關係,因為那時東吳與曹魏的關係實屬於君臣關係,為避免曹魏怪罪,也會婉拒西蜀借道荊州。
其次,即使東吳許諾可以借道荊州,那麼諸葛亮也會考慮走或者不走。相比較西蜀劍閣一道,荊州水路與漢路更遠甚多,相對於成都而言。尤其是在戰略物資的補給方面,行軍的路程遠近方面,都遠了很多很多。所以借道荊州完全不可取。
最後,倘若走荊州,借道北上,那麼水對面就是曹魏的主力大本營,諸葛亮還沒有那個能力去主動挑戰曹魏的主力部隊。如果走隴西側,與諸葛亮對敵的曹魏部隊就沒有那麼厲害,曹魏即使遠道而來,也是疲於奔命,老兵必敗。
以上種種,充分說明論證了諸葛亮倘若借道荊州,必然失敗,不過以諸葛亮性情,他也不會借道荊州。個人見解,不足之處多多指教!
蘭陵不算黑
你好 我是小螞蟻影視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如果諸葛亮借道荊州北伐,會怎麼樣?
1.《三國演義》中有一個情節就是劉備白帝城託孤,當時快要駕崩的他告訴諸葛亮:“我這個個兒子能力不行,但是我知道你的能力一定在曹丕之上,只要能夠匡復漢室,你覺得這個兒子你能扶持起來你就扶持,你看他不行你就取而代之!”說完劉備就合上雙眼離開人世。諸葛亮也沒有辜負劉備希望,在接下來十幾年裡面一心投身於蜀國建設裡面,大事小事都親力親為。這些都彰顯出來諸葛亮對劉備的知遇之恩,無愧於“出師一表真名世”這一說法。
在劉備去世之後,諸葛亮孤身一人撐起來蜀國。劉禪也是在各個方面都聽從諸葛亮指揮,他逐漸掌握大權之後,發動了好多次北伐,但是最終都沒有成功,這其實不能怪諸葛亮無能,只能說當時蜀國國力下降太嚴重。當然對於諸葛亮北伐也有很多人表示疑惑態度,這種看法很正常,因為在當時朝廷之上也有很多人反對諸葛亮北伐,但是由於諸葛亮權力太大都鬥爭不過他。但是北伐真是加速蜀國滅亡的舉措麼?在小編看不是,如果沒有北伐,蜀國只可能滅亡更快。
2.雖然持反對意見人認為蜀國地勢險要,可以依靠這個休養生息,但也要看清事實,雖然蜀國地勢險要,但是距離易守難攻還是有一段差距。相比東吳的長江天險,蜀國這彈丸之地只要當時曹魏想要舉兵進攻也是可以輕易打到成都大門口。可能還是有人會認為,當時蜀國已經千瘡百孔,劉備走了之後留下來的就是一個爛攤子,面對這樣情況就不要再繼續消耗國力,應該做的休養生息。其實這種看法也是相當片面,因為魏國地大物博,吳國在江南水鄉,兩者都有豐富物資也不缺人手,可是蜀國在山溝溝裡有什麼?什麼都沒有,一直等下去只會讓差距越來越大。如果是這樣滴話,還不如趁早拿到主動權。
諸葛亮一開始躬耕於南陽,就是一個隱藏起來的才子,是劉備三顧茅廬的行為打動了他。他對劉備對他的賞識非常感謝,就在劉備死之後他本來有機會自己坐皇帝位置上還是選擇了輔佐後主。其實北伐也是諸葛亮跟劉備在隆中對中所談論的戰略,只是當時這個戰略還有另外一部分就是荊州還在。那樣就能荊州益州兩者相互依託,這也是有其中道理。諸葛亮北伐大多數是因為糧草不足,而如果荊州在的話,糧食運輸問題就能解決。
3.諸葛亮必須進行北伐,他也知道這樣會消耗自己國力,但是總比看著敵方勢力一點點超過自己好吧?況且諸葛亮當時年齡已經大了,敵人能耗得起,他已經耗不起了。數次北伐沒有取得實質性勝利,但是也讓魏國國力有所下降,這也在某種程度上拖慢了魏國進攻蜀國進程。這也讓在諸葛亮死後蜀國又延續了好多,加入沒有發動北伐,也許在諸葛亮活著的時候蜀國就已經滅亡了。
4.當時主要是因為曹叡剛剛上位,諸葛亮想趁他還沒站穩腳就打他個措手不及,事實證明如果不是馬謖大意失街亭第一次北伐也真的差一點就達到長安城。如果不北伐的話就只能等死,這是諸葛亮不會做的事情,當然如果劉備活著肯定也會支持他這樣做。所以不要抱怨諸葛亮都到這時候了還在做有損蜀國國力的事情,他這樣做也是為了蜀國好,畢竟只要有一絲希望就應該試一試不是麼?如果不試一下的話連希望都沒有啊。
歷史就是歷史,蜀漢已經失去了天時地利人和,被攻克是早晚的事情,但是諸葛亮北伐絕不是加速蜀國滅亡的事情。三國爭議:如果諸葛亮不北伐,結果會怎麼樣?不管我們如何覆盤這局棋,歷史都不能重來,我們只能尊重歷史,借鑑歷史中發生的事情。關於這件事情,你的觀點和看法是什麼?看完了小編的文章,不清楚您的看法呢,耽誤您幾分鐘時間,請您留下屬於您的評論。風裡雨裡,小螞蟻等你
回答完畢 謝謝
小螞蟻微劇場
這個問題太搞笑了!
劉備“借”的荊州,孫權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剛收回了,諸葛亮馬上來個故技重施,真當孫權是個傻子嗎?
其次從荊州北伐的結果,關羽已經表演過了,靠著二爺的武力值,也算是壓制了一波曹魏。但結果敗走麥城,諸葛亮從荊州北伐,敗了被孫權夾擊,勝了被孫權釜底抽薪,呂蒙能幹出來的事,陸遜當然也能幹出來。
從漢中北伐有機會佔領長安、洛陽等大城市據險而守,反觀荊州四戰之地,無論勝敗都是進退兩難,主要是還得看孫權的臉色。以蜀漢後期的國力也算是勞師遠征,耗不起了!
青史文集
孫權:你大概以為我是大傻子?!假途滅虢的道理我會不懂嗎?
說孫權之前先從諸葛亮角度來看,首先說一個問題,從荊州北伐基本沒勝算,這點從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就可見一二。自赤壁之戰後,荊州被曹劉孫三家瓜分,曹操依然佔據了荊州最北部分的南陽郡和南郡北部(後設襄陽郡)。關羽在建安二十四年發動的襄樊之戰,就是要從南郡南部(赤壁之戰後曹孫南郡之戰後東吳獲取,劉備向東吳“借”南郡發展)向北奪下南郡北部和南陽郡。但是結果大家都知道,失敗告終。
關羽為什麼會失敗?有人說是東吳背後捅刀子。確實,陸遜的矇蔽,讓關羽抽調了南郡守軍上前線,呂蒙白衣渡江奪江陵,這造成了最後關羽的喪生。但說實話,沒有這件事,關羽也打不下來。自從他圍攻襄陽、樊城,曹操立刻調度了于禁率七軍支援,關羽利用天降大雨,漢水暴漲,水淹七軍,于禁至少兩三萬人報銷,城牆都要泡爛了。可就是這樣,曹軍依然堅挺,曹操也迅速集結大軍,最後僅僅是先頭部隊徐晃帶領的一群老弱殘兵就把關羽打跑了,更不要說曹操的主力部隊也已相距不遠。這種情況下就算僥倖把樊城攻下來了,還沒來得及修築防禦工事,曹軍也馬上能奪回來。因為這個地方太重要了。荊州上面就是司隸(也就是漢朝二都長安、洛陽和曹操遷漢獻帝所在的新都城許昌的所在地),並且直接就威脅到許昌了。即使後來曹丕稱帝,遷都洛陽,許昌依然是重鎮。這種地方,曹魏能掉以輕心嗎?關羽整了那麼一出,之後荊州北部就更是嚴防死守。再加上荊州北部到中原就是一馬平川,曹魏強大的騎兵足以打得吳蜀喘不過氣。這也就是為什麼東吳後來奪下荊州也基本不從那裡出兵,而是從揚州出發反反覆覆打合肥,至少那邊還有一點勝算。
所以,說明白了,從荊州北伐是不現實的。難度遠勝於諸葛亮從益州出發,畢竟益州這邊山路崎嶇,魏國騎兵無法發揮太大作用,又有西涼羌、氐可以拉攏用來牽制魏軍。而以蜀漢國力,分兵一路從益州、一路從荊州共同北伐也是不現實的。因為蜀漢只有一個益州,人口太少,兵力實在不夠,舉全國之力從一個點擊破,還有點希望。如果兩路分兵,只能是不堪一擊。
當然了,剛才都是從成功幾率分析。而更重要的,自然是東吳決不能讓你這麼幹。因為假途滅虢的道理誰都懂。我怎麼知道你是借道不是乘機攻佔荊州?春秋時晉獻公就玩的這一套,從虞國借道攻滅虢國,回軍時捎帶手就把虞國一併滅掉了。這還是在晉國能滅虢國的情況下,好歹借道算個合理解釋。而諸葛亮本身不具備從荊州北伐成功的條件,你還要借道,那不是隻有攻佔荊州一種可能了?
更何況,吳蜀在荊州問題上本就有心結。因為呂蒙奪荊州,吳蜀徹底撕破臉,為此劉備伐吳,再次因為荊州打得你死我活,劉備還因此敗逃白帝城,不久就去世了。但是畢竟曹魏虎視眈眈,如果孫劉兩家不結盟,難免被逐個擊破,所以才在諸葛亮主政後再次聯合。聯合是聯合了,有些心結是永遠解不開的,荊州就是。這個問題不提還好,一旦提起,就有些尷尬。這會兒你居然還要從荊州借道?這是不準備好了啊。這個地方太敏感了,一點點舉動,就可能讓吳蜀同盟再次付諸東流,而曹魏坐收漁翁之利。
綜上,無論如何,諸葛亮為了大局都不能提出從荊州借道。東吳也不可能同意蜀漢借道荊州。
伊耆角木
面對當時情景,如果借道荊州北伐,會產生以下幾種結果:
1、如果諸葛亮北伐魏國成功,就有可能趁氣勢同時把荊州據為己有,也還有可能趁勢攻打吳國部分地區。
2、如果北伐失敗,由於諸葛亮借道荊州,魏國必把吳國當成蜀國的同夥,一併攻打,這時也有可能蜀國和吳國再次合作,共同抵禦魏國,而戰後而佔據荊州。
3、借道荊州戰線過長,吳國背後襲擊蜀國,吳國也有可能趁此機會攻打蜀國本土
。
歸鄉客
如果荊州在曹操手裡,不用你說諸葛亮都會奪回去。問題是這地盤在東吳手裡。跟東吳翻臉就等於蜀漢要面臨腹背受敵的境地。這不是奪到荊州能彌補的。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國力要較蜀漢末期略強,蜀軍總兵力應該更多些,但是此時李嚴鎮守江州,護軍陳到駐永安,也是隸屬李嚴,這部分兵力諸葛亮並不能調動,直到曹真伐蜀時李嚴才帶兩萬人到漢中加強防禦。所以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能動用的部隊最多也就“步騎四五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