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為何總是砍向丈夫

3月15日,週日,晴,但北風呼嘯了一天。

她為何總是砍向丈夫

本想寫一篇記錄女性更年期綜合徵的文章,但想一想真的沒什麼必要,網上這方面的科普知識多如牛毛,加上每個更年期的女性都是這方面的專家,所以還是介紹一例處於更年的邊緣型人格障礙的個案吧。

婚姻對於一部分人來說是甜蜜的、美好的,即使婚姻沒那麼多浪漫與甜蜜,至少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是平淡而踏實的,然而對於經歷過四次婚姻的張某來說婚姻是驚心動魄的,鮮血淋淋的。她在十年的婚姻生活中竟然五次揮刀砍向了自己的四任丈夫。

她為何總是砍向丈夫

張娟(化名),女性,46歲。10年前因丈夫經常外出打牌,對家庭生活不聞不問,她開始懷疑丈夫有外遇,為此多次跟蹤丈夫,想一探究竟,但終因跟不上丈夫而擱淺。偶爾會聽到窗外說話的聲音,出去卻找不到人,感到納悶卻未在意。因為總是對丈夫不滿意,故而夫妻感情逐漸淡化。有時夫妻之間為一點小事就大打出手,每次都以身材高大的丈夫把她暴打一頓而告終。氣得她自己在家裡胸悶、氣短,軀體症狀十分明顯。8年前的一天,丈夫喝酒回來後早早睡下,越看越生氣的她,突然拿起菜刀砍向丈夫,將丈夫頭頸部多處砍傷。丈夫實在無法忍受,與其離婚。

此後,她又與三個男人有婚姻關係,結果都發生了同樣的慘劇,第四任丈夫被她砍了兩次後,不敢再留在她身邊。

她為何總是砍向丈夫

一年前,她又與另一男子同居,經常因男友做事不隨她心而吵鬧不休,甚至是拳腳相加。3個月前,她害怕男友有外遇,又想砍男友,但心情好的時候就不想這些事情了,一旦心情不好,就有砍人的強烈衝動。男友覺得她有精神疾病,故送到心理醫院就醫。

她既往健康;病前性格內向、倔強、愛生氣;否認二系三代有精神疾病發作者,體檢未見明顯異常。

精神檢查:周圍意識清晰,接觸較好,言語交流能深入進行,晚睡眠較好,飲食佳,二便正常,患者自述偶爾在無人的時候能聽到窗外有說話聲,但出去找卻找不到人,說話內容簡單。言語量適中,言談有中心,敘述問題中肯,有一定的邏輯性。擔心自己的胃腸系統有疾病,稍有不適就說自己的胃腸疾病是因為丈夫有外遇氣的,並述說自己一生氣就會認為丈夫出去鬼混。情感有時易激惹。平時個人生活能自行料理。對自身所處狀態有初步的認識,但不明確。

再看看她的幾個生活片段:

片段1。排行老么的她,頗受父母的溺愛,三個姐姐、二個哥哥也都讓著她。哥哥姐姐都覺得她與兄姐不一樣,平時雖不大愛說話,但氣性特別大,哪個哥哥姐姐做事不順她心,她就氣鼓鼓的,直至氣消,為此哥哥姐姐都不敢招惹她。父母去世後,哥哥姐姐都離她遠遠的,誰也不理她,怕招惹麻煩。

片段2。上初中的時候她氣性大也是全班出名的,同學都不願意與她來往,因為誰若招惹她,她就跟人家沒完沒了的記仇,人家都怕她“狠毒”的眼神。

片段3。初中畢業後,到一家紡織廠打工,夜班的時候睡眠不好,經常與同事吵架,脾氣越來越大,甚至想殺了那些自己看著不順眼的人。

片段4。下崗後,自己開了家理髮店,旁邊有一家燒烤店,燒烤的煙隨風吹進她的理髮店時,她就生悶氣,與對方吵架,意欲把燒烤店炸了。

她為何總是砍向丈夫

綜合上述四個生活片段不難發現,張娟共同的特徵就是脾氣暴躁、兇狠、情緒異常衝動、糟糕的人際關係。而這些行為特徵作為她一貫的人際交互作用的表達方式充斥在其生活的方方面面,構成了其性格特徵的一部分。而這部分從青春期開始,一直持續到現在已經成為其行為特徵的主線,形成了固定的行為模式。此模式歸納起來就是遇事衝動、事後後悔、再遇事再衝動、事後再後悔的循環模式,同時伴有片段的幻覺,進入成年期後不和諧的夫妻關係作為扳機效應啟動了她這種循環模式的加重,從現象學上診斷:邊緣型人格障礙(人格障礙邊緣型模式)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那麼,張娟形成這種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機制是什麼呢?或者說她為什麼總是把菜刀砍向自己的丈夫呢?

我們再看看她的成長經歷,她是六個兄妹中的老小,倍受父母的溺愛,從小嬌生慣養,養成了自我為中心的特點。她出生後不久,父母就因感情不合而經常吵鬧不休,爸爸經常向媽媽施暴。只要媽媽反抗必定遭到爸爸的暴力壓制。小張娟在這種環境中既恐懼又希望爸爸媽媽多關注她。隨著其年齡的增長,爸爸媽媽沒有太多的精力關注她了,父母親也只有在其哥姐述說她脾氣暴躁的時候才能關注、呵護一下她。小張娟漸漸的體驗到只有在這種互動模式中才能獲得父母親的關注,所以,她的脾氣也就越來越大。也就是說,小張娟在最初的人際關係中體驗到,要想獲得父母親的關注只有像爸爸一樣雷霆大發,而這種行為的演繹確實獲得了父母親關注的強化,那麼她最初人際關係的經驗就是若想獲得別人的關注,只有發脾氣。

而其之所以把每任丈夫都惹急了打她也是她經常發脾氣的結果,也就是說,她無意識地去惹惱丈夫對她大打出手的過程就是投射性認同的過程。即無意識地把一個屬於自己的特徵從自體中分離出去,並否認屬於自己,向外投射到丈夫身上,又用自己的辦法激怒丈夫,使得丈夫不得不暴打她或者拋棄她,最後她再用同樣的辦法攻擊丈夫。應該說這樣一個心理形成機制付諸行動後就是她多次向丈夫揮動菜刀的機理。

我們知道,在所有的婚姻關係中,新組建家庭的雙方都是帶著各自原生家庭的人際關係模式特點走到一起來的,組建成新的家庭後,既有各自的特點,又有夫妻聯合人格。在這裡筆者要強調的是,各自的特點多來自於原生家庭中與撫養者之間的依戀模式,在早期與其各自的重要他人互動的過程中形成的內部工作模式支配著他(或她)以後的婚姻生活。當一方與原生家庭形成的是安全的依戀模式的時候,他(或她)就帶著被愛、被關注、被理解的經驗在自己的婚姻生活中去愛對方、關注對方、理解對方,這樣就會有一個良好的夫妻感情基礎。而一方與原生家庭形成的是不安全的依戀模式,他(或她)就帶著不被愛、不被關注、不被理解或者是被拒絕的經驗在自己的婚姻生活中迴避愛、遠離關注,甚至把與父母親的不良互動方式帶入新的婚姻關係當中,結果導致自己的婚姻質量下降。婚姻質量的下降又將重複父母帶給他(或她)的模式強迫重複地以不安全依戀的模式傳遞給下一代,導致自己下一代心理問題的再現。如此反覆,又形成了新的代際傳遞。婚姻作為人與人之間最基本、最全面、最深刻的合作關係,不僅僅是兩個人精神與肉體的合二為一,還是家庭成員之間依戀模式的交織。

所以筆者認為,不幸的家庭都是相似的,都是以不安全依戀模式為基礎、以投射認同為其常用的防禦機制,以不理智的付諸行動為解決眼前問題的方法,導致了不幸的產生;而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幸福。

附:人格障礙邊緣型模式(ICD-11)

6D11.5 邊緣型模式Borderline pattern

邊緣型模式(Borderline)可適用於廣泛不穩定的人格紊亂模式的個體,如人際關係、自我印象、情感的不穩定,並伴有明顯的衝動性行為。可表現為以下特點中的多個:為了避免被拋棄(真正的或想象的)而做出瘋狂的努力;不穩定而強烈的人際關係模式;身份紊亂,表現為明顯而持續的自我印象或自我感覺的不穩定;在高度負性的情感中行為魯莽的傾向,導致潛在的對自己有害的行為;反覆發作的自我傷害;心境反應明顯,導致情感的不穩定;慢性的空虛感;不適當的強烈憤怒,或難以控制憤怒;在情緒的高度喚起時出現短暫的分離性症狀、或精神病樣特徵。

注: 此類別只適用於已被診斷為人格障礙(輕度、中度、重度)或人格困難的個體。


瀋陽眾安精神專科醫院院長。眾安心理諮詢中心主任,博雅心理諮詢中心主任。中國性心理協會委員、中國老年醫學學會精神醫學與心理健康分會常委、遼寧省心理衛生協會常務理事、遼寧省醫學會精神科專業委員會委員、遼寧省衛協精神科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

她為何總是砍向丈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