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后,生物科技行业或将一片向好,CRO

CRO/CMO行业作为新药研发中的重要一环,承担着降低药企成本、提高研发效率的任务,行业收入与药企的研发支出直接相关,服务对象主要包括:海外中大型药企、海外初创生物医药公司、国内成熟传统药企、国内初创药企。


一、宏观分析


政策层面:年初中央关于扩大有效需求,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的政策,重点布局试剂、药品、疫苗研发支持力度,推动生物医药、医疗设备的发展,这新一轮的基建投资将带动行业发展,缓解国内融资困难的不利影响;在药审改革催动下,国内医药企业加大对me-too创新药的研发,在仿制药带量采购的压力下,国内传统医药企业必须转型研发,为CRO行业带来更多下游订单;港股、科创版等为创新药研发企业提供了更开阔的融资渠道,注册制使得投资和退出机制逐渐清晰,投融资景气度持续走高,龙头企业有望持续受益,给CXO行业带来更多机会。


经济方面:受新冠疫情影响,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美国股市一周内触发两次熔断机制,整个市场对经济持较为悲观的态度,对于海外收入比重较高的CRO板块冲击很大;国内疫情防控措施及时,部分省市、各行业陆续复工生产,尤其是鼓励对医用防护物资、诊断试剂和新药研发的力度,央行开始释放流动性,大批资金流入相关产业方向,有望可以减少部分CRO企业海外收入的下滑。


社会方面:中国和海外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对于慢性疾病和肿瘤的治疗需求增长,驱使大型跨国医药企业不断寻找新的药物,研发投入保持高占比;国内 CRO 企业通过依赖工程师红利立足(目前国内工程师素质高,较欧美成本低,更具性价比),且工程师红利现阶段可以持续,CRO 企业受益确定性强。


科技方面:在创新药的高风险高收益驱动下,全球市场初创医药企业投入到最前沿科技的研发和产业化中,逐渐成为生物医药研发活动主力,在一、二级市场受追捧,融资情况较为乐观;专利悬崖驱动其不断寻找新的潜力药物,研发投入保持高占比。


二、行业整体态势


2018 年全球CRO市场规模578亿美元,中国市场达58亿美元,未来有望持续增长。CRO市场规模和药物研发支出有着紧密联系,同时也保持着较为同步的增长态势,从整体市场来看,全球CRO市场从2014年的401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578亿元,复合增速为9.6%,随着CRO行业渗透率的不断提高,整体市场增速略高于药物研发支出增速。而中国市场则从2014年的22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58亿元,复合增速为27.4%,保持高速增长。


专业化分工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随着中小型医药企业的不断增长,必然会经历专业化分工。CRO/CMO/CDMO 企业长期于专注新药研发过程的某个环节,专业化能力较高,可以提高企业效率;同时项目制收费有助于企业降低其成本,因此CXO行业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疫情之后,生物科技行业或将一片向好,CRO/CMO在新潮中焕发生机


1、全球医药行业呈现较为明显的分工模式,高风险高收益的新药研发一般由小型灵活的生物技术公司主导,大型跨国医药企业会根据新药早期临床数据选择是否收购。小型生物技术公司通常人员精简、成本敏感性更高,对CRO 行业依赖度更高


2、风险投资在高风险高收益的驱动下积极参与新药研发早期,提供资金支持,2019年医药行业实现融资107亿美元,在前11个月其他细分行业投资下降的趋势下,医疗行业逆势增长10%。纳斯达克、港股和科创板等也为创新企业赋予了更为宽敞和稳定的融资渠道,增加了资金的来源。


3、根据Frost & Sullivan统计,2014 年至今,医药行业研发投入持续保持快速增长。到2018年,全球医药行业研发投入为1740亿美元,五年复合增速5.3%。中国市场新药研发处于起步阶段,总体规模虽然较小,但近五年复合增速高达16.9%,仍有望继续保持。根据 Pharmaprojects统计,截止2019年1月,全球新药数量达16181,与 2018年底相比,临床前药物数量有显著增加。


4、在带量采购、鼓励创新药等政策的影响下,近年来中国传统医药企业研发投入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化药领域,上升明显。从 2018年研发费用/销售费用占比来看,国内只有7.5%,与全球13.7%相比,研发费用仍有较大的提高空间。


5、步入20世纪以来,新型靶点发现速度放缓,基础研究突破进展减少,新药研发成本持续增长,研发耗时拉长。据Tuft统计,全球新药研发成本从70年代的1.79亿美元,增长至目前的26亿美元(包括资本的时间和机会成本),但新药研发的成功率却不断下降,2018年仅为11.4%。

CRO企业的参与可帮助医药研发企业减少临床耗时,据统计,对于临床1期、2期、3期、新药审批阶段可分别减少23、58、43、31周,总耗时减少至342周。CRO企业一般承包药物研发相对外围工作,工作人员整体薪酬也低于医药企业内部研发人员,因此很多医药企业愿意将部分工作外包,CRO行业渗透率不断提高,未来成长空间巨大。


6、在国内药物发现和临床前CRO渗透率较高,在海外临床阶段CRO渗透率比较高,主要是因为欧美医药企业在药物早期发现更有优势,但临床实验费用很高,而国内医药企业主要以me-too创新药研发为主,外包费用更聚焦于药物发现阶段。


三、国内CRO行业竞争态势


中国医药市场属于新兴市场,专业化CRO公司起步较晚,但增长较快,加上中国的人口红利和鼓励创新政策的加持,中国将走出不同于欧美的高增长之路。


疫情之后,生物科技行业或将一片向好,CRO/CMO在新潮中焕发生机


1、美国医疗改革虽然短期内使得美国医药企业面临较大降价压力,为了保持自身长期竞争力,这些跨国医药企业研发费用一直保持长期稳定的增长。1990年,医药行业研发费用的84亿美元,到2001年增加至298亿美元,FDA审批通过的新药数量也在90年代后期快速增加。


2、CRO企业是在研发的规范化下应运而生。1974年第一个外包业务产生,90年代,克林顿医疗改革政策使得药价承压,企业提高研发效率、降低成本的需求激增,促进了CRO企业收入规模的快速增长,这可以从各CRO公司财报数据反映出来。


3、国内医药研发外包服务长期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21世纪后,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陆续成立CRO企业。2000年药明康德成立,成为医药行业首个名义上的CRO公司。CRO企业对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要求较高,国内人力和实验室成本较低,因此承接了很多海外订单,起步阶段取得了快速发展。实验室相关服务对人员和设备的要求相对较为容易实现,国内目前主要为临床前CRO,而

临床CRO服务能力还有进一步渗透的空间


4、从数据上看,国内CRO龙头企业——药明康德,近年来呈现高速发展态势。公司2018年收入96亿元,员工数17730人,跻身全球前10大CRO企业之列,但相比于国际CRO龙头IQVIA的700多亿收入,仍有较大差距。


虽然国内市场基数较小,但总体发展空间并不逊于海外。在人均创收上方面,海外龙头 CRO 人均创收在100万元以上,而国内CRO企业均不足 100 万元,甚至低于50万元,盈利能力目前还具有比较大的差距。


5、目前国内CRO企业集中于竞争激烈的临床前服务,对于临床试验外包服务布局不深,国内公司和欧美发达国家临床试验的差距还比较大,真实世界研究的数据和管理能力方面仍是短板。国内CRO公司想要在临床CRO领域长期立足脚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6、国际CRO企业主要围绕新药临床环节,提供包括患者招募、数据分析、临床试验优化、后期药物警戒、真实世界研究和市场准入等一体化服务,国内临床CRO各个环节较为割裂,互补作用较弱。但国内临床CRO具有和当地政府、医院机构良好关系的本土优势,现阶段低水平新药临床试验的劣势也会随着不断优化而改进,最终有望提高竞争力。


7、并购是常见的拓展业务手段,对优质CRO公司进行并购整合具有良好的战略意义。海外CRO龙头企业曾历经多重并购重组,业务范围大幅开拓。LabCorp以61亿美元价格收购CRO龙头企业Covance,成为目前CRO企业TOP1,Inc Research和InVentiv Health于2017年宣布合并成立Syneos(全球 TOP2 的CRO企业)。目前国内有超过500家CRO企业,市场竞争激烈,份额分散,未来并购重组将成为国内CRO 企业必经之路。


8、海外龙头CRO企业通常与跨国医药企业采取签订战略合作的方式绑定长期利益。国内CRO客户以国内初创研发企业和传统仿制药企业为主,相对更有话语权,一些CRO公司目前也在积极组建各类产业基金,通过一级市场投资实现与创新药企业的利益绑定,获取更多的创新成果。

四、国内CRO企业分析


新药研发的不同阶段对CRO企业的要求大不相同,CRO企业通常针对研发的阶段开展自身业务获取发展,也有极少部分像药明康德这样典型的平台式C

国内CRO企业数量众多,根据火石创造统计,国内CRO公司超525家,其中临床CRO企业248家,临床前CRO企业262家,综合性服务外包企业15家。国内临床前CRO主要从事化学合成业务和药理、毒理、药代服务,从事动物模型、药物筛选的公司则相对较少。


疫情之后,生物科技行业或将一片向好,CRO/CMO在新潮中焕发生机


CRO服务的不同环节的技术要求差异较大,企业的成功关键因素也各不相同。


在药物发现阶段,关键因素包括靶点的发现和先导化合物优化;实验室服务关键是实验室人员的素质;CMDO/CMO关键是产能的规模和效率;临床CRO主要是临床中心数量、入组速度与成本、项目经验、SOP流程、临床干预能力、数据统计与分析能力等各方面的要素。国内CRO在药物发现阶段渗透率很高,现阶段的竞争格局较为优异,技术平台较为丰富:


药学、药理学和毒理学为临床前药物评价三大环节药效学评价建立动物模型最为关键,药明康德、睿智化学和昭衍新药涵盖的疾病动物模型种类较多。

毒理学评价,公司的资质较为重要,昭衍新药的安评资质最为全面,拥有北京和苏州两所实验室。药明康德苏州安评中心、美迪西、康龙化成、博济医药紧随其后。


根据海外经验,药物发现和临床前研究主要为实验室工作,总费用在550万美元左右。临床试验费用可达2.45亿美元,接近临床前费用的5倍,是CRO市场最大的板块。近年来国内新药研发进程加快、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推动,临床前创新药研发项目陆续进入临床阶段,使得国内临床CRO服务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国内临床CRO发展相对较慢,缺乏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药项目经验,例如临床干预方案设计、临床数据管理系统、数据分析统计等能力较为匮乏,后续随着技术进步和企业管理水平提高,有望进一步分享临床CRO业务快速增长带来的红利。


目前国内的临床CRO企业主要以1期临床为主进行扎堆,对临床2期、3期试验业务提供的服务较为受限,主要企业包括:泰格医药、博济医药、方恩医药、药明康德、康龙化成、昭衍新药、润东医药、海金格、诺思格等。


CMO主要业务模式为医药企业的中间体、原料药、制剂生产提供制造服务。CDMO 侧重于高技术附加值工艺研发能力,为创新药提供工艺流程研发优化、配方开发及试生产等服务。受益于MAH制度,国内仿制药和新药研发活跃度提高,CMO/CDMO公司业绩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随着创新药进入医保目录和审评审批的加快,将迎来CMO/CDMO的快速增长。对于小分子化药和大分子生物药CMO/CDMO来说,随着订单增加,产能和效率成为影响其成长的关键因素,海外龙头企业正在布局扩张产能,国内药明生物有望全球领先。


重点可以关注药明康德、泰格医药、药明生物、金斯瑞生物、康龙化成、凯莱英、昭衍新药等平台和细分领域龙头企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