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活動影響了植物和種子傳播鳥類間的相互作用


人類活動影響了植物和種子傳播鳥類間的相互作用

近日,由巴西聖保羅州立大學(UNESP)科學家領導的研究小組調查了森林砍伐、棲息地喪失和生境破碎化所引起的景觀變化是如何直接導致物種及其生態互作喪失的,相關論文發表在《熱帶生物學》雜誌上。

論文的第一作者Carine Emer說:“在生態學中,我們對物種-生境關係瞭解甚多,但對物種互作與生境喪失之間的關係卻知之甚少,甚至幾乎一無所知。此次,我們使用生態網絡揭示了種子傳播事件對生境喪失和景觀破碎化的響應情況。”

研究人員收集了16項關於大西洋雨林生物群落不同斑塊中植物-食果動物互作的研究數據,他們根據斑塊大小推測了人類干擾程度。研究人員關注於植物和傳播種子的鳥類之間的相互作用,因為這些動物被認為是森林持續再生的關鍵。研究結果顯示,森林斑塊越小,生活在那裡的物種數量就越少,能夠維持的種間互作也就越少。

其中,面積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森林位於聖保羅州南部的Intervales州立公園,其面積達4.2萬公頃。它具有最高的物種多樣性 (81種食果動物和185種果實植物),植物-種子傳播相互作用也最多。而面積最小的斑塊只有6公頃,生活在這裡的以果實為食的鳥類物種只有28種,果實植物僅6種,因此研究人員只記錄到了169次種子傳播事件。前者每種鳥類傳播了3-4種植物的種子,而後者,每種鳥類只傳播了不超過2種。

“最先消失的是體型較大的鳥類,較大種子的傳播必須依靠它們。因此,這種損失不僅僅是幾個數字,而是對森林再生過程的直接影響。”Emer說,“從中期到長期來看,這些失去了種子傳播者的植物通常會從景觀中消失,只出現在那些面積更大、保護得更好的區域。破碎化的森林在數量上和功能上都變得更差,棲息在這些斑塊中的只是一些傳播小種子的小型鳥類。換句話說,大規模傳播種子的生態功能喪失,將永遠改變森林。”

除了對體型較大的物種,生境破碎化還會對所謂的特定相互作用產生不利影響。例如,某種植物的種子傳播者是一種或少數幾種鳥類,而另一種植物的果實是很多種鳥類的食物,那麼前者的滅絕風險就更高。

Emer說:“大西洋的熱帶雨林已經縮小到原來面積的12%,而且大部分都是較小的森林碎片。在我們分析的斑塊中,種子傳播的相互作用差異很大,大多數只發生在一個或兩個斑塊中。這些相互作用相當於數百萬年的進化,因為具有不同進化軌跡的物種目前都在相互影響,而且逐漸只侷限於少數地區。總而言之,每一片大西洋雨林都對應著數百萬年獨特的進化史,保護雨林迫在眉睫。”

編譯:燈絲 審稿:阿淼 責編: 張夢

期刊編號:0006-3606

原文鏈接: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0-03/fda-haa031320.ph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