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教育孩子呢?

用户70550296608


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个人感觉因材施教很重要,同样的教育对待老二就非常好,而老大就走了很多弯路。无论如何教育,我认为以下几点必须要做到:

1.​生活中不要对孩子采取过激的对待方式,不要粗暴的对待孩子,长久会使孩子性格变得偏激。

2.​不要溺爱孩子,过度保护孩子。

无论生活上的,还是学习上及人际交往,都让他自己做。在6岁以下,父母多陪伴他,不但要给予各种兴趣起蒙,诗词,音乐,美术等,并保留最好的兴趣。还有培养自理及帮助父母干力所能及的事情。并给到这些事情指导,比如如何洗小袜子?如何收拾自己的房间?

3.​一定要以身作责,让自己成为孩子最好的榜样.夫妻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父母意见要统一,不然孩子不知道如何做决定,而且会使家长威望下降。


亲子教育那点儿事


其实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也曾和我老公有过矛盾。他提倡,狼性教育,不听话就打。我则非常反对这样。希望可以引导。

小的时候,可能是比较好欺骗,说什么,小朋友都听,反而现在大了,说什么,他都有自己的理由辩解,好像引导对于他来说,已经没有多大的用处。他已经有了自己的主见。而且很难去改变。虽然是这样,我仍然坚持,爱的教育,不希望家里出现狼性教育,不听话就打,打的听话为止。

还有一个观点居然和老公出奇的一致,那就是该玩的年纪让他好好玩,不要给他太多课外活动,虽然看到朋友圈,自己的朋友,经常发,自己的小朋友,能歌载舞,小小年纪可以玩各种乐器。到处参加比赛。看到后也会很羡慕。但是羡慕归羡慕。我们还是想,释放自己的天真才是最好的。在该玩的年纪就好好放纵。


兔子小樱樱


关于教育孩子,跟大家谈几点心得。

首先凡事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最好不要夫妻吵架什么的,有了问题用讲道理的方式解决,让孩子看到,父母有平和的心态。积极的生活态度。

然后,当孩子有了错误,不要打骂,因为那样的话,一两次管用,一旦和你对着干,事情就更麻烦,试着理解他,处理问题讲方法。


用户597272459362


我该怎么教育孩子这个问题。现在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我是是一个老年人,今年63岁,我的儿媳和儿子都在打工,我和孙女在一起,他今年上三年级,我对我的孙女的教育管得很严格,每天放学我都要做到她跟前让她把作业做完,再让她出去玩,我教育我的孙女在学校团结同学,尊敬老师,帮助同学,在学校见到老师要先向老师问好,在同学之间搞好团结,在学校拾到别人的东西。一定要交给老师,让他从小养成拾金不昧的好习惯。

放学以后走在路上要爱护树木,不要回坏别人的东西,在村上见到老人要学会销先问好,如果有需要帮忙的,老爷爷老奶奶主动上前帮忙,让他从小学会爱帮助别人,尊重老人团结小朋友,有好吃的东西要知道和别的孩子分享。我认为教育孩子要从小教育开始,让他从小。要有一种好习惯。这是我的一点分享,希望大指导。


UC879


1.教育小孩必须在6岁前树立起家长的权威。古话有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古代和现代虽然有不同,但是在小孩的心理发育阶段来讲,六七岁之前对小孩性格的养成极为关键。

2.古人把人一生的心性教育分为四个阶段:

0到3岁,幼儿养性;4到13岁,童蒙养正;13岁以后到成年,少年养志;成年以后,成人养德。著名的意大利儿童教育学家蒙台梭利也说过:“人生的头3年胜过以后发展的各个阶段,胜过3岁直到死亡的总和。”

3.“三岁看大”是指从儿童3周岁时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其长大后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从教育心理学看,出生到3岁被称为“婴儿期”,是儿童生理发展、心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在这个阶段,父母的期望、行为和一些生活标准会被婴儿内化为自己的期望和规则系统。3岁到7岁被称为“幼儿期”,又叫“学前期”。所谓“七岁看老”是指在7岁时幼儿的个性倾向开始形成。当然,“三岁”与“七岁”并非实指,而是虚指,只是说儿童此时的性格将对他的将来产生很大影响。

4.小孩的“任性”问题,是每个家长都会遇到的,而且如果解决得好坏,影响孩子一生。

举个例子,小孩吵闹着要买玩具,这时候父母应该怎么办?

首先,我们得认识到,6岁以前,必须对小孩树立起权威,错过这样时间,以后加倍补救都无济于事。

第二,紧急性问题是把小孩哄回家,不然在大庭广众面前哭哭闹闹,影响不好,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合适地点。可以试着看着他闹,闹累了滚累了,自然会消停一点,这时候把他抱回家。

第三,把小朋友带到房间,然后跟他说,闹吧,该怎么闹就怎么闹,然后他肯定会哭天抢地,这时候你不要管,只管看着,不出声。但是你得确立四个原则,不打、不骂、不讲理、不离开。一直默默看他闹。

第四,他甚至会撞墙,蹦来蹦去,但是你也不要管。等到他闹到抽搐,你就抱起他,准备好热毛巾,擦干净泪水,敷敷撞墙的头。问他,还闹不?如果还要闹,那继续默默看他闹,你只要负责擦汗敷毛巾就可以,这叫“恩威并施”。

这样小孩子就绝望了,往常他哭闹,父母都会满足他。今天,他永远记得了,他不是万能的,父母还是有办法修理他的。

第五,小孩子妥协以后,过段时间,可以试着和他讲道理,买玩具可以,有任何需求都可以,只要你能说服父母,说的有理有据,那么父母会答应。这叫做,前期给大棒,后期给萝卜,双管齐下。这样也可以锻炼小朋友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ps,还有一个培养小朋友“延迟满足”能力的好方法。

当小朋友做了家务时候,奖励他一颗糖或者其他礼物,然后告诉他,如果你一星期不吃这个糖,我会奖励你三颗。

延迟满足能力是成就大事的必备技能,也是信息化时代提升自我的关键。比如现在很多人备考司法考试,给自己制定了时间计划表,可看着书,就想玩一下手机,虽然他知道玩手机会影响司法考试这件大事,他也知道如果不玩手机是有利于司法考试复习,就好比现在不吃手机这课糖,未来他将得到一万颗糖。可是,能做到的人有多少?


公务员面试思维


孩子是我们的希望,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美好的明天,那么我们要怎样教育孩子,才能让他有美好的明天?

第一,情绪要平和。尤其是母亲。因为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是母亲情绪的平和。当我们面对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我们要冷静的分析孩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错误,将要怎样引导他去改正错误?如果情绪不平和,一听说孩子犯错了,马上就暴跳如雷,就上去扇他两耳光,骂她两句。那样根本都解决不了,还在家长和孩子之间造成了无形的鸿沟。

第二要以身作则。孩子就是我们家长的复制品,我们作为家长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我们家长就要是怎么样的人。一面要求孩子做一个文明人,而自己却是粗口连天;一面要求孩子好学上进,而自己整天却是无学而不学无术,混天度日;一面要求孩子着装整洁,而自己穿的是邋遢无比;一面要求孩子孝敬父母,而自己对自己的父母却是那样冷若冰霜。那怎么行呢?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们家长就应该给孩子做好最好的启蒙教育。

第三,要注重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因为一个好的行为习惯,将影响孩子的终身命运。正如一位科学家说,他取得成功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幼儿园老师对他的教育,就是非常简单的日常生活的行为习惯的形成,什么饭前便后要洗手,玩具要和大家一起分享,要注意合理的休息,要注意积极的观察大自然等等之类的。

第四,要给孩子立规矩。什么事可做,什么事不可做,要让孩子从小心中有数。不要让孩子觉得只要我犯了错,家长在背后跟我打扫战场,那样的观点就是错误的。因为总有一天孩子会长大,他会离开我们,他会独自生活。那么那个时候他就需要自己去打扫战场。为了减少孩子走弯路,我们要给孩子立下规矩,让孩子从小明辨是非,少去犯那些无谓的错误,少走那不必要的弯路。


第五,家长要言而有信。说过的要奖励的就要奖励,犯了错该惩罚就要惩罚。不能因为情绪的好坏,该奖励而不奖励,该惩罚而不惩罚,这样会让孩子对家长失去信心。

第六,要学会夸孩子。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然后及时的加以表扬肯定。为增强孩子自信心,让孩子朝着更加优秀的方向发展。

第七,三方六人的家长群要保持一致的教育理念。不管是爸爸妈妈还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应该对孩子严格要求,保持一致的标准。不能因为爸爸妈妈严厉,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就宠爱无比,那样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

我相信做到这些方面教育,孩子将成为非常优秀的人。

我是睿心妈妈,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有丰富的班主任工作经验,专注于分享育儿的心的的心得。谢谢你的关注、阅读、收藏、分享、转发、评论、点赞。


睿心妈妈


昨天在参加家长俱乐部的时候,有位家长的教育方法值得大家去学习!


孩子喜欢玩,而且老是顶嘴,怎么办?


她说,在家庭教育中,一家人的教育观念必须要一致,以前孩子练习写字的时候,看到写了不好看的字就打断孩子,并说这个字不好看,重新写,孩子一气之下就不练字了,后来老公跟她说,孩子写字的时候千万不要打断他,让他写完之后再去评论他写的字,写找出好看的字,表扬一下,再找出不好看的字,跟孩子说,如果这几个字这样写是不是更漂亮呢?


之后她就用老公教的方法去陪孩子写字,果真有效果,孩子也没有发过脾气、不写字,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愿意改进。


还有就是孩子喜欢玩,老是想看电影,她老公就跟孩子约定好,8点前完成作业,然后每天陪孩子看一部电影,他说,爱玩是小孩子的天性,也应该让孩子多玩一点,所以每天都会陪孩子玩。


还有一次孩子考试得了99分,她觉得孩子粗心,那1分不听该丢的,但是她老公说,孩子考上九十分就已经很好啦,因为达到了孩子的目标,已经很高兴了。


再来一次就是她老公教孩子写作业,孩子说爸爸教的和老师教的不一样,爸爸是错的,老师才是对的,然后她老公并没有说自己的才是对的,而是让孩子回顾一下老师教他们的解题步骤,孩子就慢慢的回忆,然后发现老师是错的。


我再举一个例子——何江,大家可以百度一下,看看他的故事。


何江的父母都没有什么文化,但是每天都会陪着何江两兄弟看书,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何江喜欢看书的好习惯,现在的他是哈佛生物系博士毕业生。在《儿行千里》节目,何江坦言感谢父母当年的陪伴,才能成就如今优秀的他。


陪伴是家庭教育中很重要的环节,陪伴不仅仅是陪在孩子身边,而是成为孩子的榜样,很多家长要求孩子看书写作业,自己却在旁边玩游戏,这是万万不可取的。在陪孩子的时候也不要闲坐着,也不要去干扰孩子写字、看书,自己哪一本书看,就算是假装的也好,至少孩子看到你在看书了,自己也会跟着看书的。


好的榜样成就好的习惯,好的习惯真的会影响孩子的一声。


广州学乐教育


1.教给孩子做事的方法而不是直接告诉孩子答案。

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鱼总有吃完的那一天,如果掌握了做事的方法,孩子会主动去解决问题而不必依赖别人。

2.与其让孩子会很多技能,不如帮孩子树立价值观。

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除去在不同年龄段引导孩子学会当期的基本技能外,有些技能更新迭代很快,现在学了将来不一定适用,所以不如引导孩子建立格局。

3.给孩子自由的空间,但要有所边界。

孩子们的想象力为何越大越弱,有时候就是我们给了他们太多的限制,把孩子们的思维禁锢了。所以要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尝试。但要明确他们的边界在哪里。你比如说新闻中一个小孩推倒书店的书,妈妈认为孩子小而不批评、道歉。这样没有边界的教育只能害了孩子。

4想要改变孩子,先要改变自己。

我们经常犯的是,要求孩子要节约、多看书少玩手机,自己却成天买买买,从不看书,抱着手机追剧。这样说再多的大道理,孩子也不会有所改变,更多的是家庭战争不断。

总之,要怎样教育孩子,做父母的心里得有个预想,你想要什么样的孩子。放平心态,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

谢谢你的阅读与分享,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巧妙妈育儿


1、要言行一致、以身作则。父母的言行,孩子在眼中看着,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空洞的谈话远没有实际行动有效。好像有过这样的广告,母亲给奶奶洗脚,小儿子看着她的一言一行,然后,他学也帮他母亲洗脚。同样,如果父母的行为不当,受家长影响的孩子不得不说是家长失败的影子。可以看出,成年人的言行非常重要。2、成年人的意见必须统一。有时父母需要彼此通气。他们必须争取同样的意见,并且态度相同。他们不应该是意见不合的。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你白脸你是红脸,孩子们往往不愿意确切地知道听谁。随着时间的推移,成年人在儿童心中的地位和威望将消失,对孩子再管起来将更加困难。

3、不要抹杀孩子的兴趣。学习很重要,但兴趣是儿童创造力的来源。现在社会需要的不是阅读机器,而是全能的多面手。因此,如果孩子表现出某种爱好,不要干预,但应该鼓励他,也许小孩也可以多学会一种技能。

4、不要采取过激的方式。有些家长认为,好孩子是“打”出来的,所以,每当一个孩子犯了错误,他都不冷静理性,不分青红皂白地说他和打他。对孩子的这种粗暴对待不仅不能让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很可能会在他们心中留下阴影,他们的个性很容易变得极端。


俏妈宝贝


题主所提的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真的很难用三言两语说清楚,我在这里只能简单谈谈个人看法和感受,权当抛砖引玉。

01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我认为,建立良好亲子关系是家长对孩子实施教育的重要前提。

古人讲,亲其师,信其道。这道理对父母也是一样,孩子只有出于对父母的信任,才有可能真心实意接受来自父母的教育。

对一个家庭来说,亲子关系的好坏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因此,父母与孩子之间首先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当然,这种关系和那种一昧宠溺的畸形关系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就必须给予孩子充分的理解和尊重的机制。

02
从早期就要抓好孩子的良好习惯养成

各种教育研究和实践都表明,孩子幼年时养成的习惯,会对以后乃至终身的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古人总结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教子经验之谈还是有一定的道理,不管是哪种习惯养成,都是越早越好。

习惯有很多,包括生活习惯、做事习惯、学习习惯、阅读习惯等等都是我们家长在教育中要引起重视的。

很多家长会抱怨自己孩子的习惯不好,苦恼于孩子怎么这么难教育等等,却没有反思问题产生的根源,以为责任都在孩子身上。

殊不知,在孩子开始懂事的时候,如果家长如果有意无意忽视了孩子的各种习惯养成,后期即使花费几倍的力气去教育效果还不一定好。从这点来说,孩子难教育,家长是难辞其咎的。

03
在孩子敏感期要抓住孩子各种能力的培养

孩子的能力培养也是同样道理。不管哪个孩子,他们都有自己的特定能力和行为发展的最佳时期,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敏感期教育,包括感官敏感期、语言敏感期、动作敏感期、阅读敏感期等等。

抓住孩子的敏感期教育,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里举一例说明,比如在孩子的阅读敏感期阶段,如果父母没有及时抓住契机,好好在阅读兴趣方面加以引导,为孩子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包括为孩子提供大量的优秀读物、父母在孩子面前展示热爱读书的样子等等),反而习惯于在孩子面前玩手机玩游戏等,或出于懒惰及求安心理,随便就把手机塞到孩子手里玩,其实是在不经意间就对孩子进行了一次玩手机的“启蒙教育”,等到几年之后发现孩子沉迷手机问题严重,再想纠正却已是积重难返。

更可怕的是,因为手机占领了孩子的世界,还错过了孩子的阅读兴趣培养,以后即使孩子在看书,那多半都是为了完成任务式的看书,而不是那种真正痴迷于阅读的境界。

说了这么多,就是为了表明教育无小事,这就好比身体健康也是无小事,身体小毛病不重视会发展成难以治愈的大毛病。而孩子的成长更是不可逆的。

这里面还需要纠正一种很多家长容易陷入的教育误区,即对孩子进行超前教育。在当下好像这成为大家心照不宣的做法,其实这种做法是以损害孩子的长远发展来换取眼前的“光鲜好看”,是一种教育短视行为。

常见的超前教育有很多,比如幼儿园小学化,让幼儿稚嫩的小手去抓笔练字,却没有看到孩子的手部发育受到了影响;每个孩子原本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家长看到孩子喜欢涂鸦,没有顺应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就着急着把孩子送进绘画班学勾线学素描,把成人的绘画技巧强加到孩子的脑子里,却没有想到此举扼杀了孩子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从此孩子泯然众人矣。

04
在教育中要尊重孩子的人格,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来对待

很多教育问题的出现,都是因为父母并没有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来对待。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

父母要永远将孩子的情绪接纳作为与孩子交流的第一步,这是真正尊重孩子独立个体的表现,也是教育能够内化到孩子灵魂深处的基石。

05
教育孩子要因材施教,从关注孩子的兴趣出发

只有上述几个大的教育原则问题解决了,才有可能去谈孩子教育上的细节问题。

前面已经说了,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特点,教育只有合适孩子的,才是有效的,父母对孩子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孩子的自身发展特点和兴趣进行量身定做。

每个孩子的发展情况都不一样,只是在成长的道路上,只是有些孩子跑得快一些,有些孩子跑得慢一些,但终归都是朝着目标前行,而父母所要做的是用坚定、温暖的陪伴伴随孩子在人生路上勇往直前。

06
要把孩子教育成才,父母必先成长

这道理很好理解,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父母要使孩子成为怎样的人,自己首先就要努力成为那样的人,对孩子说再多的道理都不如亲身示范来得有效。当然这不是一定要逼着父母去做自己达成不了的目标。比如想让孩子读书,自己即使不爱读书也没有关系,但至少要在孩子面前做到捧着书看半小时,就算装模作样看也没有任何关系,只要不把书拿倒了就行。孩子有这个读书氛围就够了。

此外,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中需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比如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再拿儿童期的教育方式来对待孩子,肯定就不合适了。

这就需要父母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教育认识水平,只有这样,家长才能善于灵活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也只有这样,家长才能正确判断教育方式的对与错。

如果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错误,最终要为父母的错误而买单的是孩子。

父母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往更深了说,父母的格局和视野,将决定着孩子的未来发展。

希望我的回能对你有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