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首富黃崢說,60分萬歲是個好哲學


80後首富黃崢說,60分萬歲是個好哲學

黃崢後來他才領悟到,"60分萬歲是個好哲學",並從圖中的羅素那裡得到關於幸福的啟示。


文 | 翟文婷

胡潤又發榜。在2020全球少壯派白手起家富豪榜,拼多多創始人黃崢以1260億身家位列全球第二,中國第一。

實際上,早在2018年,黃崢就是80後少壯派的首富了。但通過財富和創業的成就衡量一個人,未免不夠立體。探究他的思考和智慧源泉或許更有意義。

他曾自述,從識字開始,就不停給自己設立目標,然後找到實現的優化路徑。所以很早就理解人生目標,甚至思考人生意義。

進入杭州最好的中學,繼而被保送至浙江大學混合班,一個高校精英教育的試驗班。大一時,黃崢被入選由Verifone創始人創立的一個基金會項目,很早就開始融入全球文化。

這個項目沒有聲名顯赫,但對他影響深遠。

基金會每年在全球5個地區選拔5名學生,試圖發現將來能對世界做出正面改變的年輕人,並給他們提供幫助。入選後,每人得到一臺電腦和全年免費上網服務,每年飛到一個成員國待上10天左右,一起生活學習。浙江大學混合班是該基金會在中國選拔學生的唯一所在。黃崢是其中之一。

日後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他離開Google,並連續創業成功,還創辦了讓馬雲、劉強東頭疼的拼多多。

但創業很多年後,追憶過往時光,黃崢覺得自己目標導向太明確,在追求第一、努力做一名好學生這件事上浪費了過多時間。“60分萬歲是個好哲學”,是他很多年後領悟到的。目標達成和感受幸福未必是同一件事。

羅素的《幸福之路》,幫他補上了曾經缺失的一課。

《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這是書名原文,征服幸福。不要被雞湯式的書名迷惑,或讓你懶得拿起。實際上從頭到尾,羅素都在溫和地講述一些人生的樸素常識,甚至稱不上是“道理”。只是幫助你發現自我,擺脫自我,實現自我。

這本小書的迷人之處在於,它不像宗教式的典籍,把寶藏埋得很深,需要你手握工具,秉持耐心,冥思苦想,最後眼前一亮,“原來如此”。它是一本非常友好的教科書式的存在。

我不知道羅素在寫作這本書的準確時間,1970年他就離開人世了。他對工作意義的理解如今讀來仍不過時。即使是大多數沒有什麼意思的工作,也有極大的好處。

除了少數有主見的人,接受別人按部就班的指示也不是什麼壞事,“明智地度過閒暇時光的能力是文明的終極產物。”

每個人應該去做有意思的工作:可以運用技能;具有建設性。建設性的工作是,完成之後還願意去回味,並且它從來沒有完的那一天,總是可以再為它做點兒什麼。最能讓人滿足的目的是可以讓人無限制地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永無止境。

他說,“我應該努力地讓青年人清楚地知道過去,清楚地認識到一個人的未來極有可能比他的過去長得多,深深地意識到我們生活著的這個星球的渺小和這個星球上的生命只不過是曇花一現的事實。”

把在精力充沛時用全部的理智深思熟慮出來的信念,作為在任何時候都堅持的準則。通過培養有秩序的頭腦而增加的幸福感和提高的效率是令人吃驚的。有秩序的頭腦就是在合適的時間裡充分地思考一件事,而不是在所有時間裡斷斷續續地思考這件事。

嫉妒在這個時代起著奇特作用。是促使不同階級、不同國家、不同性別之間趨於公平的主要動力。但期望通過嫉妒獲得的公平是一種最糟糕的公平,因為它是在消減幸運者的快樂,而不是增加不幸者的快樂。

如果有什麼他要教給青年人的東西,那就是具備一定的煩悶耐受力。

他說,煩悶的本質之一,是現實環境與讓人想入非非的更愉快的環境之間存在著反差,它的另一本質是人的機能沒有被完全佔用。“所有偉大的著作都有乏味的部分,所有偉大的生活都有無聊的時候。”

他還提出幾個常識:

你的動機並不總像你想的那樣無私。

不要過高估計你的價值。

不要指望別人也像你一樣那麼看重你。

不要幻想著大多數人總是在想著怎麼害你。

至於被我們早已嗤之以鼻的中庸之道,羅素以西方人的視角證明它的價值。“真理並不總是有趣的,很多事情都是因為它們有趣才被人相信的。中庸之道是個好例子,它可能很乏味,但很多事都能證明它的確是真理。”

對了,活了93歲的羅素還以自我示範,他發現了生命中什麼是最想要的東西,並且慢慢地得到了不少。“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逐漸減少了對自己的過分關注。漸漸地我學會了不太在乎自己和自己的缺點,開始將自己的注意力越來越多地放在外部事物上。”

如果我能更早,比如大學時候或者剛畢業就讀到這本書,並且在此後工作中不斷驗證它,會更助於自我建設。

這不是說,我覺得現在不幸福,或者想要更幸福。我甚至不覺得我們追求的應該是“幸福“。

我最早對幸福的理解來自北島。他說,沒有幸福,只有平靜和自由。後來無意間獲知,這源自普希金的一首詩。

平靜和自由的狀態,更容易讓人理解和行動。

還有本小書,雖然沒有羅素的深入淺出,但也是對生命和自我的探尋,錢穆先生的《人生十論》。

錢穆先生早年喜歡從書中學習人生教訓,尤其《曾文正公家訓》和《論語》對他影響深遠,1955年在自己創辦的香港新亞書院時,把自己對人生的思考集結成小冊,是一代國學大師留給後輩的禮物。

書中的不少章節題目應該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苦惱。比如,人生目的和自由;如何完成一個我;如果安放我們的心等等。這些命題應該不會隨著時代轉變而消逝,可能只是語境和具象發生漸變。

《中庸》有言,“極高明而道中庸,致廣大而盡精微,尊德性而道問學。”錢穆說,此三語,為中國人教人完成一“我”之最高教訓。

但是這本書我幾乎是囫圇吞棗式地讀完的。其中包含的理學、心學、道家、儒家的思想,並不能完全體會。讀的過程中甚至想象,如果是坐在大學課堂,有一位導師講解,身旁的人慷慨分享各自理解,大概能領悟到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