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主題安排、創作風格以及語言特色淺析《老人與海》的文學魅力


從主題安排、創作風格以及語言特色淺析《老人與海》的文學魅力

《老人與海》是海明威的代表作,屬於其後期創作的重要作品,該作品在世界文學史佔有重要地位,被人們視為難得的經典作品。

《老人與海》的故事很簡單,講述一名風燭殘年的老漁夫聖地亞哥一連84天沒有捕到一條魚,在第85天的時候,他終於捕到了一條1500磅的大魚,在和大魚纏鬥了兩天兩夜後,用魚槍刺死了大魚。在返航的途中,遭遇了鯊魚的襲擊,缺少幫手和工具的老人,儘管奮力殺死了幾條鯊魚,但大魚還是被其它的鯊魚吃個精光,等他返航進港時,只剩一條巨大的魚脊骨。

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一生髮表過無數文學作品的海明威,卻把自己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1961年7月2日,在愛達荷州凱徹姆的家中用獵槍自殺身亡。海明威出生於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市郊區奧克帕克,美國作家、記者,被認為是20世紀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他的作品大多以硬漢形象而著稱,作品藝術風格獨特,既簡潔、凝鍊,充分體現了他的“冰山”寫作原則,又含蓄深厚,具有多重寓意和象徵色彩。

今天我就從主題安排、創作風格以及語言特色來淺析《老人與海》這部書的文學魅力,在文章的第四部分我會結合自己的理解分析這部作品帶給我們的現實意義。


從主題安排、創作風格以及語言特色淺析《老人與海》的文學魅力


01.主題:《老人與海》符合時代的需求,是時代的產物

  • 老人的“硬漢”作風和精神塑造了積極向上的正面形象

只要讀過《老人與海》這本書的人,無不被主人公聖地亞哥老人的人格魅力深深折服,他勇敢、自信、專注、面對困難百折不撓,老人的這種“硬漢”作風和永不言敗的樂觀主義精神符合人們的審美觀和價值觀,這也是本書之所以成為經典的最關鍵因素。

主人公聖地亞哥是一位風燭殘年的老人,他已經84天沒有捕到魚,但“他的希望和自信從未消失”。他仍堅持每天出海,堅持為海上出行做足所有的準備,為了增強自己的體制,他吃海龜蛋,喝臭味燻人難以下嚥的鯊魚肝油。等到終於釣到了魚,卻發現那條魚太大了,但他沒有心生畏懼和放棄,在沒有幫手,缺少食物和水,健康狀態不佳的情況下,利用自己的經驗智慧和大魚鬥智鬥勇並最終殺死了它。在返航途中,遇到了鯊魚的攻擊,老人又用僅有的工具和鯊魚展開了廝殺,在奮力殺死了幾條鯊魚後,大魚還是未能倖免於難,老人最終只收獲了一幅魚骨架。即使如此

,他仍保留著希望和信心,在小說的結尾,老人聖地亞哥仍然準備和男孩再次出海。


  • 創作時機與時代發展需求相吻合

除了內容精彩,精神感人外,海明威寫這部作品的時間為1950至1951年,距離二戰結束後不久,到處都是一片廢墟的景象,人們需要一種精神信仰來支撐、撫慰受到創傷的心靈和低迷的情緒,也迫切需要這種永不言敗的奮鬥精神來重建這個世界,《老人與海》符合時代的需求,是時代的產物。


  • 傳達的理念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在海上航行的時候,老人總是喜歡和大海對話,他對大海的一一切有著深深的眷戀之情:

“他最喜歡飛魚,把它們當作他在海洋上的好朋友。有時候他會替鳥兒傷心,尤其是那些柔弱的小燕鷗。它們一直在不停的飛翔,尋找食物,但幾乎從沒找到過。於是老人想,除了那些猛禽和強有力的大鳥,也許鳥類的生活過得比我們人的還要艱難。”


年輕的漁夫們提起大海,拿她當作一個競爭者或是一個去處,甚至有時候會當作一個敵人,但是老人總是把大海比作女性,他認為她給人莫大的恩惠。假如她幹出什麼任性或者缺德的事兒來,那是因為她由不得已。


“也許我不應該當漁夫,他想。然而這恰巧是我生來就乾的行當。”

魚啊,”他說,“我真的很愛你,非常尊敬你。不過今天無論如何,我都要把你殺死。”

老人把大海比作女性,把魚和鳥兒當作是朋友,然而自己生來就是漁夫,打魚是自己賴以生存的基礎,實屬無奈。通過老人的種種對話和心理活動,作者傳達出人要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深刻意義。


從主題安排、創作風格以及語言特色淺析《老人與海》的文學魅力


02.創作風格:《老人與海》引用“冰山理論”的藏露虛實手法,虛實結合使故事看起來惟妙惟肖,畫面更動感。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作品中首次提出文學創作“冰山原則”,他曾這樣比喻:好的作品要像海上漂浮的冰山,八分之七應該在水下。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論。

在這裡,海明威所談的是創作藝術手法上的藏露虛實的問題。“水上”為實,“水下”為虛,“水上”為露,“水下”為藏,海明威強調文學作品要藏露有度,虛實結合,利用“藏”和“虛”充分調動讀者的想象力,已達到讀者和作者的共鳴。

《老人與海》這部作品就把冰山理論運用到了極致。

  • 八分之一的真實

即冰山理論中八分之一在水上的部分。也就是《老人與海》中我們能真實看見的一部分內容,

其中包括,小說本身源於真實的故事改編,小說的人物、大海、大馬林魚以及鯊魚、飛鳥均來源於生活中的真實描寫。

《老人與海》是根據真實的故事改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海明威定居古巴,認識了老漁民雷戈里奧。富恩特斯。

1930年,他曾救起在暴雨中遇險的海明威,從此倆人結下深刻的友誼。1936年富恩斯特出海捕到一條很大的魚,但因魚太大了,他在返程的途中被鯊魚襲擊,回來後只剩一副魚骨架。

同年4月,海明威在《鄉紳》雜誌上報道了此事。當時這件事就給了海明威很深的觸動,他覺得可以用這個題材寫一部小說,但卻一直沒有機會動筆寫它。

1950年聖誕不久,海明威產生了極強的創作欲,於是一氣呵成完成了創作,到1951年2月23日就完成了初稿,前後僅用了八週。

這部小說內容簡單明瞭,講述的是老漁夫聖地亞哥獨自一人在深海中與魚搏鬥的故事,小說的主題是“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海明威用一個真實的故事作引子,為我們講述了一個活靈活現、真實生動的故事,這就是冰山上面的八分之一,也就是作者通過語言文字可以讓讀者真實感受到的“實”部分。

比如,小說的開頭描寫老人的相貌:“老人消瘦而憔悴,脖頸上有些很深的皺紋。腮幫上有些褐斑,那是太陽在熱帶海面上反射的兩側一直蔓延下去,他的雙手常用繩索拉大魚,留下了刻得很深的傷疤,但是這些傷疤沒有一塊是新的。”這段肖像描寫抓住了皺紋、褐斑、傷疤,突出老人的飽經滄桑,寥寥幾筆勾勒出老人的形象,直接給讀者以視覺上的衝擊又比如,老人在海釣到魚後,和大魚奮戰了兩天兩夜的情景描寫,展現了老人不屈不撓的“硬漢”形象,表現出老人堅毅不認輸的精神。


從主題安排、創作風格以及語言特色淺析《老人與海》的文學魅力


  • 八分之七的虛幻

即冰山下的八分之七。作者想要表達而沒有直接表述出來的東西,但是讀者通過文章中已知的線索能夠探索到,或根據自己的人生經驗和閱讀感受能夠體會到。

例如,小說的開篇提到老人的眼睛“有著海水的顏色”,這個貌似尋常的描寫很容易遭到讀者的忽略,它其實隱含著非常重要的線索,暗示了老人的身份,由於藍色眼睛的人主要分佈在歐洲地區,古巴當地人的眼睛是褐色的,而老人又說西班牙語,所以他是來自西班牙的僑民。

文中提到老人經常跟男孩講述他年輕時去非洲的經歷,而且會在夜裡夢到非洲加那利群島的白色山峰,也從側面證實了老人不是古巴當地人。 海明威曾寫信給《紐約客》的記者麗蓮·羅斯,指出“老人是個天主教徒,出生於加那利群島的蘭薩羅特島”,

但他把老人這個身份當成水面下的冰山,並不予以直接揭露,而是通過表面的文字去暗示。

還有書中多次提到老人對棒球運動的痴迷,粗心的讀者很容易認為那僅僅是老人的嗜好。海明威的真實意圖是想借助這項運動來給小說提供一個大概的時間框架。

《老人與海》,雖然沒有直接說出老人所處的年代,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文章中老人和男孩討論棒球明星迪馬吉奧而得知一些信息:迪馬吉奧是美國家喻戶曉的明星,他出生於1914年,1936年起效力於紐約揚基隊,1951年宣佈退役。由此,我們可以知道老人故事發生的大致時間。

文章中多次出現與棒球有關的意象,包括棒球隊、棒球英雄等,因為當時棒球在古巴是一項很受歡迎的運動。老人多次在海上反覆想起棒球英雄迪馬吉奧,他對迪馬吉奧的經歷和精神品格產生一種強烈的認同,他們二人都體現了海明威的英雄主義,更進一步講,棒球英雄的品格也是海明威推崇的,體現了海明威對美國傳統價值觀的堅守。

如果孩子在就好了。“老人唸叨著,我現在成被一條魚拖著走,倒成了一根系纖繩的短柱啦。”

文章中多次提到孩子在就好了,讓我們領悟到了老人的孤獨。

又比如老人每次做夢都提到獅子,老人做的夢,潛藏著內心期待的生活的獨立,像獅子一樣的有地位。

英國評論家赫.歐.貝茨在《海明威的文體風格》中評價說:“海明威孜孜追求的是眼睛和對象之間、對象和讀者之間直接相通,打定主意讓讀者去如實吸取印象,而不是擠到對象和讀者當中去礙事。”

作者沒有直接說老人故事發生的時間,但是我們通過文章其他線索而得知,作者沒有明確說老人孤獨,但是讀者感受到了,作者沒有說老人有哪些具體精神,我們也通過描寫領悟出來了。

這就是“冰山理論”創作風格的妙處所在,虛實結合,留下空白,給讀者足夠的想象空間,盡顯小說虛實藝術的魅力。

從主題安排、創作風格以及語言特色淺析《老人與海》的文學魅力


03語言特色:簡潔、明快、有力,修辭乾淨,韻調自然

  • 極簡主義

“電報式”語言特色是海明威作品的一大亮點,這和他早年從事新聞記者工作不無關係,按照新聞稿嚴格的寫作要求讓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寫作風格。

他很少用形容詞和副詞,而是依靠名詞的準確性和動詞的生動性來揭示事物的本來面目,通過客觀冷靜地敘述,用簡單有限的文字表達最複雜豐富的內容。

句式上,海明威常用簡短的陳述句進行語言表述,他認為沒有必要在文字修飾上花費過多的筆墨,只要將事物描述清楚即可,其他的則交由讀者來決定。

比如:“他是一個獨自在海彎裡一隻小船上打魚的老頭,他到那接連去了84天,一條魚也沒有捉到。”

語言簡潔樸實,一起筆就透露主主人公是個失敗的英雄,他用最簡潔的詞語表達了最複雜我的意義;老人雖然運氣不好、孤獨、但卻有著堅強的意志。

  • 比喻手法

在《老人與海》中,作者對景物、人物甚至魚類的描寫都大膽採用了比喻的手法,這也是文學創作中經典常用的手法之一。

這種細緻入微的寫作技巧更形象的描述了對象的外在形體,而且深化了他們的內涵,將語言的表述功能發揮到了極致,凸顯了整部小說的中心思想。

在老人與大馬哈林魚搏鬥過程中,形容大馬林魚時,作者就用到了十分精細的比喻語言。

例如,這是一條兇猛的大馬林魚,它有一張像棒球球棒長短的嘴並且如輕劍一樣細,形如小山般的脊背高高豎起,眼睛的大小已經超過了馬眼,寬如翅膀的胸鰭加上如鐮刀般銳利的尾巴,令人不禁毛骨悚然。海明威用人們最熟知的事物的集合拼湊出這樣一個猛獸的形象,用精湛準確的名詞激發讀者對它的種種聯想,如此不但令這個巨獸的形象更加鮮活飽滿,而且增長了語言的表達效果。通過上面語句的傳遞出來的是:馬林魚美麗高貴,並且力量巨大十分兇猛,和年近花甲的老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產生一種強力的視覺衝擊,面對這樣一個龐然大物,老人想要征服它必定要經歷一個艱難的過程,這場人魚之鬥不光是力量與智慧的鬥爭,更是一場生與死的較量。

這段比喻不但傳神的展示出這場較量的真實場景,也給老人增添了幾分悲壯豪邁之情,給讀者創造了足夠寬廣的思維空間,如果不能征服這個巨獸,那麼久不配享有這段美餐,同時也傳遞出了一種信念:只要不放棄創造奇蹟的夢想,才能一步步實現自己的偉大目標,完成自己的人生理想。

  • 重複手法

重複語言的作用通常是起到強調突出的效果,《老人與海》中也多處用到了這樣的表現手法。

作品中要麼重複的或者稍加變化重新應用句子較多,一方面,使整個創作文筆更加流暢,增添神秘色彩;另一方面也強化了感情和語氣,突出了表現效果。

例如,在寫老人與釣到大馬林魚時,寫道:於是他鬆手讓釣繩向下溜,一直向下,向下溜,文中一共連用了3個向下,使讀者產生強烈的視覺感受和聽覺感受,彷彿置身其中。

又比如老人在海上與魚搏鬥的過程中,反覆說了5次“要是那男孩在就好了”,不斷重複的語句,既道出了老人的自我心理暗示,又間接的詮釋了老人與男孩的友誼,使小說更具情感表現力

作者正是通過別具一格的重複手法,將主人的情感滲透在小說的字裡行間。使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體會到小說的感情基調,不需要刻意去思考。


從主題安排、創作風格以及語言特色淺析《老人與海》的文學魅力


04.《老人與海》這部作品帶給我們的現實意義

《老人與海》的故事裡,有沒有捕到魚沒有關係,鯊魚吃掉了大魚也沒關係,最重要的是老人在海上漂泊等待的八十幾個日子,是老人與大魚、與鯊魚殊死搏鬥、不畏前路的過程。一個人可以被摧毀,但是不能被打敗,這就是《老人與海》的意義。

①.生命的意義在於過程和行動。老人聖迪亞哥,在海中奮戰了幾天幾夜,依然一無所獲,但老人卻收穫了一顆心——不屈不撓、不老不敗的心。我們的成長亦是如此,我們努力付出不是為了得到任何人的嘉獎,而是隨著年歲的增長,我們變得越來越智慧,充滿力量,擁有決心和不屈的意志。

②.人類本身是有極限的,只要擁有決心和勇氣就一定有所突破。在殘酷的社會現實和命運之中,人應該勇敢的面對一切困苦和磨難,並同一切的痛苦和磨難作鬥爭,熱愛生活,珍惜生命。

③人活著,唯一能確定的必然,就是走向死亡。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必然的東西可以依靠。既然人是靠偶然活著的,那麼支撐人生存在勇氣的,就只有自信了。如果喪失了自信,在持續84天的背運後,聖迪亞哥還有勇氣出海捕魚嗎?

因此人活著必須要有自信。

④. 作品中老人把大海比作女性,飛魚鳥兒比作朋友,老人的探索和實踐告訴我們:在宇宙中這個平等而又矛盾的生物圈裡,無論是人還是其他生物,不管是為了物質的需求還是為了精神需求,都不應該走極端。

⑤.大多數情況下,人無法選擇自己的環境,但可以選擇自己的態度,磨難來臨時,除了勇敢面對,根本沒有別的選擇。

結語:“人生本來就是一種無止境的追求。它的道路漫長、艱難,而且充滿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頑強地以一顆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戰,你將永遠是一個真正的勝利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