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年前,千軍萬馬送瘟神,氣壯山河,讓“寡婦村”成了幸福村


1958年6月30日,一則關於餘江縣成功戰勝吸血蟲病的新聞,登上了《人民日報》的頭版頭條。隨後,《七律二首·送瘟神》問世併為國人廣為傳頌。那麼,62年前的餘江縣究竟發生了什麼?當時新聞中報道的根治吸血蟲病又是一場怎樣的壯舉呢?

62年前,千軍萬馬送瘟神,氣壯山河,讓“寡婦村”成了幸福村

要弄清楚這些問題,我們首先得從“大肚子病”和“寡婦村”說起。

半個世紀前的“大肚子病”,與今天的“將軍肚”、“啤酒肚”大為不同,與富貴病毫不沾邊,而是一種烈性的傳染病——吸血蟲病。

吸血蟲病是由裂體吸蟲屬血吸蟲引起的一種慢性寄生蟲病,人感染之後的顯著特徵就是肚子又大又鼓,患者便血便膿,身體日益消瘦,疼痛難忍,同時會引發許多致命性併發症,曾是一種死亡率很高的疾病,有不少患者不堪折磨而選擇輕生。

62年前,千軍萬馬送瘟神,氣壯山河,讓“寡婦村”成了幸福村

血吸蟲生命力很強,在釘螺和人畜身上都能存活。通常,血吸蟲卵能隨感染者的糞便排出體外,進入水中後會初步發育成毛蚴。這種毛蚴能夠很快地鑽入釘螺體內。在釘螺體內又能進一步分裂成為尾蚴,尾蚴入水之後遇到人畜,依然可以用極短的時間侵入體內,通過血液到達寄生部位。如此往復,不斷循環。

據研究,一條雌血吸蟲每天可以產卵近千枚,一對釘螺一年繁衍可達25萬餘隻。水田廣佈的長江流域,存在著大量釘螺,而釘螺的廣泛存在又使得吸血蟲病的惡性傳播。受醫療條件所限,加之社會動盪,清末以來我國南方地區的深受吸血蟲病之苦。

62年前,千軍萬馬送瘟神,氣壯山河,讓“寡婦村”成了幸福村

人民當家做主以後,防治血吸蟲病的的形勢嚴峻。文章開頭所提到的江西省餘江縣,便是吸血蟲病的重災區。據當時的老人回憶說,疫區有“六多”:釘螺多、大肚子病人多、墳墓多、寡婦多、毒蛇野獸多、斷牆倒壁多。

由於水田中暗藏著許多吸血蟲,使得壯勞力們在勞作時極易感染,因而當時許多村子裡出現了眾多的寡婦,成了大家口口相傳的“寡婦村”。有時吸血蟲病癒演愈烈,原本人丁興旺的村落,也漸漸成為了“無人村”。

62年前,千軍萬馬送瘟神,氣壯山河,讓“寡婦村”成了幸福村

在這樣的形勢下,根治吸血蟲病的艱鉅任務,率先在餘江縣開展了。餘江縣白塔河周圍地形平坦土地肥沃,本應是良田豐產之地卻因血吸蟲的猖獗而雜草叢生。1953年江西省血防所遷到了餘江縣疫區的中心鄧埠鎮,一場轟轟烈烈的血吸蟲防治運動開始了。

血吸蟲病感染人群比較多,因此防治起來僅靠醫務工作者和幹部是不夠的,必須得發動群眾。餘江的“大肚子病”可是流行了上百年了,之前百姓不是沒有想過辦法,但就是治不好。看到身邊的親人一個個倒下去,他們面對防治工作甚至出現了消極的態度。於是當地先從普及科學和衛生知識入手,讓大家認識到吸血蟲病可防可治,打消恐懼和疑慮,為全面開展抗擊吸血蟲病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62年前,千軍萬馬送瘟神,氣壯山河,讓“寡婦村”成了幸福村

經過之前的入村走訪和下田調查,血防人員發現血吸蟲病的傳播與水、釘螺以及糞便聯繫密切。水質的改善、土埋釘螺和糞便的有效處理能夠減輕血吸蟲病的感染,於是餘江開始了興修水利開新溝、填埋舊溝滅田螺、科學處理糞便的行動。

水利部門的技術員結合滅螺對開溝勘測設計,醫務工作者又結合血吸蟲的標本不斷化驗宣傳,村民也積極為糞便的處理移風易俗。在這一形勢下,餘江上下幹勁十足,上演了一場“千軍萬馬送瘟神”的壯舉,誓把瘟神趕出家門。

62年前,千軍萬馬送瘟神,氣壯山河,讓“寡婦村”成了幸福村

值得一提的是,餘江在血防的同時也沒有落下農業生產,而是走了防治、生產兩手抓、兩手硬的道路。

首先是因時、因地制宜,根據不同季節,綜合佈置不同的防治任務和農業生產。例如冬季不適合耕作,就興修水利、大規模滅螺運動。夏秋之時則保證農業生產,經常性的小塊滅螺、田間滅螺;其次就是因人制宜。農閒的時候先醫治勞動力,農忙的時候就醫治婦女、小孩和重患者,勞動力繼續生產。醫務人員也一樣,輪流參加生產、領導生產、治療疫病。

62年前,千軍萬馬送瘟神,氣壯山河,讓“寡婦村”成了幸福村

餘江縣基於滅田螺、科學處理糞便的根治吸血蟲病運動,終於取得了顯著成效,不僅生產得到了保證、滅螺看到了成效,許多病人也得到了治療。過去“無人村”、“寡婦村”的悲劇不再上演,真正成為了幸福村。1958年,餘江取得了根除血吸蟲病的勝利,在全國血吸蟲病防治工作戰線上插上了第一面紅旗,完成了歷史上的壯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