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染料廠的來龍去脈

青島染料廠的來龍去脈

尚保留的維新化學廠的日本建築

始建於1919年的青島維新化學社,是中國最先開始 “煮青”硫化染料的生產的工廠。

一戰爆發後,德國多家染料企業轉為軍火生產,染料產量銳減。1914年8月29日協約國又宣佈對德國進行海陸封鎖,最終導致中國進口染料嚴重短缺。1919年9月福順泰商號老闆蓬萊人楊子生,看好了市場形勢,決然拿出2萬銀元在臺西鎮(現團島二路處)租房設廠,開辦起了“維新化學工藝社”(俗稱維新顏色房),楊子生僱了十幾名工人,並派出職員張忠卿趕赴日本,聘來光田鱗治、兒島熊吉、千淵海角三位技師,研製成了膏狀硫化氫染料“煮青”,年產100噸。

但因設備簡陋,“煮青”的生產過程中,有大量的硫化氫、硝酸煙等有毒氣體外洩,1921年秋,日本守備軍在團島架設的無線電臺,電臺設備的銅件很快就被維新化學社洩露的氣體燻黑,影響了通訊功能,日軍逐令其關閉。化學社委託技師兒島熊吉與日守備軍民政部交涉,獲准異地搬遷。1922年春,維新社搬遷到下四方村(現北山二路)佔地8056平方米的新址。這期間,兒島熊吉自覺交涉有功,要求參入經營,迫於時局壓力,楊子生只好讓兒島熊吉當了經理。當年,維新社開始增加生產鹼性染料。

青島染料廠的來龍去脈

青島染料廠的來龍去脈

青島染料廠的來龍去脈

青島染料廠的來龍去脈

青島染料廠的來龍去脈

青島染料廠的來龍去脈

青島染料廠的來龍去脈

青島染料厂部分車間與辦公樓

兒島熊吉的加入,擴大了維新社和日本資本的進一步聯繫。1934年秋天,由他牽頭引入帝國染料製造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經楊子生同意,將維新化學工藝社改組株式會社維新化學工藝,兒島熊吉擔任社長。1935年兒島熊吉向當局領租用下四方半壁巷(今杭州路)公地2公頃73畝36公釐,設立新廠區。1936年,工廠開始生產冰染染料和還原染料。1937年七、七事變發生後,日本人7月28日暫離青島,次年1月青島被日軍佔領後,日本人又重新返回,工廠再次更名為維新化學工業株式會社,社長改由帝染總裁原安三郎兼任。到抗戰勝利,帝國染料公司入主維新染色房長達11年之久。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廣播終戰詔書,宣佈投降。楊子生預知消息後,13日就開始組織人員趁亂向廠外搶運染料六十多噸,9月15至28日拋售了25噸多,得鈔(日偽幣)1519.5萬元自肥。1946年11月27日,“維新化學工業株式會社”被當局以哄搶抗戰勝利物資為理由整體沒收拍賣。中央信託局德僑產業清理處以75億法元購買,改名為青島維新化學廠,楊子生和維新化學工廠的資本聯繫,就此終結。

青島染料廠的來龍去脈

青島染料廠總廠正大門

青島染料廠的來龍去脈

青島解放後的青島染料廠第一任廠長張少銘(前排右數第三人)

青島染料廠的來龍去脈

青島染料廠的來龍去脈

青島染料廠的來龍去脈

1949年6月2日青島解放後,青島市軍管會接管了歷盡蒼桑的“青島維新化學”。接管時,工廠已連續三年處於半停產狀態,員工僅有95人,自1947年就擔任就在維新化學廠廠長的化學專家張少銘,被繼續留用任廠長兼工程師。後來,有關方面又將裴豐年、陳杰夫、劉法五、朱鴻志、潘魯夫等所開設的一些小“顏色房”一併合入,1953年4月更名為“青島染料廠”。

青島染料廠的來龍去脈

青島染料廠的來龍去脈

青島染料廠的來龍去脈

夏雨左小青等影視演員到青島染料廠拍攝電視連續劇《我們的八十年代》,還曾將場景安排在總廠的原機修車間,但由於環保原因,到2009年染料總廠除黨政辦公機構外,所有生產車間均遷至湖島分廠,2010年染料廠計劃到平度建新廠後,全部搬遷出青島市區。

青島染料廠的來龍去脈

青島染料廠的來龍去脈

夏雨、左小青等在青島染料廠拍攝電視連續劇《我們的八十年代》的劇照

青島染料廠的來龍去脈

電視連續劇《廠花》的很多場景在原青島染料廠老廠房內拍攝

本文由島城已故作家、散文家、文史研究學者滕學臣老師發表於2009年3月,重新整理發佈,記錄曾經的青島染料廠,亦此懷念滕學臣老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