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体书法高手有吗?想问问怎么才能学好《麻姑仙坛记》?

华池花开


建议先学谭延闿临的麻姑。谭临此帖用功最深,在后世临此帖者中,无出其右。天津华世奎与昆明人钱南园也是颜体大家,但还是以为谭更突出。

麻姑原碑,时间较久,多有残损,故而初学者难以分辨某些细节。

古有云:“石刻不可学,……如颜真卿,每使家童刻之,故会主人意,修改波撇,致大失真……”

谭延闿对此帖理解到位,笔力雄厚,深得其精髓,清晰交代出起笔、转折、顿挫等笔法,是进入颜体的不二法门!

下图谭延闿临麻姑

初学临此帖,字要写大。多读帖,审美在先,胸中建立大的气势,写笔要果断,“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先找大感觉,把字写端正。有待时日再求细节。

此帖有基础再可去临原碑,也可此帖和原碑比较读帖,看谭怎样处理,定能事半功倍!

学生时代就是临此帖入手,下图为本人近期重温谭帖,交流讨论,请批评!


朱白8848


说到颜体大家很容易想到的是颜勤礼碑。但事实上我们翻遍了所有清代中期及以前的所有书论,根本就看不到任何书家学者去推崇颜勤礼碑。不少人认为,颜勤礼碑最能够代表颜体风貌,也是能够代表颜体最高水准。甚至前几天我还听到书友说颜勤礼碑是颜体中间最富含点画变化的。所有的这些观点我都经历过,不过我不同意。

除了欧阳修《集古录》的只言片语,历代大家文人对颜勤礼碑闭口不谈,是因为颜勤礼碑元明时被埋入土中, 至民国年间才重新发现。出土以后也很不幸,在搬运到县衙门过程中被敲断了,直接损失了十几个字。“法帖3.0”里收录的“坑沿本”就是没有断的时候,在出土的坑沿边立刻拓出的,虽然拓工稍逊,但文字保存完整,极为难得。

颜勤礼碑备受大家推崇有它的道理在。人类的审美是有阶梯性的,基于人性,首先我们审的是美,其次才是力量,其次才是风骨,其次才是韵律或者加节奏,最高才是韵致。我们在判断每一个作品的时候其实也在经历这些阶段。以纯粹的点画匀称有规律、变化少而巧而言,的确多宝塔跟颜勤礼碑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所以大家推崇并不是偶然。

我被师傅所命,从儿童起写颜勤礼碑十来年以师傅的功力和名头,他的结论一定是有其道理的。这个碑也的确当得起这样去深刻的研究和一个人付出这么长的一个青春时期。不过我并不认为颜勤礼碑是鲁公最好的作品,甚至于认为它属于鲁公二流作品如同多宝塔碑。这个观点我做两点说明。

首先,颜勤礼碑对于鲁公楷书,可以称为技法集大成的作品,但是不能称之为最高级的作品。

鲁公书写颜勤礼碑的时候年龄不算小,但是古代书家往往寿命比较长。赵孟頫那样六十来岁就走掉的概率并不高。文徵明活到90多岁,还能写蝇头小楷,这固然是一个比较特别的例子,但事实上古代书家七八十岁时都算是盛年,在六、七十岁书写颜勤礼碑并不能代表颜鲁公书法的巅峰时代。虽然颜勤礼碑与很多可以列入鲁公一流作品的书写年龄距离并不算特别大,但是一位一流书家(鲁公还是超一流)要完成自己的化蝶之变,其实是要不了多久的。一流书家需要变的早已不是功夫,他们自己的审美追求,以及对于一种更高表达韵致的突然领悟。所以某一个晚上可能就可能成为一位书家中期作品和晚期作品的分界点。所以不能认为鲁公的一流作品跟颜勤礼碑相隔年代并不久远,就认为它们应该在艺术高度上应该是对等的,并不见得如此。

大家提取颜体,想起的颜勤礼中楷,似乎大家认为以此为标志。其实鲁公写得最好的并未见得是楷书而是他的行书。作为二王笔法有记录的直系传承人,他的行书不但完整继承魏晋笔法,而且还完整消化北朝书风和技法。能够有自己的创建并且返璞归真重新融汇篆籀笔意的鲁公行书,是可以与王羲之并肩的。

第二,作品的使用场景决定了这个作品到底应该呈现什么样的风格和笔法。

任何一位书家在的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艺术阶段、不同的审美倾向以及当时的情绪、人生感悟都不同的时候,他写出来的作品可能是完全不同风格。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说什么体比如颜体、赵体、欧体其实都是不专业的说法。任何一位一流书家都是五体皆擅而且各种风格都能够玩得出神入化。

颜氏家庙碑是给颜氏宗祠写一个碑,在家族里,族长的命令比圣旨更重大。写颜氏族家庙必须把自己的情绪端正、严谨起来,笔法、结字都要服从这个场景。

颜勤礼是颜真卿的曾祖,训诂学家,也是顶尖的文字学家颜之推的孙子。颜氏家族是那几百年首屈一指的文字学家族。我们在颜真卿所有作品里我们看到了大量的异体字,别体字,,我只能告诉大家,颜真卿写的每一个字都是对的,他绝对不会写错,因为他出身于顶级的文字学研究家族。所以,对于颜真卿来说,颜勤礼不仅是他的长辈、亲人,甚至也会有对恩师的感情。

我们在颜勤礼碑里能够明确的看到端庄和活力并存,充满一种作为晚辈对长辈的那种尊重和喜爱。但是颜氏家庙碑写得更加凝重端方和雄强,以适应祭祀场景和体现颜氏家族的威望和成就。相比之下,颜勤礼碑体现出来的力量感和立体感其实是不足的,要活泼的多。

一个相近的问题就是多宝塔的书风何来?为一个寺庙去写碑,书写辨识度要高方便敬佛者读识、行笔入面佛要慎重,字不能大,这就是经书体。所谓经书体的写法,就是少一点书法艺术,多了一点实用主义。这就是为什么多宝塔碑有更多的规范化的一面,或者我们称之为“板”,换句话讲那个时代的美术字。这就是多宝塔碑适合初学者入门的原因。

麻姑仙坛记这样一部作品,我认为不仅仅对于鲁公的书法生涯是一个划时代的作品,事实上对于唐楷也是一个划时代的作品,有如此份量的划时代的作品,数出来并不多。大概也就是那么两三部,比如麻姑仙坛记把篆籀笔法和超一流书家的老辣以及那种求仙访道的那种内心的追求能够体现在书法中的一部最好的楷书作品。

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继承了整个魏晋楷书所有的结字规则、笔法变化和其他所有的古法传承,然后再加上虞世南本人的儒雅恬静的气质形成的一部楷书作品。对于唐楷,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是承前也是启后。某种意义上讲代表了儒家气质的一种楷书风格的巅峰。麻姑仙坛记具有浓烈的道家气质。

当然,这里也可以顺便提一下另一部作品。我的师傅江湖人称金刚陈,他的风格很大程度来自写泰山经石峪,这是中国书法史上最能够代表佛家文化的一部作品。

麻姑仙坛记这样一部作品,不是写于庙堂,也不是作为朝廷公文公告,也不是给皇上歌功颂德(比如大唐中兴颂),更不是为自己的家族写一块宗祠的碑,也不是去给朝廷的重臣宗庙写一块庙碑(郭家庙碑),那么这个时候应该体现出什么书风和气质呢?

事实上,麻姑仙坛记体现出来非常浓烈的道家气质,他写的已经不是笔法,而是心中所追求的那种淡然和清阔,这种对于道家成就的向往和憧憬。麻姑仙坛记的追求已经远远的超出了一般性的唐楷碑板,更接近同样洋溢着道家气质的兰亭序,其艺术气质大于使用价值。这就是为什么鲁公一生作品无数,但最仙气飘飘的还数麻姑仙坛记。这也是他非常罕见的作品,因为鲁公的卓越人格极其儒家。

体现在哪里呢?点画若断若点、若轻若重。结字上,出现在颜勤礼碑中所体现出来的规则的、统一的,内部收紧、外部扩张到了麻姑仙坛记里不一样了,变得随心所欲。在结字规则里加入了大量的隶书写法,也不追求字的写法的绝对正确。所以麻姑仙坛记是一部仙品,完全不是我们称之为颜体能够概括的一部作品了。

所以实际上从书法艺术角度上,颜勤礼碑与麻姑仙坛记几乎没有可以比较的资格。米芾推崇备至是鲁公的鹿脯帖。这是一幅行书尺牍,米芾连提都不提当今盛名如日中天的祭侄文稿。

麻姑仙坛记代表着鲁公的最高精神境界的楷书作品。以前我讲到过,如果不是打下了比较深厚的鲁公楷书基础的时候,学麻姑仙坛记会有相当难度,因为这部作品并不着意于规整的笔法。

初学者真想学麻姑仙坛记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把谭延闿的麻姑仙坛记临本拿出来比照学习。谭延闿把麻姑仙坛记学得比较“板”,难得的是那一股高官望族的庙堂之气与鲁公颇近,谢谢他,就用他的“板”,也就是点画规范笔法准确而程式化去弥补初学者得不到的技法训练。对于书法老鸟来说就不必这么麻烦,透过刀锋看笔锋,一看就明白,下笔基本上心里有数。

另有一个问题一直存在,有些书友会问到为什么有大小麻姑。

关于大小麻姑这个问题在考据学上已经有明确的定论。小楷麻姑拓本最早出现在宋代相应金石著作记载,是宋代人在没有复印机的前提下,以他们的工艺手段,把颜真卿麻姑仙坛记进行缩小处理,镌刻成一块小碑。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块小麻姑碑在不同的地点,我们现存的只有一个,以三井藏本的捶拓为最佳。

我们的古人没有复印机的,更没有投影仪,这种等比例的缩小的技术是怎么样的,我们今天已经不知道了。不过我们必须得承认大、小麻姑仙坛记在结字方式、点画变化上追的还是蛮像的。不过毕竟不能如现代人科技手段缩的那么精准,产生了一些细节出入为:

首先点画变得更加若即若离。其次转折之间和线质形态变得更加浑圆,不是那么斩钉截铁和明确。其三字形偏扁。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很像钟繇?是的。正是这样一个缩小的过程,使得小麻姑有一种非常浓烈的钟繇气质,比大麻姑本身变得更加古意盎然。

这种在原帖基础上缩放还能翻出一个神品来的例子我们在书法史上找不出第二个。个人认为,如果说学大麻姑还有一条路可走,学小麻姑没有路可走。

为什么呢?笔性基础不错,钟繇学的也不错,颜体底子打得也相当的好,多少还要会一点标准汉隶,学小麻姑方能出帖。否则只能把小麻姑当成读帖的好范本。

麻姑仙坛记临习过程有两个要点:

第一个,解决点画漫漶问题。

麻姑仙坛记现在最好的拓本已经有“法帖3.0”出了,考据比对工作都做在前面,直接买就可以,但即使是这个存世最佳善本,相比颜勤礼碑而言也还是漫漶得厉害。当然,也正是因为这些漫漶如同白云出岫,反而增加了那种仙气飘飘,这也是事实。但对于初学者很不容易抓住笔路和锋法,把学习门槛提得很高,唯一的办法就是用谭延闿去弥补。后世所有学颜者,能够起到这个笔法启蒙作用的,我认为只有两个人,一个是谭延闿,另一个是蔡襄,这两人对颜字笔法的领悟和忠诚都是超一流的。

何绍基、傅山都是以颜体出名,为什么他们不能拿来参照?他们个性浓烈,兼之所学庞杂,比如何绍基隶法入楷,傅山金文入楷,对颜楷笔法并非完全忠实反映。

所以谭延闿临麻姑,只读,不要临。反复读帖领会到笔锋运行的方式,再用这些锋法去临大麻姑原帖。透过刀锋再去看笔锋,会不一样,反之也一样。

所以学麻姑,一定要有一个着落处,就是篆籀笔法。

其二是什么呢?学麻姑,不要纯粹去抓线质。

事实上麻姑仙坛记好的并不完全只是他的点画而已,他的结字方式中间参杂了真草篆隶行各体丰富的变化,中间所蕴含数千年文化传承以及字体的演变传承,是到那个时代为止,书法技术最大丰富的超级写家,仅次于王羲之。对这样一部集大成的作品,我们对他的结字要有追根溯源的自主意识,在研究中去临习。

写麻姑要学到高级,不是为了点画写的像,而是为了气息写的像。那种恬淡虚无的气息,那种随形运化的气息,才能把麻姑学出一点儿味儿了,否则得其形而失其神,越学越远。

“法帖3.0”展览级真迹复制帖、定制毛笔和定制课程,大成国学堂致力改变学习书法生态之作!


大成国学堂


颜体一脉从唐朝至民国,名家辈出、高手林立。只是当下,颜体被排挤、打压、否定,加上又有一部分学习“欧体”。所以说“学书当学颜”的时代不在了,学者少了,自然高手稀缺。

其实《麻姑仙坛记》,历来被认为,颜体的高峰,字体苍劲古拙,骨力挺拔,奇崛多姿,融“篆籀”“屋漏痕”笔法为一体的经典之作。欧阳修《集古录》中说:“此碑遒峻紧结,尤为精悍,笔画巨细皆有法。”历史上钱沣——翁同龢——谭延闿,皆取法于此碑。

要写好此碑,可以尝试这几点:

1.用笔多中锋、行笔需缓慢。逆入徐行,取迟涩之意勿追求笔法绚烂奇变,勿逞机巧,勿刻意表现出精致的笔触,一任质朴自然。

2.笔以短锋、圆笔腹、韧性适中为宜; 纸以微糙为佳,略生略润也可,勿选太光滑脆硬的纸。

注明:本人也是临习颜体。时常为颜体受到不公待遇愤愤不平而无计可施。不过自年初日本向台湾借展,颜真卿《祭侄文稿》开始,随后的国内大展中书写颜体的作品已有入展,可见日本书坛对中国的影响由来已久,挺悲哀!


墨池烟云


我是搞书法培训的,有几点建议给你!其实无论临那个帖道理是一样的!孙过庭有句话:察之尚精,拟之贵似!这句话的意思还是要准确临帖!但对普通初学者而言,观察力不够,掌控笔能力不够,就非常困难了!我的建议是:

1要理解中锋侧锋,学会铺毫,颜体需要大量铺毫!这个问题看起来简单。却是很需要人教,有人写一辈子不知道怎么用笔,就是这个道理!

2看准笔画形状,每个笔画都有其形状,大部分用提按完成,也就是有三角形来组合。所谓笔法就是正确简单写出笔画方法,不要造作,要自然!

3注意笔画的角度,手里拿个尺子,一比较就知道笔画的斜度。最忌讳横平竖直

4注意笔画请重程度,一笔是一字之准,一字乃终篇之准。参照开始,掌握笔画轻重。

5注意部首之间关系,左高右低或者相反。左轻右重或者反之!左开右合或者反之。上下关系亦是!触类旁通!

至于其他还有不少,这些是起码掌握的!做好这些,初学也就足够了!祝你书艺进步!









辟庸书画聊斋


首先能写好颜体书法的爱好者很多!

至于要学好《麻姑仙坛记》先做到以下几点:

1.先了解颜真卿书法风格的变化!

2.《麻姑仙坛记》的笔法特点。

3.字体的结构特征!

下面具体谈一下以上几点:

A.书法风格变化。

颜真卿楷书早 中 晚三个时期的风格变化 。 一、早期作品1、颜真卿《郭虚已墓志》,约41岁书。 2、 颜真卿《多宝塔碑》,44岁书。 3、颜真卿《东方朔画赞碑》,46岁书。

二 、中期作品 1、 颜真卿《臧怀恪碑》,约55岁书。写此碑时,颜真卿55岁左右,正是颜体书法臻于定型的时候,具有苍劲浑厚,丰伟刚健的独特风格。 2、 颜真卿《郭氏家庙碑》,56岁书。此碑风格深到,遒古雄劲,含蕴浑厚,疏朗流畅。真如“银钩铁画,龙跳虎卧”(王文治语),深入右军笔意。

三、晚期作品 1、颜真卿《麻姑仙坛记》,63岁书。2、颜真卿《颜勤礼碑》,71岁书。3、颜真卿《颜家庙碑》,72岁书。

B.《麻姑仙坛记》的笔法

用篆籀笔法的重要特征就是起笔少方多圆、少按多提,含蓄、浑厚多于外向、大气,用力也是多向深处而不是向外。此外,篆籀横平竖直多于楷书,因此也要注意不过于写斜,总的来说临写时要多收敛而少意气。

不像《颜勤礼碑》横细竖粗、精致而富于变化,更见朴实、简单,只是中间略有粗细,两头稍加粗,临写时不必过分讲究,但要笔笔厚重,尤其结尾要收束自然。

竖依然有悬针、垂露两种,垂露中间略细,收笔处向右收;悬针较肥而软,颜字如“绵里铁”意即从此来,但里面还是要有力度。

在撇上变化颜字并不大,只是撇和竖为书法较难书写的笔划,一定要笔笔送到尖,不要过快以致尖飘而与《麻姑仙坛记》风格迥异。

《麻姑仙坛记》的捺极有特点,有如下几个特征:

(1)可能是笔的原因,亦可能是刻石的原因,出锋处稍觉粗糙。

(2)出锋处不像颜字其他碑水平前行,而是往下行,为此碑重要特征,显得气息沉稳不张扬。

(3)捺亦如悬针一样,中部绵肥,而开始处也不强调精细。

所有均到要钩处略提后或回或不回(利用毛笔自然弹性)钩出。不过有的钩可能由于刻工的原因,造成了此碑独有的沧桑、老气感,可以仔细研究。

此碑的点相较颜体他碑更为肥厚重拙而圆短,写时既要注意下按,也要注意能提得起。

还有的点使用了篆书的写法,即拉长线条写法同竖。

C.《麻姑仙坛记》的结构。

在颜体诸碑帖中,《麻姑仙坛记》的结构尤为古拙。前面也说了此碑更加靠近篆隶,具体表现如平正、方散、宽博、松弛,重心偏低等。下面具体可看图例。

1、 散,两个结构不靠紧而疏散。

2 、方正,字形不像《颜勤礼碑》偏长,而是偏方,结构平正。

3、 重心偏低,沉稳大度。

4 、通篇笔划多寡的字依然写得差不多大小,即小字促大,少加修饰,显得稚拙厚朴。

《麻姑仙坛记》为颜真卿著名的楷书碑刻,在他的传世作品中,类似于这种风格较少见,大多数人学习颜体的时候,首选可能都是《颜勤礼碑》,然《麻姑仙坛记》的字体平正宽厚,在楷书学习中,也不失为一种新的风格,值得我们去探究。历来在学习颜体较有成就的大家,也是对此碑下足了功夫,例如清代何绍基、钱南园,现代的楚图南,这就足以引起我们对此碑的重视了。


水墨江南2020


推荐范笑歌老师的学颜方法,范笑歌在写颜之前写过隶书,有了隶书的古朴苍劲,再写颜真卿就好多了。

对于《麻姑仙坛记》,范老师在点评历代名帖中认为要“重意轻形,寻根待变”,这八个字虽然很短,但意味深长,我觉得对于学颜者很有帮助的。






艺国神殿


问题可能让人不爽!但还是告诉你一个学好麻姑秘诀:临帖,临帖,还是临帖!心摹手追,加以时日,其书成也!





当代尚书院


学好《麻姑仙坛记》临帖是最基本的功夫。但是当临帖达到一定功底,有了基础后,就会进入一个普遍存在的平台期,这时候在再想往高提升就比较费力。所以也叫瓶颈期。所以建议这个时期要转益多师,学习前人古人高手的笔法和方法。

一是建议参考或者临习钱南园的颜楷正书,特别是他的《正气歌》帖。钱沣的颜楷可以说是千年来对颜楷的突破和发展。被称为自唐以来学颜第一人。由于他汲取了颜楷的优势,又通过学习欧阳询,米芾的书法,所以写出的颜楷刚劲有力,气势开张,特别是在处理颜楷的转折部位方面的,取优存精,用笔更为突出了颜体字的筋节骨力。所以说他是在颜楷坚实功力深厚基础上,又博采众长。优势互补,我们学习《麻姑仙坛记》就不用走许多弯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按钱南园为我们探索的成功的颜楷之路。按部就班的学习,就会事半功倍。

而且历来有许多书法大家,都是按这个方法路子学习的,比如光绪老师翁同龢,碑帖大家何绍基,民国的谭延闿,还有刘墉刘罗锅,都在自己的学书札记,或向别人说过曾取法钱南园书法学习颜楷的。

二是《麻姑仙坛记》的笔法是颜真卿楷书里比较独特的一个帖,它风格古朴,拙厚中蕴含雅致。并且可以看出是颜真卿吸取了当时北碑的摩崖石刻的笔法,特别是有些笔法直接取法《泰山经石峪金刚经》还有《文殊般若经》碑刻。所以我们可以的参考临习这些碑刻,就能丰富用笔内涵,摸索出仅临习《麻姑》碑里不容易体会的笔法结构。再回过头临习颜楷,就能领悟的更多笔法结构的微妙之处。


张劲逸


高手有,山东有位叫肖磊的,写《勤礼碑》写的非常好,还有很多人都知道的王鲁湘,他的童子功就是颜体,写的非常好。

本人也写颜体,只是惭愧,以前一直没有找到正确的路径和方法,所以只学了表皮。

这里我简单说说自己对学颜体的见解:

首先,颜真卿是唐代大宰相,真正的肚里能撑船的,而且有着报国之志,最终确实也为国捐躯。所以写颜体,一定要胸怀宽广,能看到他书法中的宽博、大气、厚重之用笔和气象,这样才能得其表。

然后多读有关颜真卿的历史和事迹,以及他写的相关文字,了解其人,再学其书法才能得其神。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多谢,每日不断,即所谓日写千字,达到肌肉记忆,这样必能写好[祈祷]




拾艺轩


    《麻姑仙坛记》为颜真卿63岁时所书,这一时期的颜真卿处江湖之远,或许暂时忘心于政治的纷扰,亲近自然,出入佛道,使得他的书法面目少了几分严正肃穆,而多了几分萧散自然。颜真卿传世书迹中小字绝少,《麻姑仙坛记》让我们能窥见其小字风貌,字虽小而间架仍不失其气势。欧阳修评价其小字“体法持重,舒和而不局蹙”。

    《麻姑仙坛记》中点画写法多变,形态上有方、圆、长、横、斜、挑诸多种类,但每画无不落笔峻劲,呼应庄和。右侧点是该碑中用得最多的一种。这种点画状如瓜子,上光下圆,如欲滴之露,富有张力美。有时,该点略微弯曲,以显柔劲之姿。左侧点是该碑中独具特色的一种点画,其位置与右侧点一样,距离字中心较远,充分体现了颜字内松外紧的特点。《麻姑仙坛记》中的点画许多,写法不同,临写时一定要仔细观察,注意归纳。

    《麻姑仙坛记》中的横画,均取斜势,左低右高,但角度不大,起笔处多见方笔,收笔时则以圆笔藏锋为主。其横画并无《勤礼碑》那样强烈的粗细对比,而以相近的笔画精心排列,显得沉稳、端庄。如果有几个横画并列一字中,也无《勤礼碑》中左尖、右尖之变化,—任粗细如一,更显挺拔雄健、古朴凝重。

    该碑中横画的变化多见于行笔过程中,书写时,笔锋稍有抖动,不是—滑而过、平铺直叙,需略带些“屋漏痕”之意。其粗细变化莫测,韵味无穷,忽而左边粗,忽而右边粗,忽而中间粗,运笔熟中带生。多横的字,其横画上下间距均匀,左右参差不齐,长短配合,在变化中体现生动自然。总的来说,《麻姑仙坛记》中横画的起笔较慢,在运笔时速度比起笔适当快些,以便产生力度,藏锋收笔稍慢,以避轻飘板滞。这些都是在临写该碑时要注意的问题。

    《麻姑仙坛记》中的竖画,由于所处的部位不同,因此笔法、笔势也不尽相同:如处于字的左边,则向左弯曲;如处于字的右边,则一般向右弯曲,以取得外拓之势。

    《麻姑仙坛记》中的撇画逆锋着纸,随即顿笔,顺势中锋力行,逐渐提收,力送笔端,沉着矫健,如断犀象之牙,无半点靡弱之气。如“方”字撇画用篆籀法,行笔时笔亳亦铺亦堆,笔象沉郁雄强;而“爪”字上撇为短撇,逆锋起笔后极力两面削锋出笔,劲速锋锐;“大”字为长弧撇,其弧度较匀称,而且.筋骨苍劲、坚韧、厚重;“威”字左撇则是回锋撇,是该碑较为典型的一种撇画,用篆籀法向左下弧行,笔行至下钩处,即提笔略缩回,继续循势向左下顿笔圆足后退回,待笔直锋正、蓄势已足后,用爆发力向左或左上方超出,使出锋处锐如短刺。

    《麻姑仙坛记》中的捺画独具特色,与颜真卿其他帖中的捺法有较大区别。其尾部捺脚变化最为丰富,似乎有两个锋尖,一长一短,中间凹陷,笔画的腰部有时略显侧锋,下部边缘出现折线状,捺脚处具有一种金石韵味的残缺美。  如“及”字捺画为斜捺。此种捺如向下凸的弧线,有时在后面还有一小段直线,行笔往下而锋乃渐开,画亦渐粗,至三分之二处画已最粗,驻笔微顿,缩回,再拖锋出笔,显得老练遒劲。上图中“之”字的捺画是平捺,一波三折、“蚕头燕尾”,粗细、方向也随势调整,战笔外发,得意后徐徐出之,古意盎然。

    《麻姑仙坛记》中的钩画特征是钩尖短小尖利,状如鸟嘴,下部重顿,呈垂露状,古朴浑厚。有些钩稍出锋,有些钩干脆不出锋,将其隐迹于竖中,含蓄而凝重,筋力内含,锋隐势存。在写钩时,还要特别注意此碑用笔的一个重要特征——篆籀、古隶法。如“色”字、“忽”字、“求”字的钩画。

    《麻姑仙坛记》中的折画以圆折为主,缓折轻顿,横与竖的粗细差别不大。它主要有三种:第一种如上图中的“神”字,此折内外皆圆,完全是运用篆书的书写技巧;第二种折是外圆内方折,如上图中的“再”字;第三种如上图中的“便”字,折分成两笔完成,先写横画,至折处再起笔写竖,两笔之间笔断意连。  

《麻姑仙坛记》中的挑变化丰富,但有一个明显的特征是起笔较重,出锋较短,尤其是“三点水”中的挑画更为明显,给人以犀利、刚劲的感觉。如“汝”字:“括”字、“瀑”字的挑画。  

颜真卿《麻姑仙坛记》风格拙朴古雅、内敛含蓄,融篆籀之气于楷法,线条如万岁枯藤,结体宽博大方,寓奇逸于刚正,真可谓苍古沉雄,筋骨尽备,内蕴宏博,仪态万端。要临写好《麻姑仙坛记》,除了对其笔画特征有一个明确的理解外,还必须掌握其基本的结体特征。  1 结构下压,静中寓动 《麻姑仙坛记》中的每个字,其结构极尽变化,但其中有许多字是重心下移,妙在平中见奇,给人以一种端庄、憨厚的感觉,越看越让人觉得可爱。而且有些字的笔画处理非常到位,静中寓动,妙趣横生。如“半”、“华”二字。  2 四角撑满,端严紧密 《麻姑仙坛记》的结体笔势开张,四满方正。其笔画组合疏密均匀,严整不懈,平稳雄健。如“倒”、“蔡”二字。凝重古朴,寓巧于拙 清傅山云:“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这在理论上给人一种新的审美观点。然而颜真卿却早就将这一审美观念付诸于其书法作品中,《麻姑仙坛记》便是很好的—例。如“何”字、“麻”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