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創造,除了小部分象形文字,和事物有關係嗎?科學嗎?

邏輯還原


文字的科學性在於準確表情達意。漢字是僅存的的表意文字。保存到現在沒有被拼音文字替代應該是萬幸!如果不是電腦技術的出現,如果不是漢字輸入技術被攻克,漢字真的有可能拼音化了。早知道電腦的功能如此強大,那麼1956年的文字改革就沒必要進行了。看看繁體字,其表意性還是很好的。簡化之後美感和表意性被削弱了。這是一種遺憾。港臺繼續使用繁體字,沒覺得不方便。

漢字從最初的象形字逐步演化出現指事字,再進而出現會意字,它的表意功能已經逐步強大起來。當人們發明了形聲字,這種造字方法極具創造性。所以漢字中超過八成是形聲字。可以說漢字的六種造字法是很科學的,只有追本溯源,您才會知道漢字裡有美學有社會學有邏輯學,漢字本身還記錄了歷史。這些不是科學是什麼?

學英語的人,沒有兩萬詞彙量,進入自由閱讀就很難。漢語呢,掌握2000多漢字就可以自由閱讀了。有些字,我們讀不出也不要緊,望文也可以生義。而學習2000多漢字又可以從540偏旁部首學起,一類一類學習,真是多快好省。學習【千字文】和【百家姓】【中華字經】,5-8歲的幼童用半年時間就能掌握4000漢字,幾乎是普通人終生使用的漢字。您覺得這還不夠科學嗎?

要知道梨子的味道,你就先去嚐嚐。沒嘗之前先不要先入為主妄加評論。否則會見笑大方的。


滿分作文劉世軍


漢字不僅象形字和事物有關係,所有的形聲、指事、會意、轉註、假借字都與事物有直接或間接的聯繫。

漢字是最科學的一種文字。外國的字母文字只能單一表音,而漢字能表音、表意、表形,蘊含了形象思維、抽象思維、邏輯思維。

漢字非常穩定,不再增加字就能表示不斷出現的新事物新名詞,而字母表音文字不斷增加新字新詞彙,據說英語很快就達100萬單詞了,人己經很難學會了。


國學天地


您好!我是綠水青山,暱稱是我最應該感誰。我來跟你討論你提出的問題。

要回答你的問題,首先要為科學樹立標杆。

我是學生物科學的,這門科學既是基礎學科,又是實驗科學,我通過學習和教學實踐,我陸續體會到科學應該反映客觀規律。因此,科學首先是客觀存在,即科學命題必須永真。第二,科學現象是有規律的,即可重複。

其次,你的問題可否轉換成,多數漢字與事物沒關係,漢字的創造不大科學。如果是這樣,我們就有話可說了。

漢字可以分為獨體字和合體字。

獨體字包括象形字和指事字,這些字在造字當中反映了事物的主特徵。如圖1所示的“臣”字臣子伏貼帝皇的樣子仍然栩栩如生,揭示了這種職務的特徵,其形態和意義自古至今變多大變化。圖2是指事字,其義未變,其形有變化。所以,獨立字多數反映了事物主特徵,並被反覆利用,這些字的創造是科學的。又如圖3所的“筆”字從金文起發生了很大變化,而被文反應了筆的本質特徵,到周朝才改變形態,仍然滿足科學的基本條件,至於它的變化與造字無關。

合體字包括會意字和形聲字。這些漢字的創造更科學。如圖4示兩人一塊看誰高。“林”和“森”

也如此,如圖4。這種造字思路是邏輯與。圖5示“麓”上義下音,古人先採用邏輯非去掉“林”的音,並去掉“鹿”的義,然後採用邏輯或構成“麓”

,以表山麓之意。這類也揭示了某事物的特徵,並流傳了下來。

至於假借亂轉註更科學了,因為這樣用字,比造字更簡單有效。假借的是延伸思維,轉註用的是拓展思維,並且都揭示了事物的主特徵。如考、老等字。

的確秦統一漢字是件好事,但是如“筆”等字被畫蛇添足有之,省去部分符號有之,導致初文原字失真,不科學成分也有存在。







我最該感謝誰





獨空100276630


漢字最開始是象形文字。便於傳播,好認好記。

後面表達的意思多了,是畫面意識用一組象形符號組成一個畫面,用歇後語的方式表達。我就找一個字——-爛。火燒籬笆爛一片。這個爛很難用象形符號表達。就用情景模式來表達。類似於會意。

再往後指事,是特定的意識用特定的字來表示,假借,形聲、轉註是字不夠用,

漢字創造新字比較困難,因為要教育傳播,中國地大物博方言眾多,傳播比較困難。大一統的格局,很難改變,外來的語言往往都淹沒在這個海洋裡了。

新時代發展,漢字表達不清楚的缺點逐漸暴露,正規的學術論文都選用英語來完成。

但是漢字發展由來已久,根深蒂固。雖然有些地方不盡人意,但是滿足日常生活工作需要還是綽綽有餘的。

如果是和世界接軌方面,還是選擇從英語開始。


2019年的硃紅兵


我們大家知道,漢字的演變源起於早期的甲古文。

每個字都有著它特殊的意義。

有的形旁,比如“讀”字,左右組合,言和賣。其意語言的賣弄,它就是“讀”的含義。

有的聲旁,比如“銅”字,也是左右組合,左邊是金屬旁,右邊是同字。我們通常會假以右旁同音,而讀“銅”。

當然還有上中下組合,半包圍,全包圍組合的字,就不一一介紹了。

總之,中國文字的結構,就是一部燦爛的文化色彩。

它不像英語A,B,C,D那樣單調乏味。

中國字它有著博大精深的淵源。認識並理解中國字,就如同融入了華廈血脈的炎黃土壤。


尚巾善珠


漢字要理解文字內在的基因,比如“智慧”二字,智是知日月之明、時空之變,對外知道環境的變化;慧是掃帚掃心,內掃一己私慾。漢字是一種概念載體,將各種概念意頭結構成互聯的巨網,以圖像、圖形代碼為象徵,利用觀念結構做信息鏈接,納須彌於芥子。


朱偉指曰yue錄


中國的漢字雖說有幾千年,這個文字的發明創作,是按每個生物,事物,動物,去配製而成,它本身就有科學的成分在裡面,我發現你們有些人,把這個科學成分含義沒搞明白,他給我們提供了很多方便,在某些民族語言溝通的障礙或者方言都通過文字來改變我們的交流方式,那就精簡了很多程序,達到了我們需要的目的,

科學,其實它的意義主要是簡化程序,讓你儘快收益這就是科學


法能265


它們整齊規範,具備了簡單文字的特徵,學者們認為這可能是漢字的萌芽。漢字的形成為系統的文字是公元前16世紀的商朝。考古證實,在商朝早期,中國文明已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其主要特徵之一就是甲骨文的出現。甲骨文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古老文字。在商代,國王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占卜, 甲骨就是占卜時的用具。甲骨在使用之前,要先經過加工。首先把甲骨上的血肉除淨,接著鋸削磨平。然後,在甲的內面或獸骨的反面用刀具鑽鑿凹缺。這些凹缺的排列是有序的。占卜的人或者叫巫師,把自己的名字、占卜的日期、要問的問題都刻在甲骨上,然後用火炷燒甲骨上的凹缺。這些凹缺受熱出現的裂紋就稱為“兆”。巫師對這些裂紋的走向加以分析,得出占卜的結果,並把占卜是否應驗也刻到甲骨上。經過占卜應驗之後,這些刻有卜辭的甲骨就成為一種官方檔案保存下來。

詳細介紹

中華民族是一個很偉大的民族,中華文明也是最獨特的文明。世界上所有的國家裡,只有我們中國的文化是始終沒有間斷過的傳承下來,也只有我們的“漢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一直演變過來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從大約是在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的“甲骨文”被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直到今天,各種字體紛紛誕生。

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但是在秦統一文字前,中國的漢字,不論從字體、應用角度而言,還是混亂的。古文廣義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內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狹義的講,指中國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這裡採用狹義的古文概念。古文包含甲骨文與金文;其中,前者被人們視為中國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為商朝後期用寫或刻的方式,在龜甲、獸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內容多為"卜辭",也有少數為"記事辭"。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會意的造字原則,形聲字只佔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滿硃砂,也有直接朱書墨書的。因文字多為圖畫文字中演變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體,筆畫不定。這說明中國的文字在殷商時期尚未統一。

  殷代圖像金文:先秦稱銅為金,故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鐘鼎文、彝器款識。與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顯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實的寫法,使形象生動逼真,渾厚自然。

  

  在中國文字史上,夏、商、週三代,就其對文字學的貢獻而言,以史籀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別創新體,以趨簡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書、史書之稱。因其為史籀所作,故世稱"籀文"。大篆散見於《說文解字》和後人所收集的各種鐘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時所作石鼓文最為著名。

漢字的演變過程是漢字字形字體逐步規範化、穩定化的過程。小篆使每個字的筆畫數固定下來;隸書構成了新的筆形系統,字形漸成扁方形;楷書誕生以後,漢字的字形字體就穩定下來,確定了“橫、豎、撇、點、捺、挑、折”的基本筆畫,筆形得到了進一步的規範,各個字的筆畫數和筆順也固定下了。一千多年來,楷書一直是漢字的標準字。 漢字是以象形字為基礎,以形聲字為主體的表意文字體系,總數約有一萬個,其中最常用的是三千個左右。這三千餘個漢字可以組成無窮多的詞組,進而組成各種各樣的句子。漢字產生以後,對周邊國家產生了深刻影響。目前,考古學者共發掘甲骨16萬餘片。其中有的完整,有的只是沒有文字記載的碎塊。據統計,所有這些甲骨上的各種文字總計為四千多個,其中經過學者們考證研究的約有三千個,在三千餘字裡面,學者們釋讀一致的是一千多字。其餘的或者不可釋讀,或者學者們分歧嚴重。儘管如此,通過這一千多字,人們已經可以大致瞭解有關商朝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情況了。甲骨文是一種成熟而系統的文字,為後世的漢字發展奠定了基礎。此後,漢字又經歷了銅銘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等形式,並一直沿用至今。日本、越南、朝鮮等國家的文字都是在漢字的基礎上創制的。


攀閱


格物致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