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愛》▏主人公簡·愛性格的矛盾性分析

圖/ 網絡(侵刪

波羅果夫說:書就是社會,一本好書就是一個好的世界,好的社會。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氣質,使人高尚。

一部好的經典著作可以影響一個時代,並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方式,給人以啟迪。《簡·愛》就是這樣一部充滿著浪漫主義色彩的現實主義小說,讀過它的人們都情不自禁地被小說中的人物所吸引,直至今日,它也仍然保持著特有的藝術魅力。

《簡·愛》▏主人公簡·愛性格的矛盾性分析

《簡·愛》是英國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在1847年創作的一部著名的長篇小說,豆瓣評分8.7分。小說以第一人稱視角講述了主人公簡·愛父母早逝,從小被寄養在舅母家中,受盡欺凌。後經推薦進了一所慈善學校,用堅強的意志力面對磨難完成了學業,最終遇到男主人公桑菲爾德,並與之相愛相守的故事,向讀者展現了一個貧窮卑微卻自尊自愛、追求自由獨立的女性形象。

一直以來,主人公簡·愛的生活經歷和性格里獨立反抗的成分都深深吸引著廣大讀者,但我在反覆讀這部作品時,在字裡行間,亦看到了簡·愛在抗爭之下妥協的一面。可以說,這個寄託了很多女性希望的主人公性格中是有很多矛盾點的。

本文,我將結合具體小說情節,對主人公簡·愛性格中的獨立反抗意識和妥協性做出分析,並進一步探討這種矛盾性格形成的原因,旨在讓讀者更準確的把握小說主旨,體會時代對人物性格的影響。

《簡·愛》▏主人公簡·愛性格的矛盾性分析

一、簡·愛的抗爭是對不公命運和不幸生活的拒絕

簡·愛這個人物形象,可以說是英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對生活、愛情、社會等採取了獨立抗爭、爭取自由平等的女性形象。簡·愛是個不甘心忍受社會的壓迫、別人的欺凌、無懼無畏敢於追求自己幸福、敢於對權威說"不"的女性。簡·愛的獨立抗爭性主要體現在這兩個方面:

1.那些打不死我的,終將使我變得更堅強

簡·愛父母因傷寒去世後就被寄養在舅父母家,舅父去世後,舅母和幾個孩子對她的歧視和虐待就沒有斷過。面對經常無故找事欺負她的表哥約翰,簡·愛絲毫沒有退讓,對舅媽無故的指責也是以牙還牙,即使最終的結果免不了又被關進又冷又怕的紅屋子,但她還是要表達內心的憤怒和反抗。

後來在被送進勞渥德寄宿學校後,簡·愛和好朋友海倫的對話和行為又一次很明顯的體現出了她對學校制度以及宗教的反抗情緒。

在海倫被體罰時,她憤憤地說出想要把鞭子拿過來折斷的想法。

《簡·愛》▏主人公簡·愛性格的矛盾性分析

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之下,女性的地位使得大多女性都習慣了妥協,就好像中國古代的“三綱”。女人從來都是男人、是宗教的附屬品,因而簡·愛的做法看起來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他敢與身為男孩的約翰正面抗爭,敢與身為長輩的舅媽直接抗爭,並且敢對學校的懲罰說“不”,這些行為都會讓被觸犯的階層感到憤怒,在她們的眼裡,這樣一個挑戰權威的女人只配得到更深的懲罰。

就如同現在的社會,我們當下很多人也是一樣,更多的時候人們會選擇從眾,另類的人即使是在爭取自己的權益看起來似乎也格格不入,成了大家眼裡的怪人。但簡·愛的可貴之處也在於她意識到了妥協的蒼白,就像一句話說的:妥協才是對敵人最大的縱容,她不願意像好朋友海倫一樣善良的任人宰割,那麼命運越是對她摧殘,她就越要反抗,越是不幸,她越要憑藉著所能利用上的一切資源,努力與這個世界抗爭,女人也有自由和追求的權利。

《簡·愛》▏主人公簡·愛性格的矛盾性分析

2.如果愛不是真誠和唯一,那麼不要也罷

在桑菲爾德莊園做家庭教師以後,簡·愛與羅切斯特先生相知相愛中,對於愛情,她亦要與這種不公平的制度抗爭到底。在與羅切斯特先生婚禮時,被告知男主人的妻子還在,她痛徹心扉。即使她很愛他,即使男主人用盡一切辦法向她表達了絕對的愛慕和期望她別走的意願,但是簡·愛還是義無反顧的選擇離開。在簡·愛離開羅切斯特先生時,幾乎是身無分文的。在這之前她斷然拒絕了羅切斯特要把財產贈與她一半的提議,而她在任何時候都要求自己必須靠自己的工作去獲取經濟來源。

如果給一般的窮人家的女孩,能得到一個如此高貴又多金的人垂青,大概早已受寵若驚了。一個這樣的機會便如同上天的饋贈,遇此一人,便可免一生奔波,做情人又如何?沒名分又如何?可驕傲如簡·愛,她的要愛情,無關於金錢和地位。因為在她的心裡,做情人是絕對不被自己允許的,比起留下來享受充裕富足的生活,她倒寧願一貧如洗地去流浪。

這讓我想起來舒婷對愛的定義——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以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這是愛情中一種絕對的平等和尊重,不依附不攀緣,這樣的愛才持久而充滿魅力。所以,即使要失去唾手可得的一切,簡·愛也要與這不公的命運抗爭到底。

正是簡·愛的這種獨立的信念和行動所展現出來的力量,贏得了貴族羅切斯特的愛,也深深打動了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心,使生活在金錢萬能社會中的人們,靈魂得到淨化。

《簡·愛》▏主人公簡·愛性格的矛盾性分析

二、簡·愛的妥協是在無奈現實下的節節潰退,但不失為一種“英雄主義”

在很多事情上,簡·愛的思想和行為都與身邊的其她女性體現出了明顯的不同,這是她性格中獨有的抗爭和獨立,但是仔細的去品讀小說細節,我們也會發現,其實在這種獨立抗爭之下,簡·愛性格中的妥協性和滲透在她生活的各個階段。

1.如果別無選擇,那就跟你走吧,即使我不愛你

小說中,簡·愛因得知羅切斯特妻子還在時絕望離去,差點死去,最後得到了聖約翰一家的救助。在長時間相處中,聖約翰也愛上了這個雖然瘦小不美麗卻散發著獨特魅力的女人。可與其說是愛,不如說是自私的以傳教士名義的佔有,他要這個"溫順、勤奮、無私、忠實、堅貞、文雅"的女人和他一起去傳教,以宗教的名義剝奪她的自由。

簡·愛怎會不知,所以一開始,她勇敢而堅決的反抗,她對這樣虛假的感情感到可恥。但在聖約翰的巧舌如簧下,或者說在宗教的壓力之下,簡·愛也一步步妥協了。從最開始的堅決反抗到答應一起去傳教,但以妹妹的身份,堅決不結婚,再到最後徒勞的放棄掙扎。小說中有一段關於簡·愛此時的心理描寫:

我的拒絕被遺忘了——我的畏懼被克服了——我的抗爭已經無力了。不可能的事——也就是我跟聖約翰的結婚——很快變成可能的事了。一切在剎那之間完全改變了。宗教在召喚——天使在招手——上帝在命令——生命像畫卷般收了起來——死亡的大門敞開了,顯示出了門那一邊的永生,令人覺得,好像為了那一邊的平安幸福,這兒的一切都可以立刻犧牲。

《簡·愛》▏主人公簡·愛性格的矛盾性分析

如果說簡·愛是堅決的在與命運抗爭,這一段便是完全與之對立的了。簡·愛最終在現實面前節節敗退。之前那個和表弟打架,和舅媽爭吵,和羅切斯特對抗的簡·愛,在這一刻,更多的給人一種"無奈、無力、算了、就這樣吧"的感覺。就好像一個身披鎧甲的女戰士一直在與整個世界戰鬥,但現在,她疲憊了,不想再抗爭了,即使這並不是她想要的生活。

看到這節結束,和很多讀者一樣,我們的心被簡·愛緊緊的牽著,我們生怕她真的就這樣屈服於現實和宗教的壓力,就這樣跟著聖約翰走了,我們擔心真的如她所說“畏懼被克服,抗爭已無力”,那樣的話,獨立抗爭的簡·愛,在我們心裡似乎也坍塌了。

當然,如果沒有最後想在離開前再回去看看羅切斯特先生,大概故事就會是一個悲涼的結局了。可如果再反過來思考,當初離開時,簡·愛便在心裡打定了再不相見的主意,最後又忍不住返回,看到在大火中失明的羅切斯特先生又決定從此與之廝守。從感情角度去看,簡·愛是在勇敢的追求了她的幸福,但是倘若她回來並不是這樣一幅情景,倘若男主人的瘋妻子伯莎還在,她又該怎麼辦呢?這又算不算對心裡愛情的一種妥協呢?

《簡·愛》▏主人公簡·愛性格的矛盾性分析

2.一個女人再獨立的女人也終會被愛她的男人所“馴服”

簡·愛的獨立和妥協是相互共存的。她一方面在抗爭一方面又需要去依靠。在小說中,好幾處寫到羅切斯特的外貌和體型特徵,比如說眉毛濃黑、胸膛很寬,這些也反映出了簡·愛心中對於男性的崇拜。

除此之外,小說中簡·愛對羅切斯特先生的稱呼幾乎頻繁的使用"男主人",這從一定意義上也反映出在簡·愛的心中,依然擺脫不了地位的限制,也許這永遠是她心中的一道坎。因此,也許小說的最後,讓簡·愛擁有遺產,而羅切斯特失去一切又失明,這對於簡·愛來講或許是壓抑心靈的一種釋放,終於能和摯愛的人平等了,這便是最好的安排了。

表面上的簡·愛雖然一度體現出來的是獨立和抗爭,但骨子裡還是一個傳統上需要男人、需要依靠的小女人。在羅切斯特先生假意與富家小姐訂婚了時,她便從內心感覺到了強烈的心痛和失落。在簡·愛探親回來再見羅切斯特時說了這樣一句話:"謝謝你,羅切斯特先生,你對我這麼好。我又回到你這兒來非常高興,你在哪兒,哪兒就是我的家——我唯一的家。"

和任何一個普通女人一樣,簡·愛也會為愛而痛、為愛而卑,她也需要一個寬大的懷抱,即使再獨立的女性,似乎也會在愛她的人面前繳械投降。

再來看看我們的身邊,像簡·愛一樣的人又有多少?心裡藏著詩和遠方,但眼下也有一地雞毛的苟且。可我並不覺得簡·愛的妥協是一種懦弱,相反,更像一種“英雄主義”。一個正常的社會人需要適時的妥協,一個活的無所畏懼、不管不顧、隨性而為的人反倒會讓人害怕。獨立與妥協並存,正如溫柔與堅韌同在,在一個人時勇敢堅強,在有所依靠時適時停靠,這是女人最可愛的樣子。

《簡·愛》▏主人公簡·愛性格的矛盾性分析

三、簡·愛獨立與妥協的矛盾性格背後是不可抗的現實因素

簡·愛性格中的獨立性與妥協性是相依相存的,但讀者也完全可以並且樂於接受這種矛盾的存在。如果是稍加分析,我們便會發現,這一切是完全合理的存在。

1.平凡外表下蘊藏著超脫的力量

首先,簡·愛是非常平凡又不幸的,小說中的簡·愛並不是童話故事中那流落凡間的灰姑娘,像大多數的普通女性一樣,她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矮小、瘦弱、貧窮,但也正是這樣的平庸,激發起了她內心的不甘,用自己的努力贏得了桑菲爾德的愛和廣大讀者的喜歡。

其次,簡·愛一生的遭遇可謂是非常不幸了。童年時被舅媽及表哥欺負,給她的心裡播下了反抗的種子。後來在慈善學校的遭遇,她對周圍的一切產生不滿。總之,長期的寄人籬下的生活讓簡·愛身心備受摧殘。

魯迅在《紀念劉和珍君》中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如果海倫是屬於沉默的那一類,簡·愛就是爆發的代表,這種爆發體現在她思想和行為的方方面面。

《簡·愛》▏主人公簡·愛性格的矛盾性分析

2.19世紀的英國社會主流導致簡·愛的妥協性成為必然

《簡·愛》這部小說寫於1847年秋天,故事發生在19世紀。

當時英國已經是世界上的頭號工業大國,但是英國婦女的地位相對於男性依然很低,社會對女性的普遍要求就是去做一個好妻子、好母親,主要職責就是對內照顧好家庭。再加上一直以來西方國家受基督教的影響,人們的普遍觀念是:女人是男人身上的一根肋骨,因此,追求自由、工作可以說是違背當時社會的主流,並違背了身為女性的正當氣質,會受到男性以及社會的強烈抨擊。

而夏洛蒂·勃朗特是以柯勒·貝爾這樣一箇中性化的筆名發表的,也體現了當時社會對於女性的一種壓制,很多女性習慣了去壓抑自己的思想,委婉的表達自己的意願,或者甘願壓制自己去為男性服務。

《簡·愛》正是勃朗特的一部半自傳體,她與小說中的主人公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之處。夏洛蒂·勃朗特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幾個姐妹都因病去世,15歲時她進了伍勒小姐辦的學校讀書,又在這個學校當教師,後來她也曾做過家庭教師。因此簡·愛性格中的很大程度都是勃朗特的在現實生活中心靈的掙扎。

夏洛蒂姐妹借《簡·愛》想去表達對女性地位的提升和自由平等生活的渴望,但免不了也會受時代的影響,這樣的反抗必然不會是徹底的。


《簡·愛》▏主人公簡·愛性格的矛盾性分析

結語:

簡·愛的一生充滿了苦難和不幸,但她也在努力以一己之力抵抗時代和生活的不公,並保持著一份難得的純潔和善良,最終贏得自己的幸福,在這其中,也體現出了簡·愛對於男權的崇拜和妥協。簡·愛這種矛盾的性格特徵很大程度上是被當時英國的時代背景所影響。簡·愛身上所投射的,不僅僅是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更是千千萬萬個當時社會之下諸多普通女子,我們也正是這千千萬萬中之一。

我越是孤獨,越是沒有朋友,越是沒有支持,我就得越尊重我自己。

——夏洛蒂·勃朗特

這世上總是平凡多於優越,但平凡也往往會創造卓越。也許有時候,越是平庸的人,心裡的毅力也越強,為了贏得獨立與尊重,她們會更堅定自己的目標,堅定的前進。

願每一位女性都能像簡·愛一樣,勇敢地活出自己心中最美好的樣子!

(本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