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戰公務員考試,你需要的不僅是答題技巧,還需要轉變一下思維

很多人準備公務員考試,複習過程中常用的就是“題海戰術”,手機下載了各種app,一有空就刷題。這有用嗎?有用!還有就是報培訓班,聽老師講課,線下也好、線上也好,學習解題方法,這有用嗎?有用!在掌握解題方法的基礎上,反覆練習,從小到大的所有考試都是這麼應對的。但時間長了你會發現,這樣做的確會提升自己成績,但往往是事倍功半。

我沒有參加過培訓班,不知道老師們會怎麼講,在這裡想要分享的是我自己總結出來的心得:備戰公考,不僅需要掌握技巧,還需要多思考一下——為什麼要這樣考?

備戰公務員考試,你需要的不僅是答題技巧,還需要轉變一下思維

和企業招聘人員不同,公務員考試不看學歷高低、不看出身、不看過往工作經歷,只要滿足基本的報考條件,就可以報名考試。然後,僅僅依靠兩套試卷(筆試試卷+面試試卷),就可以決定一個人是否能夠加入公務員隊伍,成為國家工作人員。那為什麼政府招聘公務員和企業招聘人員不同呢?很明顯,出題人相信,僅僅靠著這兩套試卷,政府就能夠選出自己想要的公務員,而這兩套試卷,其中就有我們正在準備的行測和申論

僅僅是行測和申論的試卷,肯定不足以體現我們工作能力的高低,但它卻能體現出我們的工作素養和工作習慣。那麼我們再來思考一下,政府招聘的公務員需要什麼樣的素養呢?有過工作經歷的人應該都有體會,領導喜歡的員工無外乎要具有以下特點:規劃合理、嚴謹細緻、條理清晰、對上(領導)服從、對下(工作、群眾)盡責。

好了,想通了這一點,我們再來看一下行測和申論是如何考察你是否具有這些特點的。

根據各地考試情況的不同,行測試卷總題量一般在100—135道不等,但考試時間都在120分鐘。除去塗寫答題卡的時間,即便是100道題,考試所允許的時間也在1分鐘1道題左右,所以大部分人都很難在規定時間內作答完全部題目。但這也不用著急,出題人也沒想過要你把所有題目做完。工作有輕重緩急,題目也有難易區分,行測試卷的幾大版塊(常識判斷、言語理解、數量關係、判斷推理、資料分析)中,你需要根據自身的情況合理規劃複習重點和做題順序。想要眉毛鬍子一把抓,不管是工作還是考試,那真是要命的節奏。

再來具體看行測的幾大版塊。常識判斷考察的是你從幼兒園開始就一直在積累的知識,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國事民情,都可以成為考點,所以不必刻意花過多精力複習,重在平時的積累。數量關係和判斷推理考察目的相對明確,就是邏輯思維和嚴謹性資料分析

考察的也比較明確,就是計算能力和細緻性,加減乘除是從小就在學習的基本運算,資料分析的計算也只有加減乘除,只不過數據較大,所以細心和準確也成為了一個考察點,不僅在於運算的細心,還在於準確找到需要的那一個數據。

接下來,言語理解我想多說一點。通常認為,言語理解考察的是語文水平、遣詞造句的能力,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畢竟公務員日常工作中,要和大量公文打交道,一個詞語、一個標點的誤用,都有可能讓人誤解公文的真實含義。但在另一方面,行測的言語理解題目其實是有著很強的邏輯性的,以下面一道題為例:

備戰公務員考試,你需要的不僅是答題技巧,還需要轉變一下思維

這是2018年下半年重慶省考的一道真題。這是個選詞填空題,我們可以這樣思考:全面瀏覽題乾和選項,第一空是要選出“新中國成立後幸運迴歸”一句中“迴歸”的反義詞,而四個選項中,“消亡”和“消逝”明顯不合適,排除了B、C;第二空則是要選出“互促共榮”的近義詞,A、D兩個選項中,“血脈相連”明顯不合適,所以這個題的正確答案是A。

除了同義和反義關係以外,言語理解還會考並列、遞進、解釋等,所以,除了考察我們的遣詞造句以為,言語理解同時也在考察我們的邏輯能力

最後就是申論。說起申論,很多人都頭大,就像是以前的高考作文一樣,覺得很難寫,無話可說。其實對於大部分人而言,答好申論試卷,我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六個字:“三分寫,七分抄”。但另一方面,我們需要明白為什麼申論答題需要靠抄材料。

在日常工作中,我們需要領會領導的意圖,需要領會各種公文的意圖,需要領會各種會議精神。而這些需要基層公務員去“領會”的,大部分都是直接口述、或者白紙黑字寫得很清楚的,只要我們思維正常,不誤解、不曲解,就能做好工作。所以,申論出題人精心設計了一大篇材料,附上幾個問題,但其實問題的答案都在材料當中,你只需要把它們找出來,條理清晰地寫在試卷上,就能得到一個還行的分數,這就是“七分抄”。

還有就是“三分寫”:領導安排的工作,如果你能完全按照領會意圖,的確會有不錯的成績,但如果想要獲得進步,想要得到更高的分數,還需要適度的自我發揮。當然,這在申論答題中,主要體現在最後的大作文上。

所以,申論出題人的真實意圖也是讓你去抄材料,參考答案中也就會有得分點,在考場中當你不知道具體哪些是出題人得分點的時候,就得抱著“寧可多做、也不做錯”的心態去答題,在此基礎上適度發揮,就能得到一個還不錯的申論分數了。

以上,就是我在備考過程中總結出來的個人心得,明白了行測和申論試卷的考察意圖,複習的時候再針對性地訓練自己的思維,儘量向考察目的靠攏,練起題來也就得心應手了。



我不是大神,也不是老師,只是一個僥倖通過了考試的考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