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与癌抗争”到“与癌共生”

癌症是一类什么样的疾病?该如何对待?又该如何面对死亡?如果家人或朋友患病,我能做些什么?这些问题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的。在我们身边会有患病的亲友,我们自己现在即使健康,有一天也将面对死亡。对癌症患者的精神呵护与所有人都有关联。癌症虽然是人生的苦难,但也是反省生活方式、思考人生意义的契机。

与癌症共生的时代

日本一年间的死亡人数约为130万(2016年推算),其中癌症的死亡人数约为37万。也就是说,每3.5位死亡者之中约有1位是因为患癌症而去世的。据推测,日本有一半人口在一生中有可能患癌。但即使被诊断为癌症,以现在的医疗技术,如细胞免疫治疗等,已经有超过半数的患者能够治愈。余下无法治愈的患者,如果能早两三年诊断出,据估算其中约70%也能得到治愈。将来癌症将不再是致死的疾病,即使被诊断为癌症,很多患者都会与癌症长期共生。

影响癌症生成的有各种因素,光是遗传性的癌症已经发现的就有约50种。50种听上去很多,但真正发展为临床可观察到的癌症的却很少,从数据上来看,只占整体的5%左右。由于饮食等生活习惯,接触致癌物等外部环境因素造成的约70%,另外25%的成因尚不明确。

从“与癌抗争”到“与癌共生”

日本男性患癌最多的是肺癌,其次是胃癌,第三位是大肠癌。女性中第一位则为大肠癌,胃癌在逐年减少,乳腺癌和肺癌却在逐年递增。生活方式,特别是饮食习惯的变化对患癌的影响显著。曾经有调查研究比较住在日本的日本人、移民夏威夷的日本人和生长在美国的日本人,结果表明易患癌症的种类有较为明显的区别。

在美国本土生长的日本人患大肠癌和乳腺癌的比例有所增加。随着日本人饮食习惯的西化,大肠癌和乳腺癌的比例预计会进一步增加。这类调查结果表明,癌症的发生、发展和患者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也可以说,如果合理调节生活方式,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癌症的发生、发展。

从“与癌抗争”到“与癌共生”

癌症是“内源性”疾病,其产生基于人体细胞的基因突变,成因深受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病毒以及遗传等方面的影响,其发展也与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机能的下降有关。随着社会的老龄化,癌症患者将越来越多。当癌症已变成一种常见病、慢性病,对癌症的理解会直接影响到人们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和价值判断。对疾病的了解,可以使人们消除对它的恐惧,从而正确地对待它。我相信加深对癌症的理解并把正确的知识传播出去,关乎社会整体思维方式的变革,也将促使患者及家人理性地接受癌症,并与癌症共生。

“天寿癌”时代的到来

癌症研究的目标之一,是防止患者在某一年龄段之前因患癌而死。如果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某位患者可能会在40岁时死去,而如果采取适当的治疗手段,这位患者的寿命可能会延长到80岁。延长生命,使患者能寿终正寝,即实现“天寿癌”。

从基因突变到成长为临床上能观察到的肿瘤的整个过程中,时间扮演了重要角色。如果医生在适当的时机介入治疗,即使细胞已经开始癌变,也可以延缓癌变的过程。患癌但不因癌而死亡的时代正在到来。

患者应该如何面对癌症?怎样才能患癌却颐养天年?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尤其是日本在细胞免疫治疗方面的进步与研究,患者与癌症共同度过的时间将越来越长。在此期间保持与健康时同等的精神状态实属不易。探讨如何与癌症共生,并开拓出一些有实践意义的方法是这个时代的需要,也是癌症哲学的意义所在。

从“与癌抗争”到“与癌共生”

因为癌症死亡的人并不存在,实际上因为癌症引起的免疫力下降而产生的并发症,才是最终导致癌症患者死亡的事实真相。免疫细胞治疗的目的在于促进免疫系统的”重建“,使具备抗癌能力的免疫细胞抵抗癌细胞,让免疫系统有充分时间重新恢复。

癌症已不是”不治之症“,它其实也是有发展进程的一种慢性病。通过手术治疗,对癌症的病情贡献率为24%~30%,放射性治疗的为22%,而通过化学治疗等方式的为6%。免疫治疗是与传统治疗手段并行的”第四种“方式,能够进行联合治疗奖癌症病情进一步延缓甚至是”医学治愈“,不再对生命产生威胁,从而让癌症成为慢性病的事实存在。

或许我们不用太执着于奖癌细胞赶尽杀绝,也许我们应该试一下,和癌细胞好好地”共存共生“,让它不再影响自己的生活便足以?每个人对此会有不同的看法,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有关癌症预防与治疗的知识,点击下方蓝色字的“了解更多”,也可以关注我,看看我分享的内容,私信提出你的疑惑,我会尽快回复你的,感谢你的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