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余华的所有小说中,哪一部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光华的小说铺子


余华的小说都很喜欢,最棒的就属《活着》了,也被拍成了影视剧,文中人物性格鲜明,心理活动描写细致、生动,很容易让人陷入其中,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主人公福贵命运多舛,一切都是天意,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眼看他家起高楼,眼看他家楼塌了,福贵甚至比别人承受的更多,然而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现实,多少人面对这种打击,能有生活下的勇气呢?

这是我想问大家的问题,你面对生活的不如意,能否做到坚强地生活下去吗?


文史中心


余华从1983年开始创作,先后创作了《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多部作品。而在余华的所有小说里面,依然是最出名的《活着》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

我记得在很小的时候,家里经常播放着一部叫做《福贵》的电视剧,那部电视剧就是由《活着》这本小说改编而来的。其实很多剧情我已经忘得差不多了,但是福贵赌钱输了全部家产、福贵的儿子因为献血死了这些经典的场景依旧印象深刻,有时候回想起那些剧情心中还会隐隐作痛。我很记得这部电视剧我只看了一遍就不愿意再看了,到后来知道《活着》便是电视剧《福贵》的原小说,我更是直接把已经买回来的《活着》压在书箱最底部。

可是好书之所以为好书,就是从你翻开第一页开始,你便不愿意放下了。

一天闲来无聊,我翻了那书箱,打开了那本只有十二万字左右的《活着》看了起来,就算我大部分剧情已经了然于心,我还是被熟悉的剧情吸引得一口气看完全书。读后,我竟然发现,内心对“悲”的恐惧不见了,尤其是念到类似“凤霞、有庆都死在我前头,我心也定了,用不着再为他们操心”的句子时,内心真的出奇的得到一些安定。作者余华就是用这些朴实无华的语言诉说了“福贵”的善良且悲惨的一生。

当读完全书,我便发现书里面好像一切跟福贵有关的人都死了——福贵的爹娘死了、福贵的老婆家珍死了、福贵的一双儿女死了、福贵的女婿死了,最后福贵的外孙苦根也死了,小说最后独留福贵一人跟一头老牛。刚开始的时候,我有点不相信,生命怎么如此脆弱?凤霞怎么生个孩子就死了?有庆怎么献个血就死了?苦根怎么吃个豆子就死了?可是回想到现实,现实中真真切切地发生过一些类似的事情——人本来就是活着不容易,死也很简单,但是依然要积极勇敢善良地活下去,因为这就是活着应有的姿态。

总的来说,《活着》这本书值得阅读,它给我留下的印象也是最深刻的,书中小人物身上散发的善良、真诚的光环是值得让每一个读者细细品味的。


己亥杂诗


余华的小说系列中,印象最深的当属《兄弟》。这部小时里他精心写了两场悲剧,用兄弟情义,来写爱情天平的倾倒,写人性的恶无法抑制。余华自己表示,他写这部书,是要让人人都意识到:我们需要自救。

《兄弟》是一部深刻的社会反思小说。主角宋钢和李光头两兄弟。在小说的上部里宋凡平是英雄的形象,他直接影响了儿子宋钢的人格。但是等李光头和宋钢长大了,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赖李光头有权有势,老实的宋钢结局悲惨。也许欲望的魔鬼释放出来以后,本能就会被放大。本能放大以后,善恶就会被颠倒。

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宋平凡被人活活打死的情景,而且是层层递进,愈来愈惨烈。

他在抡起的木棍中间一次次地拼死冲到窗口。脱臼的胳膊被打断了,他在窗口说完“去上海,买一张车票”,就头破血流倒在了墙角。然后6个造反派12只脚,一直踢,踢到他一动不动。

宋凡平在昏迷中间听到了检票的声音,他摇摇晃晃地站起来,站起来以后,他冲向检票口,这6个造反派就跟上去打他。检票员因为害怕了,就把检票口给关上了,他进不去了。这6个造反派一直追着他,从候车室一直打到候车室门外。造反派把打断的锋利的木棍像刺刀一样刺向他的腹部,这就致了命。

他听到了公共汽车开出来的声音,还叫了一声,说:“我还没上车呢”,然后又被打倒在地,这回就彻底地被打死了。

很多女读者之所以喜欢这部小说的上部,就是因为他写了一个高大的男人,明知自己是反革命身份,还要到上海去接他的妻子,他是为了妻子而牺牲的。

这部悲剧的《兄弟》让我们明白人性中间善总是脆弱的,只要有权力,不管是行政的,还是金钱的,给人分成了三六九等,最终都会激发出人性中间的黑暗面。




晏哥说书


活着,富贵:活着就好



公子吃西瓜ai


每一次阅读余华的《活着》,都会震撼心弦。会惊叹同一个人竟经历了如此多不幸,会深深同情主人公的悲惨遭遇,会情不自禁的潸然泪下!人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看看主人公面对的诸多苦难,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生活!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生活!



诗词故事汇


在余华的所有小说中,《在细雨中呼喊》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这是一本关于记忆的书,是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力作,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经典文本。

多年以前,初次读到这部长篇小说时是在《收获》杂志上,当时名叫《细雨与呼喊》。小说第一章开篇写的是《南门》,是“我”六岁时的记忆。接下来写了《婚礼》《死去》之后,才是《出生》。如果按照传统的叙述方法,开篇一定是《出生》,结尾一定是《死去》,好像只有这样,才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正是这种独特的叙述方式,吸引了我阅读的目光,以致于通宵达旦。我读得似懂非懂,脑海中冒出了意识流、蒙太奇、先锋文学诸如此类的词语。尽管似懂非懂,可我偏偏喜欢一次次重读,因为他的内容、他的结构、他的语言吸引了我。


多年以后,我买了余华的单行本《在细雨中呼喊》,于是我再次重温。作品对记忆中时间的感受,让我又仿佛看到了记忆中的童年和少年,不由发出万般感慨:细雨中的呼喊,那是怎样的一种呼喊啊,一次又一次拨动了我们内心深处那柔弱的琴弦……


光华的小说铺子


《许三观卖血记》对我印象最深刻

相对于《活着》一书中的福贵,许三观的人生离我们更近,也更加自然和真实。他是旧时中国千千万万普通劳动人民的集体群像映射,他就是你身边的王二爷、李大爷。

没有华丽情节,《许三观卖血记》只有一个简单故事,讲述了一个小人物一生的悲欢。他没有太多文化却无私善良。在穷困的旧中国,大部分人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家里再有个大灾小难,更是难上加难。所以遇到事,他们只能想到卖血,也只能卖血,因为什么都没有。故事中,许三观一共卖了八次血,为妻子、为三个儿子,身体的摧残,精神的折磨,一次又一次。还好最后也是幸福美满了


he小七


余华的小说,我都很喜欢,印象最深的一部是《活着》,我很多次融入故事情节当中,陪福贵一起经历富贵,一起感受贫穷,大起大落中有小欢喜,不过接踵而来的又是大悲伤,记忆很深的一处是有庆死了,福贵又要瞒着家珍,晚上还要到坟头陪有庆聊天,最后家珍识破,不得不背家珍来到坟头痛哭,活着篇幅不长却字字珠玑,这就是余华对生活的觉察力和深厚的文字功底,福贵经历了生离,更是面对一段段死别,终于明白活着的意义就是好好活着,学会与痛苦为伴,学会乐观生活,毫不夸张,这部小说会影响我一生!


不忘初心75012


《活着》看了好几遍,每次都有新的感触,看着他的家人一个个死去,不说是他,我都感到痛不欲生,即便是这样,他还是坚强地活着,也许这就是经典吧。


杨黎瓦


兄弟里的李光头,从底层到上层的过程中,与异姓兄弟宋钢的兄弟情。其实最感人的是宋钢爸与李光头妈的爱情,尤其是宋钢爸死了以后的情节,李光头妈一直保持宋爸死前的状态,直到忽然有一天李光头发现她妈妈全白的头发。这是我认为是小说最好的部分,读到这的时候,眼泪夺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