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形成的基礎是什麼?

NINE的日常分享


一 構圖

- 我們可以從畫面構成元素的水平和縱深關係兩個層面上,即從被拍攝的人物與物體在畫面中所居的上下、左右、中心與邊緣(人物是置身於畫面的中心還是畫面的邊角處,畫框是否不正常的切割了人物的形象。)、前景與後景(人物是位於引人注目的前景中,還是位於畫面的後景中,是否被前景中的物體所遮擋。)等多種方式來建構和解讀畫面的意義。

二 光影

- 光影,是電影畫面很重要的組成部分,攝影師運用光影再現被攝物體的形態與明暗層次等,可以通過恰當的藝術處理,達到刻畫人物性格、創造環境以及渲染情緒的目的。

三 色彩

- 色彩能夠渲染氣氛,參與人物性格和 心理的塑造。

- 色彩可以具有象徵意義,代表著電影的主題。

- 色彩還可以用來配合敘事。

- 色彩的運用是導演風格的一部分。

第二節 電影的聲音

一 人物語言

在電影的聲音中,人物的語言佔據了很大的比例,它在影片中起著敘事、刻畫人物性格和增強現實感等作用。它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是人物對白,一類是畫外音,進入電影的人聲是電影聲音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

- 對白:塑造人物性格/推動情節的發展

- 畫外音:

可以分成兩種表現形式:一是創作者的客觀敘述,一般被稱作"旁白",用在紀錄片和科教片中的時候,也叫解說;二是劇中人物的主觀敘述,有時又叫"獨白"。

畫外音的基本功能:

- 在劇情開始之前,用以介紹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時代背景、社會環境等。

- 結合人物首次出場的肖像造型,可以對人物的姓名、職業、年齡以及重要前史作簡要介紹,為人物性格和心理作必要的提示。

- 對人物形象塑造也起到重要作用。

- 具有議論、抒情的作用。

二 音樂

1 電影音樂的分類

- 劇作音樂(有源音樂)

- 背景音樂(無源音樂)

2電影音樂的作用

- 戲劇性音樂,賦予情節或人物一定的性格化的音樂主題。



阿敏戶外


電影理論的基礎是對於“電影與現實的關係是什麼”這一理論主題的爭辯~~從經典時期一直延續到當代. 具體可參考

——(法)巴贊《電影是什麼》

——(匈)巴拉茲《電影美學》

——(德)克拉考爾《電影的本性——物質現實的復原》

——(法)馬賽爾.馬爾丹《電影語言》

——(英)林格倫《論電影藝術》

——(美)梭羅門《電影的觀念》

——(美)波布克《電影的元素》

——(美)霍華德.勞遜《電影的創作過程》

《戲劇與電影的劇作理論與技巧》

電影史:

——(法)薩杜爾《世界電影史》、《電影通史》(6卷)

——(德)格雷戈爾《世界電影史(1960年以來)》。




蓨身養性


① 連續攝影術

第一架“軟片式連續攝影機”是由法國人馬萊在1888年研製成功的,是在他自己的“攝影槍”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的。

② 膠片

最早使用的照相底版是僅能保持幾分鐘的溼版,後來出現了用溴化銀乳劑的幹底版,不久又發明了玻璃底版,但這種硬版根本無法適應連續攝影的要求。1887年在新澤西的紐沃克,漢尼鮑爾·葛德溫試製成功了將感光乳劑塗在透明柔韌的賽璐珞底片,這種材料叫膠片。(這個詞源於filmen.在古英語中,它指的是燒牛奶時產生的泡沫)另一位美國企業家喬治·伊斯曼(柯達公司的創立者)與之一拍即合,於1889年開始大量投放國際市場。葛德溫與伊斯曼都無意於發明“活動畫面”,但是,這種易於捲曲的“軟片”顯然比銀版和玻璃版更適宜於連續攝影,能拍攝更多畫面。

③ 活動放映術

解決活動放映問題的最重要的是兩組人:湯姆斯·愛迪生和盧米埃爾兄弟。

愛迪生的放映機技術是從兩個華盛頓發明家那兒買來的。1891年,愛迪生實驗室的“電影視鏡”問世。這是一個長方型立櫃式冰箱似的箱子,用乾電池驅動,重約500磅,外面有個2.5毫米的透鏡。櫃內裝膠片,首尾相連,可以連續循環放映50英尺35毫米膠片的影片(這種軟膠片是由柯達公司剛剛研製出來的,膠片兩邊每格打4組小孔),其放映的速度是46/秒畫格。但這個“電影視鏡”每次只能有一個人透過放大鏡來觀看。愛迪生還買了另一個發明:在膠片兩邊打孔的牽引方法,以使膠片在攝影機中以同樣的間隔向前移動。這種在膠片兩邊鑿孔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我們一般的照相用膠片還是用這一辦法保持膠片的勻速移動。

盧米埃爾兄弟的“活動電影機”是自己研製的,與愛迪生“電影視鏡”相比,它具有更多優點:

※成本低,重量輕,便於攜帶。手柄式自重還不到16磅重,適應拍攝戶內戶外,臺上臺下,人工佈景,自然生活等各種場景。

※放映速度為1/16秒,更接近1/24秒的正常速度。

※既能拍又能放,使用賽璐珞軟膠片;集攝、印、放三位一體的功能。

※最重要的是:他們解決了機器的片帶牽引問題。他們依照縫紉機的“動—停—動—停”的原理製造了電影放映機抓片的機械,電影放映時,影片不是連續不斷地通過片門的,而是經過片門時必須停止一下,讓影像落在銀幕上,接著當影片運動時,遮片就把片門遮起來,當第二格畫面經過片門時,影片又停止不動,遮片打開,讓畫面上的形象通過片門又落在銀幕上。

※它是一種投影式的放映機,即將影像打在銀幕上,這樣便從技術上確立了投影式電影的群體參與性,可以讓更多的人同時觀看。這樣一次放映可以獲得更多的票房收益,同時也為電影作為大眾化的儀式性娛樂方式建立了基礎,構成了電影的基本特性,從而最後實現了電影的誕生。





愛說笑的男生


① 連續攝影術

第一架“軟片式連續攝影機”是由法國人馬萊在1888年研製成功的,是在他自己的“攝影槍”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的。

② 膠片

最早使用的照相底版是僅能保持幾分鐘的溼版,後來出現了用溴化銀乳劑的幹底版,不久又發明了玻璃底版,但這種硬版根本無法適應連續攝影的要求。1887年在新澤西的紐沃克,漢尼鮑爾·葛德溫試製成功了將感光乳劑塗在透明柔韌的賽璐珞底片,這種材料叫膠片。(這個詞源於filmen.在古英語中,它指的是燒牛奶時產生的泡沫)另一位美國企業家喬治·伊斯曼(柯達公司的創立者)與之一拍即合,於1889年開始大量投放國際市場。葛德溫與伊斯曼都無意於發明“活動畫面”,但是,這種易於捲曲的“軟片”顯然比銀版和玻璃版更適宜於連續攝影,能拍攝更多畫面。

③ 活動放映術

解決活動放映問題的最重要的是兩組人:湯姆斯·愛迪生和盧米埃爾兄弟。

愛迪生的放映機技術是從兩個華盛頓發明家那兒買來的。1891年,愛迪生實驗室的“電影視鏡”問世。這是一個長方型立櫃式冰箱似的箱子,用乾電池驅動,重約500磅,外面有個2.5毫米的透鏡。櫃內裝膠片,首尾相連,可以連續循環放映50英尺35毫米膠片的影片(這種軟膠片是由柯達公司剛剛研製出來的,膠片兩邊每格打4組小孔),其放映的速度是46/秒畫格。但這個“電影視鏡”每次只能有一個人透過放大鏡來觀看。愛迪生還買了另一個發明:在膠片兩邊打孔的牽引方法,以使膠片在攝影機中以同樣的間隔向前移動。這種在膠片兩邊鑿孔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我們一般的照相用膠片還是用這一辦法保持膠片的勻速移動。

盧米埃爾兄弟的“活動電影機”是自己研製的,與愛迪生“電影視鏡”相比,它具有更多優點:

※成本低,重量輕,便於攜帶。手柄式自重還不到16磅重,適應拍攝戶內戶外,臺上臺下,人工佈景,自然生活等各種場景。

※放映速度為1/16秒,更接近1/24秒的正常速度。

※既能拍又能放,使用賽璐珞軟膠片;集攝、印、放三位一體的功能。

※最重要的是:他們解決了機器的片帶牽引問題。他們依照縫紉機的“動—停—動—停”的原理製造了電影放映機抓片的機械,電影放映時,影片不是連續不斷地通過片門的,而是經過片門時必須停止一下,讓影像落在銀幕上,接著當影片運動時,遮片就把片門遮起來,當第二格畫面經過片門時,影片又停止不動,遮片打開,讓畫面上的形象通過片門又落在銀幕上。

※它是一種投影式的放映機,即將影像打在銀幕上,這樣便從技術上確立了投影式電影的群體參與性,可以讓更多的人同時觀看。這樣一次放映可以獲得更多的票房收益,同時也為電影作為大眾化的儀式性娛樂方式建立了基礎,構成了電影的基本特性,從而最後實現了電影的誕生。


愛豆萌主idol


電影的形成基礎少不了這3大物質條件① 連續攝影術

第一架“軟片式連續攝影機”是由法國人馬萊在1888年研製成功的,是在他自己的“攝影槍”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的。

② 膠片

最早使用的照相底版是僅能保持幾分鐘的溼版,後來出現了用溴化銀乳劑的幹底版,不久又發明了玻璃底版,但這種硬版根本無法適應連續攝影的要求。1887年在新澤西的紐沃克,漢尼鮑爾·葛德溫試製成功了將感光乳劑塗在透明柔韌的賽璐珞底片,這種材料叫膠片。(這個詞源於filmen.在古英語中,它指的是燒牛奶時產生的泡沫)另一位美國企業家喬治·伊斯曼(柯達公司的創立者)與之一拍即合,於1889年開始大量投放國際市場。葛德溫與伊斯曼都無意於發明“活動畫面”,但是,這種易於捲曲的“軟片”顯然比銀版和玻璃版更適宜於連續攝影,能拍攝更多畫面。

③ 活動放映術

解決活動放映問題的最重要的是兩組人:湯姆斯·愛迪生和盧米埃爾兄弟。

愛迪生的放映機技術是從兩個華盛頓發明家那兒買來的。1891年,愛迪生實驗室的“電影視鏡”問世。這是一個長方型立櫃式冰箱似的箱子,用乾電池驅動,重約500磅,外面有個2.5毫米的透鏡。櫃內裝膠片,首尾相連,可以連續循環放映50英尺35毫米膠片的影片(這種軟膠片是由柯達公司剛剛研製出來的,膠片兩邊每格打4組小孔),其放映的速度是46/秒畫格。但這個“電影視鏡”每次只能有一個人透過放大鏡來觀看。愛迪生還買了另一個發明:在膠片兩邊打孔的牽引方法,以使膠片在攝影機中以同樣的間隔向前移動。這種在膠片兩邊鑿孔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我們一般的照相用膠片還是用這一辦法保持膠片的勻速移動。

盧米埃爾兄弟的“活動電影機”是自己研製的,與愛迪生“電影視鏡”相比,它具有更多優點:

※成本低,重量輕,便於攜帶。手柄式自重還不到16磅重,適應拍攝戶內戶外,臺上臺下,人工佈景,自然生活等各種場景。

※放映速度為1/16秒,更接近1/24秒的正常速度。

※既能拍又能放,使用賽璐珞軟膠片;集攝、印、放三位一體的功能。

※最重要的是:他們解決了機器的片帶牽引問題。他們依照縫紉機的“動—停—動—停”的原理製造了電影放映機抓片的機械,電影放映時,影片不是連續不斷地通過片門的,而是經過片門時必須停止一下,讓影像落在銀幕上,接著當影片運動時,遮片就把片門遮起來,當第二格畫面經過片門時,影片又停止不動,遮片打開,讓畫面上的形象通過片門又落在銀幕上。

※它是一種投影式的放映機,即將影像打在銀幕上,這樣便從技術上確立了投影式電影的群體參與性,可以讓更多的人同時觀看。這樣一次放映可以獲得更多的票房收益,同時也為電影作為大眾化的儀式性娛樂方式建立了基礎,構成了電影的基本特性,從而最後實現了電影的誕生。




彩虹霹靂1


電影理論的基礎是對於“電影與現實的關係是什麼”這一理論主題的爭辯~~從經典時期一直延續到當代

① 連續攝影術

第一架“軟片式連續攝影機”是由法國人馬萊在1888年研製成功的,是在他自己的“攝影槍”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的。

② 膠片

最早使用的照相底版是僅能保持幾分鐘的溼版,後來出現了用溴化銀乳劑的幹底版,不久又發明了玻璃底版,但這種硬版根本無法適應連續攝影的要求。1887年在新澤西的紐沃克,漢尼鮑爾·葛德溫試製成功了將感光乳劑塗在透明柔韌的賽璐珞底片,這種材料叫膠片。(這個詞源於filmen.在古英語中,它指的是燒牛奶時產生的泡沫)另一位美國企業家喬治·伊斯曼(柯達公司的創立者)與之一拍即合,於1889年開始大量投放國際市場。葛德溫與伊斯曼都無意於發明“活動畫面”,但是,這種易於捲曲的“軟片”顯然比銀版和玻璃版更適宜於連續攝影,能拍攝更多畫面。

③ 活動放映術

解決活動放映問題的最重要的是兩組人:湯姆斯·愛迪生和盧米埃爾兄弟。

愛迪生的放映機技術是從兩個華盛頓發明家那兒買來的。1891年,愛迪生實驗室的“電影視鏡”問世。這是一個長方型立櫃式冰箱似的箱子,用乾電池驅動,重約500磅,外面有個2.5毫米的透鏡。櫃內裝膠片,首尾相連,可以連續循環放映50英尺35毫米膠片的影片(這種軟膠片是由柯達公司剛剛研製出來的,膠片兩邊每格打4組小孔),其放映的速度是46/秒畫格。但這個“電影視鏡”每次只能有一個人透過放大鏡來觀看。愛迪生還買了另一個發明:在膠片兩邊打孔的牽引方法,以使膠片在攝影機中以同樣的間隔向前移動。這種在膠片兩邊鑿孔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我們一般的照相用膠片還是用這一辦法保持膠片的勻速移動。

盧米埃爾兄弟的“活動電影機”是自己研製的,與愛迪生“電影視鏡”相比,它具有更多優點:

※成本低,重量輕,便於攜帶。手柄式自重還不到16磅重,適應拍攝戶內戶外,臺上臺下,人工佈景,自然生活等各種場景。

※放映速度為1/16秒,更接近1/24秒的正常速度。

※既能拍又能放,使用賽璐珞軟膠片;集攝、印、放三位一體的功能。

※最重要的是:他們解決了機器的片帶牽引問題。他們依照縫紉機的“動—停—動—停”的原理製造了電影放映機抓片的機械,電影放映時,影片不是連續不斷地通過片門的,而是經過片門時必須停止一下,讓影像落在銀幕上,接著當影片運動時,遮片就把片門遮起來,當第二格畫面經過片門時,影片又停止不動,遮片打開,讓畫面上的形象通過片門又落在銀幕上。

※它是一種投影式的放映機,即將影像打在銀幕上,這樣便從技術上確立了投影式電影的群體參與性,可以讓更多的人同時觀看。這樣一次放映可以獲得更多的票房收益,同時也為電影作為大眾化的儀式性娛樂方式建立了基礎,構成了電影的基本特性,從而最後實現了電影的誕生。

(選自《世界電影史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淼淼影視坊


題主您好,下面我將分三部分為您解答~

1.電影的誕生電影是一門年輕的藝術,誕生至今只有一百多年。電影的發明人是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他們拍攝了世界上第一批電影《工廠的大門》、《火車進站》等,於1895年12月28日首次在巴黎一家叫“大咖啡館”的地下室裡公開放映。雖然這些電影都很短,都沒有聲音、沒有情節,但解決了電影的基本技術--讓圖片變活,這標誌著電影的誕生。此後,他們還拍了許多生活記錄片,其中《水澆園丁》是早有情節的電影。

2.電影藝術的形成電影發明後,很快傳遍歐美,各國出現了一批電影人,各有貢獻。英國的斯密士打破攝影機不能動的框框,大膽變動攝影機的位置、遠近、角度,使電影有了推、拉、搖、移等運動鏡頭。法國的梅里愛則大搞電影特技。他從偶然中發現了電影的一些特技,如停機再拍、透視合成、升降格等,於是運用特技拍了許多“電影魔術片”。稍後,美國的格里菲斯利用鏡頭的剪輯和組接做文章,創造了全新的鏡頭語言--蒙太奇。20年代,蘇聯一批電影藝術家如普多夫金、愛森斯坦、庫裡肖夫等從理論和實踐上總結了蒙太奇。如庫裡肖夫作過著名的“庫裡肖夫實驗”。他採用某著名演員平常表情的一個鏡頭,分別放在一盤餡餅、一個熟睡的嬰兒和一具女屍的鏡頭之後,分別讓三組觀眾來看,並問這演員是什麼表情。結果三組觀眾卻分別回答為“貪饞”、“慈愛”和“恐懼”(其實是同一表情)。這說明,鏡頭之間不同的組接方式,會使同一鏡頭產生不同的效果。蒙太奇是電影的語言。蒙太奇理論的總結,標誌著電影藝術的形成。它使電影有了自己的獨特手法,使電影真正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並給後來的電視和原有的藝術門類以巨大的影響。

3.電影技術的進步無聲片:早期電影都沒有聲音,被稱為“默片”、“偉大的啞巴”,對話和情節只能用字幕交代。這帶來早期電影的一些特點:情節簡單,動作性強,表情誇張,如卓別林的早期喜劇片。有聲片:1926年,美國人德雷斯特解決了一個難題:把聲音轉化成光信號,同步錄在膠片的畫面旁,有聲片發明了。次年,華納兄弟公司拍出了世界上**部有聲電影《爵士歌王》。從此,電影變成視聽兼備的藝術。彩色片:1932年,彩色膠片試製成功。1935年,美國馬摩裡安導演了世界上第一部大型彩色故事片《浮華世界》。50年代以後,電影技術有了新的進步,先後出現了寬銀幕電影(高寬比為3:5以上,普通銀幕為3:4),立體電影(聲音從不同方向傳來),立體電影(帶偏光眼鏡可看出立體效果)等,還有全景電影、環幕電影、球幕電影和動感電影等。

感謝傾聽[害羞][害羞][害羞]






一隻剪輯汪OoO


電影基礎的元素是組成一部電影的,有七個元素:語言,故事,結構,思想,角度,情緒,鏡頭。

電影是一種敘事為主的藝術,其敘事方法雖千奇百怪、變化多端,但其結構模式可歸納為幾種類型。結構指作品內容的組織、安排、構造,如詞組結構、句型結構、段落結構。我們不但要靜態地研究結構形態;還要動態地研究結構生成;微觀研究結構成分;宏觀研究結構網絡。

結構主義領袖皮亞傑認為:“一個結構包括了三個特性:整體性、轉換性和自身調整性。”整體性指若干 電影膠片成分建構體系的組成規律;轉換性指結構是動態的轉換體系(而非靜態的形式);自身調整性指結構轉換不會越出結構邊界之外,具有守恆性和某種封閉性。亞里士多德最早指出文學的敘事結構即情節安排,他認為悲劇情節應有頭有尾(完整)並有長度(時間延續過程)。

傳統敘事作品中情節結構佔主體地位,最典型的是戲劇衝突的結構: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尾聲。結構主義建立了“中心化結構”,而解構主義堅決反對中心化,認為中心“不是一個固定的點,而是一種功能,一種使無數符號替換物的活動成為可能的無定點”,他們從“作品”走向“本文”。


黃童童小劇場


電影是一種綜合藝術,集表演藝術、視覺藝術及聽覺藝術於一體,利用膠捲、錄像帶或數位媒體將影像和聲音捕捉,加上後期製作,通過在銀幕上放映而得到娛樂,藝術, 教育的一門藝術形式。

現代的電影是19世紀首先在法國誕生的, 從無聲電影到現在,已發展到數字科技的時代,運用電腦特技製作的電影,廣受歡迎。由於電影能準確地“還原” 現實世界, 給人以真實親切的感覺,宛如身臨其境, 可滿足人們真實感受生活的願望。

電影導演是影片集體創作的領導者,作為電影製作的總監督, 把不同藝術思想轉化成一種統一的藝術觀, 而完成一部電影作品,同時也反映出電影導演的個人獨特風格。而這種風格的形成,不僅依賴導演本身具有的藝術修養,還有其學識經驗與表現技巧。

電影導演的工作內容包含了劇本研究、 選演員、 定外景、 現場拍攝、 後期製作。



A貓大爺


① 連續攝影術

第一架“軟片式連續攝影機”是由法國人馬萊在1888年研製成功的,是在他自己的“攝影槍”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的。

② 膠片

最早使用的照相底版是僅能保持幾分鐘的溼版,後來出現了用溴化銀乳劑的幹底版,不久又發明了玻璃底版,但這種硬版根本無法適應連續攝影的要求。1887年在新澤西的紐沃克,漢尼鮑爾·葛德溫試製成功了將感光乳劑塗在透明柔韌的賽璐珞底片,這種材料叫膠片。(這個詞源於filmen.在古英語中,它指的是燒牛奶時產生的泡沫)另一位美國企業家喬治·伊斯曼(柯達公司的創立者)與之一拍即合,於1889年開始大量投放國際市場。葛德溫與伊斯曼都無意於發明“活動畫面”,但是,這種易於捲曲的“軟片”顯然比銀版和玻璃版更適宜於連續攝影,能拍攝更多畫面。

③ 活動放映術

解決活動放映問題的最重要的是兩組人:湯姆斯·愛迪生和盧米埃爾兄弟。

愛迪生的放映機技術是從兩個華盛頓發明家那兒買來的。1891年,愛迪生實驗室的“電影視鏡”問世。這是一個長方型立櫃式冰箱似的箱子,用乾電池驅動,重約500磅,外面有個2.5毫米的透鏡。櫃內裝膠片,首尾相連,可以連續循環放映50英尺35毫米膠片的影片(這種軟膠片是由柯達公司剛剛研製出來的,膠片兩邊每格打4組小孔),其放映的速度是46/秒畫格。但這個“電影視鏡”每次只能有一個人透過放大鏡來觀看。愛迪生還買了另一個發明:在膠片兩邊打孔的牽引方法,以使膠片在攝影機中以同樣的間隔向前移動。這種在膠片兩邊鑿孔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我們一般的照相用膠片還是用這一辦法保持膠片的勻速移動。

盧米埃爾兄弟的“活動電影機”是自己研製的,與愛迪生“電影視鏡”相比,它具有更多優點:

※成本低,重量輕,便於攜帶。手柄式自重還不到16磅重,適應拍攝戶內戶外,臺上臺下,人工佈景,自然生活等各種場景。

※放映速度為1/16秒,更接近1/24秒的正常速度。

※既能拍又能放,使用賽璐珞軟膠片;集攝、印、放三位一體的功能。

※最重要的是:他們解決了機器的片帶牽引問題。他們依照縫紉機的“動—停—動—停”的原理製造了電影放映機抓片的機械,電影放映時,影片不是連續不斷地通過片門的,而是經過片門時必須停止一下,讓影像落在銀幕上,接著當影片運動時,遮片就把片門遮起來,當第二格畫面經過片門時,影片又停止不動,遮片打開,讓畫面上的形象通過片門又落在銀幕上。

※它是一種投影式的放映機,即將影像打在銀幕上,這樣便從技術上確立了投影式電影的群體參與性,可以讓更多的人同時觀看。這樣一次放映可以獲得更多的票房收益,同時也為電影作為大眾化的儀式性娛樂方式建立了基礎,構成了電影的基本特性,從而最後實現了電影的誕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