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新基建”:幫政府管理、給企業賦能、為用戶服務


解碼“新基建”:幫政府管理、給企業賦能、為用戶服務


那臺配送機器人,被成都人親切的稱為“鐵憨憨”!

它擁有自主導航行駛功能、智能避障避堵功能,還擁有紅綠燈識別、人臉識別取貨功能。每臺機器人一次配送幾十個包裹,非常高效。

“鐵憨憨”其實一點也不憨。一位用戶表示,取包裹之前會收到提醒短信,只要在機器上輸入取貨碼,就可以順利取走包裹。

在疫情的特殊時期,除了天府之國的成都,還有武漢、長沙、貴陽、呼和浩特等多地快遞配送服務公司,也通過機器人提供服務。這樣的做法,在病毒肆虐的日子裡,減少了觸碰,無論是對用戶,還是配送員,都是最安全的防控方式。

病毒,挑戰的是人的免疫機能,也同樣考驗著數字化供應鏈,以及智慧城市的底色!按照此前最樂觀的估計,疫情也會大大影響經濟活動,然而人們發現,數字經濟和智慧城市的發展,在疫情中體現出了它的韌性。

近期國家郵政局表示,截至3月10日,郵政企業、快遞企業承運、寄遞疫情防控物資累計9.33萬噸、包裹1.79億件。在這數字的背後,以智能化供應鏈為代表的“新一代基礎設施”,正在發揮無可替代的作用。

痛點就是突破點

對於眾多行業來說,疫情都是一次大考,暴露了從上游供應、組織運營,到下游及用戶關係等諸多痛點。一些依賴線下的行業受到衝擊,比如零售、餐飲、娛樂、交通、旅遊、教育等線下場景甚至出現暫時的停滯。

產業上游,供應商良莠不齊,沒有系統對接,沒有授信風控,沒有安全的現金流儲備。在風險期只要出現一個老賴,就容易拖垮上下游。

組織管理仍然停留在簡單的OA階段,企業面臨大考,而員工群龍無首易失控,遠程辦公不習慣,開工難、招工難、復產難,成為企業的常態。

產業下游,與消費者割裂,與用戶無法對接,無法及時的鏈接到終端,及時轉變提供在線化、零接觸的服務。

痛點就是突破點!

一些頭部互聯網企業面對疫情及時調轉,無人零售、遠程配送、零接觸的金融服務、數字社區等新基建的成果,相繼投入抗疫一線。以 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抗住了病毒的致命一擊,保證了社會的正常運轉。

一邊抗疫情,一邊保民生,撐經濟,新基建的各類成果,就在多方承壓之下,迅速支起未來的希望和願景。新基建的火種,已從疫區防控,漫延到經濟,漫延到全國。

新基建的效果明顯,高層的重視程度也顯著提升。2月14日,中央深改委會議指出,打造集約高效、經濟適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2月21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加大試劑、藥品、疫苗研發支持力度,推動生物醫藥、醫療設備、5G網絡、工業互聯網等加快發展。3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務會再次強調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

當前,主流的“新基建”包括七大領域: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截至3月6日,各省公佈的重點項目投資總計高達40萬億元之多,其中大量涉及到新基建。

其中,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三大方向都與互聯網產業緊密相關,是支撐傳統產業向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方向發展的信息化設施和數據信息服務,也是“新基建”的核心所在。

從政務到商務,從生活場景到產業經濟,能明顯看到兩條線的同步展開,互相借力。幫政府管理、給企業賦能、為用戶服務,成為主流互聯網企業的新模式。

疫情期間,騰訊會議、釘釘、飛書、小魚易連、全時雲等一批辦公軟件免費開放,幫助企業實現了低成本、快速、高效的協同辦公,數字化協作平臺如火如荼。

“無接觸”不僅成為一線醫療工作者們的剛需,也成為普通百姓們的“優選”。 “無接觸配送”、“無接觸點餐”,這些服務勢如破竹,在電商、餐飲、醫療等行業風生水起。

迎風而起的行業還有在線教育、手遊、直播,以及與之相關的硬件設施如大屏和VR,這些都反映了一個趨勢:新基建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並且逐漸在經濟中佔據主導地位,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而在城市管理、交通物流、醫療服務等宏觀社會治理體系方面,新基建的進程厚積薄發,屢屢打開新局面。

新基建、數字化,不僅僅是0和1的代碼,而被賦予更為傳奇的色彩。數字化基礎設施本身有巨大的瞬時調配額能力,可以通過對傳統經濟活動進行“全要素”和“全流程”的改造,從而大幅提升經濟效率和經濟增長潛力。

新基建“噴薄而出”

有著““基建狂魔”之稱的中國,擁有世界上里程最長的高速公路和高鐵、建造了世界上最高的橋樑、打通了世界上地質條件最複雜的隧道。

但這還遠遠不夠!

自18世紀60年代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人類社會經歷了工業時代、電力時代和自動化時代,與之相對應,鐵路、公路、機場、港口、橋樑、水利設施等快速發展,有力推動了這一進程,傳統基建居功至偉。

隨著人類的腳步踏入智能化、數字化的門檻,建設5G、大數據、雲計算、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就成了企業的發力點。而新基建的“新”則體現在蘊含其中的硬核科技和各類新應用。

在“抗疫”的關鍵時期,新基建的內涵,更像是一張巨大的“安全網”。依靠數字供應鏈和智能化,互聯網行業當仁不讓,充分發揮線上作戰優勢。頭部互聯網企業積極響應,在各條戰線上,迅速推出線上營銷、線上教學、遠程會議、供應鏈、智慧城市等一系列公共服務。

作為新基建中的智慧城市建設,本質上是建立一個以信息為主導、網絡為支撐、數據為要義、服務為根本的網絡信息體系。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對數字信息進行打通和聯動,是一個涉及到多環節、多領域、跨部門的複雜系統工程。

上海開通了“隨申碼”,市民或返工返崗人員自行上網申報,後臺在大數據基礎之上,對應綠、紅、黃三色動態管理。顯示綠碼者市內亮碼通行,顯示紅碼和黃碼者,需要自我隔離並健康打卡,滿足條件後轉為綠碼。這一舉措,在北京、杭州多地,都有佈局。

疫情影響的不僅僅是生活,物理阻隔成經濟不能承受之重。數字化供應鏈則成為一條看不見的紐帶,串起城市和鄉村,產地和終端。數字化供應鏈擺脫了傳統供應鏈的一般性,更具柔性和彈性。

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加持下,目前各家互聯網平臺大力發展智能供應鏈,新型供應鏈既是商品的供應鏈,也是服務的供應鏈,既是自有的供應鏈,又是開放的供應鏈。智能供應鏈整體能夠推動企業收入增長10%,採購成本下降20%,供應鏈成本降低50%。

通過新基建,人們在家中坐等收貨,享受線上問診。而一系列助農舉措,則通過數字化的新基建,讓滯銷農產品迅速化解。助力了新農村,改善了新生活。

從傳統供應鏈到數字化供應鏈,從商品供應鏈到服務供應鏈,從自有供應鏈到開放供應鏈。供應鏈的內涵,就在新基建的範疇下,不斷取得新突破。

無論是智慧城市、還是信息化頂層設計,無論是雲計算、大數據,還是物聯網、5G、區塊鏈。各種新技術、新應用,蓄勢待發,新基建的火種熊熊燃燒,“噴薄而出”的時代已然到來。

新基建的新思維

未來十年,智能經濟將成為中國經濟的新標籤。而新基建則是讓智能經濟火箭加速升空的燃料艙。

相比原來的“鐵公基”,新基建的“新”,主要體現在以數字化和智能化為代表的科技上。“新基建 ”代表了產業數字化的新趨勢。

除智能交通、智能城市、數字供應鏈外,新基建還將對產業升級賦能。從農業到工業,很多傳統產業將接受 “新基建”的改造,新基建與傳統制造業深度融合將顯著提升傳統產業效率。

中國是借力全球化成長起來的製造業大國,新基建項目的順利實施,將保持中國在製造業等優勢產業上的競爭力。特別是人工智能科技與傳統制造業深度融合,將顯著提升製造業效率,帶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為我國打造出全面領先的數字化、智能化經濟新格局。

從全局看,這意味著產業鏈的重構,以產業為核心,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重構產業全鏈條,從而為整個產業鏈帶來結構性成本優化和效率提升;從個體來看,這意味著消費體驗的重塑和融合,最終解決需求問題。而用數字化、智能化重新定義和解決,將帶來消費體驗的全面升級。

疫時送炭火,疫後新基建,百度、華為、阿里、京東等頭部互聯網企業正在發光發熱。產業的數字化加速發展,必然會帶來新基建的新思維。

未來,從標準化到數字化再到智能化,傳統互聯網思維被顛覆,產業新秩序意味著不僅要具備C端思維,還要融合B端、產業端、物聯網端等跨界視角和能力,將整個產業都作為一個互聯網產品去打造。

在防疫中,新基建是社會免疫力,也是恢復力。在生活方面,疫情倒逼便民服務集中上線;在生產方面,工業互聯網融合了5G、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數字化供應鏈上,供需對接、需求統計、產能提升、雲排產、雲檢測等應用已經展開。

在國家治理方面,以大數據、AI為基礎的數字化治理和線上服務,如追蹤定位、疫情擴散控制、人員物資追蹤等鋪開應用。

放眼未來,新基建整進入經濟生產各個領域和末端,進入公共和商業領域所有流程中,一系列新需求、新業態、新模式正在形成,一批智能化、數字化、產業化賦能的企業,正在發揮關鍵性作用。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機,要麼是十年前,要麼就是現在。

而“新基建”的火種,已呈燎原之勢!

海明威曾在《流動的盛宴》中寫道:如果你足夠幸運,年輕時候在巴黎居住過,那麼此後無論你到哪裡,巴黎都將一直跟著你。

而新基建,你一旦體驗過,那麼它也將如影隨形,其發展會勢如破竹,不可阻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