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30》:一己之力送底層孩子進入頂級學府,挑戰才能贏得可能

電影《超級30》由印度著名導演、製片人維卡斯·巴爾執導,上映之後獲得了豆瓣評分7.8,IMDb8.1的高分。

《超級30》:一己之力送底層孩子進入頂級學府,挑戰才能贏得可能

電影劇情相對簡單,但是做了精心設計。電影以2017年在倫敦舉辦的一場有關航天成就頒獎典禮中,印度裔工程師甫加·庫馬爾的演講開始。他向與會來賓來介紹了他能站在這個舞臺上的原因——他的老師——阿南德·庫馬爾,一位來自印度的數學家和教育家對他的影響。


電影就此展開,年輕有為的阿南德·庫馬爾痴迷於數學,為此他每週都要乘坐火車到幾百公里以外的大學圖書館裡去看有關數學的最新期刊。在他的堅持不懈下,他的論文獲得了英國劍橋大學的肯定並且邀請他去深造。不過因為鉅額路費家庭無法承擔,他最終放棄了。而不久之後他受邀加入了當地的培訓中心,專門為富人子弟來進行培訓,讓他們能考入印度的頂級學府——印度理工學院。

《超級30》:一己之力送底層孩子進入頂級學府,挑戰才能贏得可能

當物質生活發生改變的時候,人們的心態也會隨之改變。財富快速聚集的阿南德·庫馬爾曾經一度迷失了自我。但是他最終還是迴歸自我堅持本心,開設了只招收貧困家庭孩子的培訓中心,並且每年只招收30名孩子進行培養,將他們送入印度理工學院。

整部電影時長150分鐘,為我們展現了阿南德·庫馬爾的整個成長和蛻變歷程。雖然情節上沒有跳脫出印度傳統電影的歌舞模式,但是在色彩和畫面看到了進步。大量的暖色和冷色的碰撞,以及特別設計的暗喻音樂和畫面的呈現,使觀眾能置身其中並且隨著劇情的推進感同身受。


《超級30》是典型的勵志片和傳記片的融合,本文將從以下幾點進行解析,探討電影為何可以獲得觀眾的共鳴,並且帶來的思考。


01 對命運的不屈服是身處底層的人觸底反彈最強大的動力。

在電影中,很多窮人家的孩子得知阿南德免費培訓的時候,都爭先恐後的來到他的培訓中心,在選拔考試的當天,考試的孩子就擠滿了教室甚至是屋外的整條街道。而就在當天,阿南德的競爭對手在教室裡,當著所有學生的面惡語相向:天生腿瘸的馬不應該參加馬賽,只適合站在跑道外面讓人隨便騎一騎,賺幾個錢就夠了。這些話直擊孩子們才燃起學習慾望的心,很多人都打起了退堂鼓。

《超級30》:一己之力送底層孩子進入頂級學府,挑戰才能贏得可能

阿南德得知眾人的想法之後,向眾人說了這樣一段話:


有錢人給自己建了美麗的大道,在我們的道路上留下了大大小小的坑。但這是他們最大的錯誤,他們教會了我們怎麼跳躍過這些坑。等時機到了,最高、最遠、最大的跳躍將會是我們的。


在印度,深處底層的人是什麼樣子?他們做著清下水道淤泥,搬運,礦場這些最累最髒的工作,得到的卻是最少的工資。甚至當提出想要學習,都要被有錢人嘲笑學習無用。在富人階層看來,這些來自於底層的人,世世代代就應該是為他們工作,永遠不要出人頭地。所以,當阿南德異常憤怒的問著所有孩子:你們在窮人家出生的那天就死了,你們還有什麼可以失去的嗎?孩子們被點醒,他們明白了這次如果部再拼一次就必須要回去,繼續做之前的工作。


先秦孫武的《孫子·九地》中有這樣一句:

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


它的意思就是:將自己投身在問題之中,才能生存下去;只有面臨生死的境地,人才會產生向生的慾望。

《超級30》:一己之力送底層孩子進入頂級學府,挑戰才能贏得可能

所以,這也是我們看到在阿南德培訓中心的孩子們是多麼珍惜現可以上學的機會。因為他們不希望自己再如同父輩一樣只是做著最辛苦的工作卻拿不到相應的報酬,也不希望自己面對五彩紛呈的世界只是幻想。對於孩子們來講,對自己所處境地和遭遇的不屈服,就成為了他們堅持下去,並且在未來產生更大反彈的動力。


02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主人公不僅僅是教會了孩子們知識,更是讓他們挺起了生而為人的脊樑。


在電影中,導演花了很長的篇幅和畫面來描繪阿南德日常如何教導孩子:他會要求孩子們兩兩一組面對面握手,然後算握手的次數一共會有多少;會告訴孩子孩子們做題前要微笑,先想公式;會和孩子們一起動手利用沼氣來發電;會通過做題來鍛鍊他們發散思維的能力……

《超級30》:一己之力送底層孩子進入頂級學府,挑戰才能贏得可能

就如同標題所寫,阿南德不單單是培養這些孩子們學習的步驟,更是教會了他們學習的方法。步驟可以模仿,只有掌握正確的方法才能舉一反三快速的累積知識。也正是在他的悉心栽培下,孩子們的能力快速進步。但在最初,他還是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環,那就是這些來自於社會底層的孩子自卑的心理。這裡不得不提到的是,在印度種性制度的存在並且嚴重影響著整個社會的發展。


種姓制度以統治階層為中心,劃分出許多以職業為基礎的內婚制群體,即種姓。


這種制度雖然在印度脫離英國之後被廢除,但是它已經根深蒂固於所有印度人的內心深處。不同階層種性之間有著嚴格階層觀念,所以出現在同一場合下的幾率非常非常小。我們從電影中就能看出來,阿南德最初任職的培訓中心裡的孩子們,都是富人子弟,他們穿著時髦,皮膚白淨,他們和後來的30個孩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所以當皮膚黝黑,穿著較差的孩子和富人子弟在一起考試的時候,心中的緊張和害怕導致他們出現了錯誤。

《超級30》:一己之力送底層孩子進入頂級學府,挑戰才能贏得可能

這種緊張和害怕就是他們心中的自卑,這種自卑源於他們所受到的傳統思想和所處階層長時間帶來的影響。明白了這一點的阿南德,要讓孩子們打破心中的自卑,和那些富人子弟一樣堂堂正正的站在所有人面前。為此,他讓這些孩子在即將到來胡裡節(灑紅節,印度傳統節日)當天,在富人子弟所在的培訓中心門口表演舞臺劇,並且要求他們全程不能使用印地語(當地語言),必須使用英文來表演。在節日當天,30個孩子從最初的露怯不敢唱到哪怕只是重複著一個英文單詞,他們終於大聲唱了出來,甚至到最後帶動了所有在場的人都熱舞。

《超級30》:一己之力送底層孩子進入頂級學府,挑戰才能贏得可能

在狂歡的人群中,當所有年輕人臉上都是紅色顏料,看不清外貌上的區別,不分彼此的在舞臺上熱舞的時候,這也許也是導演想告訴外界未來是什麼樣子的——一個沒有階層區分,融合向上的印度。


03 電影中自行車在不同地方的出現,暗喻了主人公的成長曆程,同時也對社會的發展表示了擔憂。

電影前半部分,阿南德將數學期刊中的方程式解出,要將答案寄往英國劍橋大學。他的父親出現時按部就班不急不慢的回到郵局。但是當劍橋大學教授邀請阿南德前往英國上學的時候,他父親騎車飛快的回到家裡,興奮的將消息傳遞了回去。

《超級30》:一己之力送底層孩子進入頂級學府,挑戰才能贏得可能

在電影中段,為了給阿南德籌措路費,父子兩個長途跋涉甚至露宿街頭,可路費卻之事始終沒有進展。在回到家中沒多久,阿南德父親忽然昏倒,他騎車往醫院送的路上,車鏈崩斷導致送醫不及時不幸去世。家裡的頂樑柱去世,經濟來源成為了最大的問題,他修好父親的自行車,開始四處賣脆餅。

在電影后半段,被培訓中心捧為明星培訓師的阿南德不再騎父親的自行車,買了一輛摩托車,物質的快速滿足讓他漸漸的忘記了最初受的苦,直到一次在夜總會的門口碰到一個車伕,並在回家的路上聊到了普通人的教育,第二天早上他將父親的自行車鏈條上好,下定了要開免費培訓中心的決心。

《超級30》:一己之力送底層孩子進入頂級學府,挑戰才能贏得可能

觀眾會發現自行車在電影中不同情節的出現,也是劇情產生轉變的時候。不僅如此,主人公的成長也隨著自行車換摩托車到再回自行車發生了轉變。從一個貧民窟的窮小子成為當地富人追捧的明星老師,身份和地位的巨大差異讓他變得浮躁,甚至遇見和自己一樣因為沒有學課上的學生也變得直接忽視。

藝術作品往往都是從另一面來佐證現實,電影中所演繹的場景與印度整體社會快速發展分不開關係。得益於巨大的人口紅利和印度國內空白市場,以及美國重返亞太地區實施的印太戰略等。在如此之多利好的條件下,使得越來越多的企業將工廠紛紛都投向了印度。印度從2002年經濟開始增長,到2019年印度的GDP(國內生產總值)已經全球排名第5,GDP實際增速5.3%更是全球排名第2,人口增長保持1.1%,總人口數13.9億更是即將超越中國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

《超級30》:一己之力送底層孩子進入頂級學府,挑戰才能贏得可能

但是,所有的事情都會有兩面性。當社會整體收入水平快速提升,就意味著現有的狀態就會發生轉變或者被打破。雖曾為英國殖民地,可當下的印度社會對於階層的固化思維依舊嚴重,人口總數的極具增加以及人口素質的落後,越來越嚴重的階層固化和所呈現的“馬太效應”使印度整體出現了各種社會問題,導演也藉此表示了擔憂。

馬太效應是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們常用的術語,反映的社會現象是兩極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

我們很多時候總會說大事件發生時我們都在見證歷史。但是其實我們本身就身處在歷史之中,就如同電影中的阿南德一樣,所以電影中有這樣的一個鏡頭,報社記者到了阿南德家,告訴他有人要殺他的時候,阿南德反而告訴記者:如果我死了,請不要報道,很多人試著改變這個社會,他們會失去勇氣的。我們是隨波逐流的活在別人道路上,還是堅持本心創造屬於自己的事業並且影響更多的人,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每個人認真的思考。


04 小小的蝴蝶煽動翅膀,也能帶來一場巨大風暴。主人公不僅以一己之力將30名孩子送入頂級學府,同時也影響了成千上萬人。

在電影的結尾,畫面重新回到了電影開始時的頒獎舞臺。工程師甫加·庫馬爾繼續演講:阿南德老師說一次製造了30個天才。但其實他是一次改變著上千個人生。因為一個孩子受了教育,那這個家裡,所有家族成員,甚至下一代的人生都會發生改變。

《超級30》:一己之力送底層孩子進入頂級學府,挑戰才能贏得可能

而在阿南德的心目中,為他種下那顆有知識才能掌握自己命運種子的人,是他的父親。在印度的傳說《摩訶婆羅》裡,普通人家的孩子和國王的孩子比賽射箭,國王為了讓自己的孩子獲勝,用盡手段。所以在印度人的印象中,國王的兒子以後還是國王。但是阿南德的父親卻不這麼認為:國王的兒子不會再是國王,誰手裡有權才能成為王。


也正是這樣一顆小小的種子,讓阿南德明白了相比較那些富人子弟,深處底層的孩子才是更需要教育的群體。即使面臨食物短缺、被人威脅等等一系列問題,都沒有放棄這些孩子。而這30個孩子,也沒有辜負阿南德的期望,全部都通過了考試,考入印度理工學院。現實中的阿南德的培訓中心自2002年開始截止到2017年,一共輸送480名孩子參加考試,其中422名考入。在2017年印度全國報名參加印度理工學院考試人數達到117萬,而錄取的只有1萬人。

《超級30》:一己之力送底層孩子進入頂級學府,挑戰才能贏得可能

他不僅改變了數百名孩子的未來,也改變了他們的家庭的未來。同時他的事蹟更是通過《時代》雜誌《新聞週刊》等節目報道,傳播到了世界其他地方,影響了更多的人。


總結:


除了這部《超級30》,《起跑線》《嗝嗝老師》這些電影都將鏡頭對準了社會底層的孩子教育。當已經有人開始注意到問題所在,用自己的方式進行解決的時候,那麼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加入其中,並在未來某個時候將問題解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