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巧言令色,鲜矣仁,是道德危机还是政治危机?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言,能说会道,会堆词藻。令色,色是外表,令色,改变外表,善于表演。这句话通常理解为,孔子不喜欢,能说会道,善于表演的人!

现在巧言令色是个成语,意义没有变,贬义词。如果我们把这个词‘掰成’中性词,就会顿时产生疑问,为什么对能说会道善于表演的人扣这么大一顶道德帽子?这不应该成为一种道德批判,相反,我觉得是一种本领,一种技能,现在我们都在向这方面靠近,小孩子报个口才特长班,现代社会得学会伪装自己。现在很多职业就是干这个的,主持人巧言,影视明星令色。

论语中巧言令色,鲜矣仁,是道德危机还是政治危机?

电影《孔子》海报


孔子有个‘言语科’的学生,叫宰予(字 子我),有一次在宰予大白天睡觉,被孔子严厉地批评了,骂得比较狠,批评完了接着说,以前,我是听其言其行,现在,我是听其言其行。这里说明,宰予以前对孔子承诺过,我大白天不睡觉了,但是宰予没有实践承诺,这对孔子而言是一次重大的信任危机!现在我们撒这种谎,简直张口就来,所以我们无法与孔子产生这样的道德共鸣,也就无法理解‘巧言令色’背后的道德危机。仁义礼智信,在孔子这里是非常重要的道德范畴,没有自然‘鲜矣仁’,不可否认失信是言语科的人最容易出现的毛病。

论语中巧言令色,鲜矣仁,是道德危机还是政治危机?


孔子不喜欢巧言令色的人,孔子喜欢木讷的人。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刚就是无欲,就是不屈服,就是面无表情,不善于表演,就是嘴巴笨,不善于表达。

问题就来了,按照上面的逻辑,木、讷巧言令色正好相反,巧言令色容易出现信用危机,言下之意木、讷就基本是可信的!表情木木呆呆,不善于言辞的人就基本可信?这个逻辑怕是说不通,由此反推,巧言令色不一定是信任危机!

孔子会不会对巧言令色的人不是作道德评价,而是作政治考察?我在上一篇说过,在孔子这里道德和政治是统一的,

仁不仅是道德要求,也是政治理想,因此把这里的理解为仁政,那么这些话都是说给统治者的了,巧言令色,鲜矣仁。就可以解释为,为官若是空谈作秀,那算不得什么仁人为政。这样的人孔子遇见过吗,卫灵公就是这样的统治者,说得好听,派头也足,就是不干。刚、毅、木、讷,近仁。就可以理解为,为官者,勿有私心,要有决心,勤于政务,脚踏实地,这差不多就是仁人为政!

论语中巧言令色,鲜矣仁,是道德危机还是政治危机?

电影《孔子》的卫灵公及其夫人南子


小结:说实在的,因为才疏学浅所以心里很是忐忑!我是这么读《论语》的,先找共鸣点,再融入那个时代那个情景试着去理解,找到一种可行的解释,如果与孔子的思想或其他言论相悖,那么再寻找其他可行的解释。如有不当之处,还请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