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讀科普雜誌」臘月的“臘”有何含義

臘月在我國傳統文化裡具有重要地位,有許多重要禮節和民俗都與“臘月”有關。

“臘”,最初是古代祭名,始於周代。“臘”有三種含義,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二曰“臘,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以捕捉的獵物作為“犧牲”祭祖,“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臘者,逐疫迎春”。

「一起讀科普雜誌」臘月的“臘”有何含義

“臘月”的得名,源於臘八節。臘八節原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的節日。從秦代始,就把十二月定為“臘月”。

臘月的民間習俗很多,如古代有臘月擊鼓催春的風俗,稱為“臘鼓”。古諺雲:“臘鼓動,農人奮。”臘冬期,農事最要緊的是施臘肥。臘肥可以提高土溫,保暖防寒,是爭取來年豐收的重要保證。因此,臘鼓一響,農民們就忙著往地裡送肥了。

還有一種說法,臘鼓是因為每年臘月祭儺驅疫時敲奏,故稱。我國古籍多有記載,如《呂氏春秋·季冬》:“命有司大儺。”高誘注:“今人臘歲前一日,擊鼓驅疫,謂之逐除是也。”《荊楚歲時記》:“十二月八日為臘日,諺語:‘臘鼓鳴,春草生。’村人並擊細腰鼓,戴胡頭,及作金剛、力士,以逐疫。”《東京夢華錄》:“自入此月(臘月),即有貧者三數人為一夥,裝婦人神鬼,敲鑼擊鼓,巡門乞錢,俗呼為打夜胡,亦驅祟之道也。”

時序一進臘月,年味漸濃,隨之而來的諸多民俗也漸次登場,從臘八節開始,一直到除夕,這個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人們也用最厚重的祭品來迎接“年”的到來!

“書帶草”憑啥受文人青睞

“書帶草”的名字典出東漢。清代李漁在《閒情偶寄》中,對書帶草有這樣的記述:“書帶草其名極佳,苦不得見。《譜》載出淄川城北鄭康成讀書處,名康成書帶草……”李漁所記鄭康成即鄭玄,東漢學者,經學大師。辭官後回到故里,以著述講學為業,曾為《易》《詩》等經著作注,在山東淄川城北康成書院講學時,“所居山下草如薤,葉長尺餘許,堅韌異常”。鄭玄便採其長莖,用來捆紮書籍,本來有些凌亂的書籍,便整理有序。“康成書帶”“書帶草”一名便由此而出。

書帶草是一種很平常的植物,因長得細而緊密,濃綠似墨,且凌冬不謝,便成了城市綠化上品。書帶草也是點綴園林、庭園的上好植物。常可以在公園的花前、水畔、石間還有階下看到書帶草“蓬蓬四垂”的綽約風姿,所以書帶草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階沿草。

園林大師陳從周先生特別喜愛書帶草,常常拿書帶草說事。陳先生的一本散文集也取名《書帶集》,並在“後記”中特別寫到了對書帶草的喜愛:“書名定為《書帶集》,因為書帶草是江南園林中最常見的長綠草,算不了什麼,但又少不了它。”

唐朝詩人李白有詩:“書帶留青草,琴堂冪素塵。”蘇軾寫下了“庭下已生書帶草,使君疑是鄭康成”的詩句。明朝詩人王世貞也有詩句:“仍棲故壘學庚桑,書帶沿街薜荔牆。”書帶草作為植物,因此便蘊含了更多的書香墨意和人文氣息,而千年流芳。

書帶草珠狀的根鬚,叫麥冬,是一味很重要的常用中藥,在我國古醫籍中均有詳盡記述。

冬至對聯賞趣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在浩瀚的聯海中,有不少嵌有“冬至”兩字的對聯,在冬至節品賞“冬至”聯,別有一番情趣。

清代,一名叫徐積的少年才學不凡。一日,老師出上聯欲試其才,上聯曰:“冬至鼕鼕至,每冬先寒節而至。”那少年不假思索,續了下聯:“月明月月明。按月以圓時愈明。”老師聽罷,讚歎不已。上聯指每年冬天的冬至一到,表示最寒冷冬天已經開始。下聯相襯,指每個月十五日按時出現圓月,圓月更加明亮。巧在後句將“冬至”“月明”拆開來,恰與時節吻合,更顯其妙。

相傳,從前有一個秀才赴福建漳州參加詩鐘會,路過一長者在九龍嶺下開的湯圓店,那長者得知客人是一位秀才,便直言道:“你要是對得好我出的對子,我請你吃湯圓,不收錢。”該秀才自恃才學不凡,就讓那長者出對子,長者隨聲吟出上聯:“九龍嶺下日日冬至。”該秀才思索良久,仍無言以對,只得付了錢悻悻離開。

數年之後的一個晚上,該秀才經過六鰲,但見海上漁火點點。觸景生情,吟道:“六鰲海上夜夜元宵。”至此,終於續了當年長者所吟的上聯。縱觀上下聯,對仗工整,珠聯璧合,堪稱妙對。

1985年,《對聯》雜誌出了一條上聯徵答:“冬至大地,霜降房簷,看大雪小雪一片白露。”後來,公佈人選的下聯為:“夏至暑天,驚蟄亭榭,盼大寒小寒全天清明。”下聯對得自然流暢,與上聯天衣無縫,可謂匠心獨運。

文章摘選自《文史博覽》2019年12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