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疫情導致部分人收入下降,為什麼物價還是偏高?

透過現象看風景


你好!疫情期物價變化與民眾收入高低沒有直接關係,物價的市場規律是由供需關係決定的,更何況疫情中在各個領域,不管是供給方還是需求方,並不會有價格博弈的心態。具體如何解釋,接下來一起來看看:

一、日常的市場供求曲線的規律

一般情況下,在市場經濟體制中,物價都是由供求關係決定的(如下圖)

供給的一條曲線,如果市場價格越高廠家自然就願意增加供給,圖中的S曲線就是一種說明;

需求則是D曲線,代表價格越高,買家購買慾望就會越低。

當這兩條曲線來到了交叉點的位置時,就是屬於市場均衡的價格,意思就是買家和賣家剛好都能符合彼此心裡預期,實現成交“出清”。

其實這個曲線圖裡面有一套非常精深的經濟學理論,各種曲線形態的非常多,每一種變化都是代表著均衡價格的變化!但是我們要知道,在裡面貨幣只是一個交易工具,本身是穩定的。這就是市場供求曲線的正常規律。

二、疫情後的市場供求與價格發生的變化

疫情屬於特殊時期,自然是不同尋常,這裡面的情況我們要具體區分來看:

第一種情況很好理解,就是供應遠不能滿足需求,從而引起價格的上漲。最典型的就是疫情期間的口罩、測溫槍以及消毒用品等等,因為這些都是民眾或者企業正常復工經濟活動所需要的物料。

比如企業開工都是需要測溫儀,打開淘寶看看,很多都是提示:急用勿拍!多數都是要20天后才能發貨,然後只能通過一些朋友關係找到貨源,還得花400元才能買到最後一支存貨,這其實就是比平常的售價會高不少,而且在疫情期間,你有錢還未必一定能買到,這就是存在供不應求的一種特殊情況,會推動跟疫情相關的個別產品直接物價上漲。

另一種情況就是特殊的,疫情當前,主要問題是疫情的影響對消費信心不足,不是需求不足,更不是真正的就是供大於求,而要去降價的。

我們可以看到疫情期間,很多商業形態都會受到衝擊顯得相對蕭條,比如當前雖然復工,餐飲店逐漸開放堂食,消費者仍然還是沒有完全恢復信心在外消費,包括還有很多商場和超市的人氣仍然不足!

此時,人們並不是不想消費這些產品,而是疫情期間人們減少了外出活動,減少聚會,最大化降低風險的一種心理效應而已,並不是真正的需求不足,進而來影響供需曲線規律的。

總之,中國經濟的恢復正常速度甚至有可能會比我們想象的更快,市場的供需關係並不會因為疫情的特殊時間直接產生變化,即使是口罩等一些防護用品,隨著復工生產能力加大,都會逐漸恢復到正常的。因此,我們不能單純的覺得工資收入變少了,物價就能直接下降,這是沒有道理的!這就是我的觀點,謝謝!


醉井觀商


物價和疫情通常都是反向的,疫情越是嚴重的時候物價通常越是高,而當疫情被有效控制之後,物價就很快會回落。為什麼會這樣?很簡單,疫情嚴重的時候,物品就會被很多人買,本來一天買一次菜,可現在基本是一次買一週的菜。哪怕很多物品最後爛在冰箱裡,也願意多花錢先買回去。因為多出門一次就多一次風險。

除了大家搶購導致物價上漲,疫情嚴重的時候,做生意的人也少了,因為整天暴露在外面,風險非常大,寧可不賺這個錢,也不要把生命搭進去。我過年回來2月初的時候去菜市場買菜,賣豬肉的只有一攤,平時正常的時候都是4,5攤,賣菜的也才一兩攤,平時十幾攤。有個賣菜的大姐,當時就說,真希望快點把這些菜賣完,然後就不賣了。賣的人少了,他們自然會提高下物價,這個大家也都可以理解。

然後現在再去菜市場,賣菜的已經恢復到10幾攤,賣豬肉的也恢復到了4.5攤,物價相對於2月初,也回落了不少。我相信戰勝這場戰役,物價肯定會回落正常水平的。


月牙亮投


決定價格的因素倆大塊,一個成本,一個供需關係。

大家或許都看過一個故事,說一個小男孩怎麼把一件50元的衣服賣100塊,賣1000塊,賣10000塊。背後的邏輯就是創造價值,營造不平等的供需關係。100塊就是普通賣,1000塊需要再衣服上貼標籤,10000塊就是找明星簽字了。

現在也是非常時期。大環境決定了供不應,對於賣家而言,他會賣給誰?同樣的商品平常賣50塊,現在100塊有人買,200塊一樣有人買。

另一方面,現在的交通及其不便,運輸的途道有限,工作的人也少。這個成本有沒有增加?成本增加,供不應求,這是導致價格上漲的主要因素。





北海仔阿宏的vlog


世界不是平的,有高峰,有溝塹,經濟體中有人通脹,有人通縮,有人先富,有人貧窮。

疫情導致部分人收入下降,跟物價偏高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只要不是在國有企業、行政事業單位工作,收入減少的概率就大大增加,這是民營資本平均利潤率低,普遍處於產業鏈中下游有關。企業沒有收入,給員工繼續發工資就要看平時效益如何,流動資金是否充足。至於個體戶和自由職業者,如果沒有生意,收入自然也會減少,在消費者都宅在家裡的時候,顯然很難避免這一結果。


接下來我們重點分析為什麼物價還是偏高:


1、物價高,歸根到底是貨幣現象。

廣義貨幣基數越來越大,看起來增速降低,實際增量並沒有減少多少。僅以2020年1月份數據為例,新增量高達3.66萬億元。貨幣多了,物價必然上漲,尤其是在房地產逐漸失去貨幣蓄水池作用的情況下。


2、疫情推高人力成本

農民工出於安全考慮不願意冒風險返程復工,加上很多地方異地需要隔離14天,多數選擇在家觀望。更多的企業想恢復生產得不到批准,能通過申請的企業想快速恢復生產只能提高工資才能招到人,人力成本上漲。


3、物流運輸受限,部分物資供應緊張,中間環節肆意加價

口罩最能說明問題,曾經一次性口罩一隻的成本不過0.2元,現如今普遍2元一隻。日產10萬隻口罩的口罩機二三十萬元一臺,直接漲價到一百三十萬元。

醫用口罩核心面料的中間層需要熔噴布,過去1.9萬元一噸,直接上漲20倍有餘,動輒四五十萬元一噸。

農民大棚蔬菜不到1元一斤,運不出去發愁,城市中六七元一斤,某些城市甚至六七元一根。


商品需要流通,供需關係變化影響價格,物價回落還需時日。


財智成功


物價上漲,收入偏低,特別是少數人收入偏低,這並不矛盾,由於疫情造成了貨物流通渠道不暢,想賣的賣不出去,想買的又買不到,有些貨物短缺,導致物價上漲,收入偏低,特別是農民工受損失最大,因為小工廠沒有開業,沒有保障,像打令工一樣,幹一天掙一天的錢,不幹沒有錢,一系列問題造成了部分人收入偏低,暫時沒有收入。


老於52080


不請自來。物價高是老百姓的切身體會,但物價的決定因素是供求關係,而不是收入。


目前的高物價,是由於供求關係失衡造成的,目前的時間點確實比較尷尬,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幾個:

第一,時間。這次疫情爆發的時候,正是我們的新春佳節。工廠關閉,員工放假,所以沒有辦法第一時間恢復生產,供求關係失衡。


第二,庫存。由於之前國家提倡去杆槓,使得企業融資捉襟見肘,企業的庫存量本身就不足,在加上疫情的原因,消耗、囤積等多種因素的疊加,庫存被消耗乾淨。很多電商網站的速凍食品都使出現了預售的情況,這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供求關係失衡。


第三,運輸。疫情爆發的初期,各省都出了相應的交管固定。設置卡口,運輸審批,這一些列的措施直接導致了運輸途徑的不暢通。外面的資金進不來,裡面的物資消耗過快,得不到正常的補給,供求關係失衡。


第四,成本。即便是沒有停產的關鍵型企業,原材料上漲,人工成本翻倍,這就導致商品出廠的價格就比平時貴出不少,售價自己也提升不少,供求關係失衡。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20年前兩個月的官方CPI數據都是破5%的,民間測算的CPI數據更為驚人。物價高,連平時不關注財經新聞的菜籃子大媽們都感同身受。


綜上所述,多種因素的疊加,導致了供求關係失衡,因此物價就顯的非常高了。不過好在目前各行業開始復工復產,物業已經有所下降。


小黑看財經


2020年1月、2月,CPI同比漲幅分別達到5.4%、5.2%,日常生活用品、口罩等商品的物價偏高,大家都感同身受。

影響價格的核心因素是供求關係

根據一般的理解,商品的價格出現上漲,一定是供給減少,需求超過了供給,因此導致價格上漲。供給減少可以分為幾種常見的情況:

第一,生產的數量有限,遠遠無法滿足需求。比如當前疫情下,口罩成為全國人民的剛需,由於對口罩的需求暴增,而且有囤購現象,遠遠超過了口罩日常的供給能力,而口罩的生產需要週期、口罩廠家擴充產能也需要週期。因此,短期內口罩價格暴漲。

第二,生產的數量很多,但供給無法及時滿足需求。比如目前的農產品,受疫情的影響,各地封村封路,人們在家自我隔離,由於缺乏人手和道路阻隔,物流企業運輸量急劇下降,運輸成本上升,各地農產品大量積壓,無法及時大量運送到全國各地,產地和銷地價格分化,短期內導致價格上漲。

第三,生產的數量很多,但定價權方操縱價格。比如國際大宗商品,包括石油、鐵礦石等,定價權掌握在一些西方國家手中,實際可供給的數量非常多,但擁有定價權的國家操縱供給數量和價格,使供求關係“失真”。

如何理解疫情下部分收入減少,物價還偏高呢?

正常情況下,受疫情影響,部分人收入減少,需求減少,價格應該下降。疫情背景下,之所以背離這一常識,原因是:

第一,物價上漲的部分商品是剛需。比如日常生活用品,包括米麵油、蔬菜,還比如口罩防疫物資。日常生活用品,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剛需,即使部分人收入減少,但還會購買,購買的人群和數量都不會減少;防疫物資,在疫情的背景下,也是剛需,而且因為疫情,購買的人群反而增加。加上部分人還存在囤購行為,推動價格進一步上漲。

第二,部分商品的供求出現短缺。受疫情影響,人工不足,企業沒有復工復產,產能沒有得到恢復,以及物流運輸的影響,短期內導致供給不能滿足需求以及產地和銷地價格分化。

第三,物價上漲是短期結構性現象。疫情是突發因素,對物價的影響也是暫時的。此外,供給不足的部分剛需商品價格上漲明顯,但非剛需產品價格還出現了下跌。農產品產地價格出現了下跌,但需求地價格出現了暫時性上漲。

總結

綜上所述,疫情影響下,部分人收入減少,可並不能改變對剛需性商品的需求,且受暫時性供需失衡的影響,價格出現上漲,導致物價偏高。但物價偏高是暫時性、結構性、區域性的現象,隨著疫情的緩解和消失,物價會逐步走低乃至恢復正常。


聞道財經


物價的偏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前通貨膨脹率以及供需市場產生的相對不平衡,所以新型冠狀病毒所引起的時間,週期內的生產力不平衡才是部分地方物價偏高的主要原因。從時間週期上來看,如果此次疫情能夠短期內有效的過渡過去,那麼等到市場生產力和產業鏈完整連接在一起時,供需平衡就又會在市場作用力的影響下,逐漸的恢復到以前的效果。

但是有一點很關鍵就是當前的豬肉價格,去年下半年是受到了非洲豬瘟的影響,今年上半年確實是相當重要的一個時間過渡週期,那麼預計會在今年下半年或者年底之前大規模補貼的豬才會出欄,所以豬肉價格的下降,很有可能會在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年初。這也與生豬的飼養週期有直接的關聯。

至於其他物價的下跌,短期內由於物流以及道路交通方面的影響,確實或多或少對於當前的蔬菜和水果價格會有一定的負面刺激作用,但是在市場宏觀的作用引導下加大對於哄抬物價的打擊力度,一定程度上可是可以抑制物價上漲的,但是普遍性的微漲本身就是通貨膨脹的一種體現,這是難以避免的。


晴天財經閣


主要有以下原因:

1、工薪階層收入降低是因為一個多月沒上班,單位或公司可能會少發或者不發工資,收入減少了。小老闆,企業主因為沒開工,公司沒盈利,所以收入也會減少。

整個社會的經濟活動大部分都因疫情而停止了,所以大家收入普遍都會受影響;

2、雖然沒上班,但飯還是要吃的,日常消費品也都是需要消耗的,這些都是需要進行生產活動才能創造出來。由於很多工廠也因為疫情沒開工,導致市面上流通的物資相對減少,物以稀為貴,價格自然要漲一些;

3、物資生產出來後,還需要物流將其從工廠輸送到各個地方,這對物流行業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而前段時間物流行業一方面不能全員上崗,導致運力有一定下降,另外還要優先保障抗疫物資運輸,導致日常生活物資的運輸比平時慢,客觀上也造成了一些生活物資短缺現象;

4、疫情剛爆發的時候,很多人有恐慌情緒,跑到超市大肆搶購生活物資,這種情緒會在社會上傳播,導致很多人拼命囤積物資,導致生活物資出現短缺,造成價格上漲。這種情況現在已經沒有了。

5、很多中小企業現金流都很緊張,因為疫情一個多月沒開工沒收入,可能會出現資金鍊斷裂而倒閉破產,國家為了防止出現這種情況,讓央行給市場注入了很大的流動性,就是俗話說的“放水”。這種措施在當前的這種特殊情況下是必要的,但客觀上會造成貨幣貶值,通貨膨脹的現象,反應到日常生活中就是物價上漲。


別叫我老師tx


但是疫情當下,很多企業都已經延工,企業延工那麼很多人也就只能待在家裡,不要說長期沒有收入,僅僅只是一個月沒有收入就已經讓很多人難受了,對於這樣的情況,其實很多人都感到無奈。

疫情造成很多沒有復產,好多的物資都有缺口,在個就是人員緊缺和成本上漲



分享到:


相關文章: