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與癌抗爭”到“與癌共生”

癌症是一類什麼樣的疾病?該如何對待?又該如何面對死亡?如果家人或朋友患病,我能做些什麼?這些問題是我們每個人一生中都會遇到的。在我們身邊會有患病的親友,我們自己現在即使健康,有一天也將面對死亡。對癌症患者的精神呵護與所有人都有關聯。癌症雖然是人生的苦難,但也是反省生活方式、思考人生意義的契機。

與癌症共生的時代

日本一年間的死亡人數約為130萬(2016年推算),其中癌症的死亡人數約為37萬。也就是說,每3.5位死亡者之中約有1位是因為患癌症而去世的。據推測,日本有一半人口在一生中有可能患癌。但即使被診斷為癌症,以現在的醫療技術,如細胞免疫治療等,已經有超過半數的患者能夠治癒。餘下無法治癒的患者,如果能早兩三年診斷出,據估算其中約70%也能得到治癒。將來癌症將不再是致死的疾病,即使被診斷為癌症,很多患者都會與癌症長期共生。

影響癌症生成的有各種因素,光是遺傳性的癌症已經發現的就有約50種。50種聽上去很多,但真正發展為臨床可觀察到的癌症的卻很少,從數據上來看,只佔整體的5%左右。由於飲食等生活習慣,接觸致癌物等外部環境因素造成的約70%,另外25%的成因尚不明確。

從“與癌抗爭”到“與癌共生”

日本男性患癌最多的是肺癌,其次是胃癌,第三位是大腸癌。女性中第一位則為大腸癌,胃癌在逐年減少,乳腺癌和肺癌卻在逐年遞增。生活方式,特別是飲食習慣的變化對患癌的影響顯著。曾經有調查研究比較住在日本的日本人、移民夏威夷的日本人和生長在美國的日本人,結果表明易患癌症的種類有較為明顯的區別。

在美國本土生長的日本人患大腸癌和乳腺癌的比例有所增加。隨著日本人飲食習慣的西化,大腸癌和乳腺癌的比例預計會進一步增加。這類調查結果表明,癌症的發生、發展和患者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也可以說,如果合理調節生活方式,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癌症的發生、發展。

從“與癌抗爭”到“與癌共生”

癌症是“內源性”疾病,其產生基於人體細胞的基因突變,成因深受物理因素、化學因素、病毒以及遺傳等方面的影響,其發展也與人體自身免疫系統機能的下降有關。隨著社會的老齡化,癌症患者將越來越多。當癌症已變成一種常見病、慢性病,對癌症的理解會直接影響到人們對生活方式的選擇和價值判斷。對疾病的瞭解,可以使人們消除對它的恐懼,從而正確地對待它。我相信加深對癌症的理解並把正確的知識傳播出去,關乎社會整體思維方式的變革,也將促使患者及家人理性地接受癌症,並與癌症共生。

“天壽癌”時代的到來

癌症研究的目標之一,是防止患者在某一年齡段之前因患癌而死。如果不採取任何干預措施,某位患者可能會在40歲時死去,而如果採取適當的治療手段,這位患者的壽命可能會延長到80歲。延長生命,使患者能壽終正寢,即實現“天壽癌”。

從基因突變到成長為臨床上能觀察到的腫瘤的整個過程中,時間扮演了重要角色。如果醫生在適當的時機介入治療,即使細胞已經開始癌變,也可以延緩癌變的過程。患癌但不因癌而死亡的時代正在到來。

患者應該如何面對癌症?怎樣才能患癌卻頤養天年?隨著醫療水平的進步,尤其是日本在細胞免疫治療方面的進步與研究,患者與癌症共同度過的時間將越來越長。在此期間保持與健康時同等的精神狀態實屬不易。探討如何與癌症共生,並開拓出一些有實踐意義的方法是這個時代的需要,也是癌症哲學的意義所在。

從“與癌抗爭”到“與癌共生”

因為癌症死亡的人並不存在,實際上因為癌症引起的免疫力下降而產生的併發症,才是最終導致癌症患者死亡的事實真相。免疫細胞治療的目的在於促進免疫系統的”重建“,使具備抗癌能力的免疫細胞抵抗癌細胞,讓免疫系統有充分時間重新恢復。

癌症已不是”不治之症“,它其實也是有發展進程的一種慢性病。通過手術治療,對癌症的病情貢獻率為24%~30%,放射性治療的為22%,而通過化學治療等方式的為6%。免疫治療是與傳統治療手段並行的”第四種“方式,能夠進行聯合治療獎癌症病情進一步延緩甚至是”醫學治癒“,不再對生命產生威脅,從而讓癌症成為慢性病的事實存在。

或許我們不用太執著於獎癌細胞趕盡殺絕,也許我們應該試一下,和癌細胞好好地”共存共生“,讓它不再影響自己的生活便足以?每個人對此會有不同的看法,如果你想瞭解更多有關癌症預防與治療的知識,點擊下方藍色字的“瞭解更多”,也可以關注我,看看我分享的內容,私信提出你的疑惑,我會盡快回復你的,感謝你的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