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不去辅助曹操而要帮助刘皇叔?

木易看史


有人说,诸葛亮不去辅助曹操而要帮助刘皇叔,是因为曹操收下人才济济,他去了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所以“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也有人说,诸葛亮不去辅助曹操而要帮助刘皇叔,是因为他们几个兄弟商量好了,大家一人去一个地方,诸葛诞去魏国,诸葛瑾去吴国,而诸葛亮去蜀国,这样可以分散风险。所谓“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

我认为,诸葛亮不去辅助曹操而要帮助刘皇叔,或许和上面说的有些关系,但是最重要的,其实还是因为他自身的理想和抱负有关。

诸葛亮的理想是什么?那就是要匡扶汉室、兴复中原。

所以年轻时候的诸葛亮,常常把自己当做管仲、乐毅。管仲是一代名相,而乐毅是一代名将,对诸葛亮来说,安定的时候,就像管仲一样,辅佐英主,称霸中原,同时最重要的,还是要能够尊王攘夷,维护天子的正统;同时,在国家多难的时候,还可以像名将乐毅一样,征战攻伐,无所不取;同时,诸葛亮还常常唱着“梁父吟”,感叹像晏子这样以有智谋能筹划的名相,不能够为国家惜取人才,各尽其用。

这些,都是诸葛亮想要有所施展,为汉室的匡扶和富强做出一番作为的表现。

在诸葛亮的严重,曹操不是匡扶汉室的。因为当初联吴抗曹的时候,诸葛亮就说过,曹操是“家天子以令诸侯”的人。而纵观当时天下的群雄,袁绍、袁术等兄弟,都是有野心,只想着扩张地盘的人,东吴的孙策父子,成长于江东蛮夷之地,根本就没有汉室正统的理念;而刘表、刘璋这些汉室宗亲,则是没有什么宏图大志的人。

刘备和刘表、刘璋这些汉室宗亲不一样,他虽然一生颠沛流离,没有自己的地盘,可是他弘毅宽厚,知人待士,有汉高祖刘邦的气概,是曹操唯一认可的英雄。而且刘备自己自称是为了匡扶汉室而来的,甚至还和董承等人,一起策划了“衣带诏”事件,为的就是挽救汉献帝刘协于危难之间。

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之中,诸葛亮也谈到,刘备和诸葛亮每每谈到汉灵帝、汉桓帝的时候,未尝不是叹息痛恨,这是因为亲贤臣远小人这种事情,可以让汉室兴隆,而亲小人远贤臣则会让汉室颓废。汉室兴隆,刘备就觉得开心,汉室颓废,刘备就觉得叹息。

而诸葛亮自己,在刘备过世之后,以一人的力量,扛起的蜀汉复兴的大旗,在三国之中最为偏狭,人口、资源、人才等等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矢志北伐,奋争至死,这些都是因为诸葛亮心中匡扶汉室,兴复中原的理想和抱负。

所以,这或许才是诸葛亮选择刘备,而不选择曹操最主要的原因吧。


文士野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这句出自《左传》的谚语,熟读经典的诸葛亮想必是听过的。而在他出山以前200年,东汉伏波将军马援也曾说过类似的话:“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矣!”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挑刘备呢?我们先来看看诸葛亮如果不投靠刘备的话,他能投靠谁?

A.刘表。这是最靠谱的,因为诸葛亮的夫人黄月英管刘表叫姨夫,等于说诸葛亮和刘表沾着亲戚。

B.曹操。彼时曹操正对天下广纳贤才,“唯才是举”是他的主要纲领。诸葛亮这样的荆州名士,他也必然会欣然用之。

C.孙权。这个也很靠谱,因为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就追随了孙权,并且还很受孙权赏识。孙权也曾要求诸葛瑾把诸葛亮给归化到自己这边来。

除此以外,还有其他军阀如刘璋、张鲁、马超等,不作枚举。奇怪的是,诸葛亮既没有投靠孙曹刘,也没有去益州或者汉中,而是投奔了最怂的刘备。这又是为什么呢?

窃以为,有这么几点原因:

第一,要朝阳不要夕阳。

投奔刘表当然很好,刘表也会重用他,而且其背后的蔡氏兄弟想必也不会给诸葛亮使绊子。但是荆州的局势却实在是一团浆糊,刘表一死就势必会散架。到那时,荆州成了别人嘴里的肉,他诸葛亮难道要做俘虏和贰臣吗?

第二,宁做鸡头,不做凤尾。

投奔刘表不可取,那孙权和曹操为何不行呢?当然是因为出不了头。

在曹操那里,人才济济,诸葛亮一个外来户又靠什么去争的上位?世人都喜欢拿荀彧比作曹操的诸葛亮,如果诸葛亮去投奔曹操,那么他拿什么去和荀彧竞争?

孙权那里也是同样的道理。周瑜、张昭这些不说,就说自己的大哥,诸葛亮都未必竞争得过。那样的话,和去曹操那里又有什么区别?

第三,抄底原则。

说完了其他人那里为何去不得,其实刘备的优势也就反映出来了——正因为刘备此时一穷二白,诸葛亮才能成为他真正的当家人。

此时的刘备虽然号称是左将军、豫州牧,但其实就只有新野一个县城而已。这样的小军阀,才适合诸葛亮施展拳脚。而正是因为刘备集团里根本没有能够与自己相匹敌的文臣,诸葛亮才能彻底实施自己的抱负,做出一番事业出来。

第四,狡兔三窟。

这一点很多人都没有想到,但其实也许是诸葛亮的深层考虑。琅琊诸葛氏也是魏晋时期的一个不大不小的家族,虽然诸葛亮兄弟三人南迁到了南方,但琅琊本地依然有族人,比如后来在魏国执掌重兵的诸葛诞。

而正是因为如此,诸葛亮才需要谋篇布局——大本营在曹操控制的琅琊,大哥在孙权那里,那么,自己再投靠刘备,就足可以保证诸葛家族内部的安宁。往大了说,无论谁统一了谁,诸葛家都不会没官做;往小了说,即使有个三长两短,投靠到别国也还有个照应。何乐而不为?

这么说来,诸葛武侯的格局,实在比后来只会清谈误国的王衍,要高得不知道哪里去了。



青言论史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看一下几个人的生卒年月: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曹操长刘备6岁,长诸葛亮26岁,刘备长诸葛亮20岁。

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曹操被拜为骑都尉,受命与皇甫嵩等人合军进攻颍川的黄巾军,结果大破黄巾军,斩首数万级,诸葛亮时年仅3岁,上幼儿园小班。

初平二年(191年),荀彧离袁绍而投曹操。曹操见荀彧来投,大悦,说:“这是我的子房啊!”于是任荀彧为别部司马,荀彧时年29岁,诸葛亮时年10岁,上小学四五年级。

建安元年(196年)八月,曹操迎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诸葛亮时年15岁,上初四或高一。

建安元年(196年)荀彧就将好友郭嘉推荐给了曹操。曹操召见郭嘉,共论天下大事,讨论完后,曹操说:“能帮助我成就大业的人,就是他了!”郭嘉离开营帐后,也大喜过望地说:“这才是我真正的主人啊!”,郭嘉时年26岁,诸葛亮时年15岁,上初四或高一。

建安四年(199年),张绣听从贾诩的建议,率众归顺曹操。曹操闻讯后大喜,亲自接见贾诩,执其手说:“使我的信誉扬于天下的人,是你啊!”贾诩时年54岁,诸葛亮时年18岁,上大一。

也就是说,在诸葛亮成年(199年)以前,曹操已经挟天子以令诸侯四个年头,曹操时年44岁,当值人生壮年,手下谋士如云,其中的荀彧、郭嘉、贾诩,都是王佐之才,哪一位的才能和功绩都不逊于以后的诸葛亮。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时年52岁,经过官渡之战、东征乌桓,肃清了袁绍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成为最强大的一方,准备发起赤壁之战。此时刘备正被曹操打得抱头鼠窜、居无定所。也是在此年诸葛亮受徐庶推荐,刘备三顾茅庐,此时诸葛亮26岁,硕博连读刚毕业,要工作了,与郭嘉开始给曹操打工年龄相同。

不是诸葛亮不去辅佐曹操,一是曹操创业(184年)时,诸葛亮还小(3岁),二是诸葛亮成年可以找工作时,曹操已经统一北方,手下贤能之士太多,即便去也难有出头之日。

看看曹操手下这顶尖的三个智囊的过往业绩,就知道有多么彪悍了。

荀彧:荀彧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等;战术方面,他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方面,荀彧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

郭嘉:助曹操平吕布、定河北,灭乌桓,定辽东,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若非早逝,难有周瑜、诸葛表现的机会,看罗贯中的评价“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运筹如范蠡,决策似陈平。可惜身先丧,中原栋梁倾。虽然天数三分定,妙算神机亦可图。若是当时存奉孝,难容西蜀与东吴。经天纬地实可夸,少年才学冠中华。曹公深识真梁栋,兵败犹然想郭嘉。”

贾诩:官渡之战时,贾诩力主与袁绍决战。曹操与关中联军相持渭南时,贾诩献离间计,瓦解马超、韩遂,使得曹操一举平定关中。在曹操继承人的确定上,贾诩以袁绍、刘表为例,暗示曹操不可废长立幼,从而暗助了曹丕(即魏文帝)成为世子。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以上三位谋士都功绩赫赫,哪一个都不逊于诸葛亮,况且曹操还有荀攸、程昱、徐庶等名士几十号人,人才济济,竞争压力大,而刘备正是用人之际。诸葛亮常自比管仲、乐毅,怎肯到曹魏甘居人下,所以宁做鸡头、不为牛后,最终选择了刘皇叔。




风云杂谈


诸葛亮为何不选择当时实力最强的曹操而选择刘备,这个问题其实可以从诸葛亮的千古名篇《出师表》中得到答案。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曹操的麾下良臣猛将无数,这些臣子大多都是名门望族,有着深厚的背景,大多通过其他官员举荐或者本身就是大官,从而被曹操征用。比如荀彧,他的父亲是济南相,叔父荀爽则是司空,出身最低微的郭嘉,也官至司徒府。

而诸葛亮是确确实实的布衣,在南京陇亩之间耕作,无人知晓,名气不显于外,当时只有崔州平、徐庶等少数几个人知道他的才能,所以曹操根本不知道他的存在,也就不会主动招募于他。

何况诸葛亮年轻时只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所以做事低调,过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他更加不会主动去曹操那求职。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就在诸葛亮过着归隐生活的时候,刘备发现了他。实际上如果没有徐庶的推荐,刘备也不会知道诸葛亮的存在。徐庶是诸葛亮极少数的几位好朋友之一,他深知诸葛亮的才智,极力推荐给刘备,而刘备又非常信任徐庶,对于布衣之身的诸葛亮也没有丝毫的轻视,所以才有了三顾茅庐的千古美谈。

那么,又是什么打动了诸葛亮,让他愿意到刘备麾下当谋士呢?最重要的还是诸葛亮抛出了《隆中对》这一战略,深深打动了刘备的心,这是诸葛亮毕生的抱负,与刘备的心愿相契合,后来刘备也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一政治路线,所以诸葛亮对于刘备的知遇之恩是非常感激的。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刘备和诸葛亮是患难之交。两人刚开始屡屡败北于曹操,几乎被剿灭,这种患难之间的交情往往更能深入人心,也是诸葛亮一直对刘备忠心耿耿的原因。

在这段苦难时光,刘备对诸葛亮尊重备至,关羽、张飞曾经对诸葛亮受到的恩遇表示不满,刘备却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两个人既是君臣,又是朋友。在刘备死后,诸葛亮为了完成先主遗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六次北伐曹魏,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可见他对于刘备的知遇之恩终生难忘。

而诸葛亮不会跟随曹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他的《后出师表》中也可看到些许端倪。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诸葛亮比曹操小26岁,所以诸葛亮出山之时,曹操已经大权在握,衣带诏事件也已经发生,汉天子与曹操已成对立状态。

要知道,在曹操的早期,一直执行“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方针,是站在汉王朝一边的正义代表,是维护汉室的正统所在,很多谋士和猛将都是那时候投奔他的,这其中有部分是为了曹操,也有部分是为了汉天子。可是衣带诏事件发生后,天子与曹操彻底决裂,世人都知道曹操是威胁天子的权臣,称之为曹贼的人越来越多。

诸葛亮心中还是保持着汉室为正统的思维,以他的出山时间来看,当时曹操的不臣之心已昭然若揭,所以他认为曹操是汉贼,而刘备顶着中山靖王之后的头衔,显然是兴复汉室的最佳选择。

综上,诸葛亮辅佐刘备是必然的选择,而是绝不可能辅佐曹操的。


历史有趣儿


其实这个问题应该这样解读:是什么原因让诸葛亮将刘备这个“备胎”转化成正式的原因;

话说三顾茅庐的时候,诸葛亮大概有20来岁,根据诸葛亮的家室,再根据诸葛亮的哥哥的实际情况,也许诸葛亮的哥哥都给他安排好了直接到东吴上班的工作了,也许家里已经给安排好去曹丞相府中做官了,但是最终的结果是诸葛亮选择了刘备去辅佐,从上面的推测我们大概知道了此时的诸葛亮的个什么状态了:诸葛氏不存在没官坐的情况,诸葛亮比他哥哥的才能高出好多,诸葛亮此时年轻,诸葛亮有自己的主管判断;

然后我们着重提下“三顾茅庐”这个典故,诸葛亮辅助刘备完全是意外原因,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意外而造就了千古流传;在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刘备还是屈居人下的,刘备虽然有着丰富的经历,从黄巢到投奔刘表这么些年,积攒下的实力大概和曹操的一角都不如,从谋臣到武将,再到兵马,基本上是全面碾压,也许刘备属于诸葛亮的很多排后“备胎”之一;

再然后,我们来分析下地理位置的好处,现在北京一套房大概能卖三四线城市十套房了,当时诸葛亮居住的地方恰恰离刘备近,这里的我们可以用“近水楼台先得月”来形容,整整三次,让诸葛亮更加全面的认识到了刘备属于一个什么样的人,再加上“上赶着”和“被上赶着”完全不同的体验,我想就是在此时,诸葛亮将刘备的备胎直接转正,舍去了去曹操那边的决定,而不是之前早就已经决定辅助刘备的;

所以,最后只能说是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共同作用下,造就了刘备的蜀汉帝业,以及诸葛亮的丞相理想。


2020史话史说


  诸葛亮为什么不去辅助曹操而要帮助刘皇叔?

  这件事情可以这样理解。

  如果诸葛亮是一个待价而沽的闺中女子,才貌双全,背景不错。

  目前有三个对象任其选择,首先是曹操。曹操呢本事很大,权柄无双,但是后宫已经有了几十上百的妻妾,有才貌无双的,有背景深厚的,有贤惠善良的。倘若诸葛亮嫁过去,想必只能够拿个普通妃子的名头。

  其次是孙权,孙权呢刚掌权没有多久的,作为东吴的贵族少爷,条件显赫。但是,孙权已经被家族许配了两名贵妃,一个是军功显赫的周瑜,一个是颇负盛名的张昭。倘若诸葛亮嫁给孙权,贵妃没戏,普通妻妾倒是有可能。

  而刘备呢,颠沛流离一生,尚无才貌般配的妃子。但是嫁给刘备呢,要度过一段时间的苦日子,熬过去之后,能够成为后宫之主的可能性很大。

  诸葛亮并不稀罕荣华富贵,当然会搏一搏,选择刘备。

  毕竟,在他眼中,只要自己辅佐刘备,让刘备称王是迟早的事情,也就是后宫之主是八九不离十的。

  因此,这就是诸葛亮选择了刘备,而不选择曹操、孙权的理由。毕竟,曹操与孙权属下的二把手之位,已经内定,宗师诸葛亮有通天的本事,也不可能撼动。能力是一回事,资历也不容忽视,这就是政治的潜规则。

  最终证明,诸葛亮的选择是对的,虽然鞠躬尽瘁,但是毕竟实现了位极人臣的梦想,至于没有统一中原,就不是他一个人的能力能够达到的了。


樱花如歌


历史长河,源远流长,这个问题让我来!

关于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持有不同的意见。很多人觉得,是因为当时曹操那边并不缺乏人才,就算诸葛亮去了,也没有出路。而反观刘备,正处于需要人才的时候,所以如那句话所说:“宁为鸡头不为凤尾”,因此诸葛亮才选择了刘备。

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诸葛亮的故乡徐州,曾被曹操多次进攻,并且以屠城来示威,这对当时年少的诸葛亮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而且在曹操屠戮徐州的时候,刘备曾不远万里,率千人前来相救。曹操多次伤害诸葛亮的故乡,而刘备明知不敌,却依旧驰援相救。两人在诸葛亮心中的印象必定有了天壤之别。

这也算是一个比较靠谱的解释,也有后来刘备的三顾茅庐,诸葛亮一个明智之人,肯定也知道该去辅佐谁。水镜先生也曾说过:“孔明逢其主,但未逢其时”,也说明诸葛亮选对了人。

其实诸葛亮之所以选择刘备,也有更深一层的原因。诸葛亮的目标和价值观,是要兴复汉室,能够让天下太平。所以他要找的主,一定得是廉洁公正,爱民如子的,当然也要有上进心,有能力。从这个标准,可以先看看曹操,屠城徐州,残暴至极,且野心博大,诸葛亮被迫离乡,辗转荆州,也跟曹操脱不了干系,所以诸葛亮选择曹操显然是一个不太可能的事情。

而反观刘备,在徐州水深火热时,刘备冒死前来相救,并且刘备还是汉室后裔,非常契合诸葛亮的目标。而且诸葛亮是一个并不怎么看中钱财和权力的人,他需要的事有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才能,也就是被看重,并且能够让自己的才能尽情的发挥出来,而能够做到这点的当时或许只有刘备。

所以三顾茅庐,或许也可以说是一次内推。徐庶把诸葛亮推荐给刘备,而诸葛亮也能从徐庶那里了解到很多关于刘备的事。所以知道了自己想要的,也知道了谁能够给与自己这些想要的,那结果也自然就理所应当了。

因此,诸葛亮最终会辅佐在刘备身边,或许也可以说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两人极其契合的三观,相同的目标,还要年少时营救徐州之事,注定了诸葛恪会跟随刘备,而也只有在刘备这边,诸葛亮的才能才可以最大的发挥出来。这也就是为什么不辅助曹操,而选择刘皇叔的原因了。


仰望历史长河,寻觅一份纯净。喜欢就点个关注呗!


历史长河缓缓淌


大家好,我是小陌,大家熟知三国时期谋士良将众多,他们各有所长,各展风采,在众多杰出的谋士之中。诸葛亮在三国中可是一位不得不说的得力谋士。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诸葛亮隐居隆中,刻苦钻研兵法,乃怀抱济世之才,这样一个光环加身的人物为什么没有投靠实力雄厚的曹操反而去辅佐了实力弱小的刘备呢?

首先诸葛亮和曹操本身因为一件事情发生本就影响了后来的选择,曹操对诸葛亮的家乡进行过屠戮,这件事情使得诸葛亮就对曹操有了看法。其次,曹操阵营当时可谓兵强马壮,良将谋士不在少数,诸葛亮也是一个心高气傲的主,难道去了放羊吗,这肯定不行,再者刘备当时宽厚待人的名声在外,又去三顾茅庐去请出山,面子上又给足了诸葛亮,刘备集团当时也是穷的嘎嘎的,诸葛亮这才能去了,直接不就是数一数二的人物了吗。

最后刘备集团的弱小也能证明诸葛亮的才能。又有刘皇叔的身份,方便了行事,可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也,民心这一块子刘备集团可是五饱六饱的,刘备可是以宽厚仁德立本的,曹操集团的曹贼的这一听就不得劲那,后来更是有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名声,还有曹操以前还屠城过,属实本身有污点。

看来诸葛亮还是选择刘备靠谱。大家来和小陌具体看一下:

一、曹操自身建立的对立面

大家看历史知道诸葛亮的家乡在山东琅琊,曹操干了什么呢,曹操曾经屠戮过徐州、琅琊、雎陵、夏丘等地,《三国志》有记载。屠戮了数十万人。此事的起因是什么呢?大家也知道当时兵荒马乱,曹操又常年在外征战,曹操的父亲曹嵩为了躲避战乱来到了山东琅琊,(我们知道曹操也是家族子弟,家里也有钱)被当时徐州刺史陶谦手下一个武将见财起意把曹操父亲一行人杀害了,把钱财拉回去献给了陶谦。曹操知道了噩耗,那肯定气的吹胡子瞪眼,便出兵准备剿灭陶谦,这陶谦肯定打不过,就给跑路了,曹操最终没能追住,曹操此时也是没能报仇也是狂怒不已,就把气出在了当地的百姓,也就是山东琅琊附近的地方,结果就这样了。曹操事出有因,但这样做就不可取的。此时的诸葛亮还不大,也就十几岁,这属于小时候的阴影啊,从小的时候曹操就给诸葛亮树立了个不好的形象。

二、曹操阵营没有立足之地

我们知道曹操集团能人贤士,良将不少,已经拥有荀彧、程昱、郭嘉等满腹经纶和韬略的一流谋士。诸葛亮去干啥啊,四个人打麻将吗。加上曹操本身又能文能武,本就是一个文武全才,这一点是刘备和孙权不能比拟的。曹操集团的谋士也就是出意见,最终决策权还是在曹操手中,远不如在刘备集团呆着舒服。对比刘备集团的当时基本没有谋士,去了利于诸葛亮本身的发展。

三、刘备三顾茅庐、礼贤下士

大家应该知道刘备礼贤下士,宽厚仁慈名声在外。三顾茅庐更是体现出了一个领导者的谦卑,对诸葛亮的尊重,这一切对诸葛亮说也有致命的诱惑。还有刘备集团在当时实力弱小。只有自家几个兄弟还是武将,谋士嘎嘎没有,急需能人贤士的辅佐,诸葛亮这样的才干这不正合适吗,两人聊了聊,可谓是情投意合啊,还是说志同道合好。你看诸葛亮去了有这么大一个舞台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华。诸葛亮的个人目标都可以变为现实。

四、刘备身份正统、易得民心

大家有知道刘备自称是汉室后裔,后来还被认可了,这个在光环在古代可是加分项啊,大多数人受忠君思想的影响,就会致使很多人选择加入刘备集团。皇叔身份就是一个正牌组织。不像反派那样不得人心,有了皇叔的身份利于笼络人心,扩大势力,民心所向离成功可谓进了一大步。使得对大汉有归属感的人会大几率选择加入刘备集团。反之曹操集团以前还做过屠城的暴举,更是一个污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形象也是人尽皆知。诸葛亮去了免不了落下个不好的名声。

总结

相信大家看了这么大,也就明白诸葛亮为什么不选择曹操了,刘备随便实力弱小,好比现今我们没上市的公司,但是创业初期人们热情激昂,有一片施展自己的天地,最终也成能为公司董事的位置。我们看后来诸葛亮确实也做到了,虽然不是最高统治者,但实际也是蜀汉的决策者了。诸葛亮最终施展了自己的才华与抱负。诸葛亮选择刘备还是远见之举。

感谢您的阅读,您的关注就是就是小陌最大动力,期待与您分享更多的历史事物。大家可以留言讨论,点赞,转发。


喜爱历史的小陌


诸葛亮出山前,曹操实力雄厚,已割据一方,而刘备却依仗刘表,屈居新野,缺兵少将,其实力与曹操相比可以说是天上、地下,但诸葛亮如此大智之人,却选择了辅佐刘备,不去投靠名声大噪的曹操,为何他会做出这样冒险的选择呢?

一、诸葛亮有“自知之明”。诸葛亮出山时年仅27岁,虽有“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只说,但曹操在北,并不识其才华,甚至没有听说过他。

况且当时的曹操手下谋士、大将众多,均战功赫赫,并不把名不见经传且年纪轻轻的诸葛亮放在眼里,诸葛亮知道自己去投奔曹操并不会被重用,反而会被众人排挤,再有韬略也无从施展。

二、诸葛亮有“忠义之志”。诸葛亮的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均食汉禄为汉臣,诸葛亮为人正直,忠肝义胆,自然也倾向于匡扶汉室,辅佐刘备,怎么能去“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那里做官呢?

三、诸葛亮有“韬略之才”。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未出茅庐而知三分天下,是一个内心渴求能有一个机会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人,但一直未遇明主。

刘备三顾茅庐,年长诸葛亮二十余岁,却委身求教,是对诸葛亮的极大尊重,让诸葛亮深受感动,而选择居无定所,实力最弱,最求贤若渴的刘备,正好是他大展身手,施展自己雄才大略做好的平台。


墨行天下


我相信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对于这个问题都有疑问,每个人心中对于这个问题都有自己的答案。

历史上的诸葛亮的形象是:一个理想的儒家士子,高风亮节,功勋卓著,秉儒家的忠孝仁义,诸葛亮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而曹操是一代枭雄,“挟天子而令诸侯”,诸葛亮的性格决定了不能投靠曹操为虎作伥。但另外,刘禅时代,诸葛亮感叹,“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可见诸葛亮并未将曹操看作“曹贼”。再者,诸葛四友中,其他三人仕魏。道不同不相为谋,假设孟徐石三人在大义上与诸葛截然不同,何以为好友?但前人已作古,其人如何已不是后人只言片语就可评判。

其一,诸葛亮随叔父离开家乡漂泊异乡,与曹操屠徐州有很大的关系

其二,赤壁战前诸葛亮出使东吴,张昭挽留他辅助孙权,诸葛亮说,“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同样,曹操曹操手下的荀彧、贾诩、郭嘉之流皆名臣,曹操虽有爱才之名,但供诸葛亮发展的空间可以说是十分有限的。而反观刘备,虽然声望高却没有多少实力,手下没有出色而杰出的谋士,诸葛亮如果能辅佐刘备脱离困境,助其站稳脚跟,乃至克竟全功一统天下的话,则大有可为的,诸葛亮可以说是前程似锦的

其三,诸葛亮的理念是内儒外法,刘备礼贤下士,三顾茅庐,仁义之名远播,非常适合诸葛亮发扬其治国理念。而曹操生性多疑,并且势力太强,实在不是上上之选。

学富五车,却未经实践,这可能就是隆中对时的诸葛亮。可以说是诸葛亮成就刘备了,亦或是刘备成就了诸葛亮,二者相互精诚协作方能流传千古的美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