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嬌鸞百年長恨”剖析:一個不該發生的悲劇是怎麼鑄就的?


“王嬌鸞百年長恨”剖析:一個不該發生的悲劇是怎麼鑄就的?

1、一個非同尋常的“書生負心”故事

初讀《警世通言》中“王嬌鸞百年長恨”時,便覺得哪地方不對勁。

這是一個在中國古代通俗文學中常見的“痴心女子負心漢”的故事。描述官宦之家的才女王嬌鸞與書生周廷章相愛,私定終身。後來周廷章因故離去,隨即另娶他人。王嬌鸞得知後,絕望自殺,並用自己的方式懲罰了男人。

除了女主角才華橫溢、能詩善賦之外,情節與其他“書生負心”的故事實在是差不多的,然而,究竟是什麼地方讓我覺得不對勁呢?實在是想不出來。

後來讀了更多類似故事傳奇,我終於發現了一點端倪。

在眾多負心故事中,被辜負的女子通常是有兩種。一種是女子出身風塵,雖然本人優秀,但身份卻為男人的官宦家族所不容。比如唐傳奇“霍小玉傳”和“杜十娘怒沉百寶箱”,被辜負的女主角都是名妓;另一種是書生窮困時娶了平民階層妻子,後來飛黃騰達後,遇到誘惑另娶名門閨秀,將原配拋棄。除了我們熟悉的“陳世美”之外,《三言二拍》中亦有“金玉奴棒打薄情郎”和“焦文姬生仇死報”。金玉奴是“丐幫幫主”的女兒,焦文姬亦是平民百姓,她們雖然家庭富裕,在書生落魄時嫁給他們,卻抵不過書生後來遇到的白富美,以至於被拋棄被傷害。


“王嬌鸞百年長恨”剖析:一個不該發生的悲劇是怎麼鑄就的?


“王嬌鸞百年長恨”中,女主角王嬌鸞出身官宦之家,是白富美式的才女。原本,她這種階層的女子,身後有著強大的家族,輕易不會成為書生負心的對象,她成為“書生負心”的目標還差不多。

那麼白富美王嬌鸞是怎麼被辜負的?我們先來看看這個故事。

2、官宦名門的才女,是怎麼被辜負的?

王嬌鸞是河南南陽一個千戶(高級武官)的女兒,從小熟讀經史,才華橫溢,深受父親的寵愛,時常還要幫助父親辦理來往文牘。所以儘管她已經18歲了,卻遲遲不肯議婚。如此,讓已經進入青春期的少女很是悵惘、

這一日,王嬌鸞和閨蜜曹姨以及侍女一起在後花園盪鞦韆,忽然發現牆缺口處正站立著一個風度翩翩的美少年。二人目光相交,嬌鸞不覺羞紅了臉,趕忙回了閨房。

回來後,王嬌鸞發現自己的手帕不見了,連忙讓侍女明霞去花園尋找。那書生告訴明霞,自己名叫周廷章,是住在隔壁的學官的兒子,剛剛撿到了一塊手帕。他對王小姐十分傾慕,寫了一首詩,讓明霞轉交給小姐,然後再還手帕。


“王嬌鸞百年長恨”剖析:一個不該發生的悲劇是怎麼鑄就的?

丫鬟帶回了書生的詩,王嬌鸞打開一看,是一首七言絕句

“帕出佳人分外香,天公教付有情郎。

殷勤寄去相思句,擬作紅絲入洞房。”

挑逗輕薄的意思非常露骨,可是王嬌鸞對周廷章印象很好,又自負才華,便回了一首詩:

“妾身一點玉無瑕,生自侯門將相家。靜裡有親同對月,閒中無事獨看花。碧梧只許來奇鳳,翠竹哪容入老鴉。寄語異鄉孤零客,莫將心事亂如麻。”

至此,王嬌鸞和周廷章就通過明霞,你一首詩我一首詩地來回應和,彼此漸漸熟悉,亦有了情意。這時王嬌鸞的閨蜜曹姨發現了他們之間的來往,便說,你們門當戶對,又情投意合,何不讓他請媒人來正式提親呢?


“王嬌鸞百年長恨”剖析:一個不該發生的悲劇是怎麼鑄就的?

曹姨是王嬌鸞繼母的姐姐,守寡後長居王家,與王嬌鸞最是親密。王嬌鸞便讓周廷章正式向父親提親。然而不知為何,周廷章並沒有秉明父親,而是私下裡讓父親的下屬來向王嬌鸞父親提親。王父雖然覺得周廷章不錯,但想著對方家鄉遙遠,一旦調任,女兒就要遠嫁,因此“遲疑未許”。

王父拒絕,讓周廷章和王嬌鸞都很失望。但周廷章很快有了一個想法,他請父親出面對王父說,自己衙門書房狹小,想借王府的後花園讀書,王父也沒多想,便點頭答應。隨後周廷章又提出,為了來往方便,想認王夫人為姑姑。周父和王父不知緣故,都一口答應。

於是周廷章有了在王家登堂入室的藉口,成為了王嬌鸞的“表兄”,彼此可以正大光明地來往相見了。

二人感情越來越深,漸漸不避嫌疑。周廷章得寸進尺,想要一親香澤。王嬌鸞雖然拒絕,但拒絕得十分勉強——周廷章求曹姨做媒,寫下一紙婚書誓約,偷偷拜了天地和曹姨,便同意與他“攜手上床”了。


“王嬌鸞百年長恨”剖析:一個不該發生的悲劇是怎麼鑄就的?

如此這般來往了半年,周廷章的父親調任四川,周廷章不捨王嬌鸞,藉口讀書主動留下來。又過了半年,周廷章得知父親在四川水土不服,已經告病還鄉,便跟王嬌鸞商量,自己想要回鄉盡孝。臨行前,當著曹姨的面,周廷章向王嬌鸞保證,回家後多則一年,少則半年,必然請父親派人來求婚。

然而周廷章一回到家,父親便告訴他,已經給訂了魏家女兒為妻。周廷章想著王嬌鸞,原本不願意,可後來聽到魏女漂亮又有錢,便立刻答應了婚事,渾然忘記了苦苦等候他的王嬌鸞。

周廷章走後,始終不見迴音,王嬌鸞越來越惶恐焦慮。她偷偷通過曹姨託人給周廷章帶信寄詩,都被周廷章敷衍過去。轉眼三年過去了,期間父母想要為她擇配,她說什麼也不同意。再後來,曹姨請人去見周廷章,無論如何要討回一個確實消息。這一次,周廷章將當年的婚書和王嬌鸞當初送給他的定情之物交付來人,說早已娶妻了。


“王嬌鸞百年長恨”剖析:一個不該發生的悲劇是怎麼鑄就的?

王嬌鸞這才相信周廷章真的變心了。她悲痛欲絕,哭了三天三夜。自己決定赴死,也要報復那個負心人。她寫了一首《長恨歌》,記述了自己與周廷章相見相愛的過程,表達了今天的絕望憤恨:

“《長恨歌》,為誰做?提起頭來心便惡。朝思暮想無了期,再把鸞箋訴情薄。”

“山盟海誓還不信,又託曹姨做媒證。”“當初寵妾非如今,我今怨汝如海深。”

她利用幫辦父親來往文書的機會,將自己的絕命詩和他們從前寫的唱和之作以及二人的婚書封好,放入發往周廷章家鄉的文件之中。當晚,她便懸樑自盡。

第二天被人發現後,“閤家大哭”,父母都不知道是什麼緣故。

不久,王嬌鸞發出的絕命詩被吳江官員看到,他們深感王小姐的才華橫溢,憎恨周廷章的負心薄情。當即命人將周廷章抓來,當派人查實王嬌鸞已死後,便將周廷章亂棍打死,為她報了仇。


“王嬌鸞百年長恨”剖析:一個不該發生的悲劇是怎麼鑄就的?

3、閨秀才女悲劇的深度思考

原本,這場悲劇是不應該發生的。

身為官宦之家的白富美,王嬌鸞與周廷章既情投意合又門當戶對,他們的婚姻並無不可逾越的障礙。如果他們有正式婚約,就算周廷章想負心也不可能——無論社會輿論還是周家和王家的身份地位,都決不允許。

那麼,是什麼鑄就了才女王嬌鸞的“百年長恨”?只是因為,他們的相愛是所謂的“自由戀愛”——不,還不是自由戀愛,自由戀愛起碼是公開的,他們就是偷偷戀愛,屬於“偷情”的範疇。他們私下寫成的“婚書”並不具備法律效力,這也是王嬌鸞始終不敢告知父母的原因。

所以,這場悲劇與其他書生負心的悲劇不同,原因是多方面的,值得我們思考。


“王嬌鸞百年長恨”剖析:一個不該發生的悲劇是怎麼鑄就的?

這場愛情悲劇的肇始,當然首先周廷章負心。

周廷章對王嬌鸞的愛非常膚淺,他只是傾心於她的美貌多才。初次求婚,是王嬌鸞提出的,而他也沒有正式請父親出面,並沒有給予女孩最大的尊重。被拒絕後,便放棄了爭取,轉而千方百計想要佔有。

他們之間的“婚書”,不過私下的協議,類似於個人承諾。能否踐行全靠人品和情意。周廷章既貪財好色人品不佳,對王嬌鸞的情意很淺薄,遇到更好的,負心便是一件特別正常的事情了。

其次愚蠢的閨蜜,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王嬌鸞與周廷章從相識到相愛,她的侍女和閨蜜曹姨全程在場,不僅為之創造條件,更是推波助瀾。

侍女身份低微,不必多說。可曹姨不同,她身兼長輩和和閨蜜的身份,又有年紀閱歷,她理應對這份不符合當時社會倫理的戀情有一點警惕之心,起碼不能同意他們未婚同居,也不應輕信周廷章的承諾。

木已成舟後,她既不提醒王嬌鸞讓周來正式提親,又不告訴王嬌鸞的父母,一任他們來往。後來周廷章離開,直至苦苦等候的三年中,她都繼續幫助王嬌鸞隱瞞,最後王嬌鸞絕望自殺,她都沒有說出實情,真是又愚蠢又過分。不過,我覺得,她之所以始終不說,一定是自知責任重大,不敢在王父面前承擔……


“王嬌鸞百年長恨”剖析:一個不該發生的悲劇是怎麼鑄就的?

最後是女人自己的知行分裂

無論周廷章多麼的品行敗壞,曹姨是多麼的愚蠢無能,這一切都是王嬌鸞自己點頭同意的。

她不是沒有見識的村婦,她是有文化的才女。她深受儒家思想薰陶,將“女子從一而終”作為人生信仰。在理性上,她是拒絕“無媒苟合”,是期待“明媒正娶”的。然而,在感情上,她又不忍拒絕周廷章,最終同意了這麼一個自欺欺人的“婚書”承諾。

如此知行分裂,成為這場悲劇的根源。

她也不夠勇敢,如果她能在周廷章初次求婚時,能在已經失身後,能在周廷章離去前後,對父母表白的話,悲劇是可以避免的。無奈她深知自己的行為有悖於淑女的規範,唯恐告訴父母真相後被嚴責,所以只能期待男人的良心與情意。

無奈這個男人既無擔當與情意,她唯有絕望自盡。

周廷章最後被打死,其實是非常偶然的。只不過因為當事官員痛恨薄情負義之人,欣賞王嬌鸞的才華,痛惜她的早逝,才出手替她懲罰了負義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