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淄成语典故——风马牛不相及 问诸水滨

临淄是齐文化的发祥地,曾作为齐国都城长达800余年。悠久的历史不仅造就了大批名人,形成了众多名篇巨著,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存,也流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2009年,临淄成语典故被山东省政府列入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临淄成语典故作为浓缩的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在发生和传承的过程中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临淄人。据考证,与齐国齐地有关的成语典故有近千条,源于齐都临淄的就有一百多条,从内容上大体可分为四类:

一是直接反映历史事实和社会风貌的,如“泱泱大风”“比肩继踵”“挥汗成雨”等;

二是反映齐人品德风范的如“乘笔直书”“嗟来之食”“一鸣惊人”等;

三是反映齐人思想理念的,如“平易近人”“以民为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等;

四是反映齐人聪明才智的,如“老马识途”“围魏救赵”等。这些成语典故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了齐文化的独特魅力,使用频率高,应用范围广,是言志、寄情、醒世、励人、箴规的经典之作,直到今天,仍以强大的生命力和历史穿透力影响着社会。

风马牛不相及

【解释】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马和牛不同类,不会因雌雄相互诱惑、吸引而贴近。这种解释中,风是指雌雄相逐,引申为交配。另一种意思是,齐国和楚国离得很远,即使走失的马和牛,也不会跑到对方的国家去,在这种解释中,风是指走失,风马牛是指走失的马和牛。两种解释的意思都比喻事物彼此不相干。

【出处】《左传·僖公四年》:“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问诸水滨

【解释】诸:“之于”的合音。水滨:水边。到水边去查问吧。指问题与自己无关,自己不承担责任。

【出处】《左传·僖公四年》:“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临淄成语典故——风马牛不相及 问诸水滨

春秋时期,齐桓公成为霸主以后,中原地区的诸侯国都向齐国屈服,但是南方的楚国却不肯服从齐国,它附近的蔡国也依靠楚国的实力与齐国对抗,齐桓公就联合鲁国、宋国等几个国家攻打蔡国。

临淄成语典故——风马牛不相及 问诸水滨

蔡国被打败后,向楚国求援。楚成王派贵族屈完到齐国军营进行谈判。屈完说:“你们齐国居住在大老远的北方,我们楚国在遥远的南方,相距很远,即使马和牛与它们的同类相互吸引追逐,也跑不到对方的境内去,你们却进入我们的领地,这是为什么?”

临淄成语典故——风马牛不相及 问诸水滨

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国君的先人说:为了周王室的安定,对于五等诸侯和九州的长官,他都有权利进行讨伐。现在你们不按时向周天子缴纳贡品,而且使南下的周昭王溺汉水而身亡,我们今天就是来查问这件事的。”

临淄成语典故——风马牛不相及 问诸水滨

屈完说:“没有向周天子缴纳贡品,这是我们国君的过错,但是周昭王的死却与我们无关,这件事你去向汉水兴师问罪吧!”管仲见楚国在强大压力下还敢强词夺理,十分恼怒,下令联军继续南下。

临淄成语典故——风马牛不相及 问诸水滨

后来,楚成王又派屈完前去探问。齐桓公为了显示自己的军威,让屈完一起坐上车观看他带来的兵马,得意洋洋地说:“你瞧瞧,我们兵强马壮,你们的军队能抵挡得住吗?”

临淄成语典故——风马牛不相及 问诸水滨

屈完不卑不亢地说:“如果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哪个会不顺从?要是您用武力的话,我们楚国就把方城当做城墙,用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再多恐怕也没有用处!”

屈完说得很强硬,却句句有理。齐桓公估计:打败楚国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既然楚国已经认了错,答应向周天子按时进献贡品,自己也算有了面子。于是,他率领其他诸侯国一起同楚国订立了盟约,并撤回了部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