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帖木兒沒有死在遠征途中,朱棣當真能擋得住帖木兒的攻擊嗎?明朝是否在劫難逃?

庭州行者


公元1402年6月,明朝南京城一片火海,朱棣的燕軍攻破皇城,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此後朱棣改元永樂,登基稱帝,但對朱允炆的去向卻始終無法釋懷,作為皇帝他的擔心不無道理,畢竟靖難過程中的過度殺戮已經導致朱棣一脈在朱允炆的大臣中人心盡失,因此誰也不敢保證將來是否有人會打著建文的旗號捲土重來。

令其始料未及的是,在遙遠的西亞也有人試圖利用建文帝的名號征服大明,他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跛子帖木兒。從規模上看,帖木兒的帝國確實龐大的有些驚人,這位以成吉思汗後裔自居的帝王在短短數年之內先後征服北印度、波斯高原、敘利亞、伊拉克和小亞細亞,建立起橫跨歐亞兩洲的強大帝國。
蒙古帝國分裂之後,元朝被崛起的明王朝趕回北方大漠,窩闊臺汗國被其餘汗國瓜分,金帳汗國、察哈臺汗國和伊爾汗國則先後歸順帖木兒。如果僅從帖木兒一生的軌跡來看,這位腿腳不便的軍事天才簡直就是為戰爭而生的。

在帖木兒來到土耳其之前,奧斯曼的騎兵曾重創歐洲多個國家的聯軍,但帖木兒只用一天便讓這支歐洲人眼中“不可戰勝的優秀軍隊”煙消雲散;在帖木兒到達巴勒斯坦之前,馬穆魯克騎兵曾用大刀遏止過蒙古帝國的擴張,但帖木兒卻先後兩次將馬穆魯克人打得落荒而逃。
顯而易見,在大明王朝的所有對手中,帖木兒無疑是最可怕的強敵,而在其擺平中東和西亞之後,這支大軍開始將視線瞄向東方。

公元1404年,凱旋而歸的帖木兒回到帝國的都城撒馬爾罕(今烏茲別克斯坦境內),此前關於東線明朝的情報已經源源不斷地傳入帖木兒的耳中,因此面對大明派來的使者帖木兒毫不留情地斥責道:“你們的朱可汗叛君殺侄,何有臉面與朕修好?朕現在就提兵討伐大明!”誠然,作為一名成熟的軍事家,帖木兒敢在使者面前表態就說明他有一定的把握和勝算。
事實上早在朱棣靖難之役前,帖木兒就已經密謀進攻明朝,只是因為當時他還陷於印度和埃及的戰事尚未自拔,因此遲遲未能付諸實施。當朱棣以一個藩國的兵力向整個大明挑戰時,帖木兒原本認為朱棣必敗,但持久的僵局以及朱棣最終的勝出卻令帖木兒大感意外,這也使其愈加覺得大明朝廷人才凋敝,不堪一擊。

在具體的戰術規劃上,帖木兒主要有上中下三策,其中上策是一鼓作氣打入黃河流域,在中國北部站穩腳跟之後再圖江南;中策是在上策失利的情況下與韃靼和瓦剌聯合,盤踞在明朝周邊與其長期對峙;下策則是在遭到明朝全力反擊之後退守阿富汗,依託當地複雜的山勢阻擋明軍。
從帖木兒帝國的構成來看,這位狡猾的跛子很少直接統治新徵服的領土,相反他更傾向於扶植傀儡朝廷,不論在土耳其、印度、還是伊朗,他的手段莫不如此。而對於明朝,帖木兒也充分利用了建文帝的影響,他甚至已經做好準備在攻入中原之後找人冒充失蹤的朱允炆,繼而最大程度地聯合不滿朱棣的勢力。

圖-帖木兒囚禁奧斯曼的君主
1405年2月,帖木兒的前鋒部隊進入西域,此時距離明朝邊鎮哈密衛僅僅400餘公里,緊急邊報不斷飛向朱棣的案頭,而雄才大略的永樂皇帝此刻才感到事態的嚴重。當時明軍配置在前線的兵力滿額不足15萬,二線兵力大約20萬,但需要一定時間動員,可對面的帖木兒卻是傾盡國中精銳,所以硬抗之下鹿死誰手真的很難說。
一旦帖木兒騎兵攻入河西走廊,陝甘一帶有著同樣信仰的人,能否繼續保持對朝廷的忠誠就很難說了,這也是最令朱棣頭疼的地方。然而不幸中的萬幸是這個時候帖木兒突然死了,其針對大明的軍事行動也隨之土崩瓦解,明朝由此得以與一場國難擦肩而過。

圖-烏茲別克人
總的來說,即使帖木兒不忽然駕崩,勞師遠征的情況下,明朝勝算不小,但能否保全西域和河西走廊,就很難說了。

地圖帝


帖木兒東征”一事在《全球通史》裡有詳細記載,明朝永樂二年底(1404年),中亞的征服者帖木兒率領20萬軍隊浩浩蕩蕩東進,他的目標是要征服明朝,並取得這塊遼闊的土地。

(帖木兒帝國遊牧騎兵的甲冑)

他的軍隊從中亞出發一直走到了訛答剌地區(今哈薩克斯坦境內,然後就返回了。原因是1405年2月18日,69歲的帖木兒因為飲用了雪水導致風寒加重,在行軍途中突然暴斃。在他去世後,帖木兒的後代們認為沒有把握戰勝東方的明朝,所以將東征的軍隊撤回去了。這場浩浩蕩蕩的帖木兒東征就這樣結束了。

有人認為帖木兒東征失敗是因為長途跋涉、戰線過長,否則明朝不是帖木兒帝國的對手。確實,帖木兒的軍隊遠道而來,不僅要翻越帕米爾高原進入新疆,還要穿過戈壁眾多的新疆地區。此外,明朝在嘉峪關以西冊封了幾個蒙古裔軍事貴族駐守衛所,史稱“關西七衛”。

帖木兒要打到嘉峪關,首先還要穿過這片地區,困難重重。而帖木兒並沒有打到上述地區就在烏茲別克斯坦境內暴斃了,然後部隊原路撤回。

不過,即便是帖木兒不死,也很難戰勝明朝。簡單介紹一下,帖木兒是突厥化的蒙古貴族,他自稱是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後裔,但實際上跟黃金家族沒有任何血緣關係。

大約在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驅逐蒙古的過程中,帖木兒也開始了自己的發家之路。軍事貴族出身的帖木兒在自己的軍事生涯中,消滅了蒙古系的西察合臺汗國、伊兒汗國,擊潰了土耳其人的奧斯曼帝國,威震中亞。

《全球通史》說:“帖木兒的帝國從韃靼草原一直延生到印度半島以北,號稱中亞的征服者”。

就在他決定討伐明朝之前,才於1402年大敗奧斯曼帝國,俘虜了其蘇丹。此役使帖木兒帝國達到極盛,也刺激了他東征明朝的野心。他建立的遼闊帝國也被稱為“帖木兒帝國”。

毫無疑問,常年作戰的帖木兒帝國軍隊要比明朝內地的軍隊更加驍勇,野蠻。你看明朝方面,自太祖朱元璋建國以來,除了北方用來防禦蒙古的邊軍以外,內地的軍隊已經很久沒有打過仗了。顯而易見,明軍如果正面和帖木兒帝國發生衝突,佔據的優勢並不大。

不過,帖木兒勞師遠征,很難擊敗明朝,更別妄想佔領整個明朝了。

第一、明朝和帖木兒帝國相隔深遠,帖木兒雖作了充分準備,但幾千裡的遠征,已經使他的軍隊疲憊不堪。在廣袤的無人區和戈壁上行軍,帖木兒帝國士兵減員,而且無法在補充兵源。

第二、明軍以逸待勞,又有群眾基礎,利於防守。退一萬步講,即便是帖木兒帝國克服了後勤、氣候、兵源等問題,真的打到嘉峪關來了,也無法再繼續前進。河南、陝甘等地的資源可以支持嘉峪關防守,而後面源源不斷的兵糧也可以支持明軍打持久戰,消耗帖木兒軍隊的力量。

第三、明朝善於築城防守,而且火器精銳。在草原上野戰,明軍或許不是帖木兒軍隊的對手。但攻堅圍城,帖木兒帝國不是明軍的對手。明軍利用主場的優勢,堅壁清野,拒絕出戰,再徵調朵顏三衛等北方遊牧騎兵前來助戰,輪番消耗帖木兒帝國的軍隊,遠道而來、後方不穩的帖木兒帝國遠征軍必然自潰。

(明成祖與帖木兒)


世界人文通史


如果是初期的話,朱棣不會佔任何便宜,因為當時的帖木兒帝國處於鼎盛,而明軍的戰鬥力已經開始下降了。

此外,明軍對此次帖木兒帝國軍隊即將入侵的軍事情報也有誤,明成祖接到軍報是帖木兒國和襲邊擾境,因此認為這只是蒙古人的一次騷擾而已,並不知道是一場大規模的軍事入侵,因而在邊防的準備上是不夠充分的。



而帖木兒軍確實準備充分,為了這次遠征,帖木兒準備了20萬隻山羊隨軍遠征作為口糧,而且和衛特拉蒙古已經有了聯繫,準備合兵一處,如此一來,明軍面臨的軍事壓力就要更大了。


當時明軍的軍備已經有所退化,當時朱棣剛剛篡位成功,中央的政權並沒有想象中的那樣穩定,而且明軍所依賴的火器,口徑已經明顯的比開國時小得多,根本不能擊穿帖木兒軍的重甲。反觀帖木兒軍,不但擁有更強的單兵火銃,而且還有重型的攻城火炮和巨型臼炮,以及配重投石機,這些東西往那一擺,中國的中世紀城牆還真沒有能夠擋得住的這些重型武器的進攻的。

所以初次交手,明軍的失敗是必然了。但是後續增兵在變成持續的拉鋸戰之後,情況就不一定了,畢竟當時大明的國力還是很強盛的,經濟完全耗得起,而帖木兒又是客場作戰。此外按照外交關係,蒙古黃金家族和帖木兒也屬於敵對關係,保不準黃金家族半道上捅刀子。



而且帖木兒也沒有能夠一舉攻滅大明的實力,帖木兒最佳的策略是趁大明剛剛易主,政局不穩,然後用侵略的方法攪亂大明,最好可以挑起內戰,然後培養親近自己的明政權,減弱大明對中亞的影響,提升自己對東亞的影響。不過,並不認為以朱棣的能力帖木兒會成功。


火器工坊


依照朱棣的雄才大略,他不會看不到北方的帖木兒帝國對明朝的威脅,所以在他靖難成功後不久,便開始了一系列的佈局。

先從朱棣來看

  • 第一、北征韃靼,禦敵於國門之外。

從古至明,北方遊牧民族一直是中原王朝的最大威脅,就算朱元璋先後幾次深入大漠追擊北元王朝也並沒有完全解決這個問題,在蒙古高原上形成了韃靼、瓦剌、兀良哈三足鼎立的局勢,然而在它們的更北邊,一個龐大的帖木兒帝國在冉冉升起。

帖木兒帝國的創建人帖木兒本來是西察哈臺汗國的貴族,在1369年發動政變推翻汗王忽辛,自己創立了帖木兒帝國。帖木兒的一生是開疆拓土的一生,從建立汗國開始,便對波斯和兩河流域國家發動了進攻,先後奪取了波斯、阿富汗等地,1402年,帖木兒擊敗了橫跨歐亞大陸的奧斯曼帝國,風頭一時無兩。中亞戰場的勝利並沒有滿足這位戰爭狂人的野心,他將視線轉到了東方,一心想要恢復成吉思汗的榮光,而這個時候明帝國已經換了主子,朱棣通過靖難篡奪了皇位,即便如此,並不代表朱棣就是一個只會窩裡斗的庸主,恰恰相反,朱棣的戰略眼光比他的父親朱元璋更為突出。

朱棣深知隔著韃靼人的更北方有一個強大的帝國正在崛起,而這個帝國的主人曾經嚮明朝稱臣,而後又背信棄義的將明朝使者扣押,這個帝國必然將來是明朝之心頭大患,於是朱棣不顧國內文武大臣的反對,堅決對韃靼實施打擊清剿,其目的並不是為了真正的消滅蒙古人,而是要把蒙古勢力一舉趕到中亞帖木兒帝國範圍內,明朝可以坐山觀虎鬥。另外一個方面,他以攻代守,捨棄了中原王朝以長城、高山為邊界的固守本土戰略,將戰火燒至中原王朝的勢力範圍之外,以避免中原的穩定局勢受到襲擾。

朱棣窮兵黷武之名,也是源於此,但從現在的視角來看待,當時朱棣的大戰略幾乎是完美的,即便與帖木兒大軍相遇,基本不會傷到內地元氣,更何況還有黃金家族一脈的蒙古人也不會坐視帖木兒在蒙古高原上坐大。

  • 第二、鄭和出海,聯絡阿拉伯國家,實行遠交近攻政策。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大多數會被認為是宣揚大明國威,或者是為了尋找建文帝。但從實際上來看,建文帝幾乎是喪家之犬,即便朱棣再如何得位不正,建文帝也改變不了江山移位的事實,所以說朱棣派信奉伊斯蘭教的鄭和出海,其箇中更有其他原因在。

從鄭和船隊出發時所帶的商品來看,主要以中國的瓷器和絲綢為主,但鄭和第一次出海時,朱棣特地諭旨景德鎮燒製大量青花瓷器型,而阿拉伯國家由於受蒙古人統治影響,對青花瓷情有獨鍾,從現在留存的永樂青花瓷來看,有雙耳扁瓶、雙耳折方瓶、天球瓶等器型比較多,而這些則是阿拉伯人最為喜歡的器型。再從花紋上來看,上面繪有番人、番蓮等等,無一不顯示著鄭和出海所帶商品皆為阿拉伯國家準備,他為何要特意討好阿拉伯國家呢?

不排除這些是商業行為,但鄭和此舉顯然有著很強的目的性。遠在波斯地區以及兩河流域,阿拉伯人對帖木兒的反抗此起彼伏,鄭和的使命,就是為了聯絡這些反抗帖木兒的人,以達到遠交近攻之策略,來對抗可能要面臨的攻擊。

  • 第三、升奴兒干衛為奴兒干都司,建立該地區軍政合一建制,放任該地區的女真人、蒙古人大肆向北擴展,另外甘肅總兵官是功勳卓著的宋晟,軍事謀略不輸朱棣。

雖然奴兒干都司距離帖木兒帝國是比較遠的,但是其地理位置又是相當重要的,依照朱棣的戰略,一旦明朝與帖木兒帝國開戰,中原將無後顧之憂,而且奴兒干都司則可以從側邊攻擊帖木兒帝國,再加上鄭和聯繫的阿拉伯國家在中亞地區的響應,帖木兒帝國雖然表面很強大,但也架不住處處烽火。

再加上帖木兒帝國內部勢力傾軋不已,本身就不是一個穩固的國家,對於朱棣建立的大戰略,帖木兒就算不死,恐怕也很難在朱棣手中取得多大優勢。

另外甘肅總兵官手裡掌控三十三萬兵馬,且有加強之勢,東西夾擊,朱棣居中,三方齊進,恐怕在當時是無敵的,畢竟明朝有著當時最為先進的火器,怎樣打退蒙古人,就怎樣能夠打敗一樣是遊牧民族的帖木兒。

從帖木兒來看

不管帖木兒有多麼的雄心壯志,他的帝國並不穩定自己是很清楚的,遊牧民族征服統治的特性註定了他的政權並不會穩定。而且帖木兒征服兩河流域也好,擊敗奧斯曼帝國也罷,採用的是政治加宗教,再輔以軍事的手段,試問這種手段對信奉佛教的蒙古人有用嗎?連蒙古人這一關都過不了,能對大明造成威脅嗎?

再者,帖木兒數十萬大軍遠道征伐明朝,且不說他遲遲征服不了的新疆和蒙古高原,他的糧草軍需何以為繼?要知道,一支軍隊的補給問題才是決定勝負的關鍵,帖木兒要進攻大明,面對著韃靼、東察哈臺汗國的襲擾以及大明的直接對抗,從糧草供給方面就直接敗下陣來,哪裡還用打仗。

退一萬步來講,即便帖木兒不用考慮東察哈臺汗國和韃靼人的威脅,將戰火燒到長城邊上,九邊精兵也並不是吃乾飯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中原王朝歷來善守城池,帖木兒征服兩河流域的強大騎兵在戰場上失去了優勢,比普通重甲步兵還有所不如,這仗豈能打贏?

結語:所以說即便帖木兒沒有死在東征途中,與大明開戰也未必能贏,更何況他面對的同樣有強烈開疆拓土意願的明成祖,二人才略不分伯仲,但國家的向心力與凝聚力則帖木兒王朝是遠遠比不上大明王朝的,從這一點來看,朱棣不僅僅能抵擋住帖木兒的進攻,甚至有希望將疆域從漠北推至中亞,只可惜“雙雄之戰”最終還是沒有發生,我們也只能在這憑空推測最終戰果而已。


望風瑟瑟


我是無月,感謝你的提問,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亮出我的答案,帖木兒想要征服明朝,那是痴人說夢話。

帖木兒想要征服明朝,其實是想一雪臣服之恥。

當年明朝驅逐元朝殘餘勢力的時候,一直追趕到了帖木兒帝國的邊境,當時的大明將帖木兒當成了蒙古系軍事力量的一部分,派出使者向帖木兒表達了要其進貢的要求。

當時的帖木兒還沒後來那麼強大,面對來自東亞的霸主,帖木兒選擇了臣服。

這之後,帖木兒多次在與大明的通信中,都選擇用臣下來自稱。

但是帖木兒是個有野心的人,當他的野心一步步實現的時候,他對大明朝的畏懼業逐漸消散,取而代之的,帖木兒想要征服大明朝,一雪臣服之恥。

帖木兒帝國的巔峰是征服奧斯曼帝國。

在安卡拉戰役中,帖木兒將大軍繞過了奧斯曼蘇丹精心設防的戰線,出現在了安卡拉城下,引誘奧斯曼大軍離開設防地點,與帖木兒的14萬大軍野戰。

帖木兒的軍隊以騎兵為主,本來兵力就佔優,且尚且野戰。戰爭一開始,奧斯曼軍隊中就有人向帖木兒倒戈,在劣勢下的奧斯曼軍隊不敵帖木兒的騎兵大軍,奧斯曼成了帖木兒的囊中之物。

從此,帖木兒帝國也成了一個雄踞中亞的強大帝國。

這之後,帖木兒便把目光放到了東亞的大明朝上。

很快,帖木兒便帶著他的遠征軍出發了,結果半道而阻,帖木兒駕崩了。

其實就算帖木兒不在半路上發生意外,他的遠征軍需要穿過一大片的無人地帶,首先要攻下明朝在蒙古設置的五個衛所,那都是由蒙古親明朝的貴族所統治的地盤。

這些蒙古衛戍部隊不見得能打過帖木兒,但是侵擾帖木兒的漫長補給線應該不難,事實上,帖木兒對陣蒙古人,還真是有風險,帖木兒的腿就是讓蒙古人打瘸的。

大明朝以逸待勞,北線邊境上本來就重兵陳列。朱棣又是一個文功武治都很傑出的帝王,多次親征蒙古,軍事能力也是一流的。

當時的明朝軍隊,雖然已經承平多年,但是經歷過驅逐元朝,靖難之役,戰鬥力依然不容小覷。

如果帖木兒真帶著十幾萬軍隊來打大明,我認為風險係數還是很高的。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導讀:

帖木兒作為歷史上少有的征服者之一,他一生征戰為蒙古開疆擴土。甚至差點成為成吉思汗二世。而他在14世紀末的時候停止了對歐洲和埃及的攻擊,成功地避免了歐洲跟埃及的覆滅。很多人都特別疑惑的一點,如果當時帖木兒沒有死在遠征的路上,轉而向當時由朱棣統治的大明王朝發動進攻,那麼大明王朝能否守得住中原?

要知道在當初帖木兒已經集結了大量的軍隊,準備向大明王朝發起進攻了。結果卻在靠近大明王朝的邊界上面去世了,最終這個計劃也就不得了之了。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帖木兒真的不一定能夠佔領大明王朝。

軍隊內部的問題

雖然根據歷史記載帖木兒手下聚集了上百萬的軍隊。但是這個很有可能是虛擬的,畢竟帖木兒的領土之大。在加上他個人喜好殺戮,每逢一處必進行屠殺。很多百姓都會選擇組織起反抗,為此他必須要留下足夠的兵馬來保證後方不出現問題。

所以,我們可以大概推斷出他當時可以調動的兵力應該只有60萬到70萬之間。而其中真正的精銳部隊估計只有20萬到30萬之間。並且他們的主力部隊還都是騎兵,如果馬匹損失的話那麼就更難得到及時的供給。

光是這些軍隊一天所消耗的糧食也是一筆巨大的數量。如果一旦前線作戰不利後防的補給不能及時跟上的話那麼他的軍隊將會不攻自破。再加上他長途跋涉的話,途中需要經過草地,沙漠等地方這些地方的自然災害等等就已經對他的軍隊造成了很大的威脅。再加上他們屬於遠程作戰,藥品等物資如果需要補充的話是十分困難的。

當地居民的反抗

帖木兒多年的征戰生涯中,一直都是堅持以戰養戰的方式。每征服一個地方就讓自己的手下去搜刮當地的錢財跟糧草。用來進行下一次的戰鬥準備。

然而當他成功入侵到大明境地的時候也必須使用同樣的方法才能夠維持軍隊的開銷。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定會有百姓受不了他的慘暴統治從而掀起反抗。雖然不一定會成為他大軍前進的阻礙,但是會導致著他的士兵出現一定的損失。並且他入侵的越深,反抗起來人就越多。

同時只要他每到一個地方,那麼當地的居民會提前收到通知,帶著物資逃跑的話。那麼他軍隊就絕對得不到及時的補齊。到時候形成了一股起義軍的力量就會導致他不得不兩線作戰。如果失去了當地居民的支持,他的部隊如果一不小心進入了地勢比較複雜的區域,就很容易迷路從而對戰局產生相當不利的影響。

明朝的強盛和優勢

在當時明朝的軍隊約為200萬左右,即使帖木兒真的可以聚集100萬大軍。但是在人數方面依然是大明王朝佔有絕對的優勢。並且大明王朝屬於主場作戰,不用像帖木兒一樣為補給而發愁。

相對而言,只要大明王朝只需要堅守住一些資源重地以及重要的戰略要地和交通要塞就可以成功地將敵人拖入持久戰的泥潭中。那麼帖木兒的軍隊就很容易達到不攻自破的效果。雖然蒙古騎兵英勇善戰,但是明軍可以依靠著火槍齊排射擊和火炮完全將騎兵給消滅掉。


而當時明軍的騎兵也十分的英勇,在對戰上面不一定會比蒙古騎兵弱。並且明軍的騎兵在損失之後可以立刻得到補充,甚至明軍只要人員不足的話就可以立即在當地進行徵兵。帖木兒則很難立刻招收到自己的士兵,唯一的辦法就是自己大本營派出支援部隊。但是同時他們的支援部隊也要跨越過千山萬水才能來到戰場。而當時的朱棣正是當打之年,才42歲。帖木兒卻是65歲了。而朱棣的軍事才能絲毫不亞於帖木兒。

結語:

所以帖木兒即使沒有去世,選擇了跟大明王朝進行戰爭,那麼他的結果很有可能就是失敗。作為一個戰爭狂人,他是成功的,但是作為一個政治家的話他是失敗的。

如果他成功地消滅了大明王朝,那麼對於華夏大地來說是一場災難。甚至可能會導致著中華文化徹底被伊斯蘭教文化所取代。

而在帖木兒去世以後,他的兒子們也便開始自相殘殺他辛苦建立的帝國形成了四分五裂的局面,最終淪落成為了大明王朝的附屬國。


無根樹花正孤


如果帖木兒沒有中途病死,最後恐怕也仍然是“在劫難逃”。這不是因為明朝或者朱棣有多強大,而是當時的明朝佔盡了地理優勢。

戰爭並不是單純比較實力,還有比較氣候、地理這些“天時地利”的因素。

首先,帖木兒為什麼要征討明朝呢?

答案很簡單,這是因為帖木兒認為明朝得罪了他。原來,在得知元明交替後,帖木兒曾派使者到明朝。根據明朝官方的記載,帖木兒使者是來稱臣納貢的:

恭惟大明大皇帝受天明命……臣國中部落,聞茲德音,歡舞感戴,臣無以報恩。

然而,帖木兒本人並不這麼想。

他寫給朱元璋的書信是用波斯文寫成的,原文沒有朝貢的字眼,是被漢臣“加工”後才改成了那個意思。

但是,明朝不僅玩了文字遊戲,還真的把帖木兒帝國當成了屬國,態度極為傲慢,由此激怒了帖木兒本人。

最終,帖木兒決定教訓明朝,這就是他遠征的背景。

那麼,帖木兒和朱棣,誰會在戰爭中取勝呢?

在我看來,如果單靠著軍事實力,自然是帖木兒更有勝算。畢竟,他剛剛取得了赫赫有名的安卡拉之戰(Battle of Ankara)的勝利,風頭極盛。

但是,沒有一場戰爭是隻靠實力就能結束的,還要考慮地理、氣候的因素。

最簡單的案例就是二戰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並不是因為蘇聯軍隊的實力勝過了德軍,而是因為寒冷的氣候打亂了德軍的閃電戰節奏,使得蘇聯反敗為勝。

就帖木兒和朱棣的作戰也是如此——中國非常龐大,打起來並不容易。

如果帖木兒軍隊進攻,也許會在河西走廊一帶,就遭到阻止,這是非常有可能發生的。

總而言之,朱棣取勝,但不是靠著實力。


HuiNanHistory


當年帖木爾帝國的締造者帖木爾,曾經帶領20萬大軍,從撒馬爾罕出發,就像成吉思汗西征一樣,他要東征滅掉明朝。不過他剛走到訛答剌的時候,就因為生病去世了。這一次東征明朝的行為,也就草草收場,不了了之。

(帖木爾)

那麼,如果帖木爾沒有病死,而是打到明朝來,挑起和明朝的戰爭。那麼,他的勝算如何呢?能滅掉明朝嗎?

有人說,帖木爾肯定能夠滅掉明朝。因為帖木爾當時太強大了。

確實,帖木爾很強大。他把西察合臺汗國變成帖木爾汗國後,在十多年的時間裡,征服了花剌子模,征服了阿富汗,征服了東察合臺汗國,征服了波斯,征服了金帳汗國,征服了奧斯曼帝國,征服了印度。他的版圖橫跨歐亞,大得無邊無際。

這樣一個強大的帝國,如果和朱棣時期的明朝交手,明朝可能是它的對手嗎?

雖然帖木爾帝國確實非常大,但很顯然,它不可能是明朝的對手。為什麼這麼說呢?

帖木爾帝國雖然疆域廣大,嚴格意義上說,它依然是一個像古代中國北方那樣的少數民族國家。在宋朝之前,中國古代北方的少數民族國家,基本上沒有徵服過中原國家。無論是匈奴,還是鮮卑,還是突厥,還是契丹、党項、女真。他們可能打敗中國中原國家,但是要完全佔領,一次也沒有過。

有人可能說,不對,北方的蒙古帝國,不是就打敗並滅亡了中原國家南宋嗎?

(帖木爾帝國的進攻)

不錯,蒙古帝國確實滅掉了南宋。不過,如果我們把蒙古帝國與帖木爾帝國進行一番對比,就明白了。

其一,根據地問題。

蒙古帝國和南宋直接相鄰,他們可以依靠蒙古本土,和南宋作戰。可以慢慢地對南宋進行消耗。一次打不下來,回去休整一下,再打一次。反正也隔得不遠,打起來容易。但是帖木爾帝國沒有這個基礎,他們在遙遠的西亞,他們要舉兵打回來,不說別的,就這個長途跋涉,已經夠他們費勁的了。

當年西遼試圖打回來復國,但是隻走到半路,就返回去了,可見路途艱難。

也就是說,帖木爾帝國是沒有根據地的。他們除非把北元(瓦剌、韃靼)給打敗,佔領北元的土地,這樣才有根據地和明朝作戰。但是明朝隔得那麼近,都沒有完全佔領北元之地,何況是遠隔千萬裡的帖木爾帝國。

其二,時間問題。

蒙古帝國當年打南宋,先後發動了三次大戰,前後經歷了近半個世紀的時間。是靠著蒙古帝國的三代,甚至四代人,才最終完成的。而且這其中經歷了多少艱辛,簡直一言難盡。他們甚至要先滅掉大理、安南,然後對南宋進行大包圍。如此費盡心機,才有些起色。

帖木爾帝國能夠這樣持續不斷地和明朝發動這麼長時間的戰爭嗎?別的不說,帖木爾在東征路上一去世,整個帖木爾帝國基本上就散夥了。由此可見,根本沒有人能夠繼承帖木爾的遺志,三代四代的長途跋涉,來和明朝作戰。所以帖木爾帝國不可能完成這件事。

(蒙古帝國的超級英雄)

其三,戰鬥力問題。

蒙古帝國的戰鬥力是驚人的,而且蒙古帝國黃金家族,出過好幾個超級戰鬥英雄。他們在當時不但打敗西亞,打敗歐洲,還打敗金國、西夏、南宋。他們的戰鬥力,是經過不同層次不同文明國家的考驗的。

但是帖木爾帝國雖然也盛極一時,卻只是在西亞東歐那一塊上打拼。那一塊本身並不強大。雖然說察合臺帝國及金帳汗國是蒙古帝國的後代。但是蒙古帝國的這些後代汗國,早就已經變質了,完全沒有之前的強悍了。而且帖木爾帝國內部並不團結,帖木爾死後,內部就開始傾軋,而且迅速就嚮明朝求和。由此而建,他們真和明朝打起來,肯定是不會有好結果的。

我們再來看明朝和南宋的對比。

毫無疑問,明朝要比南宋強大很多。明朝時期,中原國家對北方的少數民族國家,形成極大的優勢。朱元璋八次北征,朱棣五次北征,明朝的強悍,甚至超過了歷史上的漢朝。因為漢朝的時候,中原國家都沒有對北方少數民族形成如此壓倒性的優勢。

再看南宋。南宋北方先後有西夏、金國和蒙古,南宋也沒有各種堅固的軍事設施,軍隊戰鬥能力也有限,而且還很少有騎兵部隊。

總之,南宋的戰鬥力是明顯弱於明朝的,而帖木爾帝國的戰鬥力又明顯弱於蒙古帝國。蒙古帝國打南宋,就已經累得夠嗆。帖木爾帝國打明朝,怎麼可能是明朝的對手呢?

(參考資料:《新元史》《帖木爾帝國》《蒙古黃金史》等)


張生全精彩歷史


因為帖木兒橫掃小亞細亞、屠戮半個亞洲,所以就認為他能橫掃中國。但是,那個橫掃整個歐亞大陸的蒙古帝國,面對南宋這個殘廢朝廷,卻死纏爛打了半個世紀。這該怎麼解釋?

因為朱棣殺侄自立,所以得位不正,於是帖木兒要藉口有藉口、要時機有時機,必能一戰滅大明。但是,帖木兒呢?本是西察合臺汗國世家,其自己扶持忽辛登上汗位,然後又殺掉忽辛自立。這又怎麼解釋?

所以,沒必要把帖木兒吹的那麼彪悍,也沒必要把明帝國貶得那麼稀鬆,真得交起手來,可能完全是出乎意料的結果。

就如蒙古與南宋一樣:

南宋被契丹欺負、被女真欺負,戰場武功要多慫有多慫。蒙古人呢?橫掃歐亞大陸,在東亞滅完西夏滅女真,與南宋共滅女真的時候發現宋軍真是弱爆了,不滅南宋都對不起自己。於是,蒙古開打南宋。結果呢?死纏爛打了半個世紀,戰場上還帶走了一個大汗。

南宋守著南方半壁江山,正在走下坡路,卻仍舊韌性十足。統一中國、正在上升的大明,難道還比不過南宋?

鐵木爾東征,大明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而大明朝堂和官僚系統卻反應遲鈍,根本沒有認識到帖木兒東征的嚴重性。大明生死存亡一線間,卻還不自知。

果真如此的話,靖難之役的朱棣,就應該被朱允炆給滅了。其實,帖木兒東征,可能就是一個暮年英雄的聊發少年狂,真得沒必要當回事。

01.帖木兒與帖木兒帝國沒那麼強

成吉思汗橫掃歐亞大陸,建立了四大汗國。察合臺汗國就是其中之一。也有說法認為,察合臺汗國僅是元帝國的藩屬國。權臣合扎罕專制朝政,導致汗國分裂,於是西察合臺汗國建立。

1364年,帖木兒扶植王室成員忽辛為西察合臺國大汗;1369年,帖木兒殺掉忽辛,宣稱自己此時察合臺汗國的繼承人,建立帖木兒帝國。自此之後,帖木兒帝國開始瘋狂擴張。

立國後,便稱霸河中地區,也就是今天的烏斯別克斯坦和哈薩克斯坦西南一帶;1375年到1379年,東攻察合臺汗國;1388年,征服花拉子模;1389年,征服阿富汗;1393年,征服伊兒汗國,並掃蕩金帳汗國;1398年,征服印度;1399年,橫掃小亞細亞;1402年,打敗奧斯曼帝國。巔峰時期,帖木兒帝國擁有4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和將近3000萬的人口。

帖木兒帝國的擴張,跟蒙古擴張是一個路子,軍隊組織和作戰方式如出一轍。特別是其屠城手段,空前慘烈。屠殺印度德里、屠殺大馬士革、屠殺俄羅斯,即便到了今天,這些地方還有帖木兒大軍屠殺的罪證。

除了屠殺,帖木兒的擴張還有一個重要任務,那就是搶劫和毀滅。凡是能搶走的,全部搶走,運回撒馬爾罕;凡是不能搶走的,全部毀滅,即便是城市也要毀掉夷平,然後撒上草籽。

帖木兒帝國看上去疆域遼闊、人口眾多,但是其可統治的區域,侷限在河中地區。其他地方只是帖木兒帝國的搶劫牧場。所以,帖木兒帝國不是一個傳統政權,只是一個半中央集權、半分封自治的草原政權。帝國軍隊和官僚,不是靠賦稅養活,而是靠搶掠養活。這跟草原政權沒什麼太大的區別。所以,帝國可以很有力量,但只是一時。只要遭遇一場敗仗,帝國馬上就會面臨崩潰。因為錢的問題解決不了,一切問題就全會暴露。

02.帖木兒東征只是情懷衝動而非理性決策

本來帖木兒要繼續西征的,但是大明使者催他進貢稱臣,都追到了撒馬爾罕。於是,帖木兒決定放棄西征、改要東征。

東征的原因是什麼?一句話:成吉思汗到過的地方,我帖木兒也要去;黃進家族成就的功業,我帖木兒也要成就。

現在的帖木兒是打遍中亞無敵手,在這些地方已經孤獨求敗。當世之人,帖木兒已經是最雄人傑。到了這種程度,帖木兒就得跟成吉思汗比、跟黃進家族比,所以東征大明、成就大蒙古的往日輝煌,就成了最有誘惑的挑戰。這麼看來,帖木兒東征的決策,一點兒也不理性,完全是感性的衝動,也可以說是一種任性。

帖木兒為了東征做了充足的準備。比如繪製了詳細的地圖,標出了重要的水源地,測算了騎兵從從於闐到北京的行程時間,大概是161天。甚至,確定了三套進攻方案:一套是北向奪取蒙古斯坦;一套是中向佔定關中;一套是殺入江淮、直奔北京。甚至,為了常年持久作戰,還制定了梯次增兵的方略。

但是,這些仍舊只是情懷,根本就不是理性計算。如果要進行理性計算,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錢,也就是:糧食和輜重怎麼解決。

帖木兒,本來要徵發一百萬大軍的,但是考慮到水源問題無法解決,所以只徵調了二十萬精兵。但即便是二十萬軍隊行萬里路,其保障起來也是一筆天文數字的開銷。

《夢溪筆談》記載的數據:中原戰爭,七萬人作戰,就需要三十萬民夫轉運,這還是從南方到北方,最遠也就幾千裡。你二十萬人,上萬裡征途,得用多少人、得花多少錢?

蒙古人不是可以嗎?蒙古人的方式是以戰養戰和遊牧征戰。也就是一邊打仗、一邊搶劫、還一邊放牧。帖木兒不是可以效仿嗎?

但是,帖木兒的出兵路線是從中亞到新疆、從新疆入河西、從河西入關中。這個路線上,又有幾個富饒的汗國供他搶劫。而且,帖木兒帝國要比蒙古帝國複雜一些,也就是進步一些,並非是純遊牧的。所以,它就需要認真考慮轉運糧食和物資。

帖木兒遂大舉伐明,募精兵二十萬,以糧運不給,載谷數百車,軍行至沃野,即播種之,棄異日之軍食。又驅牝駱駝數吉頭,如餉乏,則餐其乳以濟飢。中途遇大雪,士馬僵斃。

糧食、牲畜,這些必要的物資都得帶上。也就是說,帖木兒的東征,也是一種純消耗型的打法。跟成吉思汗的軍隊,已經不一樣了。

另外,成吉思汗時代的蒙古騎兵,還是以輕騎兵為主,就是裝備很便宜、技術水平以實用為主。而帖木兒的軍隊呢?仍舊以騎兵為主,但騎兵已經重裝化,同時還有大量的回回炮與攻城器械。這些東西,你不可能指望到了嘉峪關跟明朝借,甚至在西域搶,只能全都帶上。技術含量高的部隊,養起來就非常貴。

所以,帖木兒必須得考慮錢的問題。但是,很多資料都提供了帖木兒為東征的籌備,但唯獨沒有說錢的問題。於是,就可以這樣評價,帖木兒東征,就是帶著一票人,然後牽著牛羊、拉著幾車糧食去放牧和搶劫的。他們放牧和搶劫可以,因為中亞可以成為帖木兒的牧場,西域也可以,都比較好打。但是,大明就完全不是這個樣子,大明一點兒都不好打。

03.大明為什麼不好打

先說南宋為什麼不好打。其實西夏和金朝都不好打。因為這些國家都有足夠強的凝聚力,完全可以把力量集中在幾處關鍵要害,然後跟你死磕。縱有百萬大軍,在關鍵局部也無法形成絕對優勢。

南宋有整個南方,如果是西域或草原的佈局,那沒什麼不好打的,一座城池、一座城池的打就可以了。但是,南宋不會這麼玩,它把整個南方的軍隊全都集中在四川、荊襄以及淮河這三個集結點。然後,就在這三個地方跟蒙古人死磕。特別是,四川和荊襄,一座城池能讓你打十幾年,甚至一代人。

所以,逼得蒙古人沒辦法了,只能玩了一個幾千裡的大迂迴,從甘肅的達拉溝騎兵,然後沿著四川盆地的邊緣,繞到雲南,開闢了一個大理據點。正是因為大理據點的開闢,才把腹背受敵的南宋給拖垮。否則,元與南宋的戰爭,還得在四川和荊襄死磕。

這就是中原國家為什麼不好打。它能夠集結整個國家的力量於某一點。而一旦這一點是關鍵通道和軍事要道,那就只能死纏爛打了。

南宋是這個套路,大明肯定也是這個套路。

帖木兒的東征大軍,只能走兩個方向:

一個是北方的蒙古高原,但這裡有蒙元的殘餘勢力,就看跟不跟你合作了。即便合作了,還有萬里長城擋著。

另一個就是河西走廊和關中通道,大明把全國的軍隊集中到這給地方,就可以跟帖木兒死纏爛打。

不要考慮帖木兒能不能攻破嘉峪關的問題。幾十萬人的大戰場,一個關隘已經發揮不了什麼作用了,主要是戰場在哪。要麼是關中戰場、要麼是河西戰場,反正就這兩個地方。死纏爛打就得拼後勤、拼消耗,簡單說就是拼錢。帖木兒的後勤來源是今天的烏茲別克斯坦,大明的後勤來源就多了,荊州、四川以及中原都可以。一個是萬里之外的半農耕半遊牧政權,一個是幾千裡幅員的純農耕政權,你這還怎麼耗。

04.大明真得可以閉目塞聽

也就是根本就不用理會帖木兒以及他的二十萬東征大軍。因為就是讓帖木兒使勁走,也走不到北京。

烏茲別克斯坦的撒馬爾罕與北京的直接距離是4000公里,也就是8000裡。但是,帖木兒肯定不能沿著緯線直著過來,必須得從中亞到新疆、再從新疆到河西、最後從河西到關中這麼走。這麼走,到底得走多遠?萬里之路,肯定是超了。

而且這條路真得不好走,從新疆到河西、從河西到關中還算好走的。但是,好走的路,已經是大明的地盤了。大明的哈密衛都建到了新疆。所以,到了河西就不是走路了,只能是打仗。

但是,從中亞到新疆這條路,甚至在今天的新疆境內,也不好走。水源、糧食,都是問題。商隊還可以走,因為有著金錢的信仰。而你一支吃飽了沒事幹的軍隊憑著什麼信仰要走這條路。帖木兒想傳教,所以有穆斯林的信仰。但是,這信仰會有多強?能支撐20萬人走多遠?

還有,帖木兒的軍隊是蒙古、突厥與諸民族的聯軍。這個成分都不如成吉思汗的蒙古騎兵更有凝聚力。你帖木兒情懷滿滿,不畏艱難,這夥人路上連個能搶劫的城市都見不到,見到的全是沙子,他們怎麼跟這你走?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徵已經是壯舉了,你帖木兒在冷兵器時代就想玩這種壯舉,得是多高的難度係數?

而另一個不用擔心的就是帖木兒的年齡,生於1336年,1404年冬天決定東征,這時候忒木兒68歲。你這麼大歲數,怎麼東征?路上分分鐘就得累死或病死,後來的結果也就是如此,1405年就死在了東征的路上。

說成吉思汗的軍隊打到了歐洲,但是成吉思汗的兒子和孫子厲害啊,不用老爹或爺爺出手,這些兒子和孫子就把成吉思汗想幹的事都給幹了。而帖木兒呢?連他自己都說自己命苦,比不了成吉思汗,自己的子孫沒一個能打的,總要自己親臨戰陣。所以,成吉思汗強,不是鐵木真一個人強,而是當時的整個黃金家族強,有一波基因優勢。這是一個血緣凝結起來的天才軍事集團,而帖木兒卻只有一個人。

因此,大明無需擔心,完全可以閉目塞聽。要做的就是等,等哈密衛和嘉峪關傳來消息,再考慮要不要備戰,都來得急。


減水書生


帖木兒東征明朝,並非要征服明朝,而是一次快速打擊,通過戰爭來抵消明朝在中亞地區的影響力,以及獲得財物和俘虜。

帖木兒帝國核心區

此時帖木兒已經衰老,雖然依然壯心不已,但是身體條件決定他不可能維繫一次曠日持久的遠征。根據前往撒馬爾罕覲見的西班牙使者的描述,帖木兒此時出行已經不能騎馬,只能乘坐馬車,由此可見帖木兒的健康狀況是每日愈下的。

同時,帖木兒帝國自身也有脆弱性,使得帖木兒必須要通過武功來維持自身的影響力,以震懾帝國邊疆地區的封建領主,以維持帝國的存在。所以,東征明朝,消滅明朝一部分野戰軍團以及佔領明朝部分城市獲得俘虜和財物,就成了最好的方式。

而且,既然是快速突擊,那麼部隊就要儘量輕裝,既然如此,笨重的火炮就不能攜帶了,部隊的重型武器儘量以可以拆卸運輸的弩炮和投石機為主。
弩炮
投石機,也就是回回炮

當然,東亞的城市沒有幾個城市的城牆能承受回回炮的重型石彈轟擊,更何況明朝連回回炮都迅速失傳了。

所以,帖木兒東征選擇了河西走廊這條線,因為這條線路上有多個沙漠綠洲提供水源,也有于闐這樣的城市來提供給養,而且這條線路也距離嘉峪關最近。而明朝也通過各種渠道瞭解帖木兒會寇邊,只不過明朝的信息不全導致出現戰略誤判,以為只是普通的蒙古部落寇邊劫掠而已。

不過也好在帖木兒死在了半道,否則的話河西走廊就被禍禍慘了。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