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雙指標,精準預測肝癌治療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雙指標,精準預測肝癌治療


  臺灣約有300萬名乙肝帶原者,平均每6人就有1人是帶原者,肝炎若沒有妥善治療,容易惡化成肝癌。醫界發現B型肝炎「病毒量」及「表面抗原」雙指標能提高肝癌患上預測率,同時協助判斷藥物療效,及時更換藥物治療,可望造福廣大乙肝患者。


  這項最新研究發現,是由臺灣B型肝炎醫療策進會理事長、臺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所長高嘉宏教授與另9位醫師團隊共同發表。高嘉宏教授在乙肝表面抗原的臨床應用上長期投入研究,獲得本屆亞太消化醫學會(APDW)奧田教授講座(Okuda Lectureship)的殊榮。


  乙肝是國人常見疾病,目前乙肝病情最普遍的檢測方式,是以病毒數量作為判斷依據,國內曾有研究證實,若病毒量超過2000(IU)者,則未來患上肝癌機率高,導致檢測未超過2000(IU)的帶原者鬆懈。高嘉宏教授認為單一資料並不足以做出充分判斷,因此組成團隊投入超過14年長期研究,追蹤多達2688位表面抗原陽性的患者,結果發現,除了病毒數量,表面抗原能提供更多關於乙肝治療效果的充足訊息。


  高嘉宏教授解釋,臨床發現,許多患者雖然乙肝e抗原檢測結果為陰性,且病毒數量低,但表面抗原濃度相當高。相較於表面抗原濃度低的患者,其患上肝癌的機率竟高出13.7倍。顯示錶面抗原濃度與肝癌發生息息相關,可作為肝癌患上預測的重要依據。


  不但如此,表面抗原濃度也可作為患者使用長效型干擾素治療效果的判斷依據。只要在患者用藥第12周時,觀察表面抗原的變化,就能提早得知24至36周(約6至9個月)之後的用藥療效。若藥效不佳,醫師可即早停止或是更換藥物。


  研究發現,e抗原陽性的患者在治療第12周時,如果表面抗原濃度沒有下降,則治療第48周失敗的機會極高。而e抗原陰性的患者,在治療第12周時,表面抗原濃度沒有下降,同時病毒數量也未下降時,治療第48周時宣告失敗的機會也極高。


  高嘉宏教授強調,表面抗原只要抽血檢驗就能得知,建議帶原者都應至少一年追蹤檢驗一次,若是抗原高的帶原者則至少半年或三個月追蹤一次,若發現有異變即可馬上進行治療。透過B型肝炎病毒量及表面抗原雙指標,可望增進乙肝及相關肝病患醫療照護質量,提高治療成效,改善臺灣乙肝嚴重的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